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
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2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书P3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书P129
4.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
5.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3)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书P42
货币,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金属状态下,纸币状态下)。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书P45
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书P45
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职能。(1)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3)作为贮藏手段的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作为支付手段指的是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4)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书P48
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在联系。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偶遇滥发纸币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试从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说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同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
规律。纸币的流通总量应该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和贵金属流通量的规律是同一个规律,即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由于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并不具有贵金属货币所具有的贮藏手段只能,从而不能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自动调节,使之达到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当纸币流通量持续的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每一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相反,即通货紧缩。
4.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而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联系在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累。资本积聚和集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资本循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G-W-G’基本矛盾: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资本总公式运动不应带来增值。但是,资本运动要求其必须增值。解决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解决矛盾必须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循环形式(三种,各自的表达式),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三形态,三职能),
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四个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那个的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次数,天数)资本周转速度与次数天数之间的关系,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资本周而复始地,连续不断地循环从而带来剩余价值的循环运动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循环快慢程度。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上,固定资本比例大则周转慢,流动资本比例大则周转快。因此,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他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
6.什么是固定资本,什么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转移的方式,固定资本磨损的方式有哪些(物质磨损又叫有形磨损;精神磨损,是因为技术的提升,也叫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固定资本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自然形态的损耗,也叫有形磨损或物质损耗。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的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作用引起价值上的损耗,也称无形磨损或精神损耗。
7.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越强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
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上,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则较快。因此,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书P72-73
8.社会再生产的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
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只有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才能有人类的存在和延续;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条件。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进步,总是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的不断进步。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过程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口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再生产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基本条件,派生条件(课本上公式))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 Ⅱc第一部类中的C被自身消化(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在部类内部交换);第二部类的V+m也被内部消化。两大部类间交换,一类拿资本品交换二类中的消费品,两者价值相等,使用价值不同但是匹配,所以形成平等交换——达到再生产平衡。但是现实中再生产往往不平衡——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如Ⅰ(V+m)>Ⅱ(C),资本品过剩,消费品不足,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9.商业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的特点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 (3)商业信用的盛衰和经济周期的变化相一致。银行信用特点:第一,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第三,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10.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劳动力生产和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如何成为商品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中,劳动力都是一切社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备条件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而且是以一定时间为单位;劳动力所有者因各种原因缺乏生产资料,不得不把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社会上存在着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需要的教育或培训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
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11.不变资本的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各自的含义,划分标准,划分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价值,而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带来价值的增值。划分意义: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来的。
12.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总劳动时间(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劳动价值,剩余劳动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13.工资的本质,形式(计时,计件,名义,实意),为什么两阶段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如何避免两极分化(五个同步)
计时工资: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名义工资:既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与实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因为计件工资的制定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资本家是用日工资除以每个工作日的产量定额的办法,来确定没见产品的工资单价的。书P133-134
14.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率平均化如和形成,剩余价值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如何掩盖剩余价值来源和本质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P’= m / C = (m’*v*n )/ (c+v)
P’是利润率,m是剩余价值,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
(1)利润率(p’)和剩余价值率(m’)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m/c+v,m’=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
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书136-137
15.土地所有制有哪些特点,地租(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极差地租一和级差地租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级差地租1是级差地租11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1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11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是,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经营相分离,农业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大量的农业劳动者既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又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从而成为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2)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土地所有者,不经营农业,而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经营。(3)经营农业的资本家,自己既没有土地,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是靠承租土地和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农业经营。这样,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了三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阶级,即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1)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经营垄断权,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2)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3)归属不同:绝对地租归地主,而级差地租归农业资本家和地主。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联系:均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p17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根据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不同情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以下四种:(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二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一种重要形式;(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是一种形式。书P172-175
17.跨国公司的特点含义: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相应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p197)原因,周期性
实质: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书P216
原因: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级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书P218
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书P218
19.(p34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就业的机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
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品。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法律和行政手段。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因而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实现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书P351-3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