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群体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两类传统人生节日礼俗的历史、仪式内容等
元素。分析发现,虽然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大多源自古代中国,但 日本人并未原封不动地沿用,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加以改造,创造出
了极具本土特色的人生节日礼俗文化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传统人生 节日不仅是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而且其中包含诸多佛教、神道教等传统宗
教元素,表明宗教在日本人生活中有着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在传统人生
节日中与少年儿童相关的节日很多,说明日本人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少年儿
童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重要性,而且将这种认识融化在了生活
实践中。关键词:日本 传统人生节日 礼俗综观历史不难发现,古代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
的过程中形成的。即是说,日本文化中有大量中国文化的元素。但是,在世界 文化史研究界,日本文化常常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存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 子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教授和美国著名学者塞缪
尔•菲利普斯•亨廷顿教授。汤因比教授在《历史研究》中所列举的26种文明 以及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列举的8种文明均有王晓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玲,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勿7◎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日本文明”①。两位教授对日本文化属于文明的一个类型的认定,说明他们都
认可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当然,如果想验证先贤们的观点是否合理,只有从实 际出发,分析日本文化中的具体事项才行。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日本传统
人生节日礼俗文化的具体内容,以确认其是否具有某种独特性。- 日本传统节日概观在探讨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之前,我们先概观日本传统节日的全貌, 为认识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做个铺垫。日本人习惯上把在正月(春节)、节分、端午、七夕、盂兰盆等一年中特定
日子所举行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性活动称为“年中行事”②。这个词语最早为平
安时代(794-1192)的宫廷所用。研究表明,日本的传统年中行事是个庞大且 复杂的文化丛体,包括岁时节日、人生节日、宗教节日等。据田中宣一等人的
整理,日本有一定影响的“年中行事”有200多个③,大致可分为岁时、人生、 宗教三大类。首先,传统岁时节日。传统岁时节日主要指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 节日活动。春季有春祭、节分(烧臭、豆占、祈年祭)、雪祭、事八日、祈春、
田戏节、松土节、赶海节、赶山节、赏花节、彼岸(春分)、次郎朔日、消灾 节、黑川能节(山形县黑川)、二月针灸、清明等;夏季的节日有夏祭、八十八 夜、五月节供(端午节)、牛马节、更衣节、冰朔日、越夏节、半夏生、土用
日、送偶人节等;秋季的节日有秋祭、八朔、二百十日、十五夜、拔河、芋祭、 十三夜、彼岸(秋分)、九月节供(重阳)、煮芋会、风祭等;冬季的节日有冬 祭、十日夜、亥子节、丑日祭、霜月祭、尝新节、冬至、年市、正月、七草等。从所列举的节日分布看,四个季节里的节日数量分别是春季16个、夏季10 个、秋季11个、冬季10个,整体上分布比较均衡。而且,很显然,春祭、夏① 汤因比称日本文明为\"中国文明的卫星文明”(参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历史研究》
第53页),亨廷顿则说\"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参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建》,新华出版社,2005,第29页)。② 为了方便叙述,本文以\"节日”代\"年中行事”。③
田中宣一、宫田登编《年中行事事典》,三省堂,2012,第7~11页。
