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_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2020-09-17 来源:钮旅网
植物学通报 2003,20(6):641~647ChineseBulletinofBotany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贺 锋 吴振斌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摘要 介绍了水生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比较,说明了水生植物净化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分别阐述了低等植物藻类及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应用类型、方式,应用范围及净化机理,还对高等水生植物的选取标准作了描述。指出了该方法使用的可行性,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污水治理,应用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机理

ApplicationofAquaticPlantsinSewageTreatment

andWaterQualityImprovement

HEFeng WUZhen_Bin②

(StateKeyLaboratoryofFreshwaterEcologyandBiotechnology,Instituteof

Hydrobiology,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2)

Abstract Thispaperintroducesapplicationofaquaticplantsinsewagetreatment.Comparedwith

othermethods,aquaticplantpurificationmethodshowsuniquefeature.Theapplicationtype,appli-cationscopeandpurificationmechanismofsewagetreatmentwithalgaeandmacrophytesarede-scribedrespectively,andtheselectionstandardsofmacrophytesarealsogivenhere.Theapplicationfeasibilityhasbeenlaidout,anditsapplicationinfuturehasbeenprospectedtoo.Keywords Sewagetreatment,Applicationtype,Aquaticplants,Purificationmechanism

水污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它会导致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能降低,自然水生态系的逐渐退化。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全国600多个城市目前大约有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使得水环境形势显得更为严峻。70年代以来,许多江、河、湖泊、水库的水质一直在下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对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是污水处理中用得较广泛的技术,虽然其工艺成熟、处理效果理想,但建造、运行、管理费用过高。此外,对于污水的处理,通常还有化学法(如加入硫酸铜等)和换水法等,虽然均有一定效果,但化学法易产生二次污染;换水法不够方便、经济,且仅适宜于小型水体。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关注生物学处理法,尤其是水生、湿生植物处理法。它不仅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退化水生态系的恢

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10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925007);武汉市晨光计划(20025001035);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领域前沿课题;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②通讯作者。Authorforcorrespondence.作者简介:贺锋,男,1973年生,助理研究员,在职博士,现从事水污染生物工艺学研究。吴振斌,男,195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欧盟项目评委,发表论文100余篇。收稿日期:2002-09-17  接受日期:2002-11-25  责任编辑:崔郁英642 植物学通报20卷

复。

1 低等植物———藻类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污水处理法具有净化效率高、系统建造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另外,处理后产生的沉积物(主要是死藻)干燥后还可作为很好的肥料和鱼饲料添加剂,由于藻类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氧气,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因此,用藻类处理污水在水质的改善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彭清涛,1998)。1.1 常见应用类型

1.1.1 藻类塘 氧化塘的研究是利用藻菌共生系统,使藻类等对营养物的分解和利用来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李穗中,1991)。综合生物塘技术的出现使得中等城镇进行污水综合治理有了可能,其中藻类系统单元就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王德铭等,1990;夏宜铮等,1993)。

1.1.2 活性藻 通过人工强化培养高浓度藻类,可缩短处理时间,因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便于收获、出水澄清等特点,目前国外已有利用活性藻处理污水的实例(AzizandNg,1993),况琪军和谭渝云(2001)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1.1.3 固定化藻 通过人工调控以满足藻类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超浓度的密集藻类培养,利用载体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藻类细胞固定,形成固定化藻类系统的高效生物反应器,克服了传统藻类污水处理系统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不稳定的缺陷。还具有藻细胞浓度高、易于收获等优点。固定分为吸附法和包埋法,载体通常为褐藻酸钙、角叉菜聚糖、琼脂、聚丙烯酰鞍、多孔硅胶、聚乙烯和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近年来固定化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严国安等,1993;1995;严国安和李益健,1994)。1.2 应用范围和去除污染物种类

