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蚊虫与蚊媒病研究进展Ⅱ.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

2024-01-19 来源:钮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2年8月第2卷第4期 Chin Int J Med Vol 2 N。4 Aug 2OO2 ・ 341 ・ [文章编号]1 606—7983(2002)04 0341 05 我国蚊虫与蚊媒病研究进展Ⅱ.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 瞿逢伊 (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中国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总结近年我国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在分析我国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及其他蚊媒病毒病流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传播媒介蚊种及其传播机制作评述,均为蚊媒病防治的重 要基础。 [关键词]蚊媒病;媒介 [中图分类号] R53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续前(见本刊2002年2卷2期第162页), 播的自然条件,零星输入病例常有发生,应注意监 测,控制再度发生。综上情况,我国疟疾防治虽然取 评述我国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研究进展。 2我国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研究现状与发展 得很大成绩,但是尚存在大片疫情波动地区,流行因 素尚无明显改变,防治工作不可放松。 我国常见的蚊媒病有:疟疾、丝虫病、日本乙型 脑炎、登革热以及其他虫媒病毒病,均通过蚊虫为媒 2.1.2传疟媒介研究 传疟媒介的判定是一项比 较复杂的工作,必须掌握确证媒介昆虫所需的标准, 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才能获得确认。在自然情况 介进行传播。病原体在媒介蚊虫体内分别经过繁殖 式、循环繁殖式、循环发育式、经卵或经期传递等不 同发育繁殖过程,才能具有感染性。受感染的蚊媒 下,疟疾传播有赖于按蚊作媒介,必须具备:(1)嗜吸 人血;(2)对当地的疟原虫具有高度易感性;(3)寿命 长于当地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4)种群数量大,分 叮人吸血时即可传播,蚊媒刺叮是蚊媒病传播的主 要途径。查明蚊媒病的主要媒介蚊种及其传播规 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蚊媒 病的传播。 2.1 疟疾 布广等条件。根据以往资料,我国记录的按蚊中有 14种曾被认为可传播疟疾 ]。近年有报道昆明按 蚊为云南省北纬24。以北、海拔1 600 m以上地区的 新传疟媒介 ](经分子鉴别研究确认昆明按蚊为凉 2.1.1 我国疟疾流行现状 疟疾是我国流行广泛、 山按蚊的同物异名)。目前根据大量流行病学和蚊 媒研究,对我国疟疾媒介的认识已有变化,主要为中 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随着疟疾 危害严重的蚊媒寄生虫病,据1949年前统计资料, 我国每年疟疾患者约3 000万例,全国70 的县有 疟疾流行,约3.5亿人处于疟疾危险之中l1]。20世 流行环境的变化,不同蚊媒的传疟作用差异渐趋明 显,据我国近年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传疟媒介不同是 导致各地疟疾流行程度和防治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之一l6]。据1996年主要疟区11个省(区)统计,单 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中部地区发生2次大 面积爆发流行,全国发病人数分别达1 023万和 2 411万,经过积极防治,1970~1990年的20年内每 年发病人数平均以23.3 的幅度递减 。2000年 全国疫情报告疟疾发病24 088例,发病率为18.67/ 纯中华按蚊分布区平均发病率为0.09/万,嗜人按 蚊和微小按蚊分布区发病率均为1.31/万,而海南 省大劣按蚊分布区平均发病率高达12.8/万,存在 后3种媒介的疟区疫情不稳定,甚至发生局部爆发 流行l2]。由上可见蚊媒潜在的传疟能量不可低估, 大劣按蚊等高能量传疟媒介的防制将是我国灭疟后 期丛林山麓地区清除疟疾疫点的关键,必须及早研 究对策。 万,但存在严重漏报,据调查推算实际发病人数应为 25~30万例;云南和海南仍是我国疟疾流行最严重 的地区,恶性疟流行尚未有效控制;我国南部和中部 以嗜人按蚊为媒介的10个省、市、自治区的疟疾发 病率相对较高,时有点状爆发,而以中华按蚊为唯一 媒介的疟区发病率稳定在0.1/万以下,以外地输入 病例多于本地感染者l3]。我国香港、澳门及台湾省 多年前已无本地感染者,但三地均存在适合疟疾传 2.1.3媒介能量研究媒介能量(vectorial capaci— ty)是衡量每种按蚊媒介传播疟疾频率的一种方 法 ,以应用昆虫学参数和数学计算获得的“媒介能 量”值为指标,评价蚊媒潜在的传播疟疾能量和流行 [作者简介]瞿逢伊(1 927一).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42 ・ ・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2年8月第2卷第4期Chin Im J Med Vol 2 No 4 Aug 2002 趋势,为疟疾流行病学的重要内容。我国不同地区 中部和南部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 省)共864个县,其中班氏丝虫病484县,马来丝虫 病232县,混合流行区148县,受丝虫病威胁地区的 人口约3.3亿,估计患者多达3 099.4万,为《1956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大劣按蚊的媒介能量曾有一 些零星研究报道,安徽、四川I、广西、河南等地嗜人按 蚊的媒介能量(或昆虫学接种率)比中华按蚊明显为 高,但同一蚊种不同地区的媒介能量值差异极大,其 意义尚难解释 。