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知识剑术礼仪一、行礼方式(一)持剑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持剑,剑身贴于小臂外侧,右手拇指屈拢成立掌,以掌根 附于左腕内侧,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 方。(二)垂剑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虎口向上握剑柄,剑尖向下,剑身垂直,剑刃朝左右,左 手拇指屈拢成立掌,掌心贴于右手指根,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 ,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二、 递接剑方式(1) 双手托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托护手,右手托剑身,双手平举,使剑平托于胸前,目视 接剑者。(2) 双手捧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剑身垂直,剑刃朝左右,目视接剑者。(3) 单手提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剑镡(剑柄的顶端部位),剑尖下垂,剑身直立,剑刃朝左右,直臂举于体前,目视接剑者。(4) 双手接托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掌心向上,平托剑身,右手掌心向下握剑柄,目视递剑者 。(5) 单手接捧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靠近护手处,虎口向上握剑柄,目视递剑者。(6) 单手接提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虎口向上,靠近护手握剑柄,目视递剑者。(7) 双手捧接提
剑递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目视递剑者。注:剑术礼仪递接剑方式中:1、(一)、(二)为学习者向长辈或教师递剑方式。2、(四)、(五)为长辈和教师接学习者递剑的接剑方式。3、(三)、(六)为同辈之间接、递剑方式。4、(七)为学习者接长辈和教师递剑的接剑方式。刀术礼仪一、行礼方式(1) 抱刀礼持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抱刀,刀背贴于小臂上,刀刃向上横于胸前,右手拇指屈拢成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2) 垂刀礼持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虎口向上握刀柄,刀尖向下,刀身垂直,刀刃朝左 ,左手拇指屈拢成立掌,掌心贴于右手指根,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二、接递刀方式(1) 双手托刀递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托护手,右手托刀身,刀刃朝里,双手平举,使刀平托于胸前,目视接刀者。(2) 双手捧刀递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刀身垂直,刀刃朝里,目视接刀者。(3) 单手提刀递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柄顶端,刀尖下垂,刀身直立,刀刃朝里,直臂举于体前,目视接刀者。(4) 双手接托刀递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掌心向上,平托刀身,右手掌心向下握
刀柄,目视递刀者。(5) 单手接捧刀递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靠近护手处,虎口向上握刀柄,目视递刀者。(6) 单手接提刀递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虎口向上,靠近护手握刀柄,目视递刀者。(7) 双手捧接提刀递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自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目视递刀者。注:刀术礼仪递接刀方式中:1、(一)、(二)为学习者向长辈或教师递刀方式。2、(四)、(五)为长辈或教师接学习者递刀的接刀方式。3、(三)、(六)为同辈之间接、递刀方式。4、(七)为学习者接长辈或教师递刀的接刀方式。 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攻防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武术功法运动形式,是锤炼某种攻防绝技的锻炼方法;武术套路运动形式,是按照一定格律将单个攻防动作串编成套进行练习的方法;武术格斗运动形式,是两人遵循一定规则,运用攻防技术动作互较胜负的锻炼方法。 中国武术对于功法训练是相当地重视的,正如武术谚语有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其拳而不练其功,则有如花拳绣腿一般,不能以之为用。武术的功法,即所谓的武术内功。武术内功是武术运动中,采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它的目的在于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劲、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
