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对椭圆的参数方程的要求是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适当地引进一点简单的参数方程知识,可以起到拓宽视野,简化平面解析几何的运算的功效。本文主要介绍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迪。 一般都是这样定义的:
xx0acos(xx0)2(yy0)21椭圆的参数方程是(α是参数,a0,b0)。 22abyy0bsinxx0rcos特别地,以点(x0,y0)为圆心,半径是r的椭圆的参数方程是(α是参数,r>0)。
yyrsin0一、求椭圆的内接多边形的周长及面积
x2y2例1 求椭圆221(ab0)的内接矩形的面积及周长的最大值。 abx2y2解:如图,设椭圆221的内接矩形在第一象限的顶点是A(acos,bsin)(0),
2ab矩形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S、L。 yBFOCEDxAS4|FA||EA|4acosbsin2absin22ab, 当且仅当a ,
时,Smax2ab,L4(|FA||EA|)4acos4bsin4a2b24Lmax4a2b2,此时α存在。 二、求轨迹 y2x2AM11上运动,点B(0,9)例2 已知点A在椭圆、点M在线段AB上,且,试求动14436MB2点M的轨迹方程。
6sin)解:由题意知B(0,9),设A(12cos,,并且设M(x,y)。
11xAxB12cos0228cos,则x 11112211yAyB6sin922y4sin3, 111122x8cos动点M的轨迹的参数方程是(α是参数),
y4sin3x2(y3)21。 消去参数得6416
三、求函数的最值
x2y21,试求点P到直线xy50的距离d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3 设点P(x,y)在椭圆 169x2y23sin)1上,设点P(4cos,2))解:点P(x,y)在椭圆(α是参数且[0,,
16935sinarcsin55|3cos4sin5|则d。 22543x2y231与直线xy50相切;当当arcsin时,距离d有最小值0,此时椭圆1692533arcsin时,距离d有最大值2。
25
四、求解有关离心率等入手比较困难的问题 x2y2例4 椭圆221(ab0)与x轴的正向相交于点A,O为坐标原点,若这个椭圆上存在点P,
ab使得OP⊥AP。求该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yPOAxx2y解:设椭圆221(ab0)上的点P的坐标是(acos,bsin)(α≠0且α≠π),A(a,0)。
abbsinbsin0则kOP。而OP⊥AP, ,kAPacosacosabsinbsin0于是1,整理得(a2b2)cos2a2cosb20 acosacosab2解得cos1(舍去),或cos2。
ab22b21e212e1。111因为1cos1,所以12。可转化为,解得,于是e22ab2e22故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12,2 [截距法]解线性规划问题
由于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zaxby(b0)可变形为yazzazx,则为直线yx的纵bbbbb截距,那么我们在用线性规划求最值时便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当b0时,直线yazx所经过可行域上的点使其纵截距最大时,便是z取得最大值的bbazx所经过可行域上的点使其纵截距最大bb点;反之,使纵截距取得最小值的点,就是z取得最小值的点。 (2)当b0时,与b0时情形正好相反,直线y时,是z取得最小值的点;使纵截距取得最小值的点,便是z取得最大值的点。
xy1, 例1. 设x,y满足约束条件yx,求z2xy的最大值、最小值。
y0, 解:如图1作出可行域,目标函数z2xy表示直线y2xz在y轴上的截距,可见当直线过A(1,0)时,截距值最大zmax2102,当直线过点O(0,0)时,截距值最小zmin0。
y y=x x+y-1=0 A(1,0) O x 图1
x0, 例2. 设x,y满足约束条件xy,求z3x2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xy1, 解:如图2作出可行域,因为由图2可知过点B时纵截距最大,z3x2y取得最小值,所以
11111zmin30212;过点A时纵截距最小,z在A(,)处取最大值,zmax32。
33333如何避免“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分类讨论。但有些问题若能认真审题,深
刻反思,克服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往往可以避免分类讨论,使问题的解决更为简捷。现采撷几例,供参考。
一、运用最值思想,避免分类讨论
1],不等式f(kx)f(x2x2)0恒成例1:奇函数f(x)是R上的减函数,若对任意的x(0,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f(kx)f(x2x2)0,且f(x)是R上的奇函数,减函数,
f(kx)f(x2x2)
2得到kxxx2 (1)
22x(0,1],可得kx1,问题转化为只要k小于x1的最小值即可。
xx2令h(x)x,因为h(x)在(0,2)上是减函数,
x1]时, 故当x(0,显然有h(x)minh(1)3,k31,即k2
∴k的取值范围为(-∞,2)
21]上恒成立问题,可令点评:按照常规思路,由(1)式转化为x(k1)x20在x(0,g(x)x2(k1)x2,然后根据二次函数性质及对称轴位置的变化,进行分类讨论,得到:
k101k1k1012或或 22k1g(0)0g()0g(1)02解得k1或1k1或1k2,从而求得k的取值范围为(-∞,2)。这样解就显得比较烦琐,