藻类污水处理法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用于治理生活污水,还可用于治理其他类型废水(NoueandNi-Eidhin,1988;Rodriguesetal,1987;Przytocka,1984)。在南非开普敦附近的一个污水处理场,采用一面积为1000m2充满螺旋藻的水池,成功地处理着1000人产生的生活污水。在纳米比亚和德兰士瓦等地的多家制革厂利用螺旋藻处理生产废水。Semple和Cain(1996)应用丹麦赭球藻成功处理含苯酚工业废水。藻类除对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外,对其他有机物和重金属亦有较强的富集和去除作用。

对营养物的去除 Tam和Wong(1989)将小球藻和栅藻分别培养在一级处理出水和二级处理出水中,结果表明,两种藻类在一级处理水中生长得较好,对氮、磷的去除率在培养一周后即达到70%以上。Govindan(1984)在利用藻类处理混合污水时发现,除了氮磷被大量去除外,BOD(生物需氧量)和COD(化学需氧量)也减少了90%。

对重金属的去除 Soeder(1978)认为,空星藻在温度为23℃时,20h后从含铅1mg/L溶液中吸收100%的铅,在温度为30℃时,仅1.5h就能从溶液中吸收90%的铅,对镉的吸收效率要低一些,24h后仅从40mg/L镉溶液中吸收60%的镉。杨红玉和王焕校(1990)认为在低于0.5mg/L浓度的镉溶液中,绿藻能有效吸收镉,此时的富集系数也最大。

对有机物的去除 Hosetti(1988)认为单种藻类对BOD的去除比单种细菌或原生动物6期贺 锋等: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643

更有效,其中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对BOD的去除率可达到83%。林毅雄(1984)通过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策哈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i)和普通小球藻对丙体-666有机农药的去除效果表明,当污水中丙体-666浓度为1mg/L时,处理时间从0.5

h至96h,丙体-666的残留量为0.4943~0.3193μg/mL,藻体内的富集量为34.65~33.73μg/mL。Maguuire(1987)对金属有机物净化的研究发现,纤维藻能在25μg/L的三丁锡中生长,并能将三丁锡降解为二丁锡、单丁锡和无机锡。邓星明等(1982)利用藻菌生物膜净化炼油废水发现,坑形席藻能去除正十四烷。刘厚田等(1993)证明,在藻菌共生系统中,藻类也能单独降解偶氮染料。

2 高等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水生维管束植物有33科,124属,1000余种。按生态类型,可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飘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已经发现其中很多种类对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具有很强净化能力(蒋志学和邓士谨,1989)。2.1 应用方式

2.1.1 沉水植物净化系统 沉水植物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体溶解氧,降低氮磷营养物含量。沉水植物系统的存在有利于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宋碧玉等,1999)。吴玉树和余国营(1991)发现,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对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和底泥可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金送笛等(1994)认为,菹草对氮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体的营养负荷。通过野外生态围隔沉水植物恢复试验发现,在植被恢复后围隔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加强(邱东茹和吴振斌,1997;邱东茹等,1997;Qiuetal,1997)。2.1.2 综合生物塘系统 利用综合生物塘处理污水已有不少报道(Wuetal,1993a,1993b,1994)。在污水稳定塘的基础之上,将多种大型水生植物塘单元有机组合,形成综合生物塘。其中植物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吴振斌等(1994)采用漂浮植物塘、挺水植物塘和藻菌共生塘的串联系统可有效地净化城镇污水。王国祥等(1998)采用漂浮、浮叶及沉水植物塘相间连接,较理想地实现了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改善。阮宜纶等(1994)用三棱草塘、芦苇塘、香蒲塘和水葫芦塘的串联系统有效地处理了地热尾水。吴玉树等(1988)利用不同种类维管束植物塘组合在滇池局部区域的研究发现,该综合生物系统对污水和底泥都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2.1.3 湿地系统 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完备和独立的污水处理技术(Galeetal,1993;朱彤等,1991;吴振斌等,2001a;2001b;2001c;贺锋等,2002)。通常将该污水处理系统称之为“根区法”,可见植物在该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大型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在该污水处理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湿地床表面,为物理过滤提供良好条件;形成隔离层,在冬季可防止霜雪直接冻结湿地表面;给根区微生物及部分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生境;通过根系的输氧作用改善系统中的生物地化循环;吸收部分营养物质,降低污染负荷;改善景观等。

