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类智能与人类劳动的本原关系

2024-04-27 来源:钮旅网
⼈类智能与⼈类劳动的本原关系

⼈类智能与⼈类劳动的本原关系

《和谐辩证法》第4章(七)

王志华

⼈类劳动是⼈类⽂明的重要内容,⼈类劳动的产⽣与发展过程,也是⼈类⽂明的产⽣与发展过程。本⼈所著政治经济学专著《⼤系统价值学说——变⾰的政治经济学》已经得到⼴泛的认同,也得到了我国改⾰开放实践⼤量事实的⼴泛证明,⽽且其中的不少观点被中央采纳。其理论的重要基点之⼀,就是“劳动的智能本质”。⼈类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点,同时也是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点之⼀。

(⼀)⼈类劳动的发展演变

纵观⼈类劳动的发展史,劳动⼤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直取性劳动、再现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这三种劳动类型是⼀个历史递进发展的过程,表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类取得⽣存物质能量的⽅式,也表明了⽣产⼒的递进发展过程。

1、直取性劳动:指的是直接从⾃然界索取可供⽣活消费的物质能量的劳动。如采摘植物果实与可供⾷

⽤的植物、捕杀野⽣动物,以获取⾷物。⼜如利⽤天然洞⽳等天然地形条件遮风避⾬和抵御野兽侵袭,以获得⽣存安全等等。

原始⼈类的劳动都是直取性劳动。这种直取性劳动不包含创造的意义,完全由⾃然资源情况来决定,是“有⽠摘⽠、有⾖摘⾖”的劳动,也是“靠⼭吃⼭、靠海吃海”的劳动。直取劳动所得到的⼀切都取决于⾃然界,因⽽⼈类被动地依赖于⾃然界,很⼤程度上原始⼈类是⾃然界的奴⾪。

2、再现性劳动:指的是根据事物运动规律,再现事物的运动过程,从再现其事物运动的过程获取再⽣

物质能量的劳动。主要包括种植与养殖两⽅⾯。属于“种⽠得⽠、种⾖得⾖”的劳动。

⼈类智能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能⼒,⼈们在长期的直取性劳动中,不断发现了植物与动物周⽽复始的⽣长规律,并尝试着按其规律进⾏种、养,再现其⽣长过程,实践中取得了获取再⽣物质能量的经验。于是再现性劳动迅速发展起来。

如豢养野⽣动物并使之繁殖,结果使马⽜⽺、鸡⽝⾗养成了家畜家禽。不仅满⾜⾷⾁之需,还通过驯服获得了⽣产⼒。⼜如发现植物⽣根、开花、结果的规律,按其季节周期再现其⽣长过程,结果从再现中获得了粮⾷。

再现性劳动的产⽣,是⼈类⽣产⼒的⼀次⼤飞跃。通过再现性劳动能成倍增加收成,事半⽽功倍。较⼤程度上摆脱了⾃然界的制约,可以较稳定地定居⽣产,这对于⼈类的发展是个具有重⼤意义的推进。

再现性劳动的出现,是⼈类劳动的第⼀次⾰命。

3、创造性劳动:指的是通过信息合成,对客观规律进⾏重新排列组合与优化选择,创造新的事物、新

的功能,提⾼⽣产⼒和提⾼产品数、质量的劳动。

创造性劳动固然也遵循着“向⾃然界索取”的含义,是建⽴在直取与再现基础上的劳动,但已不是停留在纯粹“索取”的层次,⽽是可以创造出新品种、新功能,产⽣源于⾃然⽽⾼于⾃然的物质能量。

劳动的创造性,⼀是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如以杂交培育优良物种,以复杂结构制造出机器等等,⽣产出源于⾃然⽽⾼于⾃然的新产品。⼆是表现在劳动⼯具的结构和⼈、机结构上,优化组合为新的运动形式。三是表现在群体的分⼯协作的组织结构上,优化组合成新的⽣产组织等等。

创造性劳动与再现、直取两种劳动的最⼤区别在于,再现与直取是向⾃然界直接索取物质能量,所得到是⽐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利⽤的能量,但⽆法得到⽐较⾼级的能量。创造性劳动,重要的在于⼈为创造的运动功能。如飞机的功能。

