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2022-06-26 来源:钮旅网
 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质量检测试卷命题覆盖面广,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观念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有相当一部分试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导向作用,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体情况:试卷初看难度不高,但量多,知识面涵盖广泛,每道题耗费的时间多,容易忽略的细节多。所以整体得分还不够理想。

一、试题测试概况

人数 330 总得分 28202.5 二、试题分析

六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选择现实鲜活的素材。

将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试题,引发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如14、20、25、26、29等题,让学生在做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自主选择的平台。

试题了选择新的背景材料,又适当改变题目结构的程式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 例如25、31、32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选择、分析,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均分 85.48 卷面均分 优A率 1.8 42.4 达优率 76.4 达标率 96.9 待达率 3.1 3.关注数学思考的含量。

有些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本次数学试卷命题,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三、典型错题分析

2、……( )是整数,( )是无限小数……

部分学生填无限小数时,把1/7也选进了。究其原因,是因1/7能变成无限小数,说明学生概念还是了解有误。

18、甲堆苹果的重量比乙堆少1/6,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堆的重量比甲堆多20% B甲乙两堆重量的比为6:7 C甲堆占两堆总量的5/11

这是一道双选题,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选一个答案。学生的做题还是不够严谨,这方面的能力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4、脱式计算

5030-80÷(139-99)这道题本不能简算,个别学生还是概念不清,将此题“分配”而错。

(9 +7 )÷( + )这道题由于计算过程复杂,所以有很多学生丢分。 26、扇形统计图,由于四、六年级与三、五年级之间用一条线段分隔开。许多学生凭借直觉(不计算)认为是一条直径,定为四、六年级占总数的一半,导致丢了两题的分(6分)这是一个非常惨重的教训。

31、制作水桶

学生犯得毛病和26题一样,也是凭直觉,而没有进行严格证明与推理。如果,让学生在选择后并说明理由的话,相信不会有这样的错。

我认为,试题应该有导向性,所以,多一个问题,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这道题的失分也是非常严重的。

28、30题部分学生没找到标准量,导致出错。

32、由于两个分率的标准量不同,所以此题的方法非常的多,灵活度非常的强。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了解不到位而不能进行到底。

四、各题得分率统计 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第六题 卷面 合计

五、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启示: 1.继续加强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应得分 4290 1980 1980 9240 4620 10890 660 33660 实得分 4063 1617 1627 7835 3972 8494.5 594 28202.5 得分率 94.71 81.67 82.17 84.79 85.97 78.00 90 83.78 “课标”中提到“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课标”中也提到“应避免繁杂的运算”,但是基本训练还要坚持,计算还应该达到一定的速度。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要经常地、有计划地坚持训练。

2.要注重思维训练,不要“应试”训练。

思维训练就像口算训练一样,要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因为现行教材中的题目都比较简单,难度较小,学生遇到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转变教学观念,用足,用活教学资源,做到数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数学化。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一定会感觉到生动有趣。这样做可以有利于学生(至少是一部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3.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标”中多处提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玉仁教授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不难,难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教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有赖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以更为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