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I◎力祭、秋祭、冬祭、节分、尝新节等诸多岁时节日都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此外,
日本还有很多专门的传统农业仪式活动,诸如田神祭、山神祭、水口祭、插秧、 祈雨、送虫、收获祭等①。如此体量庞大的岁时节日与农业仪式活动,某种程度
上说明日本的传统农业文化十分发达,发育得比较成熟。其次,传统人生节日。每个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都会经历诸如生、壮、 婚、老、死等一些具有不寻常意义的时刻,这些时刻大多被看作人生的重要节
点,因而多会伴随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这一点,世界各民族高度相似。我们把
这些人生的重要节点统称为“人生节日”,而把在这些节点上所举行的仪式性活 动称为“礼俗”。日本人的传统人生节日很多,包括诞生日、成人式、结婚、庆 生(做寿)、葬礼、恶年消灾、三月节供(三月三)、十三诣、五月节供、七 夕、七五三等10余个。再次,传统宗教节日。一般认为,宗教节日只与宗教信徒有关,但日本的
情况有些特殊。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传统宗教就是神道和佛教,神道是日本本 土宗教,佛教则是来自古代中国的外来宗教。据统计,神道教的节日(含原始
信仰元素)主要包括初午、稻荷信仰、实朝祭、社日、火把节、青柴垣神事、 御柱祭、日吉山王祭、高山祭、卯月八日、暗祭、葵祭、三社祭、神田祭、山 王祭、开山节、开河节、御灵会、祇园祭、天王祭、爱宕祭、天神祭、放生会、 新盆祭、生见玉、船祭、无神月送神、神无月迎神、惠比须讲、酉市、诸手船
神事、春日若宫御祭、岁暮、大扫除等,佛教节日主要包括修正会、涅槃会、
御影供、御忌、莲如忌、遍路、灌佛会、壬生狂言节、施饿鬼节、盂兰盆节、 御会式法会、大师讲、十夜、报恩讲、佛正月等。从数量上看,神道教的节日
比佛教的多近1倍。而且,据日本文化厅的统计,“神道信徒超过1亿人,佛教
信众有9500万人”②,两个相加的总和近2亿,几乎是日本总人口的2倍。这个 数据,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日本人同时信奉神道和佛教两种宗教,另一方面也 说明了两种宗教的巨大影响力。实际上,这里所介绍的都是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很多仅限于某个区域或某 个村落、寺院、神社的传统节日。以上内容所呈现的传统节日概貌表明,日本① 参见《年中行事事典》,第409 - 450页。② 末木文美士:《日本宗教史》,岩波书店,2007,第226页。
力◎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传统节日不但体量庞大,而且种类齐全,是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丛体。日本人 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正是在这个文化丛体的支撑下 实现正常运转和传承发展的。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多彩缤纷的传统节日,首先是因为日本人的个人、家庭、
社会、精神等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而这些传统节日恰恰具有满足复杂多样需 求的功能。当然,传统节日的复杂多样也是两千多年历史积淀的结果。还有, 今天的日本社会中宗教种类繁杂,诸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有一定影
响的宗教在日本都拥有合法组织和信众,当然也都有相应的节日活动,但因本
文考察对象是“传统节日”,故只讨论古代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及从中国传入的 佛教。另外,诸如七草、五月节供(端午节)、盂兰盆节等节日的归属问题也值得
探讨。七草岁尾冬季岁时节日,但从内容和目的上看,源自中国的正月人日习
俗,完全可以看作人生节日礼俗;五月节供源自中国,本属岁时节日,但如今 早已发展成为日本的“男孩节” 了;盂兰盆节本为佛教节日,现早已发展成全
体日本人祭祖的节日了,故完全可视为人生节日礼俗等。二 个人性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调查与研究发现,日本人非常重视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些关键年龄或者对于 人生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节点,例如出生、周岁、成年、升学、就业、
结婚、死亡等。为了体现重视,在这些关键节点来临之际,都要举行一些或为 庆祝或为纪念的仪式性活动,如庆生、成人式、婚礼、寿礼、葬礼、恶年消灾、 三月节供、十三诣、七五三等。这些节日及其所包含的仪式性活动便是我们所
说的人生节日礼俗文化。通过对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的性质和影响力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日 本传统人生节日包含个人性和群体性两类。个人性传统人生节日是指以个人的
