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把握舞台美术的变与不变

2020-10-13 来源:钮旅网
文史艺术2013年6期(中) 浅谈把握舞台美术的变与不变 李建甫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河南许昌461000) 摘一要:所谓舞台美术的“变与不变”。在这里,指的是其所塑造的效果的考察,包括“技术”和“神韵”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指舞台构建所必需的手段. 包括机械(如灯光、音效等)、制作工艺(设施、道具的精良)等;后者则是基于前者基础上的表达效果.亦即艺术的风韵。这二者并不是独立,而是相辅相成一 在同一过程中表达为统一效果。技术的手段提供给艺术的神韵以实践的凭借。后者则是精良前者劳动的必然结果。因而在分析二者的过程中,必须要把二者联系 起来。加以统筹。 关键词:横向纵向发展 一、相关基础概念 首先,需要厘清“变”和“不变”的含义 及其关系。 所谓“变”,首先是和“不变”联系起来, 即所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那么, 掌握了“不变”的含义,自然也就对“变”的 含义有了基础的认识。 艺术的作用,从来在于通过塑造一种带有 引导作用的文化的氛围的努力来给人以启发和 渲染,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这种文化 的氛围在品味之下是如此馥郁,竞能产生“酒 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这是因为两点:(1) 这种环境不仅在具象形象的塑造,而且其神韵 是足够的鲜明,甚至是独一无二的:(2)这种 环境所要表达的韵律必须也是足够的鲜明和丰 富。 在这里,中西方的舞台美术的要求出现了 不同。在西方,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诗 学》中集中阐述了古希腊人关于舞台空间效果 的要求。即观众更在意的是背景营造的效果及 其与演员表演的配合。而经典的,是以法国著 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为代表,见诸其著作《论 戏剧诗》中《布景》一篇关于舞台美术的要求: “让布景师熟悉剧情发生的地点。把它们描摹的 恰如其分,尤其要让他们记住,舞台图景应该 比其他一切类型的图画更严格更真实”。既是 对西方古典舞台艺术要求更真实环境的呼声, 也开启了自然主义舞台美术体系的先河。 二、纵向比较:历史沿革 西方自然主义,亦即古典舞台艺术在上世 纪初即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以英国为代 表的现代舞台艺术。主张舞台美术是作为最基 础的空间基础,亦即单纯的演出空间和基础。 因而是趋于“纯粹”的氛围塑造。 论究这种变化的过程,其原因除了内容及 其背后旨趣的渐变。现代技术的参与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技术)在现实的表达不 仅仅是手段,也往往渗透到审美中。 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技术的直 r一光 和色的控制和使用,是现代科技对舞台美术广 角的拓展的最大帮助。光作为最基础的信息, 因其流动的特性,其本身即可作为塑造环境的 重要手段。这是因为通过有目的的调节色调并 以此塑造“感情”的氛围,实是一种最便捷和 有效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西方舞台美术经历有 着不同阶段,其内在旨趣实是相似:在“纯粹” 的环境中寻求“纯粹”的感情。这是一条从索 福克勒斯到莎士比亚,再到塞缪尔・贝克特所 贯彻的原则。把握了这一点,并对比不同时期 作品的风格,便可以很容易的把握舞台美术品 质及其表达手段的“变和不变”。 舞台美术之在中国,则经历了“古典…‘传 统”“现代(新中国时期)”三个阶段。 第一个“古典”阶段,主要指元、明、清 前期的传统戏曲艺术。这一时期,以文人戏为 主体的传统戏曲是渐次臻于成熟。表现在舞台 美术的层面,是舞台空间实体规模的建制的成 熟,规格的多样化和观众的大众化。正如元人 夏庭芝《青楼志集》中: “说内而京师外而郡 邑,皆有所谓勾栏者,群优萃而隶乐,观者挥 金与之。” 戏曲艺术的进一步的大众化的趋势的结果 是现今所谓“传统”戏曲的格式,也即徽汉合 流以来以京剧为代表的北戏的复兴和辉煌,而 以同光年间为最。在随后的民国时期,这一艺 术形式在舞台美术的最大的特色,在于东西方 舞台美术手段及其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主要表 现为对舞台美术的表达效果与戏剧风韵的融合 程度的争论。其结果是:以《空城计》《长坂 坡》为代表的老戏仍沿袭旧统,而新编剧目则 更多使用西式机关布景的手段。