因为有些不等式在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一般通过分离变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就可以避免分类讨论,使得解题过程简明快捷,少走弯路。
二、妙用换底公式,避免分类讨论
例2:设0x1,a0且a1,比较|loga(1x)|与|loga(1x)|的大小。 分析:本例通常应分a1与0a1两种情况讨论,但运用换底公式消去a,就可避免分类讨论,从而达到简化解题过程的目的。
解:运用作商比较法,
0x1,1x1x,
11x1 1x|loga(1x)||log1x(1x)|
|loga(1x)|log1x(1x)
1log1x1
1x|loga(1x)||loga(1x)| 三、变换主元地位,避免分类讨论
例3:设不等式mx2xm10对于满足|m|2的一切m的值都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例为含参数的不等式,关键是对参数的处理,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实质上是一个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已知它的解集为[-2,2],求参数的范围。因此通过参数m与未知数x的地位的变化,借助于一次函数图象,避免了繁杂的对参数的讨论。
解:设f(m)(x1)m(12x),它是以m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其图象为直线,由题意知,这
222]时,线段在y轴的下方,满足它的为 条直线当x[2,2f(2)02x2x30 即2f(2)02x2x101717或xx22 13x13221713x 22四、借助函数性质,避免分类讨论
例4: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f(1m)f(m),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m[2,2],但是1m与m到底是在[-2,0]分析:由函数的定义域知(1m)[2,、[0,2]的哪个区域内,不十分清楚,若就此讨论,将十分复杂,如果注意到性质“如果是偶函数,那么
f(x)f(x)f(|x|)”,问题解答就简捷多了。
解:f(x)是偶函数,f(x)f(x)f(|x|),
f(1m)f(m)f(|1m|)f(|m|)
又当x[0,2]时,f(x)单调递减,
|1m||m|121m2,解得1m
22m2点评:本题应用了偶函数的一个简单性质,从而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将“曲径”变“通途”。值得深思。
活跃在空间图形中的轨迹问题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是这几年高考命题改革的一大趋势。而以空间图形为素材的轨迹问题,由于具有其独特的新颖性、综合性与交汇性,所以倍受命题者的亲睐,但由于这类题目涵盖的知识点多,创新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要求高,而且这些题目远看象“立几”近看象“解几”,所以学生在解题中,
往往是望题兴叹,百思而不得其解。本文试从几个例题来剖析这些问题的基本解法。
1 判断轨迹的类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常要借助于圆锥曲线的定义来判断,常见的轨迹类型有:线段、圆、圆锥曲线、球面等。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融合了曲线的轨迹问题。 例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D)。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 简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线面垂直及抛物线的定义。因为B1C1面AB1,所以PB1就是P到直线B1C1的距离,故由抛物线的定义知: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的一段,从而选D。
引申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之比为2:1,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B)。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
引申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之比为1:2,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C)。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
例2 (2006届天津市十二区县市重点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联合测试)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A1的中点,点P在其对角面BB1D1D内运动,若EP总与直线AC成等角,则点P的轨迹有可能是(A)。 A. 圆或圆的一部分 B. 抛物线或其一部分 C. 双曲线或其一部分 D. 椭圆或其一部分 简析 由条件易知:AC是平面BB1D1D的法向量,所以EP与直线AC成等角,得到EP与平面BB1D1D所成的角都相等,故点P的轨迹有可能是圆或圆的一部分。
例3(2005年浙江省模拟)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定点M在棱AB上(但不在端点A,B上),点P是平面ABCD内的动点,且点P到直线A1D1的距
