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晋国有个人叫王子期,他驾驭马车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天,赵裹王向他学习怎样驾驭马车。赵襄王学了没多久,就急着与王子期比赛驾车看谁跑得快,结果是赵襄王连输三场。赵襄王面子上挂不住了□不高兴地埋怨王子期□你为什么不把驾车的技术全部传给我□难道你还留了一手不成□
王子期回答:“大王,驾车的技巧我全部传授给您了。”赵襄王又问:“那为什么我还是追不上你呢?”
王子期笑着说:“问题在于驾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马的身上,人与马要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马车跑得快。刚才比赛时,你心里着急,使劲儿鞭打马,想要超过我。您的马车跑到了我的前面时,您又常常回头观望,害怕我赶上您。其实,比赛中在前、在后都很正常。而您不论是领先还是在后,心情高度紧张,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有心思去驾好马车呢?” 1.本文选自《韩非子》的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里填上标点符号。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赵襄王比赛驾车输了,一开始怀疑王子期传授技术时留了一手。(______) (2)从短文可以看出,赵襄王比赛输了是因为他的驾驶技术没学好。(______) (3)人与马的协调配合,是驾车比赛获胜的一个重要条件。(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平台。
种蕉练字的杰出少年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以“狂草”而闻名于世。怀素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小时父母无力养活他,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怀素自幼喜爱书法。他白天念完经干完活,( )多忙多累,( )抽时间练习写字。写字需要纸张,可他没有钱买纸。
一天,他看见院里芭蕉的宽大叶子,“这不也可用来写字吗?”他立即出去采来一张芭蕉叶,便写起来。可是,叶子上的字立即变成小墨珠,不成字形了。酷爱书法又善动脑的怀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去掉芭蕉叶面上蜡质的方法。“绿纸”写字成功了!他高兴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可是寺庙里的芭蕉不多,“绿纸”眼看要用完了。于是,他有空就在寺院里和寺院外的空地上栽上芭蕉。后来,只要看到哪有一点空地,不论是路旁、塘边,他都要栽上芭蕉。先后种了上万棵,这样,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他每天起早摸黑,精练书法。几年后,怀素写过的芭蕉叶已能堆成一座小丘。
怀素精益求精,向名师求教。后来,从家乡挑着担子,千里迢迢,步行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向大书法家颜真卿求教。经过颜的指点,他终于写出一手好字。 5.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再用这个词语造句。 千里迢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先后
B.事情发展先后
C.怀素练字地点的变换
8.读了短文第二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上一小题中你提出了问题,你准备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怀素种芭蕉的目的是什么?请将文中的句子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读文中划“ ”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打“√”,不对的打“×”。 (1)这则短文开门见山,介绍了主人公及成就。(_______) (2)主人公怀素是一个为了练字不择手段的人。(_______)
(3)“怀素精益求精,又向名师请教。”这里的名师指的是“颜真卿”。(_______)
课外阅读
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
前锋,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作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的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接着,诸葛亮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退往汉中,大队人马立即动身。不久,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的军民也陆续赶来了。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谨慎——(_____) 料定——(_____) 倘若——(_____) 计策——(_____)14.文中两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两次“笑”的不同内涵。
(1)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6.导致“空城计”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两个,请具体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
为军师,率领军队进入魏国境内。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于是派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并且敌我力量寡众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的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己知道厄运难逃,于是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17.联系短文,解释下列词语。
欲擒故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退两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孙膑是如何施展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认为庞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具体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还知道孙膑的哪些故事?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隋朝重臣杨素家里有个口吃但聪明的人,杨素没事时,常拿他寻开心。一年腊月,杨素问口吃的人:“现在家里有人被蛇咬了,你懂得多,想想办法吧。”口吃的人应声答道:“用五月五日南墙下的雪,涂涂抹抹就好了。”杨素说:“五月上哪儿找雪去啊?”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
21.与“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如果五月没雪,腊月没有蛇咬人的事吗? B.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就不会有蛇咬人的事。 22.腊月是几月?为什么没有蛇咬人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口吃者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我觉得文中的口吃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阅读理解。
晏婴劝谏
①晏婴和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献给景公。那金壶的内壁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齐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齐景公理解得很深刻。晏婴在一旁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诚囯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齐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格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囯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对随从的大臣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②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禁不住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
③齐景公看晏婴在一旁冷笑,便问道:“我和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
④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您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不义的啊!我对不仁不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 25.请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在括号内。 稀疏—(______)乞求—(______)昏庸—(______) 26.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晏婴认为“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______________,而“勿乘驽马”则是告诫国君______________。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认为纪国将格言放在壶里,不能看见也不能照着去做,所以会亡国。 B.由于惧怕齐景公,大臣们对于齐景公的言论不得不恭维附和。 C.面对晏婴的两次劝诫,齐景公都能够听进去并有所领悟。
29.文章结说“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你觉得齐景公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阅读。
曹冲称象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0.仿照例子,写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____像______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______(用“到底”写句话。)
31.找出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读一读,简单写一写每步是怎么做的。 曹冲首先_____,接着______,再____,然后_____。 32.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过,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33.(整体感知)请采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4.(提取信息)阅读全文及下面的资料袋,试着制作一张读书卡。 资料袋:
◎《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书卡
作者 字数 耗时 内容 评价
35.(学习复述)了解故事情节,借助小标题复述故事。请给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理解内容)文章最后写“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你是怎样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拓展运用)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1)从“发愤”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的司马迁 (____________)的司马迁 (____________)的司马迁 (2)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参考答案
1.《韩非子·喻老》
2., :“ ! ?” 3.√ × √
4.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5.无论 都
6.文中形容路途遥远。 为了生活,他千里迢迢来到南方打工。 7.B
8.怀素是怎样找到去掉芭蕉叶面上蜡纸的方法的? 9.到书中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问老师,问家长等等。 10.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
11.怀素写字用了很多芭蕉叶,表明他练字非常刻苦。 12.√ × √
13.慎重 断定 假若 计谋
14.故作坦然轻松,以诱司马懿中计,这是紧张的笑。 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侥幸的笑。
15.大敌当前,城中兵力太少,不是敌人的对手 16.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性格
17.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 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18.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三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
孙膑用减灶之法迷感庞涓,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诱其至马陵埋伏之地,使其被齐军所灭。
19.庞涓争强好胜,好大喜功,生性多疑,自以为是导致失败。从庞涓的行为和语言中体会到的。
20.示例:指导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21.B
22.农历十二月。因为冬天蛇都冬眠了。 2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24.识面广、思维敏捷
25.茂盛 恩赐 贤明
26.第一件事是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第二件事是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27.不要过分压榨百姓 不要重用无德无才的人 28.B
29.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30.太阳 一个大火球 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31.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 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 称船上的石头 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2.曹冲是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
33.本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毕生心血编写《史记》的故事。 34.司马迁 52万多字 13年
全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 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5.读书游历,积累资料 研读文献,整理资料 飞来横祸,不忘父命 发愤写作,完成巨著
36.司马迁用自己的一生写《史记》:早年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泛积累资料;父亲死后,牢记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之时,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历时13年,坚持不懈,终成巨著。
37.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 坚持不懈 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