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讲解

2020-04-01 来源:钮旅网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建安中三年(208)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质朴简约,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

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

家,故有此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他在杭州时,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的春意盎然,恰到好处,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一生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知识积累

1.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2.以:连词,来。(以观沧海) .

3.何:副词,多么。

4.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

5.萧瑟(sè):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

6.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若:好像。

8.其:代词,指大海。

9.星汉:银河。

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11.以:介词,用。(歌以咏志) .

12.阔:宽阔。

13.悬(xuán):悬挂。 .

14.生:升起。

1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6.暖树:向阳的树。

17.乱花:纷繁开放的春花。

18.足:够。

19.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20.碣石(jié) 21.澹澹(dàn) 22.哉(zāi) ....

23.白沙堤(dī) 24.枯藤(téng) 25.天涯(yá) ...

考题例析

1.(2015•山西中考)下列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B.《木兰诗》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C.《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动写静,使山河人格化。

D.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2015•浙江宁波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文世界,丰富多彩。有四季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1)__________________”,“黄梅时节家家雨,(2)__________________”,“塞下秋来风景异,(3)__________________”,“忽如一夜春风来,(4)__________________。”有悠然心境:“(5)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有高洁情操:“出淤泥而不染,(6)__________________。”有朦胧憧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7)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有爱国情怀:“(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此题考查诗文赏析。答案是D。“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对,要结合全诗来理解。

2.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至(7)可以结合上下句的提示来默写。第(8)题是理解性默写,符合“爱国情怀”即可。 (1)浅草才能没马蹄(2)青草池塘处处蛙(3)衡阳雁去无留意(4)千树万树梨花开(5)采菊东篱下(6)濯清涟而不妖(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8)【示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观沧海》:这首抒情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山河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卷,由旅途景色生起乡思,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理清结构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涵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本诗颔联、颈联以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而成千古名句。

《钱塘湖春行》

1.结构巧妙,浑然一体。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别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按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湖边,后者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2.善抓特征,绘声绘色。

描写的高明之处在于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的神态及湖水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

《天净沙 秋思》

1.言简义丰。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 、水、家、道 、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2.多方映衬。

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突出游子情怀。

3.情景交融。

这首小令表达的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当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如“小桥”“流水”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正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把握重点

1.为什么《次北固山下》一诗开头就提到“客路”?要知道诗人那一刻是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钱塘湖春行》中“几处”两句中为什么说“几处”而不说“处处”,说“谁家”而不说“家家”?

“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用后两者描写显然不合适。

3.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试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简要分析。

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拓展阅读

《钱塘湖春行》赏析之一

马茂元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殊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

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钱塘湖春行》赏析之二

曾敏之

春天来了,古典诗歌多的是描写春景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读这首诗,由于诗的语言平易畅达,风格纡徐,看来是容易理解的。全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春色,可说有如一幅春郊试马图一样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但是,要问这首诗真正的妙处是什么?不见得能答得圆满,需要从欣赏的角度下一些工夫。

先看结构。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再看描写。

描写的高明是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春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得贴近湖面;是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是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浅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是垂柳遮拂着苏堤;有“杨柳风微春试马”(见吴梅村《永和宫词》中句)的情趣。

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他所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过了不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

清代的方东树评过这首诗,说它“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引),是评得很切当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