生命节律为计算单位的节日,庆生、周岁、婚礼、葬礼即为这类节日;群体性 传统人生节日则是指三月节供、五月节供等以某一性别、年龄层为计算单位的
节日,七草、三月节供、五月节供、七夕、十三诣、七五三、成人式等节日即 为此类。基于此认识,我们分别从个人和群体两个角度讨论日本传统人生节日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勿礼俗文化的具体面貌。首先,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来看一看个人性传统人生节日礼俗的基本 情况,以便更清晰地认识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1.庆生生日作为计算人生命节律的最基本单位,历来被看作重要的人生节点受到 各民族的重视。每当生日来临之际,都用各自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就是所 谓的庆生仪式。日本人自然也非常重视生日,而且创造了复杂的庆生文化。在 日本,除了每年的生日要庆祝外,一个人从出生到满月、周岁以及高龄中的六
十岁、七十岁、七十七岁、八十岁、八十八岁、九十岁、九十九岁、百岁等几
个年龄节点的生日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其中,最为复杂的是从怀孕到出生一周
岁的庆生仪式活动。情况大致如下。①(1) 贺带。在怀孕第五个月的第一个戌日,要举行名为“岩田带”的腹带
的仪式,以示庆祝怀孕和祈祷顺利生产。选择戌日也很好理解,因为狗是多产
动物,希望怀孕的人顺利生产。当然,实际上,岩田带有保温、保护胎儿、稳 定胎儿位置、防止孕妇腰疼等作用。岩田带一般是孕妇的娘家送的白棉布。此
外,娘家还要送些大米、小豆等以示祝贺。当天,一般请有小孩的夫妇帮忙给 孕妇围在下腹部,亲戚朋友一起吃红米饭庆贺。(2) 七夜。孩子出生第七天的晚上,孩子的父母以及夫妻双方的老人聚在
一起,祝愿孩子健康成长。据说,此俗产生于平安时代。当时的王公贵族间有
庆贺孩子出生的习俗。一般把孩子出生的第一天称为初夜、第三天称三夜、第 五天称五夜、第七天称七夜、第九天称九夜,并分别举行庆祝活动。到了江户
时代就只剩下七夜了。这一天,要给孩子命名,家里人一起吃红米饭、整条加 吉鱼、海带、红白面筋等,以示庆贺。(3) 初参宫。孩子出生后一个月,一般男孩出生后第31天或32天,女孩
出生后第32天或33天,孩子的父母和奶奶要抱着孩子去参拜神社。参拜的意 思是告诉当地的土地神新添了人口,希望得到土地神的认可。此俗本来也是贵
族专属,在室町时代足利义满后逐渐民间化,成为日本普通民众的习俗。从宗参考饭仓晴武①《日本人的习俗》,青春出版社,2007;田中宣一、宫田登编《年中行事事典》,
三省堂,2012o
力歹◎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教信仰的角度讲,或者可以认为,“初参宫”就是日本人成为神道信徒的洗礼性
仪式。(4) 初食。第一次吃饭的意思,在孩子出生后第一百天时举行的祝愿仪式。
也称初箸、百日、固齿等。传统的做法是,烤整条加吉鱼或鲤鱼、红米饭、红
白黏糕、干梅、小石头等。小石头是从神社里捡来的(包含孩子牙齿好的意 思),写上名字,仪式结束后送回神社保管。虽说是给孩子做的饭,实际上孩子 根本还不会吃,仪式结束后还是大人吃。这个仪式主要是希望孩子一生衣食
无忧。(5) 周岁。出生后一年,满一岁的生日要隆重庆贺。一般来说,孩子父母
两家的亲戚都要参加。仪式当天要准备黏糕,俗称“力饼”。有的地方甚至做一 个一升大小的黏糕,用包袱皮包起来让孩子背,因为太沉小孩子被压得哭得越 厉害越好,说明他将来能健康成长。贺宴的食物主要有黏糕、红米饭、整条加
吉鱼等。日本人对人一生关键年龄节点意义的基本认识来自古代中国。不过,在称 呼上有自己的创造,例如还暦(六十)、喜寿(七十七)、伞寿(八十)、米寿 (八十八)、卒寿(九十)、白寿(九十九)等。日本人祝贺长寿的习俗源自中 国,滥觞于奈良时代,至室町时代基本定型。在古代日本,虽有“人生五十”
的说法,实际上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岁左右。因此,某人一到四十岁生日,亲人 就要聚在一起开个庆祝宴会。到了江户时代,人一到虚岁六十就要解甲归田了,
而且在虚岁六十一时亲人们为其举行“庆祝还暦”的仪式活动。仪式上,亲人 们会说,“祝贺你重生”,并赠送婴儿穿戴的那种红头巾、棉坎肩,以表达祝福 其祛病消灾、长寿之意。①七十七、八十、八十八、九十、九十九等长寿年龄节
点的祝贺活动大同小异。2.婚礼据柳田国男的考证,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入赘婚、访妻婚、嫁娶婚等几种婚
姻形式。从字面上看,入赘婚和嫁娶婚比较好理解,访妻婚似乎比较复杂。访 妻婚的日语表述有tumadoi、kayoi、ashiire三种。规矩大致是,在丈夫家里举行
婚礼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丈夫则在岳父母和自己家之间游走。经过一段时①参见饭仓晴武《日本人的习俗》,青春出版社,2007,第115页。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I间,有了孩子后,媳妇搬到丈夫家一起生活。作为现代婚姻形式原型的嫁娶婚是在战国到江户时代出现并固定下来的。 日本的传统婚姻礼俗中有一套繁杂的程序规矩,主要内容如下。①(1) 相亲。江户时代以前,日本不允许男女自由交往,所以找结婚对象主
要是经人介绍,走相亲的程序。相亲地点一般在女方家里,媒人带着男子到女
