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保种: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2.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 3.标准乳:乳脂率为4%的乳。 4.标准乳量:乳脂率为4%的乳量。
5.表型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即缺乏部分组合或纯繁组的双列杂交。 7.采食量:指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
8.测定站测定:指将各育种场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在相对一致、更严格的条件下,在统一的期限内进行的生产性能测定。 9.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10.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
11.产蛋总重: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12.产乳量:衡量乳用家畜产乳多少的指标。
13.初生窝仔数:指窝产仔猪的数量,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14.初生窝重:同窝初生个体重量之和。 15.纯种:指属于同一品种的个体。
16.纯种繁育:指同一品种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17.大理石状:肌内脂肪的分布情况。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置于4℃下存放24小时后对照标准大理石状图评分。
18.单系:来源于一头优秀系祖并具有与系祖相似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畜群。
19.单向性选择:把种群中某一极端变异个体保留,淘汰另一极端变异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20.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21.顶交:即用近交系的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杂种后代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22.动物克隆技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 23.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与胸骨结合处前缘的长度。 24.胴体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颈椎前缘中点的直线长度。 25.胴体重:指去头、蹄、内脏(肾、板油除外)后的重量。
26.独立淘汰法:对多个选择的性状分别订出一个最低的选留标准,一头家畜必须各个性状都达到这些标准,才可留种的方法。
27.断奶窝重:猪断奶时窝仔猪重量之和。
28.二元杂交:用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一代杂种无论公母均不作种用,不再继续配(pei)种繁殖,全部作商品用的方法。
29.发育:生物体在细胞分裂基础上进行细胞分化与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质变过程。
30.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使中间常态型个体逐渐减少,使种群分化。
31.风土驯化:指生物群体迁移后对新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
32.孵化率:指蛋孵化后出壳的雏鸡所占的比例。
33.父本杂种优势:指用杂种代替纯种做父本时公畜所表现出的优势。
34.复杂育成杂交:通过3个以上品种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35.腹脂率:指腹脂重占宰前活重的比率。
36.改良时距:遗传进展从一个层次向下传递到另一层次所需的时间。 37.改良速度:单位时间内(年)的遗传改进量。
38.个体测定:对被测个体进行性能测定,并依据个体本身的性能纪录资料进行遗传能力的评价和预测。
39.个体选择:根据个体表型值的大小进行选择。 40.个体杂种优势:杂种后代本身呈现出的优势。
41.公猪繁殖性状:睾丸的大小和重量、精(zi)子活力和激素水平等性状。 42.估计传递力:任何一个亲本的育种值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
43.估计育种值: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估计出来的育种值。
44.过渡品种:经过人们一定的选育,比原始品种培育程度高但达不到培育品种的品种。 45.合并选择:结合个体表型值和家系均值进行的选择。 46.合成品系:由两个以上品系有计划杂交得到的品系。
47.后裔测定:对被测个体的后裔进行性能测定,并依据后裔的性能纪录资料对被测个体进行遗传能力的评价和预测。
48.候选基因:是已知在性状的发展或生理过程中具有某种生物学功能并经过测序的基因。
49.肌肉PH:屠宰后45分钟在猪最后胸椎背最长肌中心处,将酸度计插入肌肉中所得到的pH值。 50.肌肉嫩度:食肉的嫩度是消费者对食肉的口感惬意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对骨骼肌各种蛋白质结构特性的总概括。通常以肌肉剪切力来表示,数值越小,肉越嫩。
51.基因组印记性状:指在哺乳动物的两性配子发生过程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来自某一亲本的等位基因 缄默,使后代的表型特征完全模仿或拷贝某一亲本的特征。
52.级进杂交法:利用某一优良品种彻底改造另一品种生产性能的方向和水平的杂交方法。
53.家畜:是野生动物在人类的长期辛勤劳动下,经过驯养、驯化并不断改良提高后而成为既是人类的生活资料、又是人类的生产资料的家养脊椎动物。
54.家畜的体型:指的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其结构形态的变化表现。主要由体长、体高、胸围、胸宽等体尺的比例关系所决定。
55.家系内选择: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内平均表型值离差的大小进行选择的方法。
56.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作为一个选择单位,根据家系平均表型值的大小进行选择的方法。 57.兼用品种:兼有两种以上生产力方向的品种。 58.剪毛量:从一只羊身上剪下的全部的总重量。
59.简单育成杂交:过两个品种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60.交配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策略来安排公母畜的交配。 61.近交:指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62.近交建系法:利用高度近交的方法,使优秀性状的基因迅速达到纯合,培育出具有较高近交系数的优秀畜群的方法。
63.近交衰退:由于近交,家畜的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有关的各性状,均较近交前有所削弱的现象。
64.近交系:连续进行高度近交,群体近交系数在37.5%以上的类群。