创造性劳动的重⼤意义在于,⼀⽅⾯,优化组合能创造出源于⾃然⽽⾼于⾃然的新物种、新品种,从创造中获得新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单纯直取和再现劳动的“有⽠摘⽠”和“种⽠得⽠”的状况。另⼀⽅⾯⽣产⼒发⽣巨变,使财富的增长产⽣突变,由再现性劳动的算术式递增变为⼏何式递增。使⼈类⽣活内容变⼴,⽣活层次提⾼。再⼀⽅⾯,创造性劳动使⼈类具有改造⾃然的能⼒,使许多事物由⾃然进化变为⼈为进化,创造了灿烂的⼈类⽂明,使⼈类得以发展进化,这是改变原始状况的最根本的原因。

创造性劳动的形成,是⼈类劳动的第⼆次⾰命与飞跃。

直取性劳动、再现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三种劳动形式,是⼈类劳动发展的历史递进过程,是⽣产⼒发展的历史递进过程。三种劳动并不是同时产⽣的,最初只有直取性劳动,这种劳动与低等动物的唯⼀区别在于劳动的⾼度⽬的指向性所产⽣的能动性制导。直取性劳动阶段,⽣活资料完全由⾃然界提供,劳动⽣产率极其低下,所获财富极其有限,⾃然资源完全制约着⼈类的⽣存。

再现性劳动增加了能动性,⽣产⼒有了较⼤提⾼,能够从再现中获得再⽣能量,产量提⾼,⼀定程度上摆脱了⾃然界的束缚。

创造性劳动则使⼈类得到巨⼤解放,由⾃然界的奴⾪变成了⾃然界的主宰,⼈类成了⾃由的⼈类。再现性劳动是在长期的直取性劳动中逐步产⽣的,⽽创造性劳动则是在长期的再现性劳动中逐步产⽣的,因⽽是个承前启后的过程。

⾄今为⽌,三种劳动同时存在,但不是孤⽴地存在,⽽是有机地结合在⼀起,成为创造性地直取与再现。在索取的同时创造,⼜在创造性⼿段下进⾏直取与再现。如开采矿⽯、⽯油,远洋渔业等仍属直取性劳动,但这是创造性劳动条件下的直取。⼜如种植与养殖,也是在创造性劳动下进⾏的,⽽且通过改良品种进⾏创造性再现。尤其是随着⼈们对⾃然界对于⼈类的重⼤关系的认识的深化,使⼈类从宏观上认识到了保护⾃然、再现⾃然、重建⾃然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意味着由微观的创造性上升到了宏观的创造性。有效地抑制了过去那种盲⽬地向⾃然界野蛮索取的状况。

(⼆)⼈类劳动的三⼤特征

从上述⼈类劳动三种形式的起源与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充分的发现⼈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重⼤区别,这种区别集中表现为三⼤显著的特征:⾼度的⽬的指向性、再现性与创造性。

1、⾼度的⽬的指向性

就动物的⾏为来说,也存在⼀定的⽬的指向性,如觅⾷、求偶、攻击与防御等⾏为,都存在明确的⽬的指向性。同时许多动物的⾏为精确性很⾼。实际上,原始⼈类的直取性劳动与动物类的觅⾷活动在形式上并⽆两样,都是在⽣存本能驱驶下的⼀种⾏为。但⼈类的⽬的指向性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劳动的⾼度⽬的指向性即精确性、计划性与组织系统性。

2、⾼度的再现性

所谓再现性,是指再现事物的运动过程,主要表现为模仿复制。种植劳动就是复制植物的⽣长过程。

各种动物也有⼀定的模仿能⼒,但是能够模仿的内容单⼀、简单,其⾏为⽅式代代相传,没有改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动物只能模仿动作,不能复制事物的运动过程,与⼈类的模仿复制有着本质的不同。⼈类⾏为的再现性,最初是从语⾔、⾏为动作⽅⾯进⾏模仿,学习的初级阶段就是模仿的阶段。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表现在以下三⽅⾯:

⼀是能够把事物的状态和运动过程通过信息⽅式再现出来,如通过绘画和雕塑对图像描述,通过⽂字描述事物的运动过程与情景。

⼆是能够根据事物的运动规律,重现事物的运动过程,前述的种植与养殖就是如此。

三是能够根据信息的描述还原事物的运动,⽐如可以根据剧本的故事描述拍摄电影电视,根据设计的汽车图纸进⾏还原实践制造出汽车的实体等等。

3、⾼度的创造性。

创造性与再现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严格地说,再现性没有任何创造的含义,完全是原样复制。如果⼈类停留在复制的层次上,那么将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不可能有任何新的发展。也就没有⼈类⽂明的出现,因为即使能够把整个世界都复制出来,也仍然是原始状态。只有创造性才能使事物发⽣改变,这是产⽣⼈类⽂明的根本原因。

