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加剧,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共同关注点。而且,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使得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统一。国际上自20世纪末以来的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热度未减,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也紧随国际步伐,从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到如今致力于探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时期所需要的学生核心素养。我国的知识教育已经超出一定的范围,出现过度教育,让知识教育充斥着学生的全部生活,违背了教育的本身意义,学生需要的不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各种硬塞的、生硬的知识,而是一副副桨,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观念的时候能够自行处理。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DNA,必然引起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转型等。基于此,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因为,地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对人们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有极大的作用,引起了地理教育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注重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对地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改革、课堂表现形式等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地理教育变革、如何实现地理核心育人价值、对先进理念与经验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让地理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性探究。
二、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
1.对核心素养内涵及其体系建构的研究
1997年底,DeSeCo项目邀请全球各个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提交了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的研究报告,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基于各个学科进行概念界定,用指标体系进行二级、三级界定。
国际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关注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关注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体悟感受;同时,核心素养兼有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促进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我国社评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然后谈到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而钟启泉却从核心素养的核心入手,着力研究“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社会上希望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启发核心素养的内涵。
以上三者都体现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时间)、人格品质、社会发展(时间、空间)的重要性,只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了相同的实质内容,但是国际上是从大的国际角度着手,着重强调在国际背景下的全面人、终身发展、适应社会;我国社评则是侧重站在我们国家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钟启泉是努力从三个领域中探索核心素
养的概念,它对于学生自己、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剖析“核心”在何处。
经合组织所构建的是并列交互型(要必备三大核心素养:也就是与自己、工具、社会),其实各方研究体系都有较大重叠,核心素养体系与内涵的确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系的建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内涵的界定。
2.对地理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建构的研究
我国学者韦志榕对于地理核心素养,有了最新的表述是“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线索作为基本价值观念,以综合思维进行多角度要素思考、以区域认知为时空视角作为基本思想和方法,拥有以地理实践力为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方式。”这与吴岱峰提出的空间与表达、地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基本一致,但韦志榕更加倾向于实践,而吴岱峰则体现了突出体现了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张连彬借鉴DeSeCo项目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尝试提出地理核心素养构建由区域认知、地理工具与技术、人地关系三大指标,每个指标下面又可分设二级指标,和DeSeCo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之前,张家辉认为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方式包括地理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这是基于地理教育学理论,从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中选取居于核心地位的成分;还有就是根据地理教学任务来建构,突出培养学生的主题内容,构建体系,更加注重过程、分析能力。汤国荣、吴岱峰也认为构建是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构建的方式很多,但是都有较大重叠,要让地理核心素养突出地理的特有功能,指向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
3.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其发展趋势
吴岱峰认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1.贯穿不同学段的始终,2.教科书的编写层面落实地理核心素养,3.从课堂教学上就注重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内化。
张连彬认为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于课标与教材的修订(这与吴岱峰第二点同),还提出在课堂上国家要大力丰富课程资源,要注重教学观念、方式改变:教师引导学生习得、体验、感悟、内化、外化地理核心素养,接受、探究、自主、交往学习并重。(同吴岱峰第三点);除了吴岱峰说的不同学段,张连彬还突出不同地点(家、校、社会)综合情境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发展迅速,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地理中的一些重要章节也进行剖析,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培养,结合现代技术、新时代要求,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整合。
三、存在问题
所有的教育问题的背后都是经济与社会问题。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应试教育,对于课堂改革、作业机制、考核形式等的研究依旧很少,或者只停留在表面,。提到素质教育改革下萌生的种种应试问题,身体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与“人的全面与终身发展”相背离,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唯考试至上的观念,使得应试在推行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极其艰难,
大多数研究者是从教育的角度看待核心素养的研究,浮于表面层次,而较少研究者从社会、经济层面去看待核心素养,较少地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阐述一名具有核心
素养的人应该所具有的思维、处理能力,实证研究偏少,实践性小。但也无可厚非,因为现在还处于刚开始探索阶段,出现大、空、过于理论化、广义上的研究也是正常的。对地理的核心素养研究涉及的面比较狭窄,即使有对于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还是离不开之前的束缚,这也就带来了所有行业里面,教育行业改革最慢、最艰辛的说法。
四、研究建议
2016年新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一方面着重强调21世纪技能、研究工具、数字通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另一方面,增设了“Action Plan”,对于专业网络结构的构建与维持、相关研究议程的开设与推进等进行了表述。由此,可以参考宪章,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深入剖析,不局限于一个领域,拓宽思维,不要仅为教育而教育,但是又不可犯了宽泛的毛病,要有
1.针对性(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系构建等部分具体进行的研究,对培养我国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体展开)。
2.还要有具体案例(具体情境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非常具有实用与现实意义,结合不同的课程,在课堂内外展现地理核心素养)。
3.又要不失地理学科(不失人文情怀、综合性、区域性特点)特点。
不仅要向专家提问,也要从最基本的对象入手,问问学生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地理核心素养,从学生的父母入手,问问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何种地理核心素养,问问各个领域精英,希望以后什么样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管理、合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变与不变”地理教育.2016(1)
[2]. 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地理教育.2016(4);4-6
[3]. 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2016.06
[4]. 刘霞.胡清芬.刘艳.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5].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6]. 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2015(4)
[7]. 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2015(5)
[8]. 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2015(10)
[9].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人民教育.2015.11
[10].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中国教育报.2015.4.1
[11]. 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管理与评价.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