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卷第4期 2012年4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10,No.4 Apr.2012 现代建筑设计中汉字艺术的符号化构想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O) 摘要:借鉴汉字艺术的形与意,试图抽象出以思维唤起联想而得到的精神形象,从直接或间接的角度启发现代建筑创作,达到借 助汉字艺术丰富建筑外在形式和赋予其内在底蕴的目的,进而探寻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建筑设计;汉字艺术;解构主义;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2)04—0088—02 建筑物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建造物,不仅有着 多种实用功能,还具有承载文化的作用,更是人类文 明的象征。赖特曾强调建筑创作在形式之上的“思 想”的重要性,而思想必然依托于特定的形式符号。 西方各种流派已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超凡的魅 力,中国现代建筑在大建设的背景下批量涌现,其沿 袭西方成熟理念的同时也曾一度忽略自身的特质, 当下本土设计界在文化反省中对传统文化予以重新 用于中国建筑,都可视作是将汉字中“口”字笔画整 合形成的面拉伸产生的立体空间。而笔画转化的空 间既可以是封闭的、半封闭的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完 全敞开的室外空间,其以虚实不同的手法构成最终 的建筑体。如:圆明园的畅春阁就是以“ ”字为平 面的建筑组群,它既延承了符号的外形,又传达了文 字的内在涵义。同样的手法也见诸于西方,如中世 审视。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传统建 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述了各类建筑形制的演 进,并且其笔画与骨架的构成都与建筑构造有异曲 同工之妙。本文着力于寻求建筑对汉字艺术的符号 化构想,从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一、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字形的直接借用 纪西方的大教堂多以拉丁“十”字形作平面组织空 间。当然,汉字在立面的应用也很多见。山东省东 营市检察院即是一例,其各建筑单体相连,高低有 致,四个立面均对应着“山”字形,寓意是执法如山。 因“山”字本身具有对称、平稳、简洁的特点,用于建 筑则更显静穆、庄重,符合检察院对建筑语意的深度 要求。此外,建筑设计者直接采用汉字图案作为建 筑装饰的做法,如在顶面或者立面上添加汉字图案, 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可适当增添建筑的文化内涵。 汉字字型多方正平直,笔画穿插得当,且表意深 刻。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借鉴相关的汉字,直接将其 字体形状运用于平面或立面,再加以建筑化创作。 平面法是从空间形态人手分划功能区间,然后立向 二、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视觉符号的解构 解构主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风格之一,它将现 代主义的简洁和抽象发挥到了极致,它热衷于不和谐 的、非永恒的尝试,其手法多样,善用分解及组合的形 式来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通过层次、点线、网格互 旋、构成、衍生、增减等手法表现问离、片段、解散、分 离、缺少、不完整、无中心感,颠覆和反转了现有的规 则约定,更加追求草图性、试验性和混乱性_3]。 用解构主义建筑手法来处理汉字,即:打破汉字 原有的基本架构关系,将其视为单纯的形体符号,通 过对字形和笔画的增减、拆解、错位、共享、反转,重 新组织成新的几何形体,同时按照建筑的功能需要 适当调整各单元形态的角度、位置、比例及连接关 建筑化的过程,立面法是从主体立面形态入手,并完 善内部空间的建筑化过程。而“逐渐建筑化”[2],即: 根据建筑的属性,逐渐地将“抽象的形”转变为“建筑 的形”,其首先将形态空间化,也就是利用“空问构 成”原理将实体和空间组合起来,再依托一定的建筑 技术对其加以实现。 在建筑化的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和问架结构就 是产生空间雏形的依据,可根据需要将笔画的线主 观扩大为面,再将面域纵向拉伸为实体,并由此制造 空间,或将相邻笔画直接整合为面,如:把加拿大的 蒙特利尔一67住宅与日本银仓大厦的设计手法运 *收稿日期:2012—02—12 基金项目;2009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传统图形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009SQRS074),项目负责人 王冬梅。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第1O卷第4期 王冬梅:现代建筑设计中汉字艺术的符号化构想 系,再根据基地和路网的具体情况明确出入口、采光 方向以及立面的虚实节奏等。设计者把在解构中所 得的代表符号用于立面门窗的建筑设计中,使其达 到以外在的形式吸引人、以内在的底蕴感染人的设 计目的。如岳阳市第二师范学校在校门上的设计, 就是对“师”字的解构再造。 