离与点P到点M的距离的平方差为a2,则点P的轨迹所在曲线为(A)。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直线 D. 圆 简析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过P作PFAD,过F作FEA1D1,垂足分别为F、E,连结PE。则PE2=a2+PF2,又PE2-PM2=a2,所以PM2=PF2,从而PM=PF,故点P到直线AD与到点M的距离相等,故点P的轨迹是以M为焦点,AD为准线的抛物线。 点评 正方体是空间图形中既简单、熟悉、又重要的几何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正方体中设计的轨迹问题,更是别具一格。 例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APBD1,则动点P的轨迹为__________。 简析 在解题中,我们要找到运动变化中的不变因素,通常将动点聚焦到某一个平面。易证BD1面ACB1,所以满足BD1AP的所有点P都在一个平面ACB1上。而已知条件中的点P是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因此,符合条件的点P在平面ACB1与平面BCC1B1交线上,故所求的轨迹为线
段B1C。本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是:利用升维,化“动”为“静”,即先找出所有点的轨迹,然后缩小到符合条件的点的轨迹。 引申 在正四棱锥S-ABCD中,E是BC的中点,点P在侧面SCD内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PEAC,则动点P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段MN(M、N分别为SC、CD的中点)
练习(2004年天津高考题)若A、B为平面的两个定点,点P在外,PB,动点C(不同于A、B)在内,且PCAC,则动点C在平面内的轨迹是________。(除去两点的圆)
例5(2004年重庆市高考题)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的图形可能是:(D)
A A A A P P P P B C B C B C B C A B C D
简析 动点P在侧面ABC内,若点P到AB的距离等于到棱BC的距离,则点P在ABC的内角平分线上。现在P到平面BCD的距离等于到棱AB的距离,而P到棱BC的距离大于P到底面BCD的距离,于是,P到棱AB的距离小于P到棱BC的距离,故动点P只能在ABC的内角平分线与AB之间的区域内。只能选D。 引申 (2005年温州一模)已知P是正四面体S-ABC的面SBC上一点,P到面ABC的距离与到点S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B)。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题的要领就是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把一些重要元素集中在某一个平面内,利 用相关的知识去解答,象平面几何知识、解析几何知识等。 2 求轨迹中的长度、面积与体积问题 例6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1B1上到点A距离为
233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_________,它的长度为__________。(2004年北京西城区模拟试题)
33且圆心角为的圆弧,长度为。
236 例7 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6,BC3,在线段BD、A1C1上各有一点P、Q,PQ上有一点M,且PM2MQ,则M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 8 。
简析
以B为圆心,半径为
提示 例8
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已知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长为2的线段MN的一个端点在DD1上运动,
另一个端点N在底面ABCD上运动,求MN中点P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
简析 由于M、N都是运动的,所以求的轨迹必须化“动”为“静”,结合动点P的几何性质,连结DP,因为MN=2,所以PD=1,因此点P的轨迹是一个以D为球心,1为半径的球面在正方体内的部分,所以点P的轨迹与正方体的表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球的体积的
1143,即1。 8836 以空间图形为依托的轨迹问题,要善于利用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来转化,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再利用平几或解几知识实现问题的突破,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不等式链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习题6.2第3题:
ab 已知a,b为正数,求证:ab112ab 此不等式链含有6个不等式:
2a2b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211ababa2b2 ③ 22
ab ①
abab ② 2
211abab ④ 2211aba2b2 ⑤ 2a2b2 ⑥ ab2 这些不等式就是同学们熟悉的均值不等式及其变化,但在解题中常常被忽视,若能灵活运用,则会给解题带来很多方便,现举例说明。
例1. 某商品计划提价两次,有甲、乙、丙三种方案:甲方案第一次提价p%,第二次提价q%;乙方案第一次提价q%,第二次提价p%;丙方案第一次提价
pqpq%,第二次再提价%,其中pq0。22则经过两次提价后,哪种方案的提价幅度最大?为什么?
