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广义新闻活动: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二节 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在奴隶社会,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3. 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4.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有两点共同:
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5.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 第一,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第二,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 第三,传递手段多样了
6. 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7、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1)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2)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迫使人们扩大新闻活动的规模,增加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传递的手段。
3)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之间相互联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相互之间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越大。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渠道
1.亲身传播: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方法交替使用。但传播面窄,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众传播:无明确对象。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但是反馈慢,互动性差。 3.群体传播:既是定向又是无定向传播。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基本特点
1.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电视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2.新闻的基本特点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3.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
4.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1新闻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吸引受众。
2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特性决定。
3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 两种新闻定义
1.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节 新闻本源
1.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第四节 新闻要素
1.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都以w开头,所以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2.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第五节 新闻类别
1.以新闻内容分类: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时间性分类:
1突出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2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1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2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无明确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发表也没有时间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
(一般)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二、信息的特点:
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除此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一般特点):
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说明信息是可以无限发掘的。 3)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而所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信息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新闻工作者在观念上必须明确:
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新闻工作在业务上: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强烈的时间效应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馈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③加强新闻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 面 \"全息\"报道。
第五章 新闻与舆论
1、定义: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 主流意见(优势意见)】 2、本质: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特点: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现实的带迫切性的问题才能引发舆论。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这种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
阔。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评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4、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2)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A.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针对公共事务。作为最大公共权力的国家权力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
B.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的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舆论还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这时它又是先行者和启蒙者。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1)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2)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3)衡量舆论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就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的结果等。
5、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并代表舆论。
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②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初也是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新闻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③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①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②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3、引导舆论: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媒介拟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
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 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舆论、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在认识舆论强大的社会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所以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6、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1. 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实质:是为分散的利益群体建立公开的、通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在分化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群体间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即共同利益所在,为新的社会整合铺平道路。
2.舆论引导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
1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2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舆论
3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4有利于认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5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3. 舆论引导总目标:在基本原则指导下,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2 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3 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 新闻选择
一、新闻选择(定义):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并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新闻的采、写、编、评都与新闻选择密不可分。新闻选择是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二、新闻选择的标准: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该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 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为此要淘汰下列事实: 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 新闻价值
所谓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提供给自己的受众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新闻价值(定义):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①时新性;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价值越高。
②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
系。
③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
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
⑤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3、 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素质内容包括:
① 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② 针对性 (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
③ 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 ④ 典型性; ⑤ 时宜性。
4、 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目的是“去毒”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一般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具有强制性。
三、新闻选择的过程:
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新闻写作→版面组织→受众→社会效果
(其中:从新闻价值到宣传价值是一道筛子,与此并行的还有新闻价值直接跳到新闻法规:因为不可能每条新闻都具有宣传价值;受众对新闻价值形成反馈:读者的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新闻价值直接影响阅读率和收视率的高低;社会效果对宣传价值、新闻法规形成反馈:社会效果的好坏,是受新闻法规、宣传价值来制约的。)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1.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受众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制约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广泛性、混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媒介如何看待受众不但决定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编辑方针、内容特点、风格定位、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甚至进一步决定了媒介的发展方向和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作用:
1受众并不是信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甚至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2受众对新闻媒介整个运作的参与,是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决策者发出他们的“指令”。
3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3. 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3决定着新闻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第二节 受众的特点
1. 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2.当代中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第三节 受众的细分
