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陈荣华,苏培忠
1
2
(1.福建省福安市晓阳镇农技站,福建福安355016;2.福建省福安市农技站,福建福安355016)
摘要:2008~2009年的马铃薯垄畦栽培不同密植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垄畦带沟宽100~110cm,穴距20~22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cm,种植密度67500~69000株/hm2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与温光资源,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垄畦栽培的适宜密度。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规格;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09)09-0038-02
福建省福安市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但大多以粗放栽培为主,种植密度偏低,进而制约了马铃薯产量与效益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探讨马铃薯合理的密植规格,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技术指导,2008~2009年连续2年设立本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共1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m。
1.3栽培技术各小区统一单畦双行种植,沟底宽30cm,垄畦高35cm,每穴播种1块小薯(小于30g的整薯或切块种薯为每个25~30g,至少带1个芽眠)。播种前7d先施入氮、磷、钾含量各16%的三元复合肥1125kg/hm。下种后用11250kg/hm土杂肥盖种,并用乙草胺1500g/hm对水900kg喷雾于畦面进行除草。播种后
36d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播种后55~60d结合施肥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施用三元复合肥225kg/hm、尿素150kg/hm;封垄前进行第3次培土。播种后50、60、70d分别喷药预防晚疫病,可选用的农药有科克、喷克、艾美乐、克露、安泰生等。
2
2
2
2
2
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土壤肥力试验安排在福安市廉村,海拔20m,前作为水稻,土壤类型为灰砂田,土壤pH值为4.67,有机质28.3g/kg(缺乏),碱解氮107mg/kg(中等),速效磷66.2mg/kg(丰富),速效钾65mg/kg(缺乏)。1.2试验设计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脱毒种薯),共设6个处理:A为垄畦带沟宽110cm、穴距25cm,播种57000穴/hm;B为垄畦带沟宽110cm、穴距22cm,播种64950穴/hm;C为垄畦带沟宽110cm、穴距20cm,播种71400穴/hm;D为垄畦带沟宽110cm、穴距18cm,播种79350穴/hm;E为垄畦带沟宽100cm、穴距22cm,播种69900穴/hm;F为垄畦带沟宽100cm,穴距20cm,播种66600穴/hm。以上6个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播种期
(月/日)1/241/241/241/241/241/241/201/201/201/201/201/20
出苗期(月/日)2/272/272/272/272/272/272/142/142/142/142/142/14
成熟期(月/日)4/264/264/264/264/264/264/234/234/234/234/234/23
222222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与植株性状从表1可知,2008年马铃薯播种后,气温较低,出苗速度慢。2009年马铃薯播种后气温正常,比2008年提早9d出苗,各处理均无现蕾、开花现象,生育期为92~93d,主茎数在2.5~2.9个之间,株高在30.5~34.2cm之间(见表1)。
收获期(月/日)5/45/45/45/45/45/44/294/294/294/294/294/29
生育期(d)929292929292939393939393
出苗率(%)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主茎数(个)2.62.62.52.72.82.52.72.62.62.72.92.6
株高
(cm)30.731.033.230.534.231.431.332.132.631.332.230.9
表1不同处理生育期及植株性状比较
年份2008
处理ABCDE
F
2009
ABCDEF
收稿日期:2009-07-03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07-006-5);2007~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农项目。作者简介:陈荣华(1972-),女,福建福安人,农艺师,主要从事粮油作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9期陈荣华等: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39
[2]
2.2晚疫病发生情况2008年为晚疫病轻发年份,各处理均未发生晚疫病。2009年各处理发病程度不同,从
第1次调查
处理ABCDEF
日期(月/日)3/103/103/103/103/103/10
株发病率(%)122322
病情指数0.080.130.0.0.0.21362321
日期(月/日)3/153/153/153/153/153/15
表2可知,处理D因种植密度太大而发病较重2)。
第2次调查株发病率(%)7913201312
病情指数1.672.034.6.4.4.05672013
日期(月/日)3/203/203/203/203/203/20
第3次调查株发病率(%)81115231513
(见表
表22009年不同处理的晚疫病发生情况
病情指数2.032.474.7.4.4.24373728
2
2.3块茎大小比较从表3可知,各处理大中薯数量比例在77.4%~87.5%之间,大中薯重量比例在90.8%~96.4%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马铃薯块茎的大小与种植密度没有绝对的相关性,但种植密度过大,大中薯比例
调查株数
(株)101010101010
大薯
数量(个)191716142219
重量(kg)3.3.3.2.4.3.654006601179
数量(个)262625272727
中薯
略偏小。如本试验的处理D,种植密度79350株/hm,大中薯数量比例占77.4%,为最低,比其它5个处理的平均值低7.7个百分点;其大中薯重量比例占90.8%,仍为最低,比其它5个处理平均值低4.3百分点(见表3)。
小薯
数量(个)7
8101277
重量(kg)0.0.0.0.0.0.223035452520
526770856556
大中薯数量比例(%)86.84.80.77.87.86.534458
大中薯重量比例(%)95.94.93.90.95.96.942884
表32008~2009年不同处理的块茎比较
处理ABCDEF
重量(kg)1.1.1.1.1.1.
2.4块茎产量比较块茎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E、处理D、处理F、处理C、处理B、处理A。处理E、D、F、C、B的产量分别比处理A增产39.2%、29.3%、22.2%、19.5%、15.4%。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处理E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其它5个处理,处理D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处理F、C、B、A;处理F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处理A且显著地高于处理B;处理C、处理B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地高于处理
A(见表4、表5)。
表42008~2009年不同处理块茎产量比较
处理ABCDEF
小区产量(kg)
61.369.973.177.382.675.1
60.768.171.080.183.573.5
!
59.070.972.276.785.972.8
平均
60.369.672.178.084.073.8
折合产量显著性水平(kg/hm2)5%1%30168.0aA34818.036052.539018.042001.536867.0
bbcde
BBCDB
3小结与讨论
福安市乃至闽东地区马铃薯传统生产上习惯于稀植,一般种植45000株/hm以下,产量在22500kg/hm
2
2
左右,因此,传统方式限制了马铃薯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008~2009年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以下时产量较低,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以上时增产显著,但种植密度不宜过高。本试验的处理D种植密度达到79350株/hm,不利通风透光,导致病害重,管理不便,反而限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建议在生产上应适度增加种植密度,推行垄畦带沟宽100~110cm,穴距20~22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cm,种植密度增加到67500~69000株/hm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及温光资源,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参考文献:
[1]李勇,吕典秋,高云飞,等.马铃薯原种的种植密度对植株性
状、产量性状和经济参数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9,(1):6~10.
[2]陈芦根,林丛发,吴灼明,等.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44~45.
[3]陈学才,曹晋福,杨正美,等.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
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9,(2):96~98.
[3]
2
2
2
2
注: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的显著性,相同则不显
著,不同则显著。
表5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处理间重复间误差总变异自由度平方和521017958.6850.60323.517982.805均方
F值
F0.
显著性
F0.01
5.6367.559
05
191.73781.5320.3022.352
0.128
3.3264.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