解:设该商品原价为a,两次提价后的价格按甲、乙、丙三种方案的次序依次为y1,y2,y3,则:
(q%) y1a(1p%)1(p%) y2a(1q%)1pq%)2 2 ∵pq0,由不等式②得:
(1p%)(1q%)2pq(q%)[](1%)2 (1p%)122 ∴y1y2y3
y3a(1 故丙方案提价的幅度最大。
例2. 已知a,b,c均为正数,求证:
a2b2b2c2c2a22(abc)。
a2b222(ab),b2c2(bc), 222a2c2(ca)。
2 证明:由不等式③,得:
上述不等式相加得,
a2b2b2c2c2a22(abc)。
例3. 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寝室到教室,甲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跑步;乙一半时间步行,一半时间跑步。如果两人步行速度、跑步速度均相同,则( ) A. 甲先到教室 B. 乙先到教室 C. 两人同时到教室 D. 不确定 解:设从寝室到教室的路程是s,甲(乙)跑步和步行的速度分别为a,b, 甲、乙两人所用时间分别为t1,t2,则:
ttsst1,2a2bs, t12a2b22s211ab,t2s ab2 由不等式④,得
211abab(a≠b),所以t1t2,故选B。 2 例4.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习题6.2第7题1)求证:在直径为d的圆内接矩形中,面积最大
d2的是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
2 证明:设矩形的长为x,宽为y,面积为S,则x2y2d2,Sxy
x2y2d2 由不等式⑥,得Sxy。 22d2 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故Smax。
2[练一练]
设a,b,cR*,求证:a2b2b2c2c2a2*222(abc)。
(ab)2 证明过程提示:因为a,bR,且ab,
2abbcca2222,c2a2 所以ab 同理bc
2221222222(2a2b2c)2(abc) 三式相加,得: abbcca2例说处理和(差)角范围问题的几点做法
在三角解题中经常遇到确定和(差)角范围的问题,学生常因确定和(差)角范围的偏差导致解题失误。本文举例说明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 合理选用公式来确定
例1 已知α,β均为锐角, sinα=解析:由已知条件有 cosα=
510,求α+β的值。 ,sin510235,cos10,且0<α+β<π。又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510235105×10×5105102>0, 2所以4评注:若本题选择正弦的和角公式,会因为一、二象限角的正弦值均为正,而得出两个结果导致解题失误,这就需要注意公式的合理选用,若将本例改为:设α是锐角,
3或,442<<,且
sin
510,sin,求α+β的值,则选用正弦和角公式合理。 510另外,四个象限角的正切值正负相间,故本例亦可选用正切和角公式。 二. 借用其他三角函数来确定
合理选用公式,仅对两角和(差)的范围在相邻两个象限时起作用,而对于其它情形,可通过两角和(差)的两个三角公式,来确定两角和(差)的范围。
例2 已知sin35,cos,且α,β都是第二象限角,试确定2α+β,2α-β所在象限。 513解析:由条件α,β都是第二象限角,则有
412cos,sin。513所以sin22sincos342××()5524,25
37cos212sin212×()2。525因为2α+β,2α-β都可能落在三个象限,单独使用正(余)弦和差角公式,从值的符号都不能决定2α+β,2α-β的象限,但同时使用正弦、余弦的和差角公式,即可解决。
由cos(2α+β)=cos2αcosβ-sin2αsinβ 752412×()()×25132513
253>0,325知2α+β在一、四象限。 又sin(2α+β)
=sin2αcosβ+cos2αsinβ
(204>0325245712)×()×25132513
知2α+β在一、二象限。综上知2α+β在第一象限。同理可确定2α-β在第三象限。
三. 挖掘隐含条件来确定
例3 已知cos(α-β)=
11,sin2,2、都是锐角,求cos(α+β)的值。 23解析:由已知条件有
10<2<,又sin2,231则cos21sin221()2
322。3因为0<sin2α=所以0<α<
11<,所以0<2α<, 326
①
。 12
又因为0<β<所以, 2
②