方家去,看看是否对女孩满意。允许自由恋爱后也有这个程序,不过只是个程 序了。(2) 结纳。经过相亲,男方同意后,就要进行下一步程序一结纳。就是
男方通过媒人给女方家送礼物,主要是全套新娘的衣服及随身用品。女方一般
也准备相当价值的、数量的新娘用品,给男方送过去。结纳实际上就是确认两 家结亲的仪式性赠答交换。现在基本上都货币化了,宜接送钱了事。(3) 请期。过去,结纳后男方择日带礼物到女方家商量结婚的日期。一般
来说,结婚日期要通过占卜确定。(4) 迎亲与神前结婚式②。结婚当天,新郎由媒人陪伴到女方家迎接新娘。
新郎给女方父母行跪拜礼、吃酒宴后返回。入夜,新娘上轿,由媒人陪同,亲
戚随从。至新郎家,升堂拜家庙,行神前结婚仪式。仪式上,新郎家的亲属都 出席。仪式中有个重要的环节——“三三九度”,就是新郎、新娘要一起喝“重
复三次、每次三杯”的神酒,名为“三献仪”“三三九献”。(5) 婚宴。结婚仪式结束后,招待亲戚、朋友、邻居等的婚宴开始。第二
天,新郎的父母还要带着新媳妇拜访左邻右舍,让大家认识一下儿媳。(6) 换装。婚宴过程中,新娘要离开会场换衣服。因为过去的习俗是,新
娘当天从娘家出来的时候穿的是带有娘家家纹的衣服,结婚仪式结束后,要换 成夫家家纹的衣服。这就是新婚喜宴上换装的起源。(7) 回门。古时候,婚后第三天或者第五天,新媳妇要带着女婿回娘家,
这就是回门习俗。实际上,这是再次让娘家人明白,女儿已经是女婿家的人了。
回门时,一般要带上酒、菜肴,招待女方的家人、亲戚等。① 参考田中宣一、宫田登编《年中行事事典》,三省堂,2012;饭仓晴武:《日本人的习俗》,青
春出版社,2007。② 虽说神道的历史很长,也与日本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神前结婚式”却到了明治时期才
形成。力◎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以上一系列习俗活动作为基本元素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日本传统婚礼的基本
框架,亦即传统日本婚礼习俗文化框架。从起源上讲,这个框架中的主要元素 特别是形式上的元素都来自中国。不过,日本人并未照搬照抄,而是在中国婚
礼习俗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改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日本传统婚礼习俗 文化。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日本,西方人的教堂婚礼逐渐被日本人 所接受。现如今,尽管日本年轻人大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走进婚姻殿堂的, 但婚礼并非都采用纯西式的,也有很多人采用“神前结婚式”。而且,选择海外 新婚旅游的人也非常多。总的来说,今天的日本社会中,婚礼形式呈现多元化
倾向,传统婚礼、西方婚礼、日系融合婚礼等都能见到,这也是日本社会国际 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具体体现。3.葬礼死亡是人在世的终结,也是人生新的开始,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死亡比出 生更重要。日本人似有同样的认识,因而在葬礼的安排上也十分讲究。大致的 程序与习俗如下。①(1) 末期水。当确认人已死亡后,第一件事就是由死者的家人、兄弟姐妹
等关系最近的人轮班用棉花、纱布蘸水沾湿死者的嘴唇,名为“末期水”。据考
察,该习俗起源于佛教的“死水”。(2) 装老衣裳。末期水之后是净身。用棉花、纱布蘸温水或酒精擦拭遗体。
此俗来自佛教的灌汤。净身后,女性要化淡妆,男的要剃胡子,然后穿上装老
衣裳。按佛家的规矩,死者要前往极乐净土世界,穿戴的服饰包括麻衣、夹袄、 白指甲、绑腿、草鞋、手杖以及装着六文钱、谷物的头陀袋等。(3) 北枕。家里死了人,要到菩提寺请僧人来家里诵经,名曰枕经。按佛
教规矩,死者头北而枕。据说,此俗源于释迦涅槃时头北脸西。(4) 通夜。通夜就是守灵仪式。过去的习俗是,在遗体入棺前,遗属、亲
戚等点上蜡烛、香火,陪伴死者一夜。现在守灵仪式都是遗体入棺后,将棺材
安放在祭坛上举行。在将尸体装进棺材时,要把死者生前的爱用之物,如眼镜、① 虽说神道的历史很长,也与日本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神前结婚式”却到了明治时期才
形成。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I◎力7梳子等一起放进去。还有,前来参与守灵的人离开时要喝点儿酒、吃些食物后
再走。据说,这是因为酒能去除死灵。(5) 葬仪。祭奠死者的仪式。仪式上,僧人念经、烧香,祈祷故人成佛转
世。该仪式原则上只是死者的家人、生前好友等关系亲近的人参加。(6) 起戒名。在入棺前,还要给死者起个戒名。一般戒名中要包含生前名
字中的一个字。神道葬礼的话,男性就在名字下加上“命”字,女性就加上 “姬命”。(7) 出棺。就是出殡。过去的做法是,在出棺前,参与的人先一起吃饭。
饭后等到天黑了,一大队人把遗体送到坟地或者火葬场。(8) 忌中与忌毕。即服丧时间。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开始的七天称为
“忌中”。这是佛教的规矩。明治时期曾规定,父母去世,丧期50天、服期13 个月;丈夫去世,丧期30天、服期13个月。服丧期间规矩很多,包括念佛经、