65.近交系数:某一个体任何基因座上的两个相同基因来自父母的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即个体由于父母近交而可能成为纯合子的概率。
66.经济成熟:指家畜可以达到作为某种经济利用的状况。
67.净毛量:剪下的全部羊毛去除杂质后的总重量。 68.净毛率:净毛量占污毛量(剪毛量)的比率。 69.绝对生长:指在一定时间内体重或体尺的增长量。
70.累积生长:指家畜某一个年龄时期生长的最终重量或大小。即任何一个时期所测得的体重或体尺,都代表家畜被测以前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
71.理想群体:指符合随机交配,世代分明无重叠,各世代生殖个体数相同,没有迁移、选择、突变发生的群体
72.料蛋比:产蛋鸡在一定年龄阶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比。 73.料肉比:指畜禽在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
74.轮回杂交:即用两三个或更多个品种轮流作为父本杂交,杂种母畜继续繁殖,杂种公畜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75.泌乳力:21日龄的仔猪窝重。泌乳力影响着仔猪的成活和哺乳期的生长。 76.泌乳期产乳量:从产仔到干乳期间的总产乳量。
77.母本杂种优势:指用杂种代替纯种做母本时母畜所表现出的优势。
78.胚胎移植:指从优良母畜(供体)体内取出早期胚胎移植到性状一般母畜(受体)体内继续发育以生产优良仔畜的技术。
79.培育品种:经过人们有明确目标的选择和培育所形成的品种。 80.配合力:种群通过杂交能够获得的杂种优势程度。
81.配套系:指在专门化品系培育基础上,以数组专门化品系为亲本,通过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试验,将其中的一个相对较好的杂交组合筛选出来,作为“最佳”杂交模式,再以此模式进行配套杂交得到的商品代畜禽。
82.配套系:指在专门化品系培育基础上,以数组专门化品系为亲本,通过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试验,将其中的一个相对较好的杂交组合筛选出来,作为“最佳”杂交模式,再以此模式进行配套杂交得到的商品代畜禽。
83.配套系育种:配套系的培育过程。
84.品系:分布很广、群体很大的品种,因迁移、引种、隔离等形成区域性亚品种,或因培育目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专门特点的亚品种。
85.品系繁育:指对品系或配套品系的建立、延续、发展和利用等一系列的育种工作。 86.品质选配:根据畜禽的品质是否相似进行的选配。(选型选配)
87.品种:是畜牧学的概念,是指具有特定生物学特性、主要性状的遗传性相对一致和稳定、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或家畜类群。
88.平均日增重:指仔猪断奶至上市体重期间的平均每日增重。
89.QTL:从DNA水平上分析到的影响数量性状的单个基因或染色体片段。 90.亲缘系数:交配双方个体间的遗传相关程度,即具有相同基因的概率。
91.群体继代选育法:从选取基础群开始,封闭畜群,并在这闭锁群体内根据生产性能、体质外型、血统来源等进行相应的选种选配,以培育出符合预定培育标准,遗传性稳定,整齐均一,F为12.5%左右的畜群。
92.群体间遗传距离:用于衡量群体间遗传差异大小或遗传关系远近的量化指标。遗传距离与群体间相似系数呈反比关系。
93.群系:选择具有共同优秀性状的个体组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而建立的品系。
94.肉色:屠宰后2小时内,目测胸腰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的颜色,肉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肌肉组织中肌红蛋白的含量。
95.乳脂量:乳中所含脂肪的重量。 96.乳脂率:乳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
97.305天产乳量:从产犊到305天的总产乳量。
98.三元杂交:先用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产生在繁殖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母畜,再用第三个品种或品系作父本与之杂交,产生三元杂种全部作商品用的方法。 99.生产性能:又叫生产力,是指家畜最经济有效地生产畜产品的能力。 100.生理成熟:指家畜生理上达到了基本稳定的状况,即成年。
101.生态环境: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诸生态因子所汇合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体。
102.生长:以细胞增大和细胞分裂为基础的量变过程。或各种组织器官通过细胞分裂在体积和重量上不断增加的量变过程。
103.生长速度:以达到上市体重(100kg)的日龄为评价指标。 104.世代间隔: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105.受(shou)精率:指入孵蛋中受(shou)精蛋所占的比例。 106.瘦肉率:指瘦肉总重占胴体重的百分比 。
107.数量性状基因座:从DNA水平上分析到的影响数量性状的单个基因或染色体片段。
双杂交:先用四个品种或品系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在两种杂种间进行杂交,产生经济用商品代方法。
108.顺序选择法:对所要选择的多个性状,一个一个地依次改进的方法。 109.饲料效率: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
110.特殊抗病力:指畜禽对某种特定疾病或病原体的抗性。它主要受一个主基因位点控制。 111.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种群之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
112.提纯:指的是通过近交加选择的方法提高亲本群体的遗传纯合度与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 113.体外受(shou)精技术:在体外进行精卵结合的技术。
114.体质:畜禽有机体执行本身的重要生命机能与执行人类经济活动有益的机能之间的协调性表现。各部位间、各器官间以及整个有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性。 115.体重:指畜禽在不同周龄时的体重。
116.同胞测定:对被测个体的同胞进行性能测定,并依据同胞的性能纪录资料对被测个体进行遗传能力的评价和预测。
117.同态相同基因:来源不同的相同基因。
118.同一群体个体相似概率:从同一群体内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两者所有基因型相一致的概率。 119.同源相同基因: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同一个拷贝的相同基因。 120.同质交配:品质相同或相似的个体间的交配。 121.屠宰率:胴体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 122.屠宰率:指全净膛重占宰前活重的比率。 123.腿臀比例:指腿臀部重量占胴体重量的百分比。
124.完全双列杂交法:多个种群之间进行所有可能的相互交配方法。
125.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趋于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