运用媒介能量、昆虫学接种率 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重点防治 的寄生虫病之一。经过全国范围40余年调查研究 和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当地人口的1 以下,象皮 肿、乳糜尿等晚期丝虫病的自觉症状或体征消除或 及临界叮人率等指标对蚊媒传疟作流行病学评估是 很有意义的工作,但在基础数据的采集和计算等方 面尚需完善发展。顾卫东l】 。 根据近年免疫学和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应用先进检测技 减轻,蚊虫密度明显下降,于1994年实现全国基本 消灭丝虫病 。 。目前主要的任务继续清除微丝 蚴率尚未降到1 以下的残存疫点,保证监测质量, 逐步实现全国消灭丝虫病。 2.2.2传播媒介研究 根据我国班氏和马来丝虫 术和混合样本方法,估测蚊媒子孢子感染率,改变传 统的单个蚊虫解剖或检测,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 作效率,在媒介能量研究中值得探索试用。 2.1.4 蚊媒传疟基因调控研究 近百年来对按蚊 的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调查研究,发现2种丝虫病 传播人疟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为什么某些按 蚊对人类疟原虫易感并可传播,而另一些按蚊不能 感染?迄今仍然是一个谜。wH0/TDR L1 疟疾控 制策略研讨会提出了应用基因操纵控制疟疾的新设 潜在的传播媒介蚊虫达4属16种,但其中仅淡色库 蚊(tL纬32。以北)和致倦库蚊(北纬32。以南)确认 为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 蚊为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东乡伊蚊为浙江 沿海地区2种丝虫病的次要传播媒介口 。 2.2.3 传播阈值研究 丝虫病传播的阈值(或临界 想,强化蚊媒分子生物学研究,寻找蚊媒传疟调控的 靶基因,试图通过蚊媒转基因和种群基因结构改造 等途径,降低蚊媒的传疟效能,达到控制疟疾传播的 目的。研究和实施控制疟疾的新策略是一项庞大的 系统工程,分离和识别蚊媒与疟原虫感染的调控基 因,寻找适当的靶基因,均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已知 水平)是判别传播状态的重要参数,通常包括传播媒 介的临界密度,人群中微丝蚴虫负荷的临界水平,以 及年传播潜势的临界值等。由于我国防治丝虫病采 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对策和措施,阈值研究采 用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及人蚊接触机会等参 数作分析。据11个省、市、自治区21个代表点研究 结果,认为人群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 ,马 来丝虫病点≤1.55 ,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平均微丝 蚴密度约3~lO/6O l血,仅个别密度较高,丝虫病 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l2 。 2.2.4 云南丝虫病流行中断现象的探讨 云南省 自20世纪中叶起对28个代表性县市连续监测丝虫 病40年,共检查本省生长的居民14 878人,均未发 现丝虫感染者,入滇外来人员血检9 854例中查出 微丝蚴血症者193例l2 。云南毗邻的广西、贵卅I、 四川均有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而云南虽有输入 疟原虫有3种不同的期特异性rRNA基因交替调 控其生活史发育的全过程,“A型”主要在脊椎动物 受感染的红细胞和蚊胃血中,“o型”在蚊体内动合 子至早期卵囊阶段,“S型”在蚊体内孢子增殖期至 子孢子进腺l1 。研究提示蚊媒对病原体感染具有 相同的基本防御反应机制,但针对疟原虫和其他病 原体感染又具有各自特异表达增高的基因 。 。 徐晓春等 采取蚊媒直接吸血感染疟原虫的方式, 分离因疟原虫感染所导致的特异表达增高基因,初 步发现涉及蚊免疫相关的基因(UCTE,ASP,AS— DP,CHYM等),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ANT, NDK,ICDH等),以及其他尚待研究的新基因,结 果显示蚊虫对疟原虫感染的反应涉及多种生化途径 性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如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嗜人 按蚊)存在,但迄今未见丝虫病流行,其原因有认为 主要是地势引起的 。。云南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 降,平均海拔1 000~2 000 m,昼夜温差大,午夜微 丝蚴逸出时气温常在15。C以下,蚊虫活动明显减 及机制。对蚊媒实施基因操纵控制疟疾传播是疟疾 防治策略的重大改革,涉及生物医学的多个学科领 域,引起各国专家的关注,是一个探索性的重要研究 课题,希望获得更多的重视。 2.2淋巴丝虫病 少,从而中断了丝虫病的传播。 2.3流行性乙型脑炎 2.2.1 我国丝虫病流行现状 我国传播流行的淋 巴丝虫病有2种,即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据 20世纪50年代调查资料,丝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 2.3.1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 流行性乙 型脑炎亦称日本乙型脑炎,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瞿逢伊.