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7年9月份,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是白话文兴起之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次作文的材料是一则新闻,报道了2017年新入学的中小学生用上了“部编本”新教材这件事,这套教材最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就是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大量增加。题目要求对这个材料发表看法,其实也就是说,对新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这件事你怎么看?
“部编本”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从肯定的角度看,就可以谈这样做有哪些重要意义,对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何作用,对学生个人成长有何重要作用,对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材有何意义等。还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谈深谈透,比如说谈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有哪些重要作用,请你列出其中的三条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这样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你若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一篇文章的提纲就列出来了,并且与前面从几个方面分析相比,显得更具体、更详细,思考得更深入。
也可从消极方面谈,不过要把握好分寸,可以从增加学生负担的角度找一些理由。比如增加要适度不可过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难易适中等。
也可把前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辩证的看待这件事情,既肯定增加古诗文的意义作用,又中肯地指出编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就使思考更加全面。
1.返璞归真,皈依诗文
廖运韬
玉容娇花,随意流逝必将老去;盛世浮华,时代更迭终成丘墟。历史巨轮,浊浪洪流,经三千年打磨,古诗文依旧熠熠生辉,愈发摄人心魄。
古诗文千古流传、兴盛不衰不无其道理。午后案头,清茗墨香,手捧诗书的一刻,任它沧海霁月,落崖惊风,心中已是另一方天地,另一番乾坤。任三千里的情怀散聚眉峰,由赤子般的心灵彳亍九天。曳尾涂中,或神奥或诡诞,转瞬须臾间,便已成为这一方的过客。席慕容的《戏子》里这般说:“我只是一个戏子,在别人的世界里流着自己的泪。”古诗文的魅力便在于此,然而,又不止于此。抛却这图景画卷,方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画面之中的情感和文字背后的哲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此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只有这般“忘我”地置身于诗文,才能体悟到那千缕忧思、万般柔情。在山河凋零的残风夕照中,清净若幽谷中的一支蕙兰,热
烈如熔炉中一簇火焰,李清照在她的时代,用凉笔寒墨书写淋漓的灵魂,随风渐行渐远,散一路幽香,任裙裾飞扬;用怒火豪情焚尽无尽的黑夜,随火愈燃愈烈,恨女子力薄,谈人杰鬼雄。经典的古诗文,那是一个诗人的灵魂,一个时代的写照。
这一次课本改革,是对古诗文的高度赞扬,是对国学传统的肯定,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各学段古诗文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是文学教育,亦是哲学教育。有了古诗文的熏陶,莘莘学子便能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学会孝敬感恩;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学到豪情万丈;从“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学到互爱友情;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学会忠贞爱情。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便会为学子们所理解、接受、传承。这既是中国教育的回归,也是古诗文的新生。乔布斯说过:“兴衰荣辱死时随去,世界会记住永远保存下来的东西。”古诗文便是历史洪流中千淘万漉而来的一颗颗明珠,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瑰宝,让中国的教育重视古诗文,让学生诵读经典,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诵读古诗文,用经典的智慧浇灌心灵的花朵,用先贤的哲思开启童稚的懵懂,承沐芳泽,欣然若盲之开目,奋然若聋之通耳,见地大物博,怅光阴流逝,如此,方能皈依本心,返璞归真。
本文紧扣材料,对“部编本”新教材增加古诗文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品读古诗文,陶醉在“别人的”世界里,在清茗墨香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感悟那冰冷的文字背后滚烫的感情和深邃的哲思,触摸苍凉的时代里诗人们鲜活的灵魂,在一次次的品读中开启蒙昧,在一遍遍吟诵里熏香心灵,古诗文就这样以她的博大、浩瀚、深厚、轻盈……滋养了一代代人,温润着我们的灵魂。
本文语言如诗,文采飞扬,旁征博引的古诗文名句显示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主体部分由品读、感悟、到受熏陶感染思路清晰,结构安排合理。
2.传承与追寻
杨离子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是因为人们用高铁彰显速度,用智能代替人工,我们踏上飞速发展的传送带能无所顾忌地追求未来。“最坏”是因为我们在这种速度与激情中遗忘了初心,那些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需我们认真守护的珍宝与精华,被我们冷落在发展的轨道之外。今日中国语文教材的重编,的确是“大换血”,它让我们看到传统的重拾,渴望这一举措能使这个信仰缺席的时代重新充满活力。
难怪纪伯伦会慨叹“我们出发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几千年的历史风尘,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华大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文化所温润过,滋养过,那些精神之光点亮炎黄子孙前行的迷航,让我们有力量追寻更丰富的文明。可是,中国自古有返本归元的思想,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们的“根”该是那浩荡畅阔的诗词,是那音韵婉转的诗词,是那深邃深厚的孔孟之道,我们又怎能像不恋家的孩子一样,只是在今天大谈东野圭吾和胡塞尼,只热聊外国畅销而忘却中华传统诗词?