2<-β<0 。
由①、②得2<α-β<
1。又因为cos(α-β)=,所以<<0。 1222
所以sin()1cos2()3。 2从而cos(α+β)=cos[2α-(α-β)]=cos2αcos(α-β)+sin2αsin(α-β)
=22113××()3232
223。611<,发现了隐含条件:0<α<,将α-β的范围缩小为32121<<,进而由cos(α-β)= ,将α-β的范围确定为<<0,从而避免了增解。 21222评析:本例通过0<sin2α= 例4 已知2<<2,2<<2,且tanα,tnaβ是一元二次方程x33x40的两个
2根,求α+β的值。
解析:由已知条件得tanα+tanβ= 33<0,tanαtanβ=4>0,所以tnaα<0,tanβ<0。 又因为222tantan又因为tan(α+β)=
1tantan22<<2,<<,所以<<0,<<0,所以-π<α+β<0。
=
222333所以α+β= 。
314评析:本例根据韦达定理tanα+tanβ= 33,tanαtanβ=4,挖掘出了隐含条件tanα<0,tanβ<0,知<<0,<<0,得出了α+β的确切范围,从而顺利求解。
总之,在处理两角和(差)范围问题时,要注意对题目条件加以研究,特别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合理
选用公式灵活处理。另外涉及多角和(差)的问题,亦可依照上面做法处理。
解题中的“设而不求”综述
设而不求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很有用的手段,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往往能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的无益的循环运算,从而达到准确、快速、简捷的解题效果。本文将对设而不求的常见类型加以归纳,以供借鉴与参考。
一、整体代入,设而不求
在解决某些涉及若干个量的求值问题时,要有目标意识,通过虚设的策略,整体转化的思想,绕开复杂的运算过程,可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S2m64,求S3m。 例1. 已知等比数列{an}中,Sm16解:设公比为q,由于S2m2Sm,故q1
a1(1qm)1611q于是
2ma1(1q)6421q<2>÷<1>得1qm4,则qm3
所以S3ma1(1q3m) 1qa1(1qm)(1qmq2m)1q2 16(133)
208二、转化图形,设而不求
有些代数问题,通过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几何背景,设而不求,可转化成几何问题求解。 例2. 设a、b均为正数,且ab1,求证2a12b122。
2a1,v2b1(u1,v1),uvm uvm则u、v同时满足2 2uv4其中uvm表示直线,m为此直线在v轴上的截距
u2v24是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在第一象限内的一部分圆弧(如图1),显然直线与圆弧
证明:设u相切时,所对应的截距m的值最大。
图1
由图易得mmax22 即2a12b122 三、适当引参,设而不求
恰当合理地引入参数,可使解题目标更加明确,已知和欲求之间的联系得以明朗化,使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例3. 已知对任何满足(x1)y1的实数x、y,如果xyk0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22x1cos解:设(R),则
ysing()xyk
sincos1k 2sin(4)1k
21k令21k0,得k21
四、巧设坐标,设而不求
在解析几何问题中,对于有关点的坐标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能促使问题定向,简便化归,起到以简驭繁的解题效果。
例4. 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求证:直线AC经过原点O。
2证明:设点A(2pt1,2pt1)、B(2pt2,则点C(2,2pt2)
所以2pt12pt2p2得t1t21又直线OC的斜率kOC4p,2pt2)因为AB过焦点F 22pt214t2
pt12直线OA的斜率kOA2pt101,则kOCkOA 22pt10t1故A、O、C三点共线,即直线AC经过原点O。
图2
五、活用性质,设而不求