不参加社交活动、不吃荤、正月活动一律停止等。49天丧期结束后,从第五十 天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称忌毕。(9) 年忌法事。死者死后满一年的一周忌的祥月(死亡的月份)命日,要
做法事,为死者祈明福。一周忌之后是三周忌,然后是七、十三、十七、二十 三、二十七、三十三、三十七等这些三与七重合的周年,之后是五十年忌、百
年忌等。神道的规矩是,一年祭、五年祭、十年祭、二十年祭、三十年祭、四
十年祭、五十年祭、百年祭。从葬礼的基本构成要素看,日本葬礼中的很多习俗都与佛教有关,这一现
象说明佛教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这一点也为前面提到的日本人中的 佛教信奉者数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三 群体性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前面已经提到,除了个人性节日,日本人的传统人生节日中,还有一类群
体性节日。成人式、端午节供、十三诣等即为此类。那么,群体性节日又有哪
些礼俗呢?下面,我们通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礼俗活动来解读。1.成人式在古代日本的宫廷、贵族社会里,当男孩子长到13岁至15岁时,就被认力孑◎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为成年了,要行成人式,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成人式”。成人式的主要仪式是穿 大人衣服、梳大人头型、戴帽子等。经历成人式后,表明此人已成年,是社会
的一员了。日本的成人式在682年成为正式的仪式,奈良时代后称为“元服”。武家政
治时代,大致是15岁的男子要举行元服仪式。仪式上,通常由父亲或名为乌帽 亲的人给男孩子戴帽子,并送给孩子一个作为新名字的字。江户时代以后,虽
然戴乌帽子的习俗消失了,但老百姓中也有一些人开始模仿贵族、武士,在孩 子十八九岁时为其举行“元服”仪式。平安时代中期,女孩子13岁至16岁时,允许把垂在前额的头发挽起来、
穿裳、涂黑齿、描黑眉等。镰仓时代,成年女性开始穿“袖留”①。1948年,政府规定每年公历1月15日为“成人日”,并在当天为20岁的男
女青年举行成人式。2000年以后,成人式改为每年公历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举 行。作为人生重要节点的证明性礼俗活动,日本的成人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
生了诸多变化。2.三月节供三月节供②为日本五大节供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上巳节供、雏节供、桃花节 供。关于三月三节供较早记载见于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在该书的“显宗
天皇”条中云:“三月上巳,幸后苑,曲水宴。”③贝原益轩认为:“我朝举行曲 水宴之事,始于显宗天皇之御宇。”④就是说,上巳节大致在公元5世纪中期之
前传到日本,并被宫廷所接纳和继承。据《类聚国史》记载,恒武天皇延历11
年(792)三月丁巳,行幸南园祓禊。祓禊就是沐浴以去除身上的污垢。三月祓 禊之俗早在周代已存在,因此日本宫廷的这个习俗当来自中国。到平安时代
(794-1192),宫廷的三月祓禊习俗中出现了抚物、赎物。⑤这种能够替代人被① 日本成年妇女的传统和服正装。黑色袖留为已婚妇女的最正式服装,未婚妇女不能穿。彩色 袖留为日常服装,成年妇女均可穿。② 节供,也写作节句,发音一样。日本有五节供,分别是人日(正月七日)、上巳(三月三)、
端午(五月五日)、七夕(七月七日)、重阳(九月九日)。这些节日原本都是以农历为计算 单位的,现在都改为公历了。③ 《日本书纪》,岩波书店,1965,第521页。④ 益轩会:《益軒全集》(卷一),益軒全集刊行部,1976,第478页。⑤ 抚物、赎物,指偶人或者衣服等,充当转移人身体中邪气、污秽等媒介物。
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I◎力歹扔到河里漂走的偶具、衣物等或许就是后来三月偶人的雏形。室町时代
(1336-1573)以后,三月三祓禊中的抚物演化成了 “雏=偶人”,而且成为祓
禊仪式的固定法物。当时的“雏”被称为“雏灵”,多以稻草编制。后来出现 了土偶、木偶、纸偶、布偶等多种多样材料制成的偶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雏 还演化出男雏、女雏、将军雏、天皇雏、皇后雏、大臣雏等多种题材的偶人形 象。不仅如此,三月三节逐渐民间化,成为大众的节日。而且,其活动也越来
越丰富,如海滨游玩、爬山、聚会饮宴等。至江户时代(1603~1868),三月三 节逐渐固定成为女孩子的节日,名曰“桃日”。节日当天,女孩子要供奉偶人, 并把桃花、桃花酒、食物等献给偶人,祈求健康、平安。此后至今,三月三始 终作为祈祷女孩子健康成长的“女儿节”而在日本广泛流传。在时间方面,明治以前,都是在农历三月三日过节。明治6年1月1日实行 新历以后,大部分地区改在每年新历3月3日过节。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保持
传统,在农历三月三日过节,而东北、北陆等部分地区的人则在新历4月3日 祝贺。作为“女儿节”,如今的三月三节供的主要内容包括陈列偶人、献供、流
