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2022-02-09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作者:张丽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5期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推进中学生素质的发展,地理课程老师要承担起这项任务应该说还是很艰巨。这不是地理老师不努力的问题,是传统意识中人们对地理这门学科心理不重视,在这样的意识下,要想比较科学有质量地完成中学地理课教学不能不说是一项很艰巨的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要想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科学设计每堂精美课件

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对老师要求很高,对课堂知识渴求很多,如果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有新、奇、特的信息抓住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学生就会觉得课堂很乏味。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介于学生心理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我就在每课开头的课件中下功夫,增设大量精美图片再配上优美的音乐,比如我再讲新疆地区时,就充分利用新疆这一地区地形资源优势向学生展示大量精美图片,像天山雪莲、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克拉马依油田等资源,及改革前后新疆人民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视觉的盛宴,感受共产党有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而指挥学生的思维。

二.切忌老师一言堂,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教学中来,体验学习地理的快乐

初中生还没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如果一堂课里老师只是自己讲自己的,那么无论这个老师的课讲得多么精彩,其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效果也一定是不佳的,学生一堂课的注意力一般连续很少超过半个小时的,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将老师与学生相对分离开来,是最不理想的教学实践。所以,多年来,自已教学实践中一直不断地完善总结探讨思考,告诉我一个经验,那就是上好课就一定要调动好学生,让学生与你一起动,如在进行“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以8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在教学中,我不断地走下讲台,和学生坐在一起,平等地探讨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提高了,参与性加强了,课堂非常活跃,也把难懂的知识讲得简单容易理解了。这样做,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其次是教室的点缀。可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布置课堂,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而要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讲,课堂活动中的黑板、讲台、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具、时间等都应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生生间和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例如,在“经纬网定位”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在地图册或是在挂在黑板上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根据经纬度查找部分城市或查出部分城市的经纬度,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为找到而欢呼雀跃,有的学生正在查找,有的学生在询问。通过读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形成地理技能。学生通过活动拓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最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多数学生都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三.设计好每堂课活动内容及梯度问题,让学生顺势而学

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应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拓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最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为初中学生,有一些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学生潜意识里对地理是很不重视的,这其实一定程度上给上课的教师提出了难题,要上好初中地理课不是很容易。

总之,要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平等、共同发展,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