二者相得益彰, 最后是推动中国舞台美术的各个方面步入新的 层次。 在这两个阶段中,戏曲所表达的内涵是以 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为主,也表现了先民追求幸 福的思想。但无论这种正统的说教或对生活的 期盼,均是来自于四千年缓慢渐进所形成的浓 郁却封闭的氛围之中,其高度是难以望其项背, 其性质是古朴而缺乏现代的气息。因而是需要 新的改良,也即新中国时期广大戏曲工作者所 作出的努力。 早在建国初期,这一努力已然取得较为可 观的成果。首先是舞台美术的假定性的适用拓 展,即是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塑造环境的 真实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适用”并 不仅仅是照抄西方的自然主义原则,而是在关 注民族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剧目特 色,选择性地使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和 戏剧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此原则指导下,综合采用机关布景、屏 风蝴蝶幕式布景和一般性布景,与剧中人物形 象相结合,构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艺术表达。 以上是就纵向的总结:所谓舞台美术的“变 与不变”,从来是在变幻的外衣下对本民族文 化核心在艺术上的表达的诸环节的剖析和讨 论。 三、横向比较:相得益彰 横向的,也即国内诸剧种、国内外戏剧艺 术诸形式的考察。更多的,也应套用上文诸原 则和总结。 单就舞台美术论,古典的。东西方共同之 处在于强调戏剧环境的单纯性,也即单纯基础 性——舞台是作为最基本的空间、环境基础, 适用最低限度的规模、规格要求,强调的是单 纯——因而是纯粹的环境基础上,依靠表演完 成艺术的张力表达。具体的实例见诸先秦舞乐 的规模、古希腊露天戏剧的诸特色。 这一定制的社会历史环境是生产贫瘠基础 上的技术手段的匮乏。因而是注定遭到淘汰的。 068 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国“传统”戏啦艺术和西方 近代戏剧艺术为代表的新形式。其特色在于。 更加强调舞台效果的规模化、鲜明效果、丰富 性。自此以来,舞台美术是作为独立的科目出 现于舞台艺术中,与演员等项并列。 在国内经历了民国、建国初期,国外则是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的大动荡、大分化、 大起大落、大懈体大综合的历史糅合期后,此 二者无论形制规模或文化气韵均是达到了新的 层次。国内的,主要有两条路径:(1)西方近 现代舞台美术的中国化;(2)传统戏曲舞台规 模的现代化倾向。前者侧重于对光色、抽象符 号等近现代艺术形式的本土熔铸;后者则是对 表演环境的重新审议定制,使之添进近代化的 元素而又基本保持原有的色泽。 对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舞 台美术的如下特性: 1.成熟性。也即经典型。即是,舞台美术 的革新不是盲目的追求时尚,而必须是对成熟 戏曲内容的再发掘。 2.大众化趋势。舞台美术不是唯美的沙龙, 而是渐次融人大众生活。 3.现代化和古典化、近代化交相辉映。此 三者均是不同时期人类艺术成就的结晶,均是 独一无二的成果。因而舞台美术的发展必然是 多元层次的共鸣。 4独立的参与性。一方面,舞台美术是作 为独立性的元素,对于舞台艺术具有极重要的 影响;另一方面,舞台美术是作为整体艺术的 参与者,起到推动作用,不能将其单独割裂出 来。也即舞台美术恒久不变的特征。 四、小结 舞台美术的发展,是基于历史的纵轴和东 西方横轴坐标上,拥有多元层次和独立影响力 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考察,必然是围绕其旨 趣和手段的坚持与渐变展开。旨趣的更迭对于 舞台美术的影响是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 因其动摇既有诸原则的根本。而科技手段的不 断发展则为舞台美术表现手法的拓展提供了新 的可能。 然而更深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舞台 美术是为展现这样一种精神提供了一个舞台。 即是,人类文明最精粹亦最优雅的成果之一的 戏剧,经由舞台美术的包装,有了更进一步的、 更加鲜明的质地。从这个角度而青,舞台美术 的价值才可以真正被确立。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2]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