三、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结构规律和造 字方式的提炼和延伸 (一)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结构规律的提炼和延伸 传统书法艺术对汉字结构规律的研究最为成 熟,欧阳询总结出汉字结体表现的“三十六法”,即排 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等。宗白华认为三 十六法中每一法都是一种美学构成。通过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汉字结体的“三十六法”与建筑构成规律 有相吻合之处。 在“三十六法”中提到了“小大成形”,即小字与 大字各具形与势,如苏东坡关于“大字难于密结而无 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观点,指出了若能使大字 密结,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而文字的建筑化也同 理,粗线可作主体形成宏观轮廓,以细线为辅,二者相 互承托,则使建筑的线性语言在对比中不乏协调 j。 (二)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造字方式的提炼和延伸 汉字造字的“六法”之间,多以象形造字法为基 础,用添加、暗示等辅助方式创造出新的文字,这些 极具智慧的造字思维与建筑思路本质相同。如:指 事造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添指事的符号;会意 法是指把两个表意的符号结合为一体来创设新字, 而其中的表意符号也多为象形或指事字;形声造字 法是利用相同的偏旁,将形旁和声旁组合在一起;转 注法是在会意字上增添原本已有的字根,或在象形 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增添与其原义相同的字 根;假借造字法则利用已有文字创设新字,即借用原 有文字的形、音、义,以类旁或声义旁的置换进行再 造和创新。造字方式之问的转化过程,与建筑由具 体元素(象形、指事法)抽象化的创作过程近乎一致, 建筑设计从“元素”(象形法)转入“抽象”(会意法)再 深入到“解构重组”(形声法、转注法、假借法)的转 化,基本对应着造字“六法”之问从形到意的转化,直 至摆脱原始形体的束缚而产生全新的概念,进而获 得形神兼备的建筑外形。 四、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意象的升华 “六书”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使汉字由象形转 化为取意,完成了从“形”到“意”再到“义”的升华,在 书法中无论是端正平直的楷书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草 书,都是由具象到抽象、形似到神似的升华,即把基 本形体概括为具有书法的气质、韵律和意境的审美 意象。因此,形只是演变之源,不是演变之果,气韵 与意境才是对形态表达的观念超脱。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观设计就源于 对汉字意象的升华。馆体立面取自繁体的“莘”字, 并以之作为演变的起点,对其笔画构成和造字方法 深入探究,把它解构 纵横交叉的直线符号,继而对 “一”、“I”形态在平面关系上加以有规律地垂直交 叉,按照韵律与节奏、变化与位移的美学法则,在立 面上形成层层复叠的“莘”字意象。“一”形梁与“I” 形梁组构的微妙立面,是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元 素“斗拱”的抽象传达,彰显了现代简约的气息。横 梁截面的篆字雕饰,更使建筑具有精微之美。远观 馆体,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成了极具雕塑感的“王 冠”意象,充分传达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 仓,富庶百姓”的理念。此外,中国红的沉稳更给予 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 精神与气质。 五、结语 汉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各 具魅力的书体和体系化的书理,在艺术史上占据一 席之地。同时,汉字特有的纹样装饰性、汉字的造字 法则和结体构成规律,与建筑构造的思维暗合。在 设计趋同的国际背景下,深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必将 成为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探索方向。因此,无论是 对汉字纹样的直接借鉴还是对汉字造字思维的问接 启示,抑或是对汉字形态的抽象解构、对汉字意象的 升华提炼等,都不失为对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传承和 再创造。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振伟.室内设计原理EM].北京: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6:1—3. [2]沈福煦.建筑方案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64—67. [3] 张芷岷,李树涛.美术辞林:建筑艺术卷EM].西安:陕 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168. E4]潘定祥.建筑美的构成[M].北京:东方出版社,2Olo: 1 98一]99. 责任编辑:徐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