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跟s有关的舌叶音问题 6.ha行 7.r 8.拨音
1.清音、浊音、鼻浊音
清、浊辅音的区别是靠声带的振动,清辅音本身声带不振动,所以振动主要靠元音体现。而浊辅音本身即有声带振动,而且在爆破发音前即开始振动。
送气与不送气是与之无关的区分特征,一般的汉语里只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分,没有浊音。
日语只区分清浊,送气与不送气没有区分的意义,清音在词头就很自然地送气,在词中就不送气。
爆破音其实分四种,送/不送气*清/浊,一般的语言只有其中的两或三种。
自己体会一下:
汉语拼音中,p是送气清音,b是不送气清音。 英、德语中,p是送气清音,b是浊音。
法、西、意语中,p是不送气清音,b是浊音。
希腊语中,φ是送气清音,π是不送气清音,β是浊音。
梵语、泰语中,ph是送气清音,p是不送气清音,bh是送气浊音,b是不送气浊音。
日语、俄语只区分清浊,不区分送不送气。
鼻浊音的定义是,ga行的g在词中时要读成ng,如まぎ读ma ngi.
用ng做声母对北方人来说可能有些难,可以参考陕西话中“我”(nge)的发音,或山东话中“俺”(ngan)的发音。
2.u行元音
日语的元音“u”,实际的音标是[щ],即扁唇u,与其它语言的u有区别。 发音方式是在[u]的基础上,把嘴唇放平。
因此す(su)和つ(tsu)的实际发音接近汉语普通话的“斯”“资”。
3.元音清化
平时发元音时声带振动,但耳语时声带基本不振动,只有口型,这就是清化了的元音。
至于具体哪些假名清化,与方言、口音有关。
标准日语(关东)的清化规则如下:
元音i, u的前后是清辅音k s t f p等时:
例如 月 つき tsuki 的 u ,菊 きく kiku 的 i.
k s t f p 等清辅音连续出现,元音 i u 位于词尾并且自身不重读时: ありますarimasu 的 u ,胜つ katu 的 u , 苇 あし ashi 的 i.
偶尔元音 a e o 也出现清化现象。
4.促音、拗音
促音,即南方方言的“入声”,相当于闭音节,在日语中也是停顿一拍的标志,如きって拼作kitte,即发完ki之后做出t的口型,停顿一拍,再发te.
拗音没什么特别的,日语中原本没有“kja”“bjo”之类的发音,是奈良朝之后加入的,日本人觉得拗口,所以称为“拗音”。
5.跟s有关的舌叶音问题
し(shi)和ち(chi)的发音称为“舌叶音”,类似汉语拼音的“xi”“ji”,在粤语里可以找到对应音。
但ち是清音,在词首的时候要送气,所以经常被误认为“qi”。
至于对应的浊音,也同理,汉语中没有对应音,只能自己慢慢总结。
6.ha行
ひ(hi)和ふ(fu)的发音比较特别,音标是[çi] [фu]. [çi]的发音介于汉语拼音“xi”“hi”之间,发音部位是舌面-硬腭。
[фu]的发音是双唇擦音,类似吹蜡烛的声音,双唇略靠近,使气流发出摩擦音。 7.r
ra行的辅音是舌尖闪音[r],类似汉语的[l],但并非像汉语一样能持续发音,而是舌尖在上齿龈迅速地点一下,发出“r”的一声。
8.拨音
ん发鼻音,单个的正规发音是小舌鼻音[-N],即比-ng还靠后的鼻音。 但在词中要随着后面的辅音而改变:
后接双唇辅音(p m w)时,发双唇鼻音[-m]; 后接舌尖辅音(s t r)时,发舌尖鼻音[-n]; 后接舌根辅音(k)时,发舌根鼻音[-ng];
其余情况,仍发小舌鼻音[-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