我国蚊虫与蚊媒病研究进展1I.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 ・ 343 ・ 地区,为夏秋季常见的蚊媒病毒病。本病在我国除 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未见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 (市、区)都有发生和不同程度流行,近年发病率已从 60年代20~loo/lO万降至1~3/10万 。自1996 年以来估计全国每年发病数不超过1万例。 染发展为可致命的登革出血热 。据记载我国于 1873年首次发现DF于厦门流行,以后在沿海地区 曾有散发流行。1978年后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有较大流行,如1980年广东16个县和海南18个县 发病数达453 151人,1991年后仅广东省局部地区 发生流行 ]。1987~1988年台湾省南部地区发生 DF流行,发病12 004人,确定病例2 345人 。 2001年澳门特区首次发现DF流行,8月底至9月 17日共发现患者415人 。香港特区早在1914年 2.3.2传播媒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人畜共患的 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或动物(包括猪、牛、羊、马、犬、 鸡、鸭、鹅、鹭、蝙蝠、蛇、蛙等)均可自然感染乙型脑 炎病毒成为传播源,蚊虫为其传播媒介,实验室研究 表明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递到下一代。迄今 我国已记录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 共5属17种:白纹伊蚊Ae.albopictus,仁川伊蚊 Ae.chemulpoensis,背点伊蚊Ae.dorsalis,窄翅伊 蚊Ae.1ineatopennis,刺扰伊蚊Ae."ogJcans,中华按 蚊An.sinensis,帕氏按蚊 .pattoni,骚扰阿蚊Ar. subalbatus,环带库蚊Cx.annulus,棕头库蚊Cx. scocephalus,凶小库蚊Cx.rnodestus,淡色库蚊 . 即有病例发现,1929年曾有流行,近年未见流行报 道。DHF在我国流行情况尚缺乏详细资料,初步调 查认为大部分患者是二次感染,以10岁以上青少年 和中年居多,在DEN一2型病毒流行时最为严重,病 死率也高,据1978~1991年间广东、广西、海南DF 流行时出血病例数统计占1.63 ~37.0 _3 。 DF/DHF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周期性,全球气候变 暖,人口流动频繁,流行频率不断上升。我国海南、 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区均应 警惕登革热的爆发流行。 2.4.2蚊媒及其传播机制 在自然情况下,人和低 等灵长类动物均可感染登革病毒成为传播源,蚊虫 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Ca:.P.quinquefasciatus, 伪杂鳞库蚊Ca:.pseudovishunui,三带喙库蚊Cx. f日P or^ f^“ ,霜背库蚊 .zohitmori,常型曼 蚊Ma.uniformis Ds,z6]。近年从台湾省北部猪舍及 鹭鸟栖息处采集的蚊虫5属13种13 576只,用抗 不仅是传播媒介,病毒在其体内可经卵传递,还具有 贮存宿主的作用。但是蚊媒只有吸取人出现毒血症 时的血液,才有可能获得感染。当患者产生抗体,获 得免疫力后,就不再起传播源的作用。近年通过流 JEV单抗作间接萤光抗体结合试验,发现白纹伊 蚊、刺扰伊蚊、骚扰阿蚊、环带库蚊、褐尾库蚊Cx. scanus、致倦库蚊、海滨库蚊 .dtiens、三带喙 库蚊等8种蚊阳性,其中三带喙库蚊为夜间猪舍的 优势种,但并不嗜吸人血,而白昼优势种的白纹伊蚊 嗜吸人血,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对传播乙脑具有重 要性_2 。一般认为白纹伊蚊对乙脑病毒并不很易 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及实验感染等已确认埃及伊 蚊Ae.aegypti和白纹伊蚊为我国DF的重要媒 介 ]。此外,我国有报道从致倦库蚊分离到 DEN一2和DEN-3病毒,并经人工感染等研究,推论 在海南岛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库蚊传播本病的可能。 最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分析了致倦库蚊对DF病毒 的易感性问题,认为该蚊并非DF病毒的生物性传 播媒介_3 。 感,但有研究发现它对台湾省不同地域株的易感性 有明显差异,其中台北SH株的MID 。最小,平均传 播率45 。云南的白纹伊蚊发现乙脑病毒自然 感染,实验传播率为34.62 _2 。从蚊媒的地理分 布、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及对乙脑病毒的易感性等综 2.5其他蚊媒病毒病 我国在进行人和动物的虫 媒病毒(arbovirus)血清学调查中,曾发现多种甲病 合分析,三带喙库蚊无疑是我国乙脑的主要传播媒 介。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三带喙库蚊的主要 孳生地稻田逐年减少,某些地区三带喙库蚊密度也 毒(alphavarius)和黄病毒(flavivirus)抗体,并分离 到多种虫媒病毒。从我国蚊虫体内分离到的虫媒病 毒除乙脑病毒和登革病毒外,尚记录有:基孔肯雅病 毒(Chikungunya virus,CHIK)_2 ,辛德毕斯病毒 (Sindbis virus,SIN)_2。 ,新环状病毒(new orbi— 有下降,分布广泛嗜人血的白纹伊蚊,在乙脑病毒保 存和传播中的作用应予重视[28,29]。 2.4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2.4.1 我国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现状 登革 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 orrhagic fever,DHF)是全球发病最多,分布广泛的 virus,待鉴定)_2。 ,Colti病毒(待鉴定)[。 ~。。 等。 其中CHIK和SIN可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新 环状病毒和Colti病毒可能为我国夏秋季脑炎的又 一蚊媒病毒病,每年病例约5o~100万,l998年不完 全统计发病高达130万,其中约有2 9/5病例二次感 重要病原体。此外,我国新疆 ]、海南 、烟 台 纠等地从蚊体内分离到多株甲病毒,发现一些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2年8月第2卷第4期Chin Int J Med Vol 2 No 4 Aug 2002 的特征,尚需进一步鉴定。近年通过分子生物学鉴 [13] 顾卫东.混合样本方法估测媒介感染率[J].中国寄生虫学与 寄生虫病杂志,1998,16(1):29—33. 定认为以往从新疆蚊虫(经查证从尖音库蚊分离,而 非赫坎按蚊)分离到的XJ90260株病毒为西方马脑 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WEE) “一, [14]Crampton JM,Warren A,Lycett GJ,et a1.Genetic manipulation of insect vectors as a strategy for the control of vector—borne disease _J].Ann Trop Med Parasitol,1994,88(1):3—12. [1 5]IA J,Gutell RR,Damberger SH,et a1.Regulation and trafficking of three distinct 18s ribosomal RNA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提示WEE可能为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新病原,具有 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 结 语 malaria parasites[J].J Mol Biol,1997,269(2):203—213. [163 Oduol F,Xu JN,Niare O,et a1.Genes identified by an expres sion screen of the vector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display 蚊媒和蚊媒病是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 卫生问题,我国经50多年来大力防治,发病率已大 幅下降,流行获得控制,但爆发流行的基础仍广泛存 在,根除疫点需作长期努力,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 心。 differential molecular immune response to malaria parasites and bacteria[J_.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21): 1 1397—1 1402. [17]Dimopoulos G,Ca.savant TI ,Chang S,et a1.Anopheles gambiae pi— lot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generated from immune-competent cell 蚊媒病的传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 lin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12):6619—662 1. [18]徐晓春,瞿逢伊,宋关鸿,等.蚊媒感染疟原虫后应答性表达增 高基因的富集和筛选[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19(6):325 329. 性,根据我国气候和地理环境,无论从蚊媒、病原体 及传播流行规律方面均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控制传 播源和传播媒介方面有许多新问题尚待研究。阐明 传播机制,打击关键环节,探索防治策略和监控疫 情,完善防治法规,开发新疫苗、新防治药物及其他 防治新技术,消除蚊媒和蚊媒病的危害需要长期不 懈地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Zhou ZJ.Current status of malaria in China[J].Bull WH(),1981, 59(6):931-936. [1 9] National Technical Steering Group for Filariasis Control and Research.A great success in lymphatic filariasis control in China[J].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1995,13(2):81-85. [e0] 中国丝虫病防治编委会.中国丝虫病防治[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7.5-70. [21]丝虫病传播阈值研究协作组.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J].中 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1):1 6. [22]杨家伦,杨洪模,张莉莉,等.云南省丝虫病调查[J].中国寄生 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17(3):189. [23] 黎天德.对云南省为非丝虫病流行区的见解[J].