1.按接触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人口统计学原理: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接触新闻媒介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稳定受众: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 不稳定受众: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
稳定受种群数量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争取扩大稳定受众群是所有新闻媒介的努力目标
4.按受众不同信息需求: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5.按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现实受众: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潜在受众: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媒介比较固定、明队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和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边缘受众:不是媒体及其栏目确定的传播对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也有可能对这类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版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2、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功能定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受众定位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3、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定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这个宽窄适度的“度”,就是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以核心受众群为中心,再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落,争取把潜在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
4、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5)、性别、民族等。
总:媒介核心受众定位的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地域,身份和职业,年龄,文化教育程度这四点。它们是任何时候,任何媒体受众定位所必须考虑的决定性要素。 五、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是现代新闻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等方面有限定。要求现代社会政府必须加大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2)、表达权 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又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须在法定范围内。媒介表达自由与受众表达自由有时也面临极大冲突。 3)、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a、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形式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舆论监督权。 b、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含义):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1、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研究经历过三个时期: 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A: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魔弹论”:
(1)、认为新闻媒介具有不可抵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新闻媒介的宣传就像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2)、理论背景:
a、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其影响和作用既具较高期待又倍感担忧;
b、“魔弹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正是因为战时宣传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魔弹论”才得以广泛流传。
B、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至60年代) 有限效果论: (1)、理论背景:
a、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了对媒介效果的研究;
b、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观点: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3)、代表人物:约瑟夫﹒克拉珀:“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
a、大众传播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属于和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b、这些中介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一种在加强现有条件中的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C: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
(1)、理论背景:70年代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的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集体产生的而非个体产生的影响。 (2)、观点:
a、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b、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2、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
(1)、心理学角度: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 (2)、社会学角度: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 (3)、社会心理学角度: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信息需要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 ②、(读者群)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
③、(广告)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成了获利丰厚的企业,媒介易于生存和发展;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④、(物质手段)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经济、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 总:新闻事业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当我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出发。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去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那只能是一种空想。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考查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
1、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特点: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 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2、 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1) 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1) 现场感; 2) 亲切感; 3) 简洁明了;
4)语言、印象活泼,感染力强; 5)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6)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三者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以吸引受众。报纸应加强综合分析报道、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多设专栏广播应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电视应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节目主持人节目。
新闻媒介的性质与功能 一、共性、个性、特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指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经济领域。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新闻事业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信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新闻事业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2、(宣传)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舆论监督)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知识和娱乐)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赢利)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像西方的私营媒介及我国的新闻媒介都将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媒介自负盈亏。大量的广告收入可为媒介带来利润。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都可以发挥上述五种作用,这是由新闻事业的特性决定的。但新闻事业的特性也限制了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发挥作用的范围。
二、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误导了受众。人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新闻媒介,使人们轻信新闻媒介,被失真信息误导。如SARS,果子狸。
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人与电视等媒体的交流所取代,可导致人们之间的感情冷漠。如:世界杯期间“足球寡妇”。
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媒介在丰富人们见闻的同时,由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节目无法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思考、消化、分辨,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作不同的空间比较,即现实的横向比较,赋予人们改变现状的迫切感,加快了社会前进的节奏。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输送信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同时,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这在西方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美、英、日大量调查显示,电视中的黄色新闻和色情片、凶杀片泛滥成灾,直接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三、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它决定了一家新闻媒介的内容、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风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媒介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五项功能,都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核心受众,有边缘受众。 新闻媒介的五大功能,是新闻媒介客观存在的;而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则是由该新闻媒介的实际主持人主观决定的。
1、 信息+宣传+赢利型
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体。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属于此类型。它们既是信息的主渠道,也是宣传的主阵地,同时还是中国新闻媒介的赢利大户。 2、 信息+赢利型
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亚类也很多。如:一是提供各种各样全面信息的。《参考消息》、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的全新闻频道。 二是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如宏观经济信息、消费市场信息、交通状况的信息等。 3、 消闲+服务+赢利型
这类新闻媒介基本上都是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都市报,晚报都是这种类型。 4、 知识+赢利型
我国的科技报纸属这类。
5、 纯宣传型
世界上所有的对外广播电台都属于此类。 五、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任务。我国新闻事业今后的基本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是:
1) 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令;
3) 监督党和国家各级工作人员,纠正官僚主义,揭露种种腐败行为; 4) 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5)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6) 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7) 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有三个方面:
1)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2)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3)在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
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 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 2)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
3) 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 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
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
(如何加强党的新闻工作: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有高度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