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美”
作者:邢晋
来源:《世界文化》2011年第08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优秀的画家往往可以用画笔满足人们憧憬美、欣赏美的愿望。不过也有一些脾气古怪的画家,他们眼中的“美”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们的作品在许多人看来都可以称得上“丑陋”。陈洪绶和德加就是这样两位画家。
陈洪绶(1598-16s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陈洪绶生长在明清两朝交替的战乱时代,他自青年时代起就有着很高的政治热情,无时无刻不以功名为志,但屡试不第,使他深受刺激,并大发感慨“譬如不认字,何念及功名”。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去走另一条道路——进入国子监,从而跻身仕途。他曾勉励别人入国子监要“事君犹事亲”,他自己自然也非常认真地执行这个信念,但残酷的现实让陈洪绶最终只能依靠绘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清史稿·陈洪绶传》如此评价他的绘画成就:“洪绶画人物,衣纹清劲,力量气局在仇、唐之上。”他为《九歌》《西厢记》所作的木版画插图中屈原等形象深入人心,《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也是传世精品。郁郁不得志的人生际遇使得陈洪绶的绘画特点鲜明。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夸张,多少有些变形的倾向:美人仕女则曲眉丰颊,丹凤眼,樱桃口,削肩曲立,婉转娇柔,袖有宽窄,身段肥瘦适中,柔若无骨;男子是宽袍大袖,坐之从容;贵人高士通常是容貌饱满,眉目俊雅,也就是被后人称为“高古奇骇”的典型模式。到了晚年,陈洪绶所画人物更为怪诞,多耳大而阔,身躯伟岸,相貌奇峭,衣纹排盈,肃然可畏。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的《唏发图》可渭其精品之作。“唏发”原指把洗净的头发晾干,后亦指洗发。赵孟坚修雅博识,人比米芾,以游适书画为乐,曾与周草窗各携书画,放舟湖上,相与评赏,“饮酣,子固脱帽,以酒唏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周密《齐东野语》)。这幅作品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图上只画两块石台,几枝菊竹,酒瓮飘香,一位高士长发披肩,醉眼蒙眬,手舞足蹈,其须发毛根皆出肉,力健有余。沉醉诗酒,狂放不羁的高士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的衣纹清圆细劲,转折有致,并稍加渲染,兼李伯时、赵吴兴之妙。设色清雅古淡,气势超拔。
由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收藏的《授徒图》,画中人物的密与背景的疏形成对比,使人物的形象更富于真实感,产生了很强的视觉效果。人物形象夸张,身体线条圆转,虽并不讲究比例,但却更加传神,绝无令人生厌的媚态。图中画一位学士据案而坐,石案为太湖石制成,案上置有书画、茶壶、杯等物。学士手执如意,前视两位女弟子。两位弟子坐于圆凳,一位低头凝视案上的画,另一位正往瓶中插花。
《陶渊明故事图》是陈洪绶的另一代表作,现藏于火奴鲁鲁艺术学院。此画作于]650年,绢本设色,长3米余。1650年已经是清顺治七年,陈洪绶作此画是以明朝遗民的身份规劝食清朝俸禄的好友周亮工。作品基于萧统《陶渊明传》,全卷分为十一段,分别为:采菊、寄力、种秫、归去、无酒、解印、贳酒、赞扇、却馈、行乞、灌酒。陶渊明为东晋名士,不阿权贵,嗜酒安贫,孤傲清高,喜从宁静中得真趣。全卷每图都以陶渊明为中心,或配以必要的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物道具,各有题名。其中“解印”一段,有意把陶渊明画得大一些,旁边衬托一位看上去非常贪图禄位的书生,意在挽回周亮工,望其归隐。而图赞的内容写得更是明明白白:“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可谓用心良苦。
埃德加·德加(1834-1717)1834年7月19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个金融资本家,祖父是个画家,从小德加便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环境里。德加在美术史中被认为是印象派画家。不过这绝不是因为他的绘画技法,而是他颠覆性的创作思想。传统的印象派画家多创作风景画,而德加画的是人物与动作的印象;大部分印象派画家都着迷于户外的阳光,不过德加喜欢室内的光线。所以德加应该算是一个“变种的”印象派画家。德加虽然是个纨绔子弟,衣食无忧,但对待艺术还是十分刻苦。他憎恨把画出售,常常不愿展览它们,而继续寻求改进的方法。当他同意出售一张自己的作品时,也是为了购买一张他所崇拜的安格尔或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他不停地 劳动、工作,每当有一天他未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定量时,他总是感到“内疚,愚蠢,没有价值”。他同时代的美术家中,像他那样在艺术上百折不挠,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不多见的。德加本人既不关心金钱,也不计较名誉,一生追求的只是艺术的纯洁和完美。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品质,才给后人留下了异常丰富的作品,其数量之多足可放满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美术馆。唯一的问题是,其中许多作品会引起许多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画中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