常规天然湿地系统 湿地是处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644 植物学通报20卷

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淹没状态,以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为优势,底层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并且在每年生长季的部分时间水浸或水淹,它包括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浅水湖泊等(陈宜瑜,1995)。植物的有无是界定湿地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天然湿地可作为废水净化缓冲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用。

特殊天然湿地系统———红树林 红树林虽属于自然湿地系统的一种,具有其特殊性:①是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滩涂上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属于长绿阔叶林;②典型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最南至南纬33度,最北至北纬32度。红树林有许多经济价值及生态效应,可净化污水、改善水质(陈映霞,1995)。其具有潜在的污水净化能力,已越来越被人们作为污水和废水排放的便利场所(黄立南等,2000)。红树林沼泽对稀释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强的净化潜力(DwivediiandPadkumar,1983),红树林的底泥可作为重金属的沉积地(TamandWong,1995)。

目前,对红树林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已越来越广泛开展(陈桂珠等,1996;缪绅裕和陈桂珠,1999;章金鸿等,1999)。

人工湿地系统 是指人为构筑的湿地系统,多用于污水处理。自德国1974年首先建造人工湿地以来,该工艺相继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欧洲已有数以百计的人工湿地投入废水处理运行,这种人工湿地的规模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可为单个家庭处理排放的废水,大的可以处理千人以上村镇排放的污水及大中型湖泊水质的改善。应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其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仅为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场的1/10~1/2和1/5~1/3,但其出水水质可达到或超过二级污水处理水平,且适用范围广泛,除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外,也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食品、矿山等工农业废水的处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湿地系统发展迅速。据统计捷克共和国到1995年止已建起了39个人工湿地,美国在1988年至1993年间就建起了几百个人工湿地。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七五”期间才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研究。1990年7月,国家环保局华南环保所在深圳白泥坑建造了处理规模为3100m/d的人工湿地示范工程,此外,在北京昌平和天津等地也先后建立了人工湿地系统,并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规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2.2 应用范围 

高等植物不仅可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还可应用于行业废水的处理。吴振斌等(1987a,1987b)用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净化石化废水,郑瑛和李晖(1996)用香蒲(TyphalatifoliaL.)净化矿山废水,夏汉平(2000)用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和水花生净化垃圾污水,钱明浩等(1997)用雍菜_多花黑麦草净化浸出油厂废水,艾尔肯热合曼(1996)利用水浮莲净化酿酒废水,杨凤江和李立明(1996)用水葫芦和细绿萍(Azollaimricata)净化淀粉废水,曾健等(1997)用水葫芦、水浮莲和浮萍净化高能液体燃料废水,胡焕斌等(1997)用芦苇床处理铁矿炸药污水,吴振斌等(2000)用芦苇和香蒲床处理藻毒素水体,均取得良好效果。2.3 高等净化植物选取的标准

①净化能力:所选取的植物必须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这是关键,亦是目的之所在。②抗逆性:包括耐污能力和抗虫害能力。③引种及管理难易:所选取的植物应该是易于引3

6期贺 锋等: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645

种,最好是当地种,另外应该是管理简单、方便。④综合利用价值:资源化程度高,即植物便于再利用,如用作饲料、肥料、沼气、药材等。⑤美化景观:特别是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由