雏、赶山、赶海等一系列仪式感很强的习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性活动, 主要是希望偶人等给女孩子带来健康、平安。三月三节供习俗中常见的供物和 食物有偶人(天皇)、菱饼(菱形年糕片)、雏霰、蛤刪汤、加吉鱼、酒等。如
此丰盛的饮食佳品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对偶人节的重视程度之高,也恰恰印证了 日本人非常关心、重视孩子的成长。3.十三诣每逢农历三月十三日,父母带着虚13岁的男孩、女孩到供奉有虚空蔵菩萨 的寺院进香、参拜的习俗大约形成于江户时代中期。之所以要参拜虚空蔵菩萨,
是因为虚空蔵菩萨是第十三个出生的菩萨,是智慧和福德的化身,参拜虚空蔵
菩萨是希望孩子从菩萨那里获得智慧,驱除灾祸,获得福德和好运。据说京都 西京区法轮寺、茨城县东海村虚空蔵堂、福岛县柳津町円蔵寺等寺院的虚空蔵 菩萨非常灵验,因此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日,这些寺院异常热闹。这一天,京 都法轮寺还出售13种点心。日本人为虚13岁的男女孩子举行参拜虚空蔵菩萨的仪式,也与生理有关。 特别是女孩子,一般在13岁左右进入月经期,标志着成人。而且,在这一天,勿◎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女孩子开始穿成年人穿的和服,所以说该参拜仪式的女孩子成人式意味的确很
浓,因而也有“女儿节”之称。如今,很多地方依公历举行该仪式,即每年4 月13日去参拜菩萨。4.五月节供五月节供就是端午节,原本与中国一样在农历五月初五,而今是每年公历
的5月5日。一般认为,端午习俗是在8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成书于720年 的《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二“推古天皇” (592-628年在位)条载言:“十九年 夏五月五日、药猎与兔田野。取鸡鸣时、集于藤原池上。以会明乃往之。栗田
细目臣为前部领。额田部比罗夫连为后部领。是日、诸臣服色、皆随冠色。各 着髻花。则大德小德并用金。大仁小仁用豹尾。大礼以下用鸟尾。”①同书的卷
第二十七“天智天皇”条记载:“五月丁酉朔辛丑(五日),天皇御西小殿。皇
太子、群臣侍宴。于是,再奏田舞。”②日本古代文献的记述表明,在6~8世
纪,日本宫廷的生活中已有端午习俗。797年成书的《续日本纪》卷第十七 “圣武天皇”条载:“天平十九年(747)五月庚辰,天皇御南苑,观骑射、走 马。是日,太上天皇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用菖蒲为變。比来、已停此事。
从今而后,非菖蒲缠者、勿入宫中。”③可见,在奈良、平安时代,宫廷十分重 视端午节,每逢该节日,房檐插上菖蒲、艾蒿,臣子头戴菖蒲,并举行意为驱
除恶鬼的骑射、赛马活动等。民间则有儿童拉弓、打石子战、菖蒲敲地游戏等 活动。镰仓、室町时代,在新兴武士阶层中间,端午有了 “尚武”的新解。端
午节时,要送给男孩子头盔、刀等武具。在民间,盛行菖蒲浴、菖蒲酒、菖蒲 枕等与菖蒲有关的习俗。江户时代,端午成为幕府的重要节日。每逢端午日, 大名、家臣等都要着正装去江户城给将军请安、祝贺。而且,将军有子嗣出生 时,城中挂旗、枪、刀、头盔等以示祝贺。后来,这种悬挂头盔等的武士风习
逐渐走向民间,端午成为庆祝男孩子诞生的节日。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端午 挂鲤鱼旗的习俗,意为“男孩子茁壮成长,能够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出
人头地”。历经千年的演变,现如今的端午作为日本五大节供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成① 《日本书纪》,岩波书店,1965,第197页。② 同上书,第377页。③ 《续日本纪》,岩波书店,1992,第44页。
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I◎羽为男孩子的节日,被称为“儿童节”。其习俗活动也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吃粽子 和柏糕、陈列五月偶人、竖鲤鱼幡、洗菖蒲浴等。而且,日本端午习俗中的各 要素集中体现了 “健康”“勇敢”“长久”的主题,反映了日本人追求健康、平 安、出人头地等实用性心理。5. 七夕七夕是日本五大节供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的公历七月七日或八月七 日。①从《古事记》《日本书纪》《续日本纪》《和名炒》等古书记载的“棚机” “棚机津女”看,中国的七夕传说大致在7~8世纪传到日本。不过,在传承过
程中,日本的七夕却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据史书记载,在圣武天皇时代,七夕有乞巧仪式,称“乞巧奠”,并有了
“七夕节句星祭,朝廷作诗挂短册于竹”②的习俗。694年,持统天皇在七夕举
行了宴会和赏赐衣服的活动。738年,圣武天皇于七月七日下诏文人咏梅,并
“因赐五位已上细二十匹,六位已下各六匹”③。以上两则都说明七夕有作诗乞 巧的习俗。到了平安时代中期,乞巧奠吸收了唐朝供奉香花、五色丝穿七孔针、
写文章等仪式内容,七夕节的活动变得隆重起来。至江户时代,随着七夕节成 为法定节日的“五节供”,七夕乞巧习俗逐渐流向民间,成为全体日本人的节
日。如今,每逢七夕,人们特别是小孩子把自己的愿望书写在五色纸一短册
