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旨,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借助思维导图、史料等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设计环节采用板块式排序,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也兼顾了知识的整体性。从课堂学生的活动反映看,基本完成教学目标。然而在整体上,老师在40分钟课堂中说的多的现象还是存在,究其有原因主要是老师在思维定势上,仍把重点放在老师讲解上,对课堂的放与收把握不当,没有实现真正的重心下移。此外对“纠错资源”的开发不到位,面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没有进行归因引导,急于教学发展,简单定位在对与错上,匆匆而过,这样不光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回答积极性,错过一次好的耐挫品质的培养。
【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国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历史,培养学生多渠道了解历史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积淀人文底蕴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材分析】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讲述了从唐朝建立到开元前期的唐朝政治方面的有关历史事实,涉及期间的四位皇帝,两个发展治世,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此教学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指正!
【测试练习】
1.“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这里
的”上“指(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4、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治世局面,如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们的课堂发言来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小组活动配合较默契,语言组织表达流畅,掌握了一定历史学习的方法;从思维导图的生成来看,对本课的知识结构学生基本理清;当堂测试来看,前3个选择题掌握很好,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说明孩子们认真听课了。第4个小题有少部分同学出错,说明在知识的横向对比掌握上需要老师再强化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