126.窝间距:两次产仔之间的间隔天数。
127.系水力:宰后肌肉保持水分不向外渗漏的能力。
128.系祖建系法:选择一头卓越的公畜作为系祖,选留其最优秀的后代作为继承者,通过选种选配,把系祖的优良品质变为群体所共有的稳定特性,形成类似系祖品质的品系的方法。 129.相对生长:指家畜在一定时间内体重增长量占原来体重的比率。 130.相对育种值:个体育种值相对于所在群体均值的百分数。 131.性成熟:指家畜的生理机能开始正常活动,能繁殖后代的状况。
132.选优:指通过累代选拔优良个体来提高杂交亲本群体主要性状的平均水平,达到提高一般配合力的目的。
133.选择差:留种个体的平均表型值与群体平均表型值的离差。
134.选择反应:选择在下一代的反应。或人们通过选择在下一代得到的遗传改进量。 135.选择极限:在一个长期进行选择的封闭群体中,选择已不再出现反应的现象。
136.选择育种法:选择能扩大变异,积累和加强变异以及决定变异的方向,从而使畜群产生新的个体,发生根本改变。
137.血型系统:指同一位点的诸等位基因所决定的各种红细胞血型。 138.血型因子:能引起不同抗体的产生并与之反应的抗原成分。 139.驯化:指将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的过程 140.驯养:指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饲养。
141.眼肌面积:指最后肋骨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其计算公式为:长×宽×0.7或0.8。 142.一般抗病力:不限于抗某一种病原体,它体现了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功能。它主要受多基因控制。
143.一般配合力:一个种群与其它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
144.遗传标记:是指能够遗传的、可以识别的并能明确反映遗传多态性的生物特征。
145.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不同生物物种性状得以遗传和表现的各种各样的基因。
146.遗传趋势:指参加遗传评估的所有种畜某性状的 估计育种值按年度计算的平均数值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147.遗传与环境互作:任何数量性状的表型值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基因型有可能会适应不同的环境的现象。
148.异质交配:品质不同的畜禽个体间的交配。
149.引入杂交法:指在保留原有品种基本特性的前提下,利用引入品种来改良其某些缺点的一种有限的杂交方法。
150.引种:从外地或从境外将属于优良品种、品系或类群的畜禽引入当地,直接推广利用或作为育种材料使用的工作。
151.有效等位基因数:指理想群体中,一个基因座上产生与实际群体中相同杂合度所需的等位基因数目。
152.有效群体含量:随机交配下,近交程度的增长与实际群体的随机漂变程度相当于理想群体的成员数。
153.育成杂交法:用于培育新品种的杂交育种方法。 154.育成仔猪数:断乳时窝中仍存活的仔猪数。
155.育种规划: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科学地配置资源、技术、方法和措施,筛选出最佳育种方案的规划。
156.育种效益:特定育种方案可能实现的育种产出和可能发生的育种投入之差。 157.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的总和。 158.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的总和。
159.育种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育种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160.阈性状:由多基因决定而表现为非连续变异的一类性状。
161.原始品种:在农业水平较低,长期选种选配水平不高,饲养管理粗放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品种。 162.远缘杂交:不同种、不同属、甚至血缘关系更远的动物之间的交配称为远缘杂交。 163.杂合度:指在检测群体内随机抽取两个等位基因,它们各不相同的概率。 164.杂交:不同品种、品系个体间的交配。
165.杂交的遗传效应:1、杂交使基因杂合;2、杂交使群体均值提高;3、杂交使群体一致。 166.杂交繁育:指不同品种以至不同种属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167.杂种优势:指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的现象。
168.杂种优势利用:利用杂种优势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手段。 169.宰前活重:指屠宰前禁食24小时后的体重。 170.增重:指畜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体重的增量。
171.正反交反复选择法:通过正反两个杂交组合多代的反复测定、选择和纯繁,培育出具有高配合力的品系中的分离情况。
172.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173.种畜测定:指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观测、度量供选群各个体的主测性状(生产性能),为后续的遗传评估与留种工作创造必要前提和奠定坚实基础。
174.种质特性:指作为遗传资源的某一种群所具有的有别于其它种群、并能稳定遗传的特性。 175.主效基因:对某一数量性状有明显作用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单个基因。 176.专门化品系:具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专门用于某一配套系杂交的品系。
177.专用品种:由于人们长期选择和培育,使品种的某些特性获得显著发展或某些组织器官产生了突出的变化,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这种品种称之。 178.转基因:导入并能表达的基因。
179.转基因动物:借助分子生物学与繁殖生物技术将已知的外源基因导入生殖细胞、早期胚胎干细胞或早期胚胎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所培育出的携带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的动物个体或品系。
180.综合选择指数:把所需要选择的几个性状,根据它们的遗传特点和经济价值,综合成一个使个体间可以相互比较的数值。
181.综合育种值:依据多个性状在育种上和经济上不同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加权值的复合数量性状的育种值。
182.综合指数法:把所需要选择的几个性状,根据它们的遗传特点和经济价值,综合成一个使个体间可以相互比较的数值的方法。
二、简答
1.背膘厚的检测方法:
1)一点法:第六、七肋骨间的背膘厚度表示。
2)两点平均法:用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两点背膘厚度的平均值来表示。现在用得较多。 3)三点平均法:用肩部最厚处(第二、三胸椎间)、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三点背膘厚度的平均值来表示。 2.猪的繁殖性状:
1)初生窝仔数;2)泌乳力;3)初生窝重;4)窝间距;5)育成仔猪数;6)断奶窝重;7)公猪繁殖性状。