于其地处城区或市郊,故美化景观亦是相当重要的。

3 净化机制

3.1 对营养物的去除

营养物质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但藻类生长良好,对氮磷营养物质去除效率也高。藻类对营养物质去除取决于污水中营养物质浓度、氮磷比例和营养物利用度及藻细胞内营养物浓度等。对氮的去除,一般为吸收利用,且优先吸收氨氮和其他还原态氨,由于藻类不产生活性硝酸还原酶,它对硝态氮的吸收仅仅发生在氨氮浓度极低或耗尽时。对磷的去除通常受N/P比影响,当污水中氮浓度高而磷浓度低时,藻类对磷的去除率升高,反之,藻类对磷的去除率下降。适宜比值在N/P=7~15/1(Reynolds,1984)。对于高等植物来说,营养物质是它们重要的生长基础,通过吸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分。许多水生维管植物的生长速度很快,能吸收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如每公顷凤眼莲每年可吸收氮1989kg,磷322kg,钾3188kg;香蒲每年每公顷可吸收氮2630kg,磷403kg,钾4570kg。利用水生维管植物亦可防治水华出现,在治理富营养化方面可收到一定效果。3.2 对重金属的去除

藻类对重金属的去除取决于光照、温度、pH、重金属浓度及其化学形态、其他离子和螯合剂的有无及水硬度等物理、化学因素。通常认为藻类去除重金属的过程分为吸附和转移两个阶段。吸附的途径很多:重金属与藻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反应点(一般为多糖类)的结合发生吸附;转移是一种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代谢提供能量(严国安等,1995)。高等植物对重金属去除主要是吸收,如铅、镉、砷、汞、铬等可被植物吸收,之后多以金属螯合物的形式蓄积于植物体内的某些部位(蒋志学和邓士谨,1989)。3.3 对有机物的去除

污水中有机物可为藻类生长提供重要的碳源。藻类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富集和降解。对于不同藻类,不同污染物其富集机制亦不相同(严国安等,1995)。水生维管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包括附着、吸收、积累和降解等。水生维管植物可以其巨大的体表吸附大量有机物,相对减少水中有机物的浓度,尽管这不能根本消除有机物的存在,还随时可能将其释放到水中,但在一个相对时间内,还是可以起到净化作用的(蒋志学和邓士谨,1989)。

水生维管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明显。茭白、慈菇对城市污水B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芦苇、香蒲、眼子菜和凤眼莲等可去除石油废水的有机污染物达95%以上。水葱可使食品厂废水中COD降低70%~80%,使BOD降低60%~90%。盐生灯心草、灯心草和水葱等对酚的净化能力都很强,100g植物在100h之内对酚的吸收分别为204mg/L,230mg/L和202mg/L。

一些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有机农药的净化能力也很强。当水中DDT浓度为0.445μg/L时,眼子菜体内浓度达1.0mg/L,富集系数为2220,水中DDT浓度为2.1mg/L时,富集系数可达3500。水中DDT浓度为0.30μg/L时,蓼属植物体内浓度可达30.3mg/L,富集系数为10万。水生维管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除了发生光照、营养、生存空间的646 植物学通报20卷

竞争外,还存在着相生相克作用,即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微环境区域,从而影响该区域内藻类生长的现象(贺锋,1999)。

4 小结

采用植物净化污水,较符合我国的国情。它不仅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还有以下优点:(1)处理污水中营养物质(N、P)及其他污染物等方法简单,易操作;(2)植物资源可回收再利用,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3)环境扰动少;(4)有较高美化环境价值易为社会接受。

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1.植物系统易遭虫害,应注意防虫;2.植物的枯枝败叶易造成营养释放,应注意及时清理,另外植物死亡后应该及时补栽;3.在冬季多数植物地上部分枯死,净化效果有所降低;4.植物净化系统一般占地面积较大。

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其优点,弥补或避免其不足,合理进行利用,那么植物净化在发展中乃至发达国家的应用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

境科学,18:410~414

考文献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李万春,胡维平,胡春华,1998.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中国环王德铭,张甬元,邓家齐,吴振斌,1990.城市污水稳定塘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邓星明,詹发萃,邓亚农,1982.一种降解石油烃的淡水藻类_坑形席藻.植物学报,24:548~553

艾尔肯热合曼和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1996.利用水浮莲净化酿酒业污水的技术及其实践.环境科学与技术,73(2):