创造性劳动就是不断地通过信息重组进⾏优化组合。再现性劳动是按单⼀事物的规律进⾏复制,因⽽其结果永远是原样复制,永远不能推陈出新。创造性劳动则由于不断进⾏重新排列组合,因⽽就能不断出现新的改进。⼀切⼈类创造的事物,都是源于⾃然⽽⼜优于⾃然的、⾃然界从来没有的、⼈类⽂明史上空前的新事物。其中的运动原理都是⾃然界存在的,各个局部的运动要素也是⾃然界存在的,唯独运动的整体结构、运动程序则是⾃然界不存在的。⽐如汽车、飞机、轮船、电⼦计算机等等,概不例外。

⽂学创造的本质含义是什么,这是⽂学理论长期进⾏探讨的课题,但却始终难以给⽂学创作下⼀个准确的定义。只能以所谓“源于⽣活⽽⾼于⽣活”、“⽣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类的感悟来进⾏解释。其实,⽂学创作“是对⽣活素材进⾏重新排列组合与优化的信息重组活动。”⽂学创作的素材必须是⽣活中存在的,但是作品的整体结构的内容则可能是⽣活中不存在的,这就是作者选择⽣活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活细节,进⾏排列组合与优化的信息重组⽽产⽣的新的故事与⼈物。

⼤⾃然的⼀切发展变化都是在不断地⾃由组合的结果。⼈类劳动是由⼀系列运动构成,每时每刻都产⽣排列组合,同时⼈类⽣存欲望具有本能的趋利避害功能,也就是说具有优化选择的本能。⼀⽅⾯劳动中⽆意识的⾃由排列组合的事物会被择优⽽取;另⼀⽅⾯⼈类智能在进⾏不断的信息重组,能动地进⾏排列组合,从中选择优化结果。因此,智能的创造性贯穿于劳动的全过程。但创造是以认识世界的深度与⼴度为前提的,认识越深越⼴越能进⾏深度的创造。

(三)⼈类智能创造劳动,

上述分析⽆可辩驳地表明,劳动起源与发展是由智能决定的,智能的存在决定劳动的存在,智能的优劣决定劳动质量与发展的优劣,智能运动成果的发展决定劳动形式和性质的发展。劳动的⾼度⽬的指向性、再现性和创造性都由智能决定。

很显然,是⼈本⾝的存在决定劳动的存在,没有智能的存在就没有劳动的存在,是⼈类创造劳动⽽不是劳动创造⼈。⼈类智能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劳动也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类智能的开发,如同⼟地的开发⼀样,未经开发的⼟地只是⼀种可供开发的资源,只有开发以后才能产⽣效益。⼈类初始时期的⼤脑和现在的新⽣⼉,⽆疑也是和未开发的⼟地⼀样。尽管具有先天性的良好资源,但由于未经开发,其功能也就难以表现出来。

⼈类智能系统是巨⼤的数据库,容量极⼤,具有⽆穷开发的资源。但这种资源的开发应⽤是随⼈类认识与创造的发展过程逐步发展的,是⼀个历史接⼒运动的递进过程。

由于认识与学习过程,是⼀个给⼤脑“安装程序”的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开发⼤脑资源的过程。⼀⽅⾯,个体在⽣产⽣活实践中不断接受信息,不断对事物有所认识,每认识⼀种事物就给⼈类⼤脑安装了⼀种“程序”,⼤脑资源得到⼀部分开发;同时,⼈类的语⾔也增加⼀种词汇。

另⼀⽅⾯,⼈类智能的传播功能将个体认识与创造的成果信息传播给他⼈和社会,他⼈通过学习,使之在⼤脑安装同样的“程序”,形成智能资源的社会化开发。

再⼀⽅⾯,随着⼈类认识与创造的发展升级,智能资源的开发不断更新发展,原始⼈类和古⼈类的许多功能,现代⼈已经没有了。就现代数学来说,中国古代发明了“珠算”即打算盘,但电脑的出现,现代青年已经淘汰了“珠算”,这项功能也随之丧失了,取⽽代之的是电脑技能的智能资源开发。

智能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类劳动的发展升级过程。⽽⼈类劳动的发展过程,也促进了智能资源的开发。因此,是⼈类智能创造了劳动,⽽劳动也促进了⼈类智能资源的发展。

[1] 本届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系统价值学说——变⾰的政治经济学》第⼀章。王志华著,⼴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第⼀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