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1】
故乡的炊烟
临近黄昏,因为一起缠手案件,随法庭几个同事下乡。夕阳西下,警车行驶在宁静的乡村公路上,不时看到附近村庄内飘起缕缕炊烟。看到微风中飘荡的烟雾,顿时勾起我满腹的相思,耳畔仿佛响起邓丽君那甜甜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意,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歌声让我想起儿时那令人难忘的故乡的炊烟。
老家位于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可以说是一脚踏三界,鸡鸣听四县。当时的农村还不富裕,家家户户都以地锅做饭,以柴草作燃料。每到放学时刻,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就会奔跑向自家门口,远远可以看到厨房里飘出的炊烟,预示着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做好。当时,父母忙着耕种十多亩责任田,爷爷奶奶则在家操持家务,守候着孩子们上学归来。那时我特别希望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看到我家烟囱里升起的炊烟。特别是在朔风凛冽的冬天,放学时已近黄昏,那昏黄的暮色在朔风中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孩子们的小手小脚冻得早已失去知觉。当远远看到自家屋顶炊烟升起的那一刻,一股难以言表的温暖感顿时涌上心头。不仅仅是为了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而是因为有慈祥的奶奶在守候,有她细心烤好的红薯可以吃,更有着家的温暖。
那时,最让我留恋而又温暖的就是傍晚时分,在袅袅炊烟中我将书包扔进厨房,一头扎在灶台边,看奶奶烧火。很多时候,奶奶都会在灶洞火边放上几块红薯,给我改善一下生活。我则乖乖地蹲在奶奶身边,看着奶奶那干瘦的双手来回拨动着灶洞里的柴火,看着红彤彤的火苗,温馨的感觉让我一生都难以忘记。偶尔,奶奶还会变戏法似的从草灰中扒拉出几个花生果。在惊喜之中我快速伸出小手抓过来,在滚烫之下烧得我龇牙咧嘴,可是
心中还是说不出的甜蜜。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农村几乎都用上了电饭锅、液化气,很少再用地锅灶台了。认为灶台不仅脏,做饭又麻烦。趁着星期天,带着儿子回家,我都会让母亲用地锅做饭,吃地锅饼,喝地锅粥。儿子则好奇地待在灶房看着奶奶烧火做饭,看着炊烟升起。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靠在厨房内的柴草旁用心怀念着炊烟,口中低吟着《又见炊烟》,感受着那难以忘怀的快乐童年。
[我读我思]
“我”如此怀念炊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将此文与《陋室铭》放在一起阅读,找到阅读的相似点。
答案 示例:童年时期,在家庭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长辈的关怀、灶前的温情、寒冬的希冀使我在炊烟中得到了温馨与快乐,所以条件好了仍对缕缕炊烟怀念,并让儿子也感受这种温情。此文与《陋室铭》都表现了“陋”而“不陋”。《陋室铭》因环境清幽淡雅、交往朋友谈风高雅、生活安闲清雅、与名人有共同心态而感到“陋室不陋”。此文因炊烟是儿时放学后家庭的温暖、长辈的关爱、饥寒吃薯的甜蜜等,即使条件再好也感觉到炊烟陋而“不陋”。
【拓展阅读2】
精彩纷呈之“铭”
布衾铭。布衾就是被子。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其布衾上题有铭文:“颜乐一箪,万世师模;纣居琼室,死为独夫。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然则斯衾之陋,其可忽诸?”可见其节俭之心,朴素之风。
柱铭。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把“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子之上,体现了他刻苦勤学的精神,故为柱铭。
镜铭。古人的镜铭有:“见尔前,虑尔后。”“愿长相思,久毋见忘。”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必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铭如其人,周恩来的一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使之成为世界人民敬慕的伟人。
【拓展阅读3】
筑书巢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摘自《渭南文集》)
【参考译文】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环顾四周,没有无书的地方。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未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聚集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我读我思】读了《筑书巢》与《陋室铭》两文,我们发现两文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两文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陋室铭》中的“ , ”来表达。
答案: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拓展阅读4】
在《陋室铭》中,作者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下面这篇文章中,“空中楼阁”有哪些特点?作者对这间空中楼阁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清健、挺拔、苗条,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
及一天一个美梦。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隐于雾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答案:“空中楼阁”的特点:树荫笼罩、环境优美,轻灵自由、光线明亮,依山傍水、安静独立,立于山脊、如立空中。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