的能力。通过武术内功锻炼,可以获得内壮外勇、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 真正的武术并不是十分地好看,但也并不是好看的动作便不是所谓的武术。真正的武术,纵使如小孩一般的嘴咬,亦为武术之一,不必在乎此动作好不好看,要在乎的是它的功用有多少,实用性有多大;而用以武舞、武戏、武打的武术动作,称之为「武艺」,必须遵循艺术的基本形体美原则,而不必再遵守武术动作规格和运动规律,故一举一动皆是看似优美之动作,不讲实用,只论其美,此即戚继光于纪效新书中所言:「周旋左右,满片花草;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许多人不知其中之因由,甚至以为武术动作打起来是十分地好看,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念。 吾人练武,非用以争,亦非用以斗,而是以武修其德,亦即所谓「武德」。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甚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理论来规范拳技,阐述拳理,乃至文武合一,交融一体。由此可知,武并非只是纯粹的武,而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武德之武。 《武汉回族武术的传入及发展》《武汉文史资料》 1995 01 王光萍 陈世铭 回族历来尚武,素有练武习武的习惯。“习武”、“尚武”,不仅用以作为“防身健体、惩恶扬善”的手段,而且早已成为回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感情和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武术也早已成为武汉回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几百年来世代继承,显示了民族的活力,造就了
一批武林精英。 回族的武术,刀、枪、棍、棒、拳术、气功、短打等,门类繁多,分布广泛。武汉回族的武术尤以四路查拳、心意六合拳、齐眉棍、大刀(单、双打)为长。查拳系明朝末年新疆志士查密尔(又名查尚义)所传,它刁钻、刚劲,具有踢、打、摔、拿、起伏转折,闷展腾拿,快速有力,舒展大方的特点,适合于健身、表演和实战,为广大群众所喜练乐看,成为武汉回族族内相传的一大门派。 早在明代天启至清嘉庆年间,江夏马氏七世祖马寅、八世祖马坤、九世祖马短、十世祖马图龙等,都是经过所在武昌左卫保送府郡,按规定与湖广都司偏桥卫,福建都司泉州卫,北直隶济阳卫和锦衣卫的武官比武考核合格后才承袭世职的。可以说,他们都是武林高手。 到本世纪20年代,武汉回族的武术活动已十分兴盛,且以清真寺为基地,以阿旬为主要传授人,开设武术班、武术馆或国术馆。如当时在武昌崇真小学(即现武昌回民小学)内,就有类似传授武术的机构,阿文老师、阿旬何景玉专门教授拳棍武术。何景玉系山东贯县人,他技艺高超,又热心传播,带徒传艺重言传身教,要求甚严,曾名噪一时,享有盛誉。在他的门下,其武术见长者,人数很多。1925年军阀肖耀南在湖北任督军时,全国第三届学生运动会在武昌体育场举行,何景玉率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拳棍武术表演赛,场上他们表演的滑拳、单刀、齐眉棍等武术节目,极为精彩,荣获冠军,威震江城。安徽省
督军马福祥(马鸿遥之父),平生酷爱武术,1924年他回西北时路过武汉,暂留武昌起义门清真寺作礼拜时,武昌回民为了欢迎他,何景玉带领学生表演武术拳棍,也探得马福祥的赞赏。 直到现在,武汉回族习武之风仍很普遍且较盛。世居江岸区二七街、江汉区民权路、武昌区起义门等一带的不少回族老人在武术、拳术、大刀、齐眉棍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其中如江岸区二七街的回族尤老人解放前就曾在河南等地打过擂台,这些老人不仅身怀绝技,而且非常注重对这一绝技的传承。回族的年轻一代正是从他们父辈那儿学到真功,并刻苦研习,勤学苦练,武术技艺大增。1991年4月,武汉市派出6人组成的代表队,前往鄂西恩施市参加湖北省少数民族武术选拔赛。武汉代表队参赛的四路查拳、心意六合拳、剑、棍、大刀(包括单打和双打)等项目,受到好评。庞贵春、丁毓峰、苏民改的四路查拳对打、心意六合拳等项目获选拔赛优秀奖,囊括了这个项目比赛的前三名,尤振江的大刀竞赛项目获鼓励奖,庞贵春还被选入省武术队,于同年n月赴广西南宁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民运会的武术比赛,成为武汉首次派出的参加全国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少数民族运动员。1994年9月下旬,庞贵春、丁毓峰等又代表武汉市少数民族赴恩施参加了湖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取得了好成绩。 (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供稿)文章来源:网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