3.猪的生长性状:1)生长速度;2)平均日增重;4)采食量;5)饲料效率。
4.胴体性状:1)宰前活重;2)胴体重;3)屠宰率;4)胴体长、胴体斜长;5)背膘厚;6)皮厚;7)眼肌面积;8)腿臀比例;9)瘦肉率。 5.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的变异:
1)神经系统:许多原有的条件反射消失,同时建立了许多新的条件反射。 2)体重与体尺:向着人类选择的方向增大或变小。
3)骨骼:家畜的骨骼不如野生动物的粗壮、结实,关节面与肌肉附着面都不如野生时明显。 6.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共同的来源;
2)具有能稳定遗传的、有别于其它品种的共同表型标志和相似的生产性能; 3)具有一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足够的数量;6、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承认。 7.家畜品种的形成:
1)社会经济条件:是品种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因素,畜禽品种形成的方向、速度、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需要和生产力水平。
2)自然环境条件: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植被、食物结构等。 8.按改良程度划分: (1)原始品种特点: 1)晚熟,体格相对较小;
2)体格协调,生产力低而全面,生长慢; 3)体质粗糙,耐粗耐劳,适应性好,抗病力强。 (2)培育品种特点: 1)早熟,体格较大; 2)生产力高,且专门化;
3)要求较高的饲养管理条件和育种技术; 4)分布广泛; 5)品种结构复杂; 6)育种价值高。 (3)过渡品种特点:
1)生产性能比原始品种好,但遗传性不够稳定。
2)如果进一步选育,可成为培育品种,但停止选育,则会退化为原始品种。 9.猪的肉质性状:1)肌肉PH;2)系水力;3)肉色;4)大理石状;5)肌肉嫩度。
10.牛的泌乳性状:1)年产乳量;2)泌乳期产乳量;3)305天产乳量;4)标准乳量;5)乳成分:①乳脂率;②乳脂量;③标准乳。 11.血型在育种中的应用:
1)利用血型确定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优良种畜和血统控制;
2)利用品种或品系间的血型因子的相似性的大小,来估计杂种优势的大小; 3)利用畜禽血型与其生产性能的关系早期选种; 4)应用于抗病育种;
5)血型可作为品种资源分类的参考;
6)利用血型与疾病间的相关,来判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7)预防新生畜的溶血病。 12.肉用家畜的外形特点: 1)肌肉组织发达,骨骼细致结实。
2)低身广躯,外形丰满平滑,四肢较短,中躯紧凑。 3)体型呈长方形和圆桶形。 13.特殊抗病力的内在机理:
是由于寄生体内存在或缺少某种分子或其受体,这种分子有以下作用: ② 决定异体识别及特异性异体反应。
②决定病原体的特殊附着力,即能否进入寄主。
③传染因子在体内增殖时,决定是否导致寄主发病。 14.研究生长发育的意义:
1)根据家畜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在生产上加以应用。
2)在工厂化大群饲养的生产流程中根据畜禽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给予来同的营养需要量,既保证饲养管理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最后达到产品的质量要求。
3)并可根据计算,随时检查饲养管理水平。研究生长发育是开展畜禽育种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15.研究畜禽生长发育规律的模式:
1)时态生长模式:从时态上计算畜体的体重和体尺或局部的增长。 2)相对生长模式:表示畜体各部位或组织随整体增长在比例上的变化。 16.三类畜禽生长的意义:
1)累积生长的意义:评定家畜在一定年龄时的大小和生长发育好坏的依据。 2)绝对生长的意义:用以说明某个时期家畜生长发育的绝对速度。
3)相对生长的意义:反映着个体的生长强度,可用来比较不同的家畜,比较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
17.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比较: 1)人工选择的方向性强; 2)人工选择的性状单纯;
3)人工选择有可能依据基因型进行选择;
4)人工选择如结合近交,可进一步促进畜群的改良效果。 18.使人工选择的离心压大于自然选择的向心压的措施:
1)连续若干代进行定向选择,以抵抗自然选择的向心作用,使自然选择的作用降到最低程度; 2)着眼于群体;
3)要给予合理的环境条件;
4)选择生产力时,应适当兼顾适应性状与体质。 19.家畜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含义:
1)在家畜生长发育中,无论表型部位和组织器官,无论部分还是整体,不同时期的绝对生长或相对生长都不是等比例增长的。2)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有规律地表现出高低起伏的不平衡状态。
20.体重增长的不平衡性的规律:
1)幼年家畜绝对增重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一定时期达到最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成年后停止生长,绝对增重很少; 2)年龄越小,生长强度越大; 21.骨骼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规律: 1)全身骨骼在胚胎期生长强度大;
2)草食动物在出生前,四肢骨的生长强度大于体轴骨,出生后反之。 3)而杂食动物在出生前,四肢骨和体轴骨的增长都比较迅速。 22.外形部位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规律:
1)不同时期的外形部位变化与全身骨骼的生长顺序有关。
2)草食动物在出生以前,体高和荐高的生长强度大,出生时表现为头大、腿长、躯干短,胸浅、背窄、荐部高的外形。
3)出生以后,体长和颈长的生长占优势,逐步表现为躯干长、胸深而宽、四肢相对较短后躯无高耸的外形。
4)杂食动物出生时体形较长而宽,四肢相对较短。 23.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规律:
1)家畜的不同的组织器官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长强度。
2)不同组织发育的迟早和快慢的先后顺序为:先骨和皮,后肌肉和脂肪。各种组织器官的生长波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应地推迟或提早,生长优势顺序为:脑-骨-肌肉-脂肪。 24.发育受阻的结果: 1)母畜严重的营养不良;
2)从胚胎发育后期到成年,某一部分处于生长强度最大时遭到营养不足,那么该部分所受影响最大;
3)任何阶段营养不足,对不同部位或组织所产生的阻抑作用,与该部分的成熟期早晚成正比,早熟部分影响较小,晚熟部分影响较大。 25.选择的实质:
能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生物的类型,而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归根结底是由于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从而打破了群体基因频率的平衡状态。 26.人工选择的作用与目的: 1)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2)选择能改变基因频率; 3)选择能够积累和加强变异;
