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应用
目的通过回顾资料研究普外手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使用的抗生素发生切口感染情况。结果500例普外手术发生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2.6%。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比术中使用抗生素感染率更高。二、三联用药比联用药感染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普外手术预防切口感染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和时间,做到合理用药。
标签:普外手术抗生素切口感染预防合理用药
切口感染是普外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抗生素方法是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高的术后感染率[1]。为预防和减少切口感染,我们改变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在手术中给予抗生素与以往传统的术后用药相比,明显的降低了手术的感染率。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选择自2011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实施的各科普外手术500例,男251例,女249例。年龄24-71岁,平均42.1岁,其中腹部手术223例,表浅组织外伤手术63例,表浅软组织肿块手术91例,经皮切开引流术56例,颈部手术39例,其他手术28例。
1.2抗生素选择和使用方法本组中按病情随机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霉素、头孢唑林钠、头孢三嗪和头孢噻肟,按使用时间分为术前、术后使用(即术前1d-2d使用抗生素,2次/d,术中不用,术后继续用3d-5d,1次/d)、术中使用(仅在手术开始前0.5h-1h即麻醉诱导期用)和整个围手术期均使用三类抗生素,所有抗生素均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快速静脉滴注。
1.3切口分类参照王框群等分类标准[2]。将500例切口分为四类。清洁切口(I类)260例,清洁、污染切口(Ⅱ类)186例,污染切口(Ⅲ类)74例,污脏切口(Ⅳ类)除外,不
列入统计之中。
1.4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液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证据,均属切口感染。
2结果
2.1感染发生情况本组500例中13例切口感染,总感染率为2.6%,Ⅰ类、Ⅱ类、Ⅲ类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2例(0.4%)、4例(0.8%)和7例(1.4%)。
2.2抗生素选择13例中10例做脓液细菌培养,以大肠杆菌感染为多(6例),其次为肠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例大肠杆菌感染中,药敏试验提示4例对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钠耐药。用头孢三嗪和氨苄青霉素治疗的2例绿脓杆菌感染,药敏试验提示菌株对头孢三嗪、青霉素等耐药,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敏感。3例肠球菌感染分别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钠,2例对此耐药,1例对庆大霉素敏感,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敏试验对头孢菌素耐药,对青霉素敏感。
3讨论
3.1合理把握用药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保证手术部位有足够的血药浓度,因此要把握给药时机。既往认为:预防使用抗生素是在术前1d-2d,甚至更早。事實证明,这种使用方法非但达不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或产生耐药菌株。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才开始给予抗生素。此时细菌已侵入组织并可能开始繁殖。我们认为,其给药时间应在手术前0.5h-1h。另外,抗生素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本组实验中,术前0.5h-1h给药的术中用药方式,切口感染率仅0.32%,大大低于术前后使用的1.56%,许多外科医生往往依赖在整个围手术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以增加手术安全性,但临床感染发生率并未因此而减少,尽管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可预防切口感染,但与术中用药相比,差异并无显著性。
3.2Ⅱ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目前,对清洁切口是否应用抗生素有争议,原则上清洁切口不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而对清洁、污染切口和污染切口为预防感染,多数主张预防用抗生素。
3.3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用抗生素,有人认为,为增加保险系数,应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除了重视抗生素使用时间外,选择抗生素种类也甚为重要。围手术期抗生素选择应从微生物、药理学等综合考虑,选用抗菌谱广,足以覆盖感染危险期,对多数革兰氏阴性、阳性菌有良好灭菌作用,毒性低的抗生素。总之,在普外手术中,我们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切不可片面依赖高档、昂贵、大剂量抗生素,那样不但增加费用,加重了患者负担,而且也无利于预防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唐伟松,李小毅,杨志英等.预防性抗生素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7):445.
[2]王枢群,张邦.医院杂志学[M].第二版.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