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就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启发 兴趣 合作探究
一 创设富有趣味性, 探索性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
1
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天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比如小组比赛、看动画故事、动手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授解题技巧。实践证明,新课导入成功,对于整课的教学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就有了不同的数免子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的兴趣。其次改变课本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已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存在不足。小学生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数学应用到现
2
实生活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得出对称的概念,再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找出教室内黑板、课桌、粉笔盒,以及生活中的树叶纹理、楼房设计等是否是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比较,从中发现身边的对称图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互借鉴,相互比较,切实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从中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真正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
3
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帮助,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而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积极、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可以多安排一些讨论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分组合作教师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
四、 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4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会一无所得。永远不提问或者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个好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只有创新学习,才会学得好。因此,为了使学生的提问具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适当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弄清常见的疑点有哪些。在数学教学中都有复习、引入、新授、巩固、拓展等步骤。复习引入时可质疑的问题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新授内容时可质疑的问题往往是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如果课程教学我们只重视引导学生解决“现成”的问题,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教与学的一种互动,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状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善于质疑的能力,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眼,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说;更要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大胆去做。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与时间。何况学生对问题都具有好奇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问题的存在,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鼓励,就会使学生把藏在内心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例如,在教“10÷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10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10个
5
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3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五、使学生热爱数学, 乐学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数学,乐学数学。一个教师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数学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学生厌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
6
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引导,合作探究,让他们已产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维持,并逐渐巩固形成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真正走进数学新课程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