4)选择能控制变异的方向。目的:通过选优去,改变种畜繁殖的随机性来提高改良性状的理想基因频率,从而提高下一代的生产性能。 27.影响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基本因素:
(1)性状的遗传力(h2):从两方面影响选择效果:一是遗传力直接影响选择反应的大小,二是遗传力的大小与被选择性状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2)选择的准确性(rAP):通常用个体育种值与选择所依据的表型值变异之间相关的大小来评价,估计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rAP越大,选择反应越大。不同的选择方法,选择的准确性不同,增加选择准确性的重要和有效的措施是对遗传不同的性状采用相应的、合适的选择方法;增加育种值估计的信息量;减少各种选择误差等。
(3)选择差(S):选择差—留种个体的平均表型值与群体平均表型值的离差。选择差越大,选择反应越大,选择效果越好。 28.影响选择差的因素有:
(1)留种率:留种个体数占全群总数的比例。留种率越大,选择差越小;留种率越小,选择差越大。
(2)表型标准差:同样的留种率,标准差越大,选择差越大。 29.影响世代间隔的因素:
1) 家畜的种类;2)畜群的年龄组成;3)育种的管理方法;4) 选择的性状;5) 选种的方法等。
30.提高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措施:
(1)主选遗传力高或中等的性状:高遗传力可以获得较大的选择反应,所以主选遗传力高或中等的性状比低的性状选择效果要好。
(2)缩小环境方差,提高遗传力:缩小环境方差,能使总的表型变异幅度降低,从而提高遗传力。
(3)选用适当的选择方法:对于不同的性状,不同选择方法的选择准确性是不同的,因此,采用适宜的选择方法才能使所要改良的性状获得理想的选择效果。 (4)缩小留种率:
①在大群体中选择优秀拔尖的个体作为种畜,缩小留种率; 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工程,减少种畜的需要量,缩小留种率。
(5)检查与扩大性状的变异度:
①组建的育种基础群应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 ②适时导入外血,增加新的基因来源,扩大遗传变异。 (6)缩短世代间隔:
①早配;②性能的早期评定;③改变选择方式;④利用遗传标记早期选种。 31.遗传趋势分析的步骤:
1)采用动物模型BLUP或者其它模型下的BLUP法计算个体的估计育种值。 2)分别计算生于不同年份的种畜的平均估计育种值,并列表、绘图示之。
3)计算各出生年份种畜的平均估计育种值对年度的回归系数,并对该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32.各种选择的适用范围:
(1)个体选择:①遗传力高的性状;②性状标准差大的群体。
(2)家系选择: ①遗传力低的性状; ②由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的差异小;③大家系。 (3)家系内选择: ①遗传力低的性状;②由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的差异大和家系内个体间的表型相关高;③小家系。 (4)合并选择:多胎动物。 33.多形状选择各方法的优缺点: 1)顺序选择法: 优点:选择效果好。
缺点:费时;对有负相关的性状的选择,提高了一个性状则降低了另一个性状。 2)独立淘汰法: 优点:简便。
缺点:中选的个体不是最优秀的;同时选择的性状越多,中选的个体就越少。 3)综合指数法:
优点:考虑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并权衡了不同性状的重要性。
缺点:选择多个性状是时,每个性状的选择反应只有单性状的 根号n分之一。 34.测定性状的选择原则:
1)所测性状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 2)所测性状应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3)所测性状应尽可能符合生物学规律和生产实际。 35.质量性状主要是:
1)表征性状:反映品种特征的性状。
2)血型和血浆蛋白多态性:利用这类性状可以分析畜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动物的起源。 3)遗传缺陷。 4)伴性性状。 36.阈性状的特点: 1)由多基因决定。
2)具有潜在、表现两个不对应的分布。
①一个是造成这类性状的某种物质的浓度或发育过程的速度的潜在的连续性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的特征;
②二是性状表现出的非连续性分布(间断分布),具有二项式和多项式分布的特征。 3)遗传基础与表型分布不对应。 37.指数选择效果与理论预测的差异: 1)各种参数理论误差的存在; 2)加权值确定的依据不充分;
3)候选群体小;
4)单信息的选择指数只利用本身的信息,降低了选择指数的准确性; 5)各个个体的信息来源不同。 38.制订选择指数的注意事项:
1)突出主要性状,选择2-4个性状为宜; 2)应该是容易度量的性状; 3)尽可能是家畜的早期性状;
4)对于遗传力低的重要的经济性状应给予较大的加权值;
5)对于向上选择的性状,给予正值,对于向下选择的性状给予负值,但∑Wi=1。 6)对于一些负相关的性状,尽可能把它们合并为一个性状来处理。 39.近交程度的高低:
1)最高:亲子交配、全同胞交配。 2)其次:半同胞交配、祖孙交配。
3)再次:叔侄交配、姑侄交配、堂兄妹交配。近交程度通常是以下一代近交系数的大小来判断亲代交配双方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40.近交的标准:
一般以近交个体的近交系数0.781%作为判断其父母是否是近交的标准。交配双方到共同祖先的总代数不超过6代。 41.近交衰退的表现:生活
力下降,繁殖力减退,遗传缺陷发生率增高,适应性变差,体质转弱,生长缓慢,与生活力相关的生产性能下降等。 42.近交衰退的表现规律:
1)不同畜种对近交的敏感性、耐受力不同,各有其安全期限。 2)不同品种近交衰退程度有差异。 3)品系内的不同家系近交衰退程度有差异。 4)不同的近交程度其后果不一。 5)遗传力不同的性状近交衰退表现不一。 43.近交用途与注意事项: (1)近交的用途: 1)用于固定优良性状; 2)用于提高畜群的遗传整齐度;
3)促使优秀个体的优良特性成为群体的共同特性,以改良畜群; 4)揭露有害基因; 5)提供试验动物。 (2)近交注意事项: 1)严格淘汰; 2)灵活运用近交; 3)加强饲养管理;
4)严禁在商品群中使用近交。 44.同质交配的作用: 1)同质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2)同质交配改变基因型频率,增加纯合子频率,降低杂合子频率; 3)连续的同质交配,可使群体分化。 45.同质交配的缺点:
1)只能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进行;
2)会减少种群内的异质性,从而降低性状的适应性和生活力; 46.同质交配的注意事项:
1)为了提高同质选配的效果,尽可能准确地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2)要加强选择,严格淘汰体质衰弱或有遗传缺陷的个体。 47.异质交配的方式:
1)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公母畜交配,以期将不同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兼具双亲不同优点的后代。
2)选择同一性状但优劣不同的公母畜交配,以优良性状纠正不良性状,使后代取得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48.异质交配的遗传效应:
