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万松桥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徽州之县六,其民皆依山谷为村舍。山谷之水湍悍易盛衰,为行者患,故贵得石桥为固以济民。吾至徽州,观其石梁之制坚整异于他郡,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黟之西南有叶村,村北大溪东流,达渔亭以合新安江水。村东西各有小溪北流入于大溪。俩小溪上有桥四,皆叶君有广芥一先人之所为也。而大溪当村口有万松亭。亭侧架木溪上为桥,时为大水决去,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然其工巨不可就。
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塌,坏田庐,毁桥岸。其后数年,民修田庐既饬而山崩坏未复,地脉亏败,叶氏以为忧,出财修之。众举叶君掌其事,垒石培土,山之形势,不逾月而完,余银数千两。众喜,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当昔蛟水之发,山陨一巨石于地,方三丈余。叶君视其质坚而理直,取为桥材。
嘉庆七年九月桥成。长十二丈,广一丈六尺,高如其广。名之曰万松桥,以在万松桥畔故耳。犹有余石与银,叶君使工复为石桥于其溪上流,曰西干桥。而村之左右旧桥尽修而新焉。当蛟起之年,余适在歙,见被害者之远且巨,甚可伤痛。今叶君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余嘉叶村之族不吝财以营功事,而又得叶君之诚笃而明智,善任其事,以督之故,众工无不举。是足书也。
嘉庆八年六月桐城姚鼐记。
译文: 徽州有六个县,百姓都依着山谷建村落房舍。山谷中水流湍急易暴涨急落,行路的人都很忧虑,因此方便民众的坚固石桥就受人珍视。我到徽州,看到当地石桥的坚实平整和其他州郡不同,大概因为石桥做得多,石匠很熟悉就善于做石桥的缘故吧。
黟县西南有个叶村,村北有条大溪向东流去,到渔亭汇流入新安江。村东西各有小溪向北流入大溪中。两条小溪上有四座桥,都是叶君有先生的一位先人所建。大溪流经村口的地方有座万松亭。亭边有座木桥横架溪上,不时被大水冲毁,村民们都深受其若,想换成石桥已经很久了,但工程耗费太大无法完成。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徽州发生水灾,叶村南山崩塌,损坏田地房屋,冲毁桥梁堤岸。之后几年,百姓修整田地房屋,但崩塌过的山岭没有恢复,地脉受损破败,叶氏族人为此忧虑,就筹钱修复山岭。大家推举叶君负责此事,垒石堆山,培土加固,山岭的形貌气象,不过一个月就修复一新,还剩下几千两银子。大家都很高兴,又请求叶先生出面负责,再在村口修座石桥。当时洪水暴发时,山上坠下一块巨石,方圆三丈有余。叶先生看这巨石质地坚实纹理平直,就用作建桥的材料。
嘉庆七年九月桥建成。桥长十二丈,宽一丈六尺,桥高与宽度相仿。这桥被命名为“万松桥”,因其正在原万松桥旁的缘故。还余下些银两和石料,叶先生就请工匠又建了座石桥在溪水上游,叫“西干桥”。而后村子左右旧桥都修复、新建完毕了。发大水那个,我正在歙县,亲见当地受灾范围之大、程度之重,很让人悲育。现在叶先生修桥,却反而借了坠落的巨石的便利,可以说是借坏事成就好事,变毁坏之力为建设之功,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我欣赏叶村族众不吝惜钱财来做实事,又看到叶先生的诚信笃实
1 Greysky整理 TeacherM翻译
而明达智慧,认真负责的办事,因为他的督办,所有工匠都用心卖力。这实在值得记录下来。
嘉庆八年六月桐城姚鼐记。
注:
《万松桥记》是清朝桐城派大师姚鼐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六月所作,时至今日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黟县的文化在当时看来,当然远远不如桐城派如日中天,不过黟县有幸,遇到了这位大师晚年时来到了黟县,留下了《西园记》与《万松桥记》,存留在《惜抱轩全集》。
文中所记的是表现当年南屏深受水灾的情形,“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塌,坏田庐,毁桥岸”的情景。南屏当地的商贾集中出资,倾力建造了这座石桥,意图锁住“蛟水”,以保证农田不受水淹,横跨武水上的木桥不再被大水冲垮。河道冲刷,淤泥囤积两岸,这里也就成为南屏的水口,树木葱茏,那些百年的樟树、枫树就是见证,这里成了进出南屏的必经之路。
西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翻过西武岭就是祁门的柏溪。在这里,曾国藩率清军与太平军激战,进进出出,当地的庙宇、村舍等等常被烧毁。南屏不例外,这武陵溪就成为守卫南屏的最好屏障,它就类似护城河。
姚鼐曾经两次来到黟县,一次是青年时代送恩师刘大魁赴任黟县教谕,一次是40多年后,花甲之年,他应弟子叶有和盛邀,到南屏访友讲学。光绪五十三年夏,他在歙县紫阳书院讲学授业,来南屏时目睹洪水泛滥,山崩田塌,当时南屏村口万松亭前的木桥“为大水决去”,叶氏弟兄“以为忧,出财修之”。嘉庆七年九月桥建成,长十二丈,广一丈六尺,颇具规模,今日看来,也是壮观的石桥。
2 Greysky整理 TeacherM翻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