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教学中的“替换法”

2020-12-11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阅读教学中的“替换法”

作者:张海丽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4期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替换法”就是通过设想另一种写法、说法或用法,来替换文本中一部分。通过品味、推敲、比较,既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也能让学生更专注于文本的学习。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味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和写法的独特之处。在不断的替换比较中,师生互动更加有趣有味,课堂也更富有趣味性和愉悦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替换 题目 字词

阅读教学中的“替换法”就是通过设想另一种写法、说法或用法,来替换文本中一部分。通过品味、推敲、比较,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领会作者写作的奥妙之处,揣摩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替换法”是非常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让教学效果大大提升。而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替换法。 一、替换题目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统领全文、概述文章内容;有的突出文本的重点、贯穿整篇文章;有的暗示写作的方法;还有的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我们可以透过课文题目,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是学好文本的开端。通过替换课文题目,不仅对学生理解内容有帮助,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如《天涯情思》一文教学时,我将题目换成《思乡》,课堂波澜顿起。学生们纷纷说,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有旅居异国的中国留学生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祖国亲人对身在异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关切之情;同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之间的友爱之情。若用替换的题目,只是能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就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符。这时,我因势利导,引火助燃,问学生:《天涯情思》这标题又好在哪里呢?通过比较,学生们都体会到:课文题目蕴含的情感更丰富,寓意更深远。 二、替换字词

小学课文里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一字一词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细读慢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教学时,可采用替换近义词的方法去体味其运用之妙。如《东北大森林》里有这样一句话: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文中“冒”和“抽”字用得极为精妙。在理解时,我引导学生把“冒”改为“钻”,把“抽出”改为“长出”,比较哪个词用的更好。通过推敲,学生体会到“抽出”更加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能够体现枝条快速生长的样子,就像一把利剑从剑鞘中抽出一样,非常形象生动。“冒”在这里写出了春日里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情态,赋予了小草生机和情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生活这样困窘,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读后,学生对这句话里的“困窘”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入。我让学生试着用“贫困”来替换,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别。学生通过认真比较、细细推敲,发现“困窘”不但有贫困的意思,还表示非常艰难。这个词比贫困一词用在这里更加贴切。并且能体现出出马克思的生活环境是如此恶劣,但他却仍然坚持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这样,不但辩析了“困窘”与“贫困”的差别,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替换句子

课文中有的句子言简意赅,言尽意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折射了人物的特征。教学时,若有意替换句中的一些语句,通过比较,则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剖析人物形象。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那个种葫芦的人听到邻居奉劝他治一治叶子上的虫子,觉得很不可思议,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教学到这里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再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句子替换它。孩子们想到可以替换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句子的意思不会改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哪个句子用在这里更好。通过对比,学生们发现用反问的形式更能突出种葫芦的人的情绪和想法,用在这里更合适。既感受到了反问的用处,又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槐乡的孩子》一课,作者描写八月的天很热,这样写到:鸡儿热得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得吐出舌头,躲到树荫下直喘粗气;婵儿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教学时,我把原句替换成:鸡儿热得耷拉着翅膀;狗儿热得吐出舌头;婵儿热得使劲乱叫。让学生对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能读出什么感受。学生在小组讨论、品读之后形成共识,文中的句子描写更加生动具体,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槐乡八月天的热刻画的很形象,仿佛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而替换的句子虽然也写出了天气很热,但是太过于简单,并不生动。

除了替换“题目”“字词”“句子”,阅读教学中的“替换法”还有很多,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使用“替换法”既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也能让学生更专注于文本的学习。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味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和写法的独特之处。在不断的替换比较中,师生互动更加有趣有味,课堂也更富有趣味性和愉悦性。 参考文献

[1]陈健. 阅读教学中“试换法”运用初探[J]. 小学教学研究,1994,(01):13-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