中国寄生虫 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4):196. [2] 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全国疟疾形势[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 997,15(3):129—132. [24]彭文伟主编.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下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2613-2624. [3] 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2000年全国疟疾形势[J].中国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5):257-259. [25]王逸民,葛继乾,梁雪嘉,等.北京三带喙库蚊乙型脑炎病毒感 染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3,4(5):273 276. [26]张海林,施华芳,米竹青,等.云南省景洪市虫媒病毒调查分析 [4]周祖杰主编.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 991.97一l 55. [5] 董学书,王学忠,张国才,等.昆明按蚊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 传疟作用及其防治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0,11(4):317 323. [6]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全国疟疾形势[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3,11(3):161—16,1. [J].地方病通报,2000,15(3):40 44. [273 Weng MH,I ien JC,Wang YM,et a1.Isolation of Japanese en eephalitis virus from mosquitoes collected in Northern Taiwan between 1995 and 1996[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1999,32(1):9—13. [7]Garrett—Jones C.Prognosis for imerruption of malaria trans mission through assessment of the mosquito’s vectorial ca [28] Wcng MH,Lien JC,Wang YM,el a1.Susceptibility of three laboratory strain of Aedes albopi ̄tus(Diptera:Culicidae)to pacity[J].Nature,1964,204(4964):1 173—1 1 75. [8]柳朝藩,钱会霖,顾政诚,等.安徽江淮地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 传疟作用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4,2 (4):216-219. J 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from Taiwan[J].J Med Entomol, 1997,34(6):745-747. [29]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白纹伊蚊垂直传播乙型脑炎病毒的 研究_J].病毒学报,1996,12(1):42—4 7. L30]TDR News,2000,62:3;2001,66:10. [31] 杨佩英,秦鄂德主编.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M].北京:人民军 医出版社,1999.1一 4,98—120. [9] 柳朝藩,钱会霖,顾政诚,等.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的定量 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4(3):161—164. [1O]王河,郭传坤,黄汉明,等.广西雷氏按蚊嗜人亚种的分布及其 传疟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 987.5(2): lO4 1O6. [32]周钦贤.浅谈病媒害虫的管制[M].台北:环境保护署.1992. [11]顾政诚,尚乐园,陈建设,等.河南省信阳市嗜人按蚊传疟作用 研究lJ].中国寄生虫学‘5-寄生虫病杂志.2001.1 9( I):221—22 I. [1 2]Gu WD.Estimating sporozoite rates by examining pooled∞n1Dles of mosquitoes[J].W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95,89(t):359—360. 28—60. [33]新民晚报,2001-9—1 4(19). [34] 陆宝麟,赵彤言,董言德,等.致倦库蚊对登革热病毒的易感性 问题[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2(待发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瞿逢伊.我国蚊虫与蚊媒病研究进展Ⅱ.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 刀 梁国栋,李其平,何英,等.我国首次分离到辛德毕斯病毒[J]. 病毒学报,1993,9(1):55—59. EJ].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1995,9(4):367—370- [41]陈文洲,丘福禧,Calisher CH,等、从海南岛蚊和蜱分离出28 株甲病毒属病毒LJ].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11 (2):144 146. 