结合不同优良基因型于后代,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增加某些优良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减少不良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9.异质交配的作用:
1)能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
2)创造新的类型,并增加后代体质结实性,提高后代的适应性、生活力和繁殖力,改良不良性状,提高其水平。 50.杂交的遗传效应:
1)杂交使基因杂合:杂交是一定概率的异型交配,即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异型交配,就能使基因杂合。
2)杂交能提高群体均值:杂交能使基因杂合,从而增加群体中的杂合子频率,群体中的杂合效应值就会增加,因此,整个群体的平均值就要上升。
3)杂交使群体一致:杂交能使群体杂合子频率增加,只要经过一次杂交,两个或N个纯系就被打破,成为一个杂合子群体,性状均表现一致。 51.杂交繁育的种类:
1)依据交配双方所在种群的性质分:杂交、系间杂交、远缘杂交。 2)依据杂交的作用和目的可分为:级进杂交、引入杂交、育成杂交。 52.级进杂交的方法:
1)选择一个生产性能表现很好的外来品种与被改良品种杂交。
2)杂交后代再与外来品种连续回交几代,直至被改良品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选择符合要求的回交后代进行横交固定。 53.级进杂交的适用范围:
1)为了尽快获得大量某种用途的家畜; 2)为了尽快提高家畜的某种生产性能; 3)为了经济有效地获得大量“纯种”家畜; 4)为 了获得大量适应性强且生产力高的家畜。 54.级进杂交的注意事项: 1)明确改良的具体目标; 2)选择合适的改良品种; 3)选出优秀的改良用畜; 4)加强对杂种的选种选配。 55.引入杂交的方法:
1)选择一个与被改良品种基本同质但有针对性优点的外来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一次。 2)杂交后代与当地品种回交2—3代,使外来血统仅占1/4—1/8。
3)选择符合要求的回交后代进行横交固定。 56.引入杂交的适用范围:
1)不需要根本改造品种或畜群,只需要在保留其全部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改正某些缺点。 2)需要加强或改善一个品种的生产力,而不需要改变其生产方向时用。 57.引入杂交的注意事项: 1)慎重选择引入品种; 2)严格选择引入个体; 3)加强原有品种的选育; 4)引入外血量要适当; 5)加强杂种的选择和培育; 6)应该限定范围进行。 58.纯种繁育的任务:
1)提高:通过连续选择等措施,使优良品种的提高到更高水平。
2)提纯:通过近交和选择,使那些控制主要性状的各个优良基因座尽可能多的达到纯合状态。 3)保种:通过纯繁来保护各种遗传资源。 59.纯种繁育的方法:
(1)选种与近交:选种是纯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和措施。近交可使基因纯合。选种与近交结合,可培育新品系,可使群体提纯。 (2)针对不同类别的品种采取相应的措施:
1)地方品种特点: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选育程度低,主要的生产性能水平相对不高。纯繁对策:在加强保种工作的同时,可利用其遗传变异程度较大的特点加强选择;也可在保证不改变地方品种的主要特点时,采用引入杂交来克服某些缺点,加快改良的步伐。
2)新育成品种:加强种畜测定、遗传评估、强度选择;抓好提纯、稳定遗传性及推广与杂交利用的工作。
3)引入品种:创造条件,防止退化;集中饲养、繁殖,逐步推广;加强选种选配,合理培育利用。
60.风土驯化成功的标志:被引入品种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能将这种适应性遗传给后代。 61.风土驯化成功的因素:
1)各品种对生态环境中主导生态因子的适应 范围的大小; 2)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环境的差异程度。 62.风土驯化的途径:
1)直接适应:即引入个体在新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反应,直至基本适应新环境为止。
2)定向改变遗传基础:即引入品种在新环境条件下,各个个体依靠自身的遗传基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作用,定向积累了适应性的变异。 63.风土驯化的措施:
1)考察被引入品种的各方面情况;
2)在超越耐受限度的情况下,可采取逐步迁移法,使其对环境条件的逐步适应; 3)选择性成熟前后的个体迁移较容易适应; 4)加强人工选择与培育。 64.纯繁的目的与用途:
1)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质量好、纯合度较高的杂交亲本; 2)为低产品种或畜群进行杂交改良提供优良种畜;
3)为培育新品系、新品种及有关研究工作提供育种素材和基因来源;
4)为乳牛业等畜牧生产部门直接提供商用家畜。 65.人工授精给家畜育种带来的效应:
1)可增加优秀种公畜的后代数,扩大其优良遗传特性和高产基因在群体中的影响; 2)通过精(ye)液低温保存,使得优秀种公畜的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3)依靠人工授精,可增加种公畜的配(pei)种任务; 4)可提高对种公畜进行后裔测定的准确性; 5)可以更经济可靠地实现家畜品种资源保护。 66.胚胎移植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可实现的一般效应: 1)可通过胚胎移植生产较多的优良胚胎; 2)可以提高优良母畜的利用率; 3)胚胎移植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 4)可解决活体运输困难的问题。 67.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
将胚胎移植技术的优势与核心群育种的特点结合为一体所形成的育种体系。 68.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优势: 1)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
2)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可以使核心群中的每个供体母牛每年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全同胞关系的后代,大大缩短了种畜的世代间隔,加快群体的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益。 69.核心群育种的特点:
育种措施主要集中在较小的高产牛群中进行,既便于严格地实施育种方案,又可实施一些在一般牛群难以进行的育种措施。
70.体外受(shou)精技术的流程:
卵母细胞采集→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精(ye)液预处理→体外受(shou)精 →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
71.体外受(shou)精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前景预测: 1)可大幅度地降低胚胎的生产成本;
2)可增加优秀母畜的后代数量,扩大其高产基因在群体中的影响;
3)通过体外受(shou)精生产胚胎,可降低种母畜的留种率,从而提高母畜的选择强度,加快群体的遗传进展;