解题过程中,不断变换观察角度,类比方法、联想内容,明确最终目标,经过巧妙构造,活用性质,可直达目标。
11113(n2,nN*) n1n22n2411113证明:设xn n1n22n241111113 则xn1n2n32n2n12n224111110可知:数列{xn}为单调递增数列。 由xn1xn2n12n2n12n12n211130 又x23424则xn0(n2,nN*)
11113(n2,nN*) 即
n1n22n24例5. 求证
六、中介过渡,设而不求
根据解题需要,可引入一个中间量作为中介,起到过渡作用,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6. 如图3,OA是圆锥底面中心O到母线的垂线,OA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曲面将圆锥体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求圆锥母线与轴的夹角α。
图3
解:过点A作SO的垂线,垂足为M,可知∠MAO=∠AOB=∠OSB=α
112x1rh化简可得()2 23r2MAOAxOAxOAx2 又因为cos即cos所以cosOAOBOArOArr114于是cos,从而arccos
422设MA=x,OB=r,SO=h则有xh213七、恒等变形,设而不求
某些看似十分复杂的运算,经过巧妙转换,恒等变形,使运算对象发生转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8coscos的值。
17171717238coscoscos解:设Mcos 17171717238Nsinsinsinsin
171717172288cossincossincos则MNsin 171717171717124168sinsinsin1717172128sinsin 8sin 171717218N211而N0,故M8
2562例7. 求coscos函数图象创新题例析
“函数”是贯穿于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函数图象又是表述函数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函数图象问题
与其它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导数和向量的引入,拓宽了函数图象问题的命题空间,出现了不少的创新题,下面介绍几例。
例1. 已知函数ya·b,其中a(1,sin|x|),b(x,1),当x,时的大致图象
是( )
解析:ya·b(1,sin|x|)·(x,1)xsin|x|
由于yxsin|x|的图象问题已超出了高中大纲的范围,因此想通过画出图象来确定答案,将是十分
困难的。作反面思考,从选择支出发:选择支(A)、(D)的图象均关于坐标原点对称,选择支(B)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函数yxsin|x|既非奇函数又非偶函数,因此排除(A)、(B)、(D)。答案(C)正确。
点评:本题以平面向量为载体,考查非常规型函数的图象,灵活运用函数的相关性质排除错误是解题的关键。
例2. 设函数yf(x)在定义域内可导,yf(x)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导函数yf'(x)的图象可能为( )
图1
图2
图3
解析:观察图2,发现x0时,yf(x)单调递增,因此x0时,f'(x)0,立即排除(B)、(C)。再从图2中发现,x0且x靠近0时,yf(x)单调递增,此时f'(x)0,立即排除(A)。答案(D)正确。 点评:本题是函数图象与其导函数图象的交汇,主要考查两者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函数yf(x)的单调性确定导函数f'(x)的符号是解题的关键。
例3. 如图4所示,函数yf(x)的图象上有一列点P1,P2,P3,„,Pn,„,已知n2时,
n。设线段Pn1Pn1PnPn1的长分别为PP12,P2P3,P3P4,„,PnPn1a1,a2,a3,„,an,且a11,则( )
图4
A. an
11 B. an C. ann! D. an(n1)! n!(n1)! 得n 解析:由nPnPn1PnPn11 所以(n1) 即
Pn1PnPnPn1PnPn1Pn1n1Pn1aa1a1a1an1(n2) 又21,3,4,„,n 所以an n1a1a22a33an1n1 将这(n1)个等式相乘,得
an11111····„·a1234n1
Pn1Pn1PnPn1Pn1Pn1(n1)!1(nN*)(n1)!
