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文
我国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交汇地区,地壳运动强烈、复杂,是世界上地震常发、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我国地震基本烈度六度以上设防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0%,其中七度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0%,有74%的省会城市和62%的地级城市处于七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1]。据统计,20世纪中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一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有历史记载以来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2] 。由于人们欠缺基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救援应急体系不完备,加上许多建筑物抗震能力较低,造成强震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这一点从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四川芦山地震上可以看出来。有鉴于此,研究国外尤其是日本的防(抗)震救灾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日本防(抗)震救灾的经验 在地震防震减灾方面,我们有必要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日本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也是地震最为多发的国家,但它并非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就近几年来说,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日本新潟发生7.0级地震,震后16分钟以发生5.9级地震,27日在这一地区再次发生6.1级地震,三次连续地震造成27人死亡,3400多人受伤;2005年3月20日10时53分,在日本视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1人死亡,655人受伤。2008年6月14日凌晨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地震,造成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日本的抗震防御及救援系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因此每次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都较少[3]。日本采取的
[4]。许多措施是在其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得到的,也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它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 小技巧有大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日本,许多有关应对地震的小技巧常常被传授给民众,尤其是小朋友和新到日本的人。地震发生时,第一是往桌子底下钻,或者是躲在家里墙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卫生间、厨房等;第二是把房门打开,防止它变形跑不出去;第三是等地震停止后,如果房子没倒,就要带着放在门口的救灾包跑出去。随着我国对地震防范意识的增强,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教授给民众,但关健是许多民众对这些技巧仅停留于了解,还没有内化为习惯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全民参与的演习,让民众认真学习了了解地震逃生知识,各个地震多发区的居民还应经常进行综合性防震训练和防灾训练,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将知识转化为意识和能力。
(二)自救和互救非常重要
据有关从灾害中逃生的统计:在一个人的逃生过程中,自救和社区里的互救占到90%, 而等军队来救援,其逃生的可能只占不到10%[5]。而在我国,国人的习惯是在大灾后等着别人,特别是解放军来救援。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自救和互救的重要性,以便灾害发生后受困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脱困。
(三)专业的救援队伍体系
日本灾害救援队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专业救援队,其任务是:快速收集国家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有用情报;承担合法渠道的国际灾害救援任务,做到技术装备一流,人员技术能力一流。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并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专业设备和工具[6]。
(四)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较高的抗震标准 日本拥有许多先进的建筑防震技术,他们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1. 日本的建筑善于利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中国的高层公寓通常以柔性结构为主流,这就导致地震时柔性结构的建筑在七级以上的大地震中摇动的幅度比刚性结构的建筑摇动幅度大上2倍多。
2. 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样在烈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3.日本开发出了称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建筑物在发生火灾时利于救火,并且这一系统的成本只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约2%[7]。
日本对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也作为严格的规定,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除了设计、讯息工期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五)对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日本的心理学教育非常普遍,心理咨询人员也是最早赶到地震现场的人员之一。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感被控制或消除。地震中的亲历者除了需要物质的救助和照顾外,还需要精神的安慰和关切,尤其对于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人和孩子,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平安渡过这段灾后的艰难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救援人员在救援中也目睹了灾害的惨烈后果,在救援中面对苦累和生死考验,这些可能会成为救援人员心理疾病的应激源,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症状,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日本心理人员在救援任务中和完成任务后也会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疏导。
三、日本经验给我们防(抗)震救灾的启示 (一)加强地震逃生知识的宣传和地震应急训练
1、由相关政府机构出面编印防灾方法的小册子广为宣传和其他方式的地震科普教育是提高国民尤其是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人员的防震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册子的内容可以有:地震发生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逃生的不同方法:在大楼里根据摇晃程度可以采取得不同措施:如果摇晃不怎么厉害,就先把门、窗打开,以防它们变形后打不开,逃不出;如果摇晃得很厉害,赶快躲在厕所里或钻到桌子下;在百货公司或超市里时发生地震,就要想法立即离开建筑物,到室外空旷的地带,如果一时无法离开,就是尽量想法远离货架;小册子里还应该告知读者地震发生时千万要注意的事如不要乘电梯逃生,不能随便跳窗,地震发生时刚好在使用煤气的话一定要立即关掉煤气等等。
2、进行相应的地震应急训练和演习。在学习到地震逃生技巧后,还要不断地进行训练,正确应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立防灾体验中心或地震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各地政府要在地震、气象、消防等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公众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预案,将防灾、避灾、救灾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并针对预案组织不同形式和不同群体(特别是学生和高层住户)的培训和演练活动,增强公众防灾、避灾、救灾的实战能力,将人们对防震知识的了解内化为能力和习惯。确保
[8]。民众在地震发生时能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武警部队官兵也可适时进行类似的演练,
完善灾后应急预案和培养官兵防震救灾意识和能力。
(二)建立专业和兼职的救援队伍体系
根据国内外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大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的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目前也成立了各样化的专业救援机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各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相继组建。这些队伍尽管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总人数偏少,规模偏小,不能适应地震等日渐频繁的严重自
然灾害紧急救援的需要,就采用多点多地组建兼职的救援队伍。对于遂行多样化任务的武警部队来说,武警消防部队也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而在其他武警部队,针对地震而建立的救援分队还很少,因而在抗震救援中发挥的能力有限,鉴于此,笔者建立可在武警部队各级尤其是总队级,支队级单位可建立兼职的救援小分队,这些小分队除了正常的训练外,可增加一些针对抗震救灾的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配置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救援设备。对于武警院校,可以组建一支由教员和学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小分队,教员队员相对稳定,可以保证抗震救援分队的传承,学员队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小分队中各个年级的学员数量比例尽量相当,学员队员因毕业而离队后从新学员中招募同等数量人员补充。小分队的学习训练可以安排在第二课堂进行,小分队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演练,让队员掌握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增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和建筑质量 鉴于日本的经验,对于地震多发区的高层建筑,国家必须通过立法严格规定它们的抗震标准并严格执行和不断更新,每项工程要有建筑物抗震报告书,在工程质量上严格把关,避免偷工减料行为,对于建筑业主、建筑单位、监理检查单位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进行长久有效的追责制度。对于人员密集的各大、中小学校的建筑更是要提高其抗震性能,把这些建筑建成真正的“安全学校”或“避难场所”。
(四)建立专业针对地震灾区灾民和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服务团队,强化对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重大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各级单位,可以依托现有心理人员,进行地震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心理研究,培养心理服务骨干,提升其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心理疏导的能力;组织心理行为的能力[9],使他们能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做好心理服务工作,让受灾群众和包括解放军、武警官兵在内的救援人员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守洁. 试论实施防震减灾社会动员的途径与方法[J]. 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357 -360.
[2] 范飞龙. 试论防震减灾对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 高原地震,2007, (2):22-25
[3] 张强,陈怀录,刘宇香 日本抗震救灾经验与我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8,9:155
[4] 李大庆. 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J]. 特别策划2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 李大庆. 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J]. 特别策划2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余雪 编 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抗震救灾的?[J] 国土资源 2008,6:51 [7] 余雪 编 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抗震救灾的?[J] 国土资源 2008,6:52
[8] 王章豹,岳静 加强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8:103-104
[9] 张娜,梁丽 点亮工程部队官兵的“心灯”[J] 政工学刊 2012,12: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