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视觉化翻译研究综述

2024-07-24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视觉化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戴丽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9期

摘要:视觉化作为一种认知的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翻译难题。本文旨在界定视觉化翻译的含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力求为翻译中“不可译”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 视觉化 认知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87-02

在翻译过程中,因为语言形式及文化的差异,“不可译”的情况时有发生,视觉化作为一种意象认知的过程,能够帮助译者摆脱语言形式和文化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视觉化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风格特色,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 一、视觉化翻译

(1)视觉化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视觉化效应随处可见。例如,在行驶途中出现这一道路交通标志代表“禁止右转”。虽然这个图像与违章、罚款、危险等这一系列行为没有任何关联,但当人们看到这一交通标志时,基于他头脑中的百科知识,便会出现右转弯后违章罚款的场景。文字信息也会触发视觉化效应。如,马路边的变压器附近会出现“高压危险 请勿靠近”标志。虽然这八个汉字没有配有相关场景,但基于所累积的百科知识,行人一看到标志牌,头脑中就会浮现触碰高压电线,电击而亡的景象,所以会避免靠近,绕道而行。所以,视觉化是认知的一种方式,对图表和图片等视觉化的图形进行识解,或者借助视觉化处理文字,得到相关的信息,继而作出恰当的认知行为。

(2)视觉化翻译内涵。认知语言学观下的视觉化翻译可以定义为“一种在建构原文意义和译文意义过程中,依据百科知识对相关场景(scene)所进行的概念化过程”,“一种由语言表达重大关键成分触发相关场景的认知过程。”(谭业升,2010)。Kussmaul(2005)提出认知语言学范畴,例如:原型性、场景—框架、隐喻等,都可以用来作为视觉化翻译的启发性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更精确地确定出现的心理视觉意象的类型,促生创造性翻译。Paul Kussmaul借助场景—框架语义学概念来解释翻译中的视觉化操作。他把框架和场景的关系视为一种隐喻关系,场景是基于框架的意象;同时,他强调框架并不完整,须由听者或读者用“图像(picture)”来进行填充,所谓的“图像”是他们基于自身的认知世界和百科知识所产生的某一类型的场景,即是对原语语言形式的视觉化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本人认为,视觉化翻译是译者在构建原文意义和译文意义过程中,依据百科知识,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如原型、场景—框架等作为提示手段(heuristic means),确定视觉化的认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路径,复原或者激活相关场景和对应的框架,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活场景是第一步,明确场景的结构和核心要素是第二步,根据核心要素并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内容重构图像是第三步,根据原文意象和认知选择符合目标语语境的图像生成译文是第四步。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视觉化主要用做翻译教学的手段,帮助减少源语言的束缚,利用认知手段生成心理意象,产生创造性翻译,进而指导翻译教学。

Danica Seleskovitch认为视觉化是去词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用于口译教学与实践。Danica Seleskovitch and Lederer把视觉化视为翻译教学方法。

Le Feal主张视觉化作为翻译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借助图画、关键词等帮助记忆原文内容,从而减少原文本理解到译文构建的过程中语言形式对译文的负面影响和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Paul Kussmaul通过自己大量的教学和工作实践发现,视觉化或图像化能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刺激”。认知语言学中的场景—框架、原型等作为提示手段用来帮助分析视觉化操作,从而产生创造性翻译。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于21世纪对于视觉化翻译开始展开研究,主要集中于视觉化翻译过程研究和视觉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部分研究集中在视觉化翻译的过程研究。叶子南(2001)认为翻译有三个阶段:分析原文;形成图像或概念;在译语中重构。在翻译过程中,头脑中形成图像十分重要,可以助其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图像生成过程中,出现两个及以上图像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最适合的答案。认知不同,视觉化结果不同,译文也随之不同。王瑛、谭业升(2010)从认知视角对视觉化翻译作出更加清晰的定义。认为视觉化翻译是一种语言表达中的关键成分触发相关场景的认知过程,借助认知观念如原型、焦点、隐喻等达成创造性翻译,从而有效地完成翻译工作。旷爱梅(2011)以加达默尔的 “视域融合”为视角,探讨(下转第86页)

(上接第87页)文学翻译中的视觉化思维过程,包含接受、体验和画面构建三个层次,分别论述其思路和方法。

另一部分研究探究的是视觉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如:王亚美(2012)以视角识解、转喻等认知方式,来分析诗歌翻译中的视觉化应用。刘瑛(2011)以红楼梦的霍克斯译本为例,将认知观,如原型、场景—框架等作为提示手段形成视觉化翻译,并试图借助视觉化翻译解决语言抗译性问题。张薇、李先贤(2017)通过对比许渊冲和卓振英的宋词词牌名英译本,发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视觉化框架下英译词牌名可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与完全不对等三种。视觉化框架翻译可以准确译出原文语义,可以更有效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文化抗译性引起的“不可译”的难题可由视觉化操作来加以解答,一定程度上降低文化冲突,为有效地传达原文语义而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视觉化是一种认知过程,对翻译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研究的范围较小,研究视角比较狭隘,主要限制在翻译教学、文学翻译等,这就需要我们找寻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视觉化翻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ussmaul,P.Translation through visualization[J].Meta,2005.

[2]戴丽娟,彭利元.认知语言学关照下毛泽东诗词视觉化翻译探析[J].剑南文学,2013(10):127-128.

[3]戴丽娟,彭利元.文化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视觉化翻译研究[J].荆楚学刊,2013(4):78-81.

[4]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视觉化”思维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刘瑛.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红楼梦》霍译本中的视觉化翻译探析[D].中南大学,2011. [6]谭业升.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王亚美.从认知语言学看视觉化翻译—以诗歌翻译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 [8]王瑛,谭业升.视觉化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观[J].上海翻译,2010(2):22-27. [9]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张薇,李先贤.视觉化框架下宋词词牌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和卓振英译本为例[J].现代语文,2017(9):121-125. 责任编辑:赵慧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