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探析

2024-06-07 来源:钮旅网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探析

[摘要]网络在大学中的普遍使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网络成瘾(LAD)现象,使得一些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既有人格、发展现状、环境等可能性因素,也有学生的网络行为等现实性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建立教育管理和辅导干预模式,以缓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成瘾 影响因素 教育措施

网络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大学中网络的使用更为普遍。据调查,中国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约为8.0%~13.0%,这就是说,在高校中存在260多万网瘾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对其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较大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

“网络成瘾”(IAD)通常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冲动失控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性行为等。如今,“网络成瘾”已经被人们所认同为严重的网络行为问题。

一、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损害其正常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本人的身心也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人格的改变。

网络成瘾者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一旦上网就无法停止。目前,高校学生宿舍大多具备上网条件,且周边环境不乏网吧,学生上网非常容易。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成瘾学生往往因无法抵抗上网的冲动而放弃其他的活动,旷课成为最普遍的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反过来又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促使这些网络成瘾学生到网络上寻求精神安慰、逃避现实烦恼,加重对网络的依赖。另一方面,网瘾学生放弃了各类社会活动,社交面相对较窄,社交活动少,人际关系松散,不论是在被动获得还是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等方面均相应减少,对紧张处境的耐受、应付和摆脱能力削弱。

社会技能受到损害、不能融入群体生活中的网瘾学生通常只能通过虚拟世界来满足社会心理需求。可以说,网瘾学生的社会功能受损与网络行为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也很明显。多项调查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学生群体的差。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行为上有更多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明显;同时,网瘾学生还存在明显的自卑感、活动力减弱、人际关系紧张敏感等现象。成瘾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悲观、焦虑不安、紧张、兴趣减少、精力减退、失眠、躯体不适感、食欲下降等表现。个别成瘾者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社会功

能受损,已经达到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临床诊断,需要药物或心理方面的治疗。

二、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

(一)可能性因素

1.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大学生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这类学生普遍共有的人格特征,具有同类特质的学生或许会增大成为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这类学生在聪慧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上与整体学生差异明显。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低于整体学生,责任心不强,意志力也薄弱。网络成瘾大学生个性特点上更倾向于兴奋、忧虑和紧张;他们更喜欢追求新奇的事物,敢于冒险,富于幻想,更具备怀疑、攻击和挑战性的人格特征;而且,他们的组织性、原则性较弱,自制力差。有些网瘾大学生表现出内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部分网瘾学生则表现得敏感、古板、倔犟,掩饰性较弱。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大学生一般都是高感觉寻求者。

2.个人发展现状。该因素是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在先天因素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发展现状影响个体对环境作用的选择和所采取的行为反应方式,同时也影响个体对待网络的态度和行为。此类因素可以概括为个体的社交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及个体的自我意识等几方面。研究表明,缺乏社交能力、社交焦虑越高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也越大;任性、不会主动自我调整或缺乏自我调整能力的人更容易抑郁、逃避现实,更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者;不能很好地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与知觉一致性以及自我与经验一致性的能力较低者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很高。有学者提出了“失补偿”,认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

3.环境因素。这类因素包含社会软、硬环境和家庭环境。网络世界的平等性、虚拟性、便捷性、自由性及新奇性等特性与大学生富有敏感、自尊、活跃、好奇等心理特质相契合,是吸引众多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社会软环境因素。网络成瘾者

多为在网吧上网者、玩网络游戏者,高校及周边环境中网络设施的普遍,学生上网行为缺乏监管,是网瘾的潜在社会硬环境。此外,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如父母表现出过分干预、惩罚严厉、冷漠、拒绝、否定子女等,其子女更可能网络成瘾。另一方面,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主观支持需要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学生也更可能网络成瘾。

(二)现实性因素

上述影响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网瘾的可能性因素。在上述因素起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有另一个因素发挥作用才会真正导致网络成瘾出现,这个因素就是现实性因素,即个体的上网行为。

在笔者所做的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中,大学生上网非常普遍,大多数学生表示有时间就会去上网;上网地点在网吧的大学生上网次数和时间均多于在其他地点上网的学生;上网原因主要是朋友怂恿、感觉无聊和好奇;上网目的主要有获取信息和资料、休闲娱乐、学习知识、与家人或朋友联系、调节心情、尝试新的角色和结交朋友;上网时所使用的服务项目较多的有搜集信息资料、下载软件和歌曲电影、网上聊天、在线多媒体娱乐、了解时事新闻和收发邮件。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客观评价网络,认为上网所带来的利弊各半,且认为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有帮助。所检出的网络成瘾学生使用服务项目频率较多的是:在线多媒体娱乐、下载软件和歌曲电影、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且绝大多数在网吧上网。但他们对待网络的态度却是正面的,没有人认为利大于弊。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并不一定是他们对网络的看法不正确,而是他们或出于受朋友鼓动、好奇或无聊上网,上网时玩游戏,进行娱乐、聊天等消极使用网络或是使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实际原因。

三、教育与干预措施的思考

(一)建立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

此模式以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和提供预警为主,主要针对的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因素,防患于未然。相对应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可能性因素的复杂性,此教育管理模式将由校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工作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卫部门及家长等协同合作,保障六大方面的管理措施:第一,运用行政手段,制定明确的规范上网行为的校纪校规,对不良上网行为有行政处罚制度,也可让学生有一个上网行为的参照标准,有意识地加强对自身上网行为的控制。第二,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情况记录,通过人格特征及以往网络行为的调查,发现易致网络成瘾群体,结合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宿舍作息等情况,及时发现网络成瘾隐患学生,提出预警,并实施预防性干预。第三,开设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改变不良个性特征,消除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隐患。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内活动,以健康的方

式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属、成就等多种需要,让学生有多种渠道展示自己,发展能力,激发进取动力。第五,通过各种校内媒介,宣传网络知识,倡导健康上网,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因素,因势利导,把同学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好奇与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有利工具。第六,保卫部门可从内、外部环境加强环境管理。校内可加强宿舍和校内网络的管理,严格管理学生的作息和上网时间;校外可与学校所在辖区的分管警区合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监管工作;加强家校联动,督促家长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共同控制学生上网的经济来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