41~45

朱彤,许振成,胡康萍,马桂花,李华,199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研究.环境科学研究,4(5):17~22阮宜伦,林荣忱,张建国,1994.地热水对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中国给水排水,10(6):12~16李穗中编著,1991.氧化塘污水处理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刘厚田,杜晓月,刘金齐,邹晓燕,柳若安,1993.藻菌系统降解偶氮染料的机理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3:332~338严国安,李益健,1994.固定化小球藻类净化污水的初步研究.环境科学研究,7(1):39~43严国安,李益健,唐赢中,1993.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处理及其设计探讨.环境工程,11(2):16~24

严国安,李益健,王志坚,1995.固定化栅藻对污水净化及其生理特征的变化.中国环境科学,15(1):10~13严国安,谭智群,1995.藻类净化污水的研究及其进展.环境科学进展,3(3):45~54

杨红玉,王焕校,1990.某些绿藻对镉的富集作用及其毒性反应.环境科学学报,10(1):64~72杨凤江,李立明,1996.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淀粉废水.环境保护科学,22(2):24~26

邱东茹,吴振斌,1997.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水水生植物的衰退与恢复.湖泊科学,9(1):82~88

邱东茹,吴振斌,刘保元,严国安,马剑敏,1997.武汉东湖水生植被的恢复试验研究.湖泊科学,9(2):168~174吴玉树,李森林,1988.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滇池水体的净化效应.生态学报,8:347~352吴玉树,余国营,1991.根生沉水植物菹草对滇池水体净化作用.环境科学学报,11:411~416

吴振斌,丘昌强,夏宜铮,王德铭,1987a.凤眼莲净化燕山石油化工废水的研究I.动态模拟试验.水生生物学报,11:

139~150

吴振斌,夏宜铮,丘昌强,王德铭,1987b.凤眼莲净化燕山石油化工废水的研究II.静态净化试验.水生生物学报,11:

299~309

吴振斌,詹发萃,邓家齐,陈锡涛,夏宜铮,张甬元,1994.综合生物塘处理城镇污水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4:223~228吴振斌,陈辉蓉,雷腊梅,宋立荣,付贵萍,金建明,贺锋,何振荣,2000.人工湿地系统去除藻毒素研究.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9:242~247

吴振斌,陈辉蓉,贺锋,成水平,付贵萍,金建明,邱东茹,2001a.人工湿地磷的去除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5:28~35吴振斌,任明迅,付贵萍,贺锋,2001b.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点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环境科学,22(5):45~49吴振斌,梁威,成水平,贺锋,付贵萍,陈辉蓉,邓家齐,詹发萃,2001c.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土壤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及6期贺 锋等: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其相关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1:622~624

 647

况琪军,谭渝云,2001.活性藻系统对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1(3):23~29

宋碧玉,王健,曹明,戴莽,1999.利用人工围隔研究沉水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生态学杂志,18(5):21~24陈宜瑜编著,1995.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

陈桂珠,缪绅裕,黄玉山,谭凤仪,1996.人工污水中的N在模拟秋茄湿地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其净化效果.环境科学

学报,16:44~49

陈映霞,1995.红树林的环境生态效应.海洋环境科学,14(4):51~56

郑瑛,李晖,1996.香蒲植物净化塘对矿山废水的净化效益.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169~171

金送笛,李永函,倪彩虹,王斌,1994.菹草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及若干影响因素.生态学报,14:168~173林毅雄,1984.莱因衣藻和小球藻对丙体666的富集和降解研究.中国环境科学,4(2):15~21贺锋,1999.植物间的相生相克.植物学通报,16:19~27

贺锋,吴振斌,付贵萍,陈辉蓉,成水平,熊丽,邱东茹,金建明,李玉元,2002.复合构建湿地运行初期理化性质及氮的

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1:279~283

胡焕斌,周化民,王桂珍,冯俐,谢其明,1997.人工湿地处理矿山炸药污水.环境科学与技术,78(3):17~18夏汉平,2000.香根草和水花生对垃圾污水中N、P、Cl的吸收效果.植物生态学报,24:613~616

