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开端的楚辞,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资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谈到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时有这样的描述:“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杨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范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鼻祖,其诗作引用楚辞早以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如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言:“康乐固富学术,而于《庄子》郭注及屈子尤熟,其取用多出此。”当然,谢灵运的诗歌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如玄、儒、佛等。笔者在此绝无为楚辞“贪功”之意,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 相似的身世所带来的认同感
谢灵运对于楚辞的接受首先表现在与屈原相似的身世而产生的对其命运的同情。屈原的命运是众所周知的,楚国同姓,有经世治世之才,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却无施展和表达的途径。反而遭到小人进谗,被楚王先后两次流放。从而所产生的忧愤,使他为了保持个人品格的高洁、坚持美政理想而葬身鱼腹。就家世而言,谢灵运为陈郡谢氏之嫡裔,谢氏虽为东晋新兴士族,但由于淝水之战所建立的功勋,不仅在政坛上仕途通达,簪缨相继,在文坛上、社会上,都有崇高地位。而承袭康乐公、从小被家族奉为掌上明珠的谢灵运,只能比其他谢氏子弟背负更多的责任,更加渴望光大谢氏荣耀。为此,他曾有过三次努力。第一次是入幕刘毅,任记事参军。追随刘毅七年时间,谢灵运并未受到重用,最后也因为刘毅被刘裕打败后自缢身亡而告终。第二次是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好,又因为刘义真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受到牵连,《宋书·谢灵运传》载:“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义符)即位,权在大臣,……司徒徐羡之等患之(灵运),出为永嘉为守”。38岁的谢灵运本应在仕途上大展鸿图之时被外放出守永嘉。到了第三次,谢灵运已经由主动转为了被动,受文帝征召入朝任秘书监。现实只是“寻迁侍中,从夕引见,赏遇甚厚。……唯以文义见接,每侍日上宴,谈赏而已”。这与他所期望的相差甚远,直至元嘉十年被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在仕途上再无收获。从仕途上的经历来看,谢灵运也像屈原一样有才华和抱负却得不到重用而产生了忧愁愤懑之感。在《道路忆山中》一诗中,谢灵运写道: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软。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 李善在“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两句下注:“楚人,屈原也。越客,自谓也。”在此谢灵运将自己与屈原相比, 虽然所“念”有所不同,但是内心的忧愁和愤懑是一样的。由此,谢灵运对于屈原的态度就真实可感了。他是把屈原当做了自己异代的知音和知己,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一种情感认同,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谢灵运的创作,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谢诗中引用自楚辞之处会如此之多了。
二、 谢诗对楚辞的引用及原因
谢灵运诗歌对于楚辞的引用,已经有不少前人对此做出了总结。黄节在《谢康乐诗注》中,统计出谢诗共有40首引用了楚辞共68处。而谢诗对于楚辞的引用,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词语的引用;二是对意境的化用。
在谢灵运的诗歌中,直接引用楚辞词语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中的“耿介”一词就是出自《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又如《豫章行》:“苟无回戈木,坐观落崦嵫。”中的“崦嵫”一词就是出自《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像这样的直接引用还有很多,据韩国学者李光哲在其论文《谢诗用典之探析》中的统计,谢灵运在楚辞中共引用词语56处,仅次于《诗经》的103处。而除了这样的直接引用,谢灵运还将楚辞中的一些词句加以改造,使其成为自己诗歌中所需要的句子。例如谢灵运在外放永嘉后,感时伤己,写下《游南亭》:“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词句虽然化自《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但已与其原指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意义完全相反了;又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则化自《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语意却显得更为孤独惆怅。谢灵运通过对楚辞词句的灵活引用,使它们为自己的情感服务,最终达到了“上蹑风骚,下超汉魏”的境界。
除了对楚辞词句的引用,谢灵运还对楚辞的意境进行化用。例如他的《郡东山望溟海》,前八句都是取自楚辞。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照:
“开春初发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思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美人》) “策马步兰皋,緤控息椒丘。”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 “采大薄至芳茝兮,搴长洲至宿莽。”(《思美人》) “白花皜阳林,紫虈晔春流。” “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弭遒。” “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这首诗作于景平二年(公元242)年,正值谢灵运外放永嘉。从字面上看,此诗是对自己观海旅程的一个真实描述。然而联想到刘义真被杀害,自己本想依附他完成政治理想的希望破灭,壮志难酬,不禁感时伤事。诗中化用楚辞的香草意向,用兰、椒、蕙、着等香草以自况,比喻自己虽然有美好的品德和才干,却得不到重用。眼前的山川美景,只能让诗人更加寂寞忧伤,即使是古人相传可以忘忧的萱苏,也不能宽慰自己。谢灵运通过模仿楚辞中山川景物的描写和香草美人的比喻,暗含了自己不想明言的情感。
谢灵运对于楚辞的引用和化用,可谓是深得楚辞的内蕴。而他之所以会反复引用,我认为大概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仍要提到谢灵运对于屈原的情感认同。尤其是在外放永嘉之后,谢灵运诗歌中引用楚辞的数量比较之前有了大幅的提升。这样的外放,难免让谢灵运想到当初屈原被放逐,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其次,是由于当时的时代原因。魏晋时期是“诗缘情”的时代,此时的文人开始追求文学的审美特征,唯美之风盛行。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认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应该词语优美。而楚辞具有“艳”“丽”的特点,是非常符合这一时代的需求的。同时,南朝地处长江中下游,正是楚辞当时发源的楚地所在。由于以上的原因,楚辞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而作为当时名士的谢灵运,一定自小就熟读楚辞,为日后的运用打下了基础。再次,谢灵运爱好佛道老庄,由于官场失意,于是转向山水,寻求解脱。而楚辞中大量的山水描写,则成为谢灵运诗歌取之不尽的养料。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模式,因而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了更加从容的空间,其表现力也随之大为增加。钱钟书先生曾指出:
3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涉江》“入溆浦余值佃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疆狱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按《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蒴兮骋望”;《九章·悲回风》:“凭昆仑以瞰雾兮,隐山艾山以清江,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皆开后世诗文写景法门,先秦绝无仅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