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的距离美学
作者:张安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8期
[摘要]距离感的存在是审美发生的条件之一。凡尔纳的科幻文学具有的超预见性在叙述中拉开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读者在审美活动进行中更加贴近文本世界。审美距离的拉伸与缩短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无疑是凡尔纳科幻文学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凡尔纳;科幻小说;距离美学;英雄崇拜;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20-03
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自己钟爱的科幻文学创作,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神秘岛》等。在凡尔纳的作品中,读者往往随着他的描述在天地间,甚至是地幔深处遨游。毫无疑问,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满足了人们巨大的好奇心,同时也向人们打开了基于科学的幻想的大门。文学的本质在于想象性、虚构性与创造性。①凡尔纳的小说即是想象性和创造性的最佳结合,他的科幻小说为读者描绘未来世界的同时也向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造成了读者在对文本世界进行审美时距离感的产生。 美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所造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人类生存实践中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的最初距离感的产物。科幻小说的超前预见性作为其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也是吸引读者产生审美主体和美学客体距离的主要因素,文学作品中超预见性的存在必然会拉开审美双方间的审美距离,从而形成文学阅读中读者对于文本审美认识的产生。凡尔纳的小说对于未知事件的叙述无意识间在时间、空间上拉开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的距离,从而使读者进入特定的审美关系。因此,距离美学是凡尔纳小说中一种主要的美学形态。 一、 距离美学的直接体现——凡尔纳作品表层层面距离探析
韦勒克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它以语言这一社会创造物作为自己的媒介。”文学活动是对社会的反映,凡尔纳的文学创作构建出的世界则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言书。从后世来看,凡尔纳基于科学基础上的很多对于未来的描写纷纷得到实质化。读者往往沉浸在凡尔纳的奇幻世界中,通过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与现实世界的落差产生感知上的距离,并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现实的一种超越与自身的现实比照,从而生成一种静观反思的审美关照。这在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中屡见不鲜,这种距离感的形成无疑是审美关照发生的必然机制。 (一)指向未来的文学形式
科幻小说可以自由地出入于未来的时空,在物质基础及精神理念上与未来接触,甚至涉及伦理哲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更多的是指向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在基于合理科学幻想上来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学进步和技术不断革新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感恰恰是读者最钟情的地方。在《从地球到月球》中,米歇尔·阿、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却尔船长乘着炮弹出发,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最终安全返回地球。文中对于炮弹的描写,比如直径、重量、构造等都有详尽的描述。这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到月球上旅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凡尔纳却在奇特的想象与近乎准确无误的论证中将读者牢牢吸引。在《海底两万里》中,不用补充燃料的潜艇“鹦鹉螺号”,海底森林打猎,神秘的海底通道,使读者在科幻叙述里流连忘返。审美过程中审美距离的不断拉大让审美主体愈发感到凡尔纳世界不可言喻的美妙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审美主体认知能力的不断加深,凡尔纳构建的世界同审美主体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1962年,一艘被命名为“鹦鹉螺号”的核潜艇真正实现了凡尔纳的预言,在未经补充任何燃料的情况下,穿越北极冰层,完成了水下环球航行。1864年,凡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中描绘了登月旅行。而到了1960年,现实中第一艘登月飞船飞上了太空。不同的是,登月飞船是由多级火箭推动的。
“科幻是一种文类,其充要条件是陌生化和认知的存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科幻的主要形式手段是一种想象的框架,用以替代作者的经验环境。”科幻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作者对于未知事物框架式的建构。凡尔纳的小说在大胆但不失合理性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触手可及却又始终存在距离的世界。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距离是引起读者审美关照最初的也是必然的因素。 (二)英雄崇拜及其美学含义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产生英雄崇拜的可能。其作品中的英雄具备常人无法比拟的智慧、毅力、能量等条件,可以完成不可思议的任务。他们将不断探索未知和不断挑战自我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人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赞叹作品中的英雄,同时拉开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间的距离,从而造成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的无限放大,美的感觉也就更加强烈。
《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福克先生正是理智沉着型英雄的代表。福克本人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英国上层绅士,他的生活严谨有序,“就像钟表一般精确”。同时,他也是这样一种人,“生活按部就班,行动精密准确,从来不慌不忙,他是世界上最不性急的人,但从来没有因迟到而误过事”。就是这样一个沉静如水的人,却做出了一件在当时不可思议的事:八十天环游地球。福克先生和自己的仆人路路通经过欧、非、亚、美四个洲,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最终奇迹般地提前一天回到了伦敦,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与冷静的福克先生不同,《地心游记》中的里登布洛克教授则是一位狂热似火的英雄。他凭借着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的一张羊皮纸推断出了前人曾到地心旅行。出于对自己事业的高度执着与痴迷,里登布罗克教授当即决定也进行同样的旅行。经过三个月的旅行,他历尽千辛万苦,饱览了地下海的雄伟风光,见识了异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甚至还遇到了放牧巨象的远古巨人,最后从火山口回到了地面。