阅读传统古诗文,让我们和古代先贤遇合,在某个时空中与之交心,去感受古诗文中描绘的山河锦绣、铁骨英雄、儿女情怀以及善言之光。就像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千里共婵娟”,想到“月上柳梢头”,想到“明月夜短松冈”,想到“晓风残月”……中华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心灵的净化,让我们还能在机械与繁忙中保留一份冷静与诗意,保持一份矜持与沉稳,当我们的下一代践行着孔子“吾日三省吾身”,陆游的“事躬行”,晓悟了朱
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自持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抱有王安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无悔矣”的睿智,心中装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坚韧,那么中华民族一定会因这些优秀的个体所迸发出的希望与力量而重新增力,既而更好的前行。
我们回首古人教诲,感受古诗文的深蕴,是我们的一份自信与理性。愿意自我欣赏与接纳传承,愿意从这个狂热的西方文化浸染的世界中抽离出部分来传承传统文化的清凉,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觉醒与恢宏,是我们在前进的路上的一次重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传统文化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灵魂的皈依,一个人不管离家多远漂游多久,都不会忘记生养他的故土和影响他一生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追寻的不止是古时风韵,更有人生意义和生死的思考,它让我们拥有一份坚韧的君子之风,自主自为的生命中气,和生生不息的灵魂之光。相信我们会因此而前行地更快更远。
要守住我们的根!中华民族绵延千百年,繁衍数百代,生生不息,代代无穷,正是因为我们守住了这条根。这条根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古诗文。在这个全球追求快速高效的时代,如果我们迷恋于域外的奇幻诡异,沉迷于海市蜃楼的缥缈朦胧,我们就有可能辨不清方向,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回归古诗文,给燥热一份清凉,还生命一份本真,守住生命中气,承袭君子之风,永葆灵魂之光,展示我中华儿女飒爽英姿,这也许就是新增“古诗文”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3.传统文化伴我成长
张远航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向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千年来屹立于民族之林而不倒的根本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几千年来先民们用实践与思考所凝结出的智慧结晶,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再到唐宋时期的鼎盛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宝藏便像一颗颗宝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从小时便为我们所熟识。从幼时朗朗而诵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再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很早就在我们心中播下了古诗文的种子。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了更多的古诗文,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们心中蕴藏的深厚情感,这些或清新洒脱,或沉郁愤懑,或寂寞难耐,或悲怆不已的诗作,好像一个个小小的世界,将我带入了诗人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们的故事或歌或泣、或喜或悲,都能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感。传统文化向来是一座架于古代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正是有了这样的桥梁,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与古时的先民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奇妙的心灵旅程,它还能激发我们对人事、世事的思考,从今人角度审视古人古事,这样的思考才会让我们对人生有所体会,才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对自己进行一次次的修正、完善,一次次的自我提升。
如今,各类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层出不穷,《中国诗词大会》更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的浪潮,这样一种综艺与文化的结合能够让古诗词像“旧时王谢堂前燕”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逐渐接触传统文化,逐渐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感受传统文化所独具的那份魅力。领袖也提出了“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口号。如今,中国文化正以各种方式感染着全世界,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再到屠呦呦提炼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中华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熟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爱
上了中华文化。这样的中华文化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它曾凝结古人的智慧、又聚集今人的思考,将攀登上更加灿烂辉煌的巅峰。
传统文化伴我成长。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古诗文像一缕柔和的春风,轻抚着我们的肌肤;在默默的吟诵里,她又象一条潺湲的小溪,流淌进我们的心田。像鲜花一样芬芳,像美酒一样甘醇,令人欣羡,让人陶醉……有传统文化的陪伴,我们从童稚走向少年,从青涩走向沉稳;有传统文化的陪伴,我们会一次次修正、完善、提高自我;有传统文化的陪伴,我们一定会凝古人智慧、聚今人思考,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传统文明更加灿烂辉煌。本文语言流畅,行文如行云流水,不事雕琢,浑然天成。
4.传统文化不能忘记
卜明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一个文明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忘记根深流长的古老文明。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将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这正是强化当代青年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度时期,随着外国文化的融入,在当代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盲目崇拜国外文化,而忽略本民族文化的不良现象,所以新课本的出现,正是纠正这一现象的一剂良药。针对目前思想文化领域的种种乱象,振兴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文化塑造人的灵魂,文化影响应该从新一代人抓起,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来说,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正是
需要新一代人的创造,如果新一代人中出现了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那么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文化自信又从何而来?因此,学习古诗文对下一代而言,不仅仅能增添自身的文化底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保护方式,更重要的是用文化来重塑我们民族的灵魂。从“孔子学院”到“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外来人了解和学习,所以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更需要加强。
教材的改编,增加的是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国家就是我们的母亲,如果一个人连家国情怀也没有,何谈做一个伟大的人。杨振宁在九十高龄回归“中国籍贯”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之崛起,中国已从一头沉睡的狮子成为一个咆哮的醒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正是中国崛起的证明,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良条件回归本土也正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当今的我们更应拥有家国情怀,所以爱国教育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更应该继承,文化的教育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从而推动中国的蓬勃发展。
一首古诗文,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传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思,更是一种人生的品质、一种人文素养,我们从杜甫“一览众山小”中领略到对人生志向的追求,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读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读到了对亲人的牵挂,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学到面对人生“风雨”的豁达,是在逆境中乐观并且能够淡然处之的人生心态,小小的古诗文竟有如此大的用处,没错,读一篇经典的古文,就会得到一片心灵的净土,所以,新教材改编十分可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不能忽视,文化更不能忘记。新增古诗文,正是从培养少年做起,智我少年,强我中华!
本文肯定了新教材增加古诗文的做法,能从增加古诗文的现实意义、重要作用等方面具体分析,把新增古诗文上升到智我少年,强我中华的高度来看,认识很深刻,对人有启发。全文始终围绕材料,注意处处扣题,结尾短小精悍,收束有力,有画龙点睛之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