上,挂在翠绿的竹枝上,第二天清晨日出前,将挂在竹枝上的短册、灯笼放在 河里一起冲走一七夕送。还有,七夕日吃素面也是重要的习俗。总之,七夕 节的整个过程仪式感很强,集中表达了日本人祈求丰收、健康、平安以及孩子
茁壮成长、技艺高超的心愿。另外,有三大七夕祭之称的仙台七夕祭、湘南平
塚七夕祭、安城七夕祭各有其特色。而且,各地七夕的浓浓商业气氛及地域声 誉的提升效果,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带来的红利。6. 七五三每年的11月15日,虚三岁的男女孩子、五岁的男孩子、七岁的女孩子都
要穿上漂亮的和服,到供奉祖神的神社参加七五三仪式,目的是驱除身体里的① 日本传统节日从农历改为公历,皆起自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但在传统节日的时间方面,
有些地区不按照公历计算,依然沿用农历。② 室井绰:《七夕与竹》,《富士竹类植物园报告(42)》,1998,第10-13页。③ 《古事类苑》,神宫司厅藏版,吉川弘文馆,1857。畑◎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污秽,健康成长。由于七五三的相关文献记载不多,因此关于其起源也没有确定的说法。不
过,有资料证明,室町时代末期的贵族间已有此俗。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中旬 吉日为虚9岁的男女孩子举行祝贺仪式。江户时代,该仪式在正月吉日或者孩 子生日的时候举行。据说,因为德川幕府将军德川纲吉的儿子德松曾在1681年
11月15日举行过庆祝仪式,之后便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习俗。当时,该庆祝仪式
也称为 kamiokiiwai (梳头礼)、hakamaginoiwai (穿裤礼)、obinaoshinoiwai (换腰 带礼)。即,虚三岁的男女孩把娃娃头扎起来,五岁的男孩子开始穿裙裤,七岁
的女孩子正式系腰带。这个习俗或许就是七五三的原型。①实际上,该习俗的产生与日本人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有关。古代日本人认为,
七岁以前的孩子有祖神护佑,能平安长到七岁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要带 他们到神社去给祖先看一看,汇报一下情况,也让祖先放心。我们认为,这种
认识加上希望孩子七岁以后依然能够健康成长的心愿与祖神信仰的结合催生了 这一习俗的产生与传承。7.恶年消灾恶年消灾是指遭遇“恶年”的人通过仪式活动消除灾祸,也可说是一种人 生节日。“恶年”的概念来自中国的阴阳道,大约在平安时代在日本流行开来。 恶年指的是人多灾多难的年龄,相当于中国话里的“坎儿”。日本人认为,男人
的25岁、42岁、61岁,女人的19岁、33岁、37岁是恶年。特别是男人的42
岁,其发音与“死=shini”的发音一样、女人的33岁,其发音与“散散=
sansan”的发音一样,这是大恶之年,非常不好。因此,遇上恶年的人,要多向
神佛祷告、请神佛消灾,少出门、行善事等。同时,在年初至节分(立春)期间,还有一些仪式性的消灾习俗活动。例
如,在年初请亲戚、朋友一起聚一聚,共同祈愿为恶年之人消灾;在节分当晚 把与自己年龄数量相等的黄豆扔在十字路口或者村外,特意把包有黄豆或者钱 的纸包丢在乞丐面前让他捡走,召集一帮子人聚会吃喝、分发年糕等。这些举 动目的只有一个——消除灾祸,获得平安、健康。②① 参见饭仓晴武《日本人的习俗》,青春出版社,2007,第111页。② 参见田中宣一、宫田登编《年中行事事典》(改订版),三省堂,2012,第160-161页。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加实际上,所谓的恶年,无论男女都是人生命轨迹中的一些关键年龄,特别 是男42岁、女33岁时,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社会上都常常是发生比较大变
化的年龄段,遭遇各种风险、危机的概率较高。因此,人们是要用恶年及其消 灾仪式活动提醒在这些年龄节点上的人要谨慎行事,以达到平安度过或获得更
大发展的目的。&盂兰盆在每年的新历八月十五日前后,日本有个全国性的节日——御盆,即盂兰 盆节。盂兰盆的来历就是佛教的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为救母免受“倒悬之苦”
的故事为佛家所传诵。6~7世纪前后,佛教进入日本,目连救母的故事自然也
就传到了日本。盂兰盆节本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明治六年以后,新历的实 施改变了日本节日的时间架构,于是就有了今天八月十五的盂兰盆。实际上,
日本人是为了保留传统习俗才修改节日时间,因为新历与农历有一个月左右的 差距。不过,从实际操作看,基本上还是以农历计算的。研究表明,在盂兰盆节独立之前,是与农历正月一体的,是祭祀祖先、年
神的节日,待佛教影响大了以后,盂兰盆节便从正月节中分离出来,成为祭祖
的节日。盂兰盆节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大致包括迎祖、祭祖、送 祖三大部分内容。也就是说,祭祀祖先是日本盂兰盆节的最大特征与目的。每 逢盂兰盆,人们借全国放假之机,纷纷回到家乡,举行祭祖仪式,以寄托对逝