所以an 答案(B)正确。
点评:本题在函数yf(x)的图象上构建向量,融函数图象、平面向量、数列等知识于一体,利用向量的和差运算寻求递推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例4. 定义在(0,3)上的函数f(x)的图象如图5所示,a(f(x),0),b(cosx,1),那么不
等式a·b0的解集是___________。
解析:a·b0f(x)cosx0
f(x)0f(x)0或cosx0x0cos0x12kx2k22
图5
1x3或32kx2k220x1或2x3 因此a·b0的解集是(0,1),3
2 点评:本题以平面向量为载体,考查抽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复合型不等式的解集,分类讨论、由图定
数是解题的关键。
32 例5. 已知某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热量Q随位移x变化的规律是Q(x)axbxcxd,其图象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如图6所示是其图象的一部分,则Q(x)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
图6
解析:因为Q(x)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所以Q(x)Q(x),即
axbxcxdaxbxcxd 所以b0,d0 因此Q(x)ax3cx Q'(x)3ax2c 由图象可知,当x
32321
时,Q(x)有极小值1, 2
13ac0Q42 所以
11cQa1228 解得a4,c3 故Q(x)4x33x
点评:本题以物理知识为背景,融函数的导数、极值、奇偶性于一体,从函数图象上发现其性质是解
题的关键。
以上几个函数图象问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具有背景新、内容新、结构新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类问题在高考中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能有效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排除法、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法常常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构造向量巧解有关不等式问题
b|cos(其中θ为向量a新教材中新增了向量的内容,其中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有一个性质:ab|a||b|; (1)ab|a||b|; (2)|ab||a||b|cos|,又1cos1,则易得到以下推论: 与b的夹角),则|ab|||a||b|;当a与b反向时,ab|a||b|; (3)当a与b同向时,ab|a||b|。 (4)当a与b共线时,|ab||a||下面例析以上推论在解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
一、证明不等式
例1 已知a、bR,ab1,求证:2a12b122。 证明:设m=(1,1),n(2a1,2b1),则 mn2a12b1
|m|2,|n|2a12b12
2n|,得2a12b122 由性质mn|m||2例2 已知xyz1,求证:xyz证明:设m=(1,1,1),n=(x,y,z),则
1。 3mnxyz12|m|3,|n|xyz222
1 3a2b2c2abc例3 已知a,b,cR,求证:。 bccaab2a2b2c2,,),n(bc,ac,ab), 证明:设m(bccaab由性质|mn||m||n|,得xyz222222a2b2c2则mnabc |m|,|n|2(abc)
bcacaba2b2c2abc222由性质|mn||m||n|,得 bccaab2例4 已知a,b为正数,求证:(a4b4)(a2b2)(a3b3)2。
mna3b322证明:设m(a,b),n(a,b),则
2244|m|ab,|n|ab由性质|mn|2|m|2|n|2,得
(a4b4)(a2b2)(a3b3)2
例5 设a,b,c,dR,求证:adbca2b2c2d2。
证明:设m=(a,b),n=(c,d),则 mnadbc |m|a2b2,|n|c2d2
b|,得 由性质ab|a||二、比较大小
adbca2b2c2d2
abcd,qmanc
C. p bd,那么p,q的大小关系mnD. p,q大小不能确定 为( ) A. pq B. pq bd解:设h(ma,nc),k(,),则 mnk|得 由性质|hk||h||三、求最值 hkabcd|h|manc,|k|bd mn abcdmanc2222bd 即pq,故选(A) mn例7 已知m,n,x,yR,且mna,xyb,那么mx+ny的最大值为( ) A. ab abB. 2解:设p=(m,n),q=(x,y),则 而|p|a2b2C. D. 2由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得pqmxny a2b2 2m2n2,|q|x2y2 从而有mxnym2n2x2y2 2222当p与q同向时,mx+ny取最大值mnxyab,故选(A)。 152x152x(x)的最大值。 22mn2x152x解:设m(2x1,52x),n(1,1),则 |m|2,|n|2例8 求函数yn|,得 由性质mn|m||y2x152x22 113时,即x时,ymax2 当 22x152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例6 已知m,n,a,b,c,dR,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