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如何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020-03-01 来源:钮旅网
试论如何构建我国 吴菲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 (三)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迟滞 科技产业化是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的必然途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科研单位自身改革发展的依托力量。自我 国加入WTO之后,面临国际大农业的冲击,已经表现出种种的 不适应。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缓慢,开发力量薄弱,主要表现 在:一是没有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经济实体(包括农业科 技实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综合实 力弱,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农业科研单 位没有与农民个体与农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内在联系,科技优 势不稳,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是没有形 (一)农业科研机构力量分散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职能交叉,力量分散,一定程度上存在 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端。传统的科技体制造成研发项目多头 下达,项目之间相互重叠,必然受到多头管理。如国家的“863” 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948”计划、 跨越计划,科技部“973”计划,各省的农业科研与科技产业化 重点项目等等。众多项目内容相近、政出多门,最终导致农业 科研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重复研究等扭曲现象的出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影响,农 业科研与经济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 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据调查,2000年以来,每 年我国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而发 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方向与经 济建设需求方向的偏离,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革命滞后的现 状 -成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产业化队伍,缺乏高层次的科技成 果与技术开发人才、高技能的实用技术培训人才、高水平企业 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四)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一项农业科研成果只要投入生产,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科研部门 +-+-+-+-+一+-+-+-+一+-+-—-卜-+一+-+-+-——+--—+-一+-+-+-——卜一—卜- 社保体系,打消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缺乏养老、医 查,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已经很普遍,不少 农村地区学校达 ̄1140%~50%以上,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大 批教师退休,面临严重断层危机。建议在4万亿扩大国内需求 的投资中列出专项,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国家拉动内需 疗、教育等保障,是农民即使有一定的储蓄也不敢轻易用于消 费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提高农民收入,还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 体系,都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如果经由 治理金融危机使这些问题也能尽快得到解决,那我们收获的 就不仅仅是抵御金融危机的胜利,而且还解决了农村的养老 保障建设问题,取得双丰收。 的举措,这样不仅可以拉动内需,而且还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 衡发展,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 最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 经营能力。提高农户经营的能力是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不 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提高生产主体的经营能力。广大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将八亿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因为 只有这一群体的变化才是中国农村真正的变化。八亿农民的 变化,不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也 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农村二十多年改革发展的历程, 充分显示了广大农民在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其次,建立农业投入的新机制。一是要完善政府对农业、 农民、农村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的比 较效益,形成向农业投资的激励机制和内在的市场动力机制。 二是应完善政府支持方式,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 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鼓励和扶 持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这样既能发挥以财政投入吸 引社会投资的作用,又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造成的产权不 清、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还应加快农村小型设施 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管 护、谁收益”的原则,政府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投等方式,积 极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再次,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软性投入”,将促进农村教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主要还是要依靠农民 这一农村主体的建设与奋斗,因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 育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7 专业发展作为经济危机时期蓄积人力资本的重要策略。据调 和推广部门本身获利并不大,相应的科技人员由此所得到的 直接回报更是微乎其微。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投入与收益不 成正比,势必影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事实上,我国由于对农 业科研人员的待遇较低、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潜力,并正在造成面向发达国家的 人才流失。科技队伍是农业科研与开发事业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 健康发展。 (五)农业高新技术基础薄弱 随着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我国农 业正加紧向现代农业转变,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 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 与开发目前只是H J]N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 于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割裂现象明显,事关农业高新技 术创新的重大科研项目不能顺利组织合作攻关,很难实现重 大科研成果的突破,造成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速度缓慢,农 业高新技术研究基础薄弱。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原因 (一)传统科技体制制约因素 体制制约是上述问题产生的最根本性因素。我国传统的 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 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 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 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适应我国农 业转型的现实需要。 (--)科研资金短缺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的投入不足,对研 发机构创新能力的保障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 技成果的转化,限制了研发人员待遇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农业 科技发展。 (三)人才短缺因素 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 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 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 织之后,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科 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资源分配失衡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 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 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 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这些 因素严重阻碍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限 制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8 三、改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措施 (一)改革科技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农业科技结构调整的方向, 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各地区 间、各环节间、各领域间的配置。同时,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 设,为优化资源配置和深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统筹科研 项目管理,形成区域化科技研发布局。改变科研项目管理政出 多门现状,下达项目单位要相互协调,避免重复研究,提高效 率;承担项目单位要根据本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市场、 劳动力等区位优势,以及专业人才等科研优势,逐步确立我国 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 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更新科研理念,调整科研方向 要站在推动21世纪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高度,以促进整 个农业科技研发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 系为目标,全面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把农业科研 方向调整到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上来,建立起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农业科技 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研发体制,建成科研、开发、推广协调发 展的农业科技研发网络。重点是要加强关键、新兴学科的建 设,特别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实施农业标 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时淘汰旧学科,以学 科改革推动农业科研方向的调整。 (三)实施人才战略,抢占高新科技研发阵地 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的分配制度。 积极吸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全力留住人才,以此加速高新 技术研究及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四)拓展投资渠道,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扩大企业投入和争取国外资金并 存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议国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基 金、扩大农业科技创新贷款规模,鼓励农业企业对农业科研和 成果开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 援助,逐步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五)加强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现代农业科 技研发体系 强化科研院所与农业类大学针对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 把农业企业主要定位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密切 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缩短项目研究时间,提高成 果转化效率,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我国农村 的小康社会建设。 『本文为河北省廊坊市科技局编号2008026012课题阶段性 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