4)实施体外受(shou)精增加了同胞的数量,可提高种公畜选择的准确性;
5)采用体外受(shou)精技术,可获得同龄母系半同胞,利用其的资料估计育种值,可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6)由于体外受(shou)精消耗很少的精(ye)液,因此可充分利用数量稀少而十分珍贵的种公畜的精(ye)液;
7)应用体外受(shou)精技术可以打破常规的生产体系,建立新的动物生产模式; 8)可以从非常年轻的母畜体内收集卵子,进行体外成熟,缩小世代间隔; 9)可作为其他胚胎工程的基础技术。 72.胚胎性别鉴定方法:
1)细胞遗传学方法:胚胎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原位杂交技术; 2)免疫学方法:细胞毒性分析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3)生物化学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方法。
73.性别控制与胚胎性别鉴定在家畜育种中的意义:
1)可获得较多的具有某一限性性状性别的个体,从而提高动物生产的专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2)对于广泛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畜种,可增加母畜的数量,从而提高母畜的选择强度,加快母畜的遗传进展;
3)可在杂交育种方案的不同阶段,灵活应用性别控制技术来满足于需求量大的性别个体数量; 4)经过性别鉴定的胚胎移植,可产生同卵双胎,从而提高繁殖率;5、胚胎克隆技术实施前,需进行性别鉴定。
74.动物克隆技术的特点及种类:
1)克隆技术只能实现基因型的复制,而不能得到基因库的扩充和创新。 2)种类:胚胎分割、胚胎细胞克隆、体细胞克隆。 75.克隆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意义: (1)胚胎分割技术:
1)可生产更多的可用胚胎,提高胚胎移植的效率; 2)分割后的胚胎为同性别,避免出现不育现象;
3)分割后的胚胎是遗传同质的,可用来准确地估计遗传参数和一些重要的遗传效应; 4)利用同卵双生进行育种值估计,可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5)应用同卵双生可实现对难于实现的生产性能的测定。 (2)胚胎细胞克隆:
1)可获得更多的胚胎,进一步提高胚胎移植和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效率; 2)可获得数量较大的遗传同质的个体,对遗传育种学研究与实践有很大的意义;
3)在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中,可迅速建立多个具有特定基因组合的纯系,用于品系杂交育种; 4、将具有优良特性的胚胎克隆家畜迅速地推广到生产中去,从而提高动物生产的总体水平。 (3)体细胞克隆:
1)结合其他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建立最佳遗传资源保护模式;
2)可最大限度地增加高产优秀个体在生产群中的数量,提高畜群的总体生产水平; 3)由此建立的遗传同质群体,便于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 4)可获得数量较大的遗传同质的个体,对遗传育种学研究与实践有很大的意义; 5)所获得的遗传同质动物中其他学科研究的最好的试验材料; 6)为发展其他生物技术提供了最佳手段。 76.转基因常规技术及特点:
(1)显微注射法: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目的基因注射入受体细胞中。特点:方法简单,稳定,但不能控制转基因的整合位点及整合的拷贝数。
(2)逆转录病毒感染法:通过逆转录病毒感染,可将插入病毒基因组的异源基因转移到缩主中。特点:感染效率高,缩主范围广,对缩主无害。
(3)精(zi)子载体法:将精(zi)子与外源DNA共同培养,体外受(shou)精,然后将带有外源基因的胚胎植入假孕体。特点:简单易行,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但效果不稳定,可重复性差。 (4)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先将目的基因整合到胚胎干细胞,再将转入外源基因的胚胎干细胞重新导入囊胚或进行克隆,可培育转基因个体。特点:胚胎干细胞是理想的受体细胞,是转基因动物、细胞核移植、基因疗法等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试验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细胞不易建株。 77.理想的遗传标记的特征:
1)具有多态性;2)共显性;3)不具有上位性;4)表现稳定,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5)标记的数量较多;6)按简单的孟德尔规律遗传。 78.遗传标记的种类:
1)形态学标记;2)细胞学标记;3)蛋白质标记;4)DNA标记 79.DNA标记的类型:
1)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4)可变数目串状重复 5)单核苷酸多态。
80.标记-QTL连锁分析的基本步骤:
1)进行试验设计;2)选择遗传标记;3)收集数据;4)构建标记连锁图谱;5)QTL的检测与参数估计。
81.种质特性的研究意义: 1)是资源保护的基础和依据之一; 2)可以发现新的遗传资源;
3)有助于拓宽畜产品的开发种类或开发渠道; 4)能增强我们加快资源保护工作的紧迫感;
5)为进一步进行同种异名研究和对品种进行遗传分类提供重要依据,也有助于揭示品种的起源、进化等问题。 82.保种的涵义:
1)一般涵义: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
2)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83.保种的任务和目的:
1)任务:尽可能地不丢失品种基因库中的每一种等位基因,保持品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
2)目的:能为家畜育种随时提供基因资源和育种素材。 84.保存地方品种的意义:
1)保存地方畜禽种群,可以用于克服可能出现的“育种极限”;
2)保存地方畜禽种群,可以用来改良培育品种,以提高其抵抗力和适应性; 3)保存各种基因型,可以适应变化环境的需要;
4)保存各种基因型,可对付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带来的遗传灾难; 5)保存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可满足人类的意外需要;
6)保存种内的遗传变异,可用于发展异常环境条件下的畜产品生产。
85.全球面临品种资源危机表现:1.地方品种急剧减少的趋势2. 品种高度单纯化的趋势 86.全球面临品种资源危机原因:
1)发达国家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无竞争能力的低产品种被排挤出去; 2)发展中国家盲目地用高产品种来杂交;
3)现代育种高产理论的影响,不顾家畜自身的利益; 4)基因的过度纯化
87.小群体活保种的关键与措施: 1)划定良种基地; 2)建立保种群
3)要有适当的群体规模; 4)实行各家系等数留种方式; 5)制定合理的交配制度; 6)适当延长世代间隔;
7)外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控制污染源防止基因突变;
8)一般不进行选择,不得已时,则实行保种与选育相结合的所谓“动态保种”。
88.育种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特定的育种目标,制定出“最优化”的育种方案。 89.育种规划的任务:
1)生产与育种背景条件的调查; 2)确定育种目标; 3)挑选育种方法;
4)遗传学和经济学参数的估计; 5)生产性能测定; 6)育种值估计; 7)制定选种与选配方案; 8)确定遗传进展的传递; 9)制定候选育种方案。
90.育种目标:通过各种育种措施的实施,在育种群中培育出优良的家畜品种、品系或优秀的种畜个体,并使用它们,使其遗传优势得到传递和扩展,以其在未来的生产条件下,在生产群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91.育种目标性状:
1)性状应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2)性状应有足够的可利用的遗传变异; 3)性状间有较高遗传相关; 4)性状测定相对简单易行。 92.育种产出量的估计方法: 1)育种规划经济评估的基点; 2)估计育种产出量的决定因素; 3)基因流动法
93.“优化”育种方案的阶段:
(1)规划阶段:1)建立目标;2)问题分析;3)形势预测; 4)建议方案;5)效应预测;6)方案评估; 7)方案决策。
(2)实施阶段:1)起草育种方案任务;2)确认育种方案;3)执行育种方案;4)检验育种方案。
94.杂种优势的表现规律:
1)杂交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越大,杂种优势 越明显; 2)杂交亲本越纯,后代优势越明显; 3)同类型杂种互交,杂种优势量逐代下降;
4)遗传力低的性状杂种优势明显,遗传力高的性状杂种优势不明显; 5)环境对杂种优势表现的影响。
95.杂交组合试验遵循四个原则:①对照的原则;② 随机的原则;③ 重复的原则;④ 均衡的原则。
96.改良时距的意义:
①可使商品群及时享受到育种群的改良成果,从而加快商品畜禽的遗传改良; ②在经济上,由于商品畜禽的快速改良,使得对育种群的大量投入能迅速地得到回收。 97.培育新品系的意义:
1)可为杂交利用提供良好的亲本; 2)可加速现有品种的改良; 3)可促进新品种的育成; 4)可加快种群的遗传进展。
98.品系培育的条件:
1)数量条件:一个品种应具有三个品系以上,每个品系应由若干个家系组成,每个家系应有一定数量的母畜及一定比例的公畜和后备公畜。
2)质量条件:基础群的种畜必须是优秀的和有特点的。
3)饲养管理条件:要求有较好的饲养管理水平,保持饲养管理的相对稳定。
4)技术与设备:具有先进而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各方面协调统一的组织工作和必备的仪器设备
99.系祖建系法的方法:
(1)发现和鉴定系祖阶段,选择优秀系祖:是一头具有突出优点而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种公畜。(2)选择培育系祖的继承者阶段,
①选择与系祖交配的母畜:是与系祖同质,但无血缘关系的优良母畜群。 ②围绕系祖进行选配:采用同质选配,以巩固和发展系祖的特点。 ③选择系祖的继承者:与系祖一样优秀的3至4个继承公畜。
(3)巩固系祖优良性状-近交阶段,选配:第1、2世代尽量避免近交但采用同质选配,第3世代以后采用中高度近交。
(4)纯繁与扩大亲缘群,按照品系的选育指标,坚持性能与亲缘相结合的原则,从大量的优秀个体中严格选择淘汰,做好纯繁工作,并通过同质选配,扩大群体的数量。 101.系祖建系法的优缺点:
1)优点:简单易行,群体规模小,易于固定性状。
2)缺点:遗传性较窄,掌握不好,易造成近交衰退。有时找不到继承者而被迫中途停止,影响成功率。
102.家畜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指家畜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不同器官或现一组织、同一器官的不同发育时期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强度。
103.近交建系法的方法: (1)组建基础群:
①基础群的数量:数量多;母多公少。
②基础群的质量:具有高产基因;形状相似;不能有重大缺点;母畜经过性能测定,公畜经过后裔测定;并经过测交证明不带有隐性有害基因;个体间最好有亲缘关系。
③基础群分群:先分成若干个小群近交形成支系,最后综合最优秀的支系建立近交系。 (2)近交的方式:连续全同胞交配或亲子交配。
(3)选择:在近交分化过程中,注意选择优良纯系,严格淘汰不良个体,但要防止误选杂种。 104.群体继代选育法的方法: (1)组建基础群阶段:
①基础群的数量:数量适当,公母比例一般为1:5 ~ 10,注意保持最低量公畜数。
②基础群的质量:具有建系所需的优秀性状,可同质也可异质,公畜间、母畜间及公母畜间最好没有亲缘关系,近交系数为零。 (2)闭锁繁育阶段:
①方式:严格封闭畜群4 ~ 5个世代,不能引入任何其他来源的种畜,更新用的后备种畜都从下一代中选择。
②选配:采用不同家系间的随机交配,避免全同胞和亲子交配。
③留种方式:采用家系等数留种法,保持各世代的规模相对稳定,后期采用不等数留种法。 (3)选种方法:
①根据本身和同胞的性能严格选留,每世代的选种标准和选种方法始终保持不变;
②分级留种,种畜选留应使各阶段的选择强度随年龄增大而加大;③改进选种,缩短世代间隔。 105.群体继代选育法的优缺点:
1)通过群体继代选育法,能集中多个系祖以及基础群的优点; 2)由于公畜较多,可适当控制近交,防止基因的流失; 3)世代周转快、分明、不重叠,建系速度快; 4)品系育成时的质量较易保证; 5)基础群是否符合要求难于预测; 6)要求的条件较高;
7)不适合建立高繁殖力的品系。
106.培育新品种的目的:
1)为获得能适应特殊生态环境或抗逆性、抗病性较强的高产品种; 2)为满足特殊生产或产生新型产品之需要而培育新品种;
3)为振兴我国的种畜业和畜牧业经济、变种畜进口国为出口国而培育新品种。 107.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1)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即选择能扩大变异,积累和加强变异以及决定变异的方向,从而使畜群产生新的个体,发生根本改变。选择育种法的要点:
①长期选择某种数量性状可能育成新品种; ②系统选择某种质量性状可能育成新品种; ③选择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种。
(2)杂交育种法:育成杂交法:用于培育新品种的杂交育种方法。 108.育成杂交法的分类:
(1)根据所用品种个数分类:
①简单育成杂交:过两个品种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点:简单易行,育成品种时间短,成本低。要求:两个品种具有目标性状,优点能互补,缺点能抵销。
②复杂育成杂交:通过3个以上品种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点:遗传基础丰富。要求:用于杂交的品种不易过多,做好杂交组合的计划。
(2)根据育种目标分类:1)改变家畜主要用途的育成杂交;2)提高生产性能的育成杂交;3)提高适应性和抗病力的育成杂交。
(3)根据育种工作的起点分类:1)在现有杂种群基础上的育成杂交;2)有计划从头开始的育成杂交。
109.育成杂交法培育新品种的步骤: 1)确定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案; 2)杂交创新阶段; 3)自繁固定阶段; 4)扩群提高阶段。
110.家畜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家畜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几个比较明显区分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家畜的结构和生理生化过程都有一定的特点,而且似乎只有完成一定的生长时期后,才可转入另一个生长时期,这样的生长过程称之家畜生长发育的阶段性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