徐普庭,王逸民。龚正达,等.从云南省蚊体和无名热病人发现 另一种新环状病毒EJ].病毒学报,1992,8(2):152 157. 宋立亭,陈伯权,赵子江.Coltivirus新成员的分离和鉴定EJ]. E42] 王玉才,杨淑华,孙颖。等.从烟台地区蚊虫分离到披膜甲属虫 媒病毒LJ].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2000,14(2):181—183. E43]何海怀,吕新军,杨益良,等.我国分离的两株病毒为重组甲病 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1995,9(1):7-10. 陶三菊,何英,陈伯权,等.Colti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性状 EJ].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11(4):363—365. 毒[J].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2001,15(2):120—124. 陶三菊。蔡增林。杨冬荣,等.从中国东北地区蚊标本首次分离 到新亚型Colti病毒EJ].中华实验和l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 13(3):228—230. [收稿日期]2002—03—02[修回日期]2002—03—25 李其平,Karabatsos N,郅琦 等.新疆虫媒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本文编辑]芮国亮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2年8月第2卷第4期 Chin Int J Med Vol 2 No 4 Aug 2002 [文章编号]1606—7983(2002)04—0345—01 膝关节伸直型僵硬手法矫正致髌骨骨折一例 韩医峰,刘建德 (河南省扶沟县人民医院骨外科,中国扶沟461300) [关键词]膝关节I僵硬I髌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4[文献标识码]B 膝关节伸直型僵硬(即伸膝装置粘连)在临床多见,常由 定不注意功能锻炼,使关节内、外组织发生纤维性粘连;如: 于下肢损伤处理不当或长时间伸直位固定所引起膝关节软 (1)股中间肌纤维化广泛粘连于股直肌和股骨;(2)髌骨及髌 组织粘连、挛缩所致。本院收治1例膝关节伸直型僵硬患 上囊与股骨髁间的粘连;(3)股四头肌腱扩张部的粘连挛缩; 者,经手法矫正失败致髌骨骨折,报告如下。 (4)股直肌瘢痕挛缩、侧副韧带挛缩等。上述病理改变可以 1临床资料 单独存在,多数是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 发生髌骨骨折的机制是当屈膝3O。位时,髌骨略倾斜,由 某男,3O岁,5个月前不慎被车撞伤,诊断为右股骨中段 于髌周粘连挛缩,髌骨的可能动性很小,随着膝关节屈曲程 骨折,右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右第3、4跖骨骨折。急诊行“右 度的增加,髌骨接触面渐向上移,在屈膝3O。~5O。之间时所 股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及“右胫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 承受的压力最大。由于膝关节发生了上述病理改变,髌骨上 内固定及右髋人字型石膏外固定术”。术后复查拍片示“右 下两部分腱极度紧张,当继续用力按压小腿使膝关节被动屈 侧股骨、胫腓骨及第3、4跖骨骨折对位线良好”。术后第6 曲时,即可能造成髌骨骨折。 周复查拍片报告同前,拆除髋人字型石膏,嘱患者床上加强 预防关节僵硬,最主要是:医患配合,在医务人员及时、 右膝及右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5个月拍片示“右侧股骨、 正确的指导下,因人而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功能锻炼, 胫腓骨及第3、4跖骨见少量骨痂形成,膝关节周围及髌骨骨 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为辅,切忌 质疏松”。继续加强右膝及右踝关节功能锻炼,给以舒筋活 采取任何粗暴的被动活动。锻炼时间应由短到长,活动幅度 络及钙剂药物治疗。1个月后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良好,但 应由小到大。在此基础上也可应用按摩、理疗、内服或外敷 膝关节被动只能屈伸0。~25。,考虑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效 “消肿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等药。如果在临床上不可 果欠佳,故于2000年1O月(伤后7个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 避免地发生了膝关节伸直型僵硬,依靠主动活动无法改善 “手法矫正术”。麻醉满意后,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助手将 者,为了创造锻炼的条件,可以手法一次性撕断瘢痕组织。 患侧大腿牢牢固定于手术台缘,术者双手向下缓慢、持续用 但这种手法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掌握适应证, 力按压小腿上段,当膝关节被动屈曲5O。时,突然“咔嚓”声 在操作时手法缓和轻柔,禁忌粗暴,防止发生骨折或引起神 响,有一“落空感”,立即停止按压。术后患者右膝关节肿胀、 疼痛,经查x线片提示“右髌骨撕脱性骨折”。 经、血管等损伤。必要时采取“股四头肌成形术”,即切除瘢 痕、分离粘连、松解挛缩,帮助恢复膝伸曲功能。 2讨论 膝关节伸直型僵硬的病理改变是由于受伤肢体长期固 [收稿日期] 2002—02—06 [修回日期] 2002—03—19 [本文编辑]芮国亮 [作者简介]韩医峰(1976一)。男(IXYf1),医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