夏宜铮,张甬元,邓家齐,陈锡涛,吴振斌,1993.综合生物塘技术及黄州城区污水综合生物塘处理研究.北京:科学出

版社

钱明浩,顾黎霞,沐小龙,1997.水面栽培雍菜_多花黑麦草净化浸出油厂废水初步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264~268黄立南,蓝崇钰,束文圣,2000.污水排放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学杂志,19(2):13~19

章金鸿,李玫,陈桂珠,1999.红树林湿地对榨糖废水中N、P的吸收和净化可能性.重庆环境科学,21(6):39~41曾健,徐婉琴,虞登洋,石建德,1997.水生植物净化三肼污水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9(4):17~20蒋志学,邓士谨编,1989.环境生物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彭清涛,1998.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污染防治技术,20(2):24~27

缪绅裕,陈桂珠,1999.模拟秋茄湿地系统中镍、铜的分布积累与迁移.环境科学学报,19:545~549

AzizMA,NgWJ,1993.Industrialwastewatertreatmentusinganactivatedalgae_reactor.WaterSciTechnol,28(7):71~76DwivediiSN,PadkumarKG,1983.EcologyofamangroveswampnearJuhubeach,Bombaywithreferencetosewagepollution.In:

HJTeased,BiologyandEcologyofMangroves.Lancaster:DrWJunkPublishers.

GalePM,ReddyKR,GraetzDA,1993.Nitrogenremovalfromreclaimedwaterappliedtoconstructedandnaturalwetlandmicro-cosms.WaterEnvironRes,65(2):162~168

GovindanVS,1984.Treatmentonmixedwastewaterbyalgae.AsianEnviron,1:7~15

HosettiBB,1988.Applicationofmicroorganismonwastewatertreatment.EnvironEcol,6:508~517MaguuireR,1987.Removaloforganiccompoundsinwastewater.ApplOrganomentChem,1:475~482

NoueJ,NiEidhinD,1988.ImprovedperformanceofintensivesemicontinouscutureofScenedesmusbybiomassrecirculation.BiotechnolBioeng,31:397~401PrzytockaJM,1984.IntensivecultureofChlorellavulgaris/AAasthesecondstageofbiologicalpurificationofnitrogenindustrywa-terwaters.WaterRes,18(1):1~7

QiuDR,WuZB,YanGA,LiYJ,ZhouYJ,1997.Studyoftheecologicalrestorationofaquaticmacrophytesinaeutrophicshal-lowlake.ChineseJOceanogLimnol,15(1):52~60

ReynoldsCS,1984.TheEcologyofFreshwaterPhytoplankt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empleKT,CainRB,1996.BiodegradationofphenolsbythealgaOchromonasdanica.ApplEnvironMicrob,62(4):24~32SoederCJ,1978.Studiesonheavymetalspurificationbyemployingalgae.MittInternatVereinLimnol,21:575~583

TamNFY,WongYS,1989.WastewaternutrientremovalbyChlorellapyrenoidosaandScenedesmussp.EnvironPollut,58:19~

26

TamNFY,WongYS,1995.Mangrovesoilsassinksforwastewater_bornepollutions.Hydrobiologia,295:231~239

WuZB,XiaYC,DengJQ,1993.Studiesonwastewatertreatmentbymeansofintegratedbiologicalpondsystem:Designandfunc-tionofmacrophytes.WaterSciTechn,27(1):97~105

WuZB,XiaYC,ZhangYY,DengJQ,ChenXT,ZhanFC,WangDM,1993.Studiesonthepurificationandreclamationof

wastewaterfromamedium_sizedcitybyanintegratedbiologicalpondsystem.WaterSciTechnol,28(7):209~216

WuZB,XiaYC,1994.Purificationandreclamationofwastewaterbyanintegratedbiologicalpondsystem.JEnvironSci,6(1):

13~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