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3、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自主预习】 1、识记字音
宿( )命 坍( )圮( )玉砌( )雕栏 亘( )古不变 撅( )捋 蝉蜕( )窸窸( )窣窣( )嘈( )杂熨( )帖 猝( )然 倔( )强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剥蚀( )( ) 柏树( )恍惚( ) 2、成语解释 失魂落魄: 声名狼藉: 窸窸窣窣: 【文本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又是什么样的呢?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3、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思考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二)小结第一部分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二) 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三)思考讨论
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3、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 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6、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四)小结第二部分
【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课后检测】
一、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tán) 荒芜(wú) 宿命(sù) 剥蚀(bō) B.炫耀(xuàn) 坍圮(pǐ) 嘈杂(cáo) 蝉蜕(chán) C.熬夜(áo) 肆意(sì) 灼烈(zhuó) 譬如(pì) D.姿势(zī) 斟酌(zuó) 步履(lǚ) 教诲(huì) 2.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炫耀(xuàn)坍圮(tān pǐ)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熨贴(yùn)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ɡ) C.玉砌(châ)恪守(ɡã)地坛(tán)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教诲(huǐ)猝然(zú)亘古不变(ɡânɡ)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窸窸窣窣 祭坛 雕栏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___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③老吴_________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举行。
A.以致 推托 未免 改期 B.以致 推脱 不免 延期 C.以至 推脱 不免 改期 D.以至 推托 未免 延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不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弥勒佛。
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人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佛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花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剜出来见我。”
资金解冻了,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的遗愿,拯救芸芸众生的三江中流砥柱。
他也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为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历经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了峭壁,跌进了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炷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的伟岸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在临河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会倾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人们只有簇拥在轮船上,才能看清他那顶天立水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但众所周知,轮渡上不便点香,也不能跪拜。
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还有几炷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伟佛,连一炷香火也没有。”
1.作者为什么强调“乐山大佛”不是通常所说的“笑弥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他的严肃思考来自何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告诉读者,乐山大佛能保持清廉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抨击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受贿之风。 B.本文意在说明为政清廉的关键在于清除滋生腐败风气的土壤。 C.本文主旨借礼赞乐山大佛而歌颂了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D.文章托物言志表现主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文采斐然。 E.虽说有赞叹,但面对如此伟岸的乐山大佛居然没有一炷香火,作者还是蕴藏着深深的惋惜之意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