者的哀思和祈求得到祖先的护佑。基于此,我们认为,盂兰盆节也是传统人生 节日的代表。而且,每年的盂兰盆节期间,日本就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现象,成
为当代日本社会的一大风景。9.七草粥节七草粥节是正月期间的习俗,就是在正月初七早晨,吃七种蔬菜做的粥, 俗称七草粥。做粥的七种蔬菜是水芹、弄菜、鼠曲草、繁缕、宝盖草、芜菁、
萝卜。所以在正月初七吃七草粥,是因为正月初七为五节供之一的人日,七草
粥具有祛病强身的功效。正月初七吃七草粥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有了把正月 初一至初七分别定为鸡、狗、猪、羊、牛、马、人的占卜日的习俗。《荆楚岁时 记》载言:“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 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关于此俗何时传入日本,没有找到明确
的记载,不过参照其他相关文化元素传入日本的时间推断,大致是在奈良时代,羽◎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或由遣唐使传入。平安时代成为五节供之一,称七草节供。如今,正月初七喝 七草粥的习俗在中国已经见不到了,反倒是日本人仍然在传承这一传统。表面上看,七草粥节并非人生传统节日,但从其习俗所蕴含的意义来说,
也与人的生命节律相关联。每逢新年正月初七,通过吃七草粥来加持身体,获 得新的活力,以求得长寿,已成为日本人人生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因此,完全
可以把七草粥节看成是一个传统日本人生节日。结语以上通过对日本的个人性与群体性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的分析,我们发
现,首先,虽说庆生、婚礼、葬礼等传统人生节日是按照每个人的人生节律计 算的个人性节日,而且日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些节日中所包含的礼俗
内容却是确定和相同的。也就是说,日本人在个人性人生节日到来时,都按照 同样的程序安排同样的仪式性活动。换言之,日本的个人性传统节日礼俗文化
在整体上呈现很强的同质性特征,也可以说是群体性节日。其次,在日本人的传统人生节日礼俗中,出生至周岁、结婚、死亡这三个 人生节点的习俗活动最繁杂,表明日本人对人生中这三个阶段给予了更多的关 注。而且,在这三个节日中最为烦琐的是死亡的礼俗。这一点更让我们体会到,
日本人非常看重死亡这一人生最大转折点,其繁杂的礼俗反映了他们对于如何
安排好身后事的问题思索颇多。再次,日本人的传统人生节日礼俗中大部分都有神道、佛教等宗教元素。 例如,出生时要到神社向祖先报告,希望得到护佑,童年时代经常去神社、寺 院参拜,结婚时要有神作证,死亡时还要往生极乐世界,等等。不仅如此,每 年新年(正月初一),日本人都要到神社参拜。甚至一些人每天都要去。可以
说,宗教融化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宗教伴随日本人的一生。而且,不管 是传统宗教的神道、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都能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获得生 存空间。这一点又说明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应该
说他们的一生充分展示了其多信仰、多神教的宗教特点。日本人或者说日本文 化的这个特点,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我们认为,这是日本人实用主义价值观
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初探◎饷复次,在我们所探讨的12个传统人生节日中,直接与少年儿童相关的就有
庆生、三月节供、五月节供、七夕、七五三、十三诣、成人式7个,占58.3%0
这一现象十分独特,至少在我们的传统人生节日文化中没有。之所以有如此多 的少年儿童节日,最宜接的理解就是日本人认识到了孩子的重要性。道理也很
简单,孩子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换言之,在人的重要性认识问 题上,日本人似乎看得很清楚。不仅如此,他们下了很大功夫把自己的认识融 化在了生活实践中,让孩子从小就不断体验并形成永久记忆,长大后自觉传承。 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功能与功效的体现。最后,分析发现,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中的很多元素特别是节日的
基本内涵、时间等元素都源自古代中国,但日本人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了许多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节日文化体系。这
一现象说明,在人生节日文化这一领域,也充分呈现了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的
做法和特点。当然,本文对于日本传统人生节日礼俗文化的探讨还只是浅层次的,今后
还要不断深入探究,以期有更具价值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