里登布罗克教授有常人无法想象的热情与毅力,“我不愿意后退一步”这句话就是他精神的缩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除了深深折服于凡尔纳对奇特景观的描写以外,也被作品中英雄人物进取拼搏、全神贯注、为了目标奋不顾身的英雄气质所感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审美对象能够成为美学客体,除了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期待视野之外,美学客体也应当是具有相应的美学性质,从而使得二者可以相互呼应,即格式塔心理学探究得出在形式结构上的“同形同构”或者“异质同构”的关系。凡尔纳创造的英雄形象往往是一种纯粹力量的象征,②他们所共有的品质就是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勇往直前。同时,这些形象也是智慧的、可爱的,他们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或是在面对险境时保持清醒的神智。这些性格各异却又有着同一性的审美对象暗含着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崇拜想象。主客体在审美特征上产生共鸣,同时也依旧存在着相应的距离,这就形成了凡尔纳科幻小说在被阅读过程中审美主体与美学客体之间的距离产生的距离美感。 二、审美距离存在的深层含义——凡尔纳小说深层层面距离分析
实践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美学客体都很重要并且拥有各自的领域,二者结合才能互为一体。李泽厚先生在他1962年的“美学三提议”中谈道:“美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朱先生那种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相互作用上,才可以说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③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里,客观现实和主观实践相互交织、运动,并各自保持鲜明的立场领域。审美活动的进行、发展并不仅是拉开二者之间的鸿沟,而是在双方相互的交互过程中产生多重含义,从而为凡尔纳作品中距离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支撑。 (一)陌生化叙述的双重含义
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陌生化”来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确是通过陌生化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来拉开文学作品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美学对象间的距离。但这并不完全是“使那些已经变得习惯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④达到疏远的作用;相反,凡尔纳小说中的陌生化的叙述具有双重含义,其结果是让二者间的距离变得更小。读者在充满陌生化描写的阅读中渴望接近文本,从而在文本阅读时带有强烈的带入感,切实感觉到阅读的愉悦。它不单纯是由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来使人产生新鲜感,而是多种因素并存的结果。比如在《海底两万里》中对于海底散步的描写:“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丛,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镶上结了天蓝丝绦领子的红花石疣,散在沙间像星宿一般的海星,满是小虫伪海盘车,这一切真像水中仙女手绣的精美花边。”通过这种梦幻般的文学写作手法,读者看到的是由凡尔纳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异常丰富于常人的生活经验建构的世界,在这里陌生化的方法更像是在拉近审美主体和美学客体间的距离,让读者透过这些文字去实在感触海底的一切。作为“未知世界的探索先驱”,凡尔纳小说甚至可以让陌生的未来提前到来。在他的《二十世纪的巴黎》里,以跨世纪的想象力,逼真地描述了未来100年后巴黎的计算机、复印机、照相电报(传真机)、摩天大楼、电动楼梯(电梯)、以汽油为动力的自动车(汽车)、霓虹灯、高速列车和全球通讯网络交织,这与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几乎一模一样,将百年以后的巴黎拉近至读者眼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凡尔纳科幻小说在对陌生未来的描述中缩短了读者与文本世界的距离,这在无意识中配合了读者的感知能力需求,使审美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中认为,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出发,必须要和主体的感知能力相对应。这在文学的美学审美范畴内亦然,客观自然的描述应当考虑主观实践的接受能力,建于合理理解基础上适当超前反映能够刺激审美主体的感知能力。 (二)从接受美学看审美距离的更接近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⑤正如接受美学学者尧斯所说,在文学审美中,客观现实是艺术的创造者,是审美的触发器,而主观实践则是审美的终结者。 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文学的存在方式开始倾向于读者对于凡尔纳小说的肯定,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凭借其扎实有据的理论根基和叹为惊止的幻想叙述,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当时读者的未来幻想。欧洲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发明的迅速化和体制化,科技创新的加速趋势越来越快,这就使得仅仅关照现实的文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文学反映的步伐,需要满足人们前瞻性的文学体式呼之欲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他创建的科幻世界带有着超现实性,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的同时也拓宽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阅读愉悦,审美主体在对美学客体内部的结构上达到了一致性,二者相互呼应。
召唤结构同样存在于凡尔纳的小说中,他的小说为参与审美的审美主体提供了一种不确定性,在满足审美主体的阅读期望同时也改造着他们的阅读视界。从地球发射的炮弹到底能不能在月球降落?尼摩船长驾驶的那种潜艇是否存在?地心真的有原始森林甚至还有原始巨人吗?凡尔纳在向我们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疑问抛向了我们,其文本也在读者的阅读和存疑中实现了潜在的文学价值。凡尔纳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得以实现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也正是这种审美活动把文本所包含的文学的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使得文本呈现出“作品”的状态。审美主体的活动深化了美学对象的潜在意义,审美活动双方的距离在不断挖掘解读中缩短,从文本到作品的飞跃让双方的关系愈加紧密。
美不是产生距离的唯一条件,但毫问疑问的是,距离的产生让距离两端的对象在对方的关照下大放异彩,在这近与远的二元对立中,美走近让读者惊叹,走远让读者向往,但是在对于凡尔纳作品的深入阅读研究中,美的远近都是一种理想的形态。他在小说中构建的世界在过去、现在、未来里自由地拉长缩短或者顺流逆转,都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在满足读者的阅读期望时也在更新作品的启发意义。就像李泽厚先生说的那样,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的意义上,产生了主客观合一的永不磨灭的美。 [注 释]
①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③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④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⑤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