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题申报范文:2810-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0-04-04 来源:钮旅网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针对课改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和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审视当前我区中小学目前教育的现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素质教育并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发展上,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发展受到损害;在学生的精神层面发展上,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过度的知识教学直接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受阻。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农村中小学:农村即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亦称乡村。“农村中小学”是指办学所

在地地处农村,招生生源来自农村的中小学。

2.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是紧密结合农村教育环境特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有机整合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开发发展性课程,构建一种跨学科的适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框架和目标并着力培养的应用研究。

(三) 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目前有代表性的核心素养框架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构建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

九项素养。

二是欧盟(EU)构建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明确规定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在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和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构建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从“工具性目标”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四是美国构建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

2.国内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随之,教育工作者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建构模型、实施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围绕建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2015年07期《人民教育》对核心素养“作了明确的论述: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本期中连续刊发了五篇文章:王红,吴颖民撰写的《回到核心基础需要“核心技术”》、《放慢知识脚步,回到核心基础》、《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等系列文章,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知识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等问题。该期还刊登了成尚荣撰写的《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他认为:“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此,完全可以说,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本期还刊发了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文章,文章全面阐述了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之,林崇德教授在《教育家》2015年12期发表了《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文章,文章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张华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综上: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综合网络检索情况看,理论层面研究研究居多,也偶有实践性研究,但都还不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本研究旨在紧扣“农村中小学”的特点和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发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为研究重心,构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并根据框架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四)选题意义及价

探索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能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极其重要理论探索价值。

2.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通过研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3.能够应对课程改革面临的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迎接新的挑战,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培养时代和社会发展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和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2.发展性课程理论。发展性课程观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它的核心是教化个体与改良社会,而教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进而促成社会发展。

3.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与教育方式方法,代表着21世纪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方向。“素养教育”更其重视后天的教育功用。当代中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加强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可以促进其健全人格和品质养成。

4.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都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二)研究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发展性课程为补充,结合农村中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构建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通过学科课程学习和发展性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内容

1.农村中小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缺失的成因。

2.农村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构建研究。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

上,以学科课程整合性实施和发展性课程创造性实施为基础,构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九个方面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提出不同的二级指标。

3.农村中小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1) 根据学科课程特点,梳理、提炼学科课程核心素养。

(2) 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以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实施学科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课程的执行力和创造性。

4.农村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整合学科课程核心素养。

(2)根据时代、社会、经济和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科课程的拓展为核心,积极开发发展性课程并实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核心素养领域获得发展和提升,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5.总结提炼农村中小学科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是深入探讨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传达的学科内容,包括概念、命题、理论等,而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

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暗线的。二是构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在研究中,我们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拓展学科课程,开发发展性课程,综合构建构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等九个方面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并揭示其内涵,根据小、初、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关的指标要求。三是从时代、社会、经济和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发展性课程并实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不断完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核心素养领域获得发展和提升,从而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以调查法、文献法、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和掌握我区中小学目前学科教学“核心素养”教育的现状;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探讨、借鉴吸收国内外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支撑,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构建学科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学科教学核心素养,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框架。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提炼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初步设计周期为三年,分为三个研究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7月)

1.课题设计论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培训课题组成员,查找和收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

3.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以小、初、高学段为基础,在总的研究方案的指导下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

4.根据学段实际开展中小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和分析目前学科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突出成因分析。

5.聘请专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实施阶段(2016年8月——2018年7月)

这一阶段是研究的主体阶段,小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技术思路展开研究。子课题小组根据学段实际情况提出学段研究技术思路并展开研究。

1.开展“核心素养”理论的培训学习和研究。

2.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内涵、指标研究。本课题研究围绕以下九个方面的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研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指标)。

3.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研究。

4.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5.积极开展案例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反思,不断充实研究内容,调整行动方案,深入探索研究。

总结阶段(2018年8月——2019年3月)

1.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数据资料,建立课题档案

2.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汇编研究论文集、案例集,整理资源库,申请结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