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强化-申论 (问题类、对策类题目)
主讲教师:*** 授课时间:2019.02.18 技巧强化-申论(问题类、对策类题目)(讲义)
一、【2018吉林甲级】
我国部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收缩”现象,根据“给定资料1~3”,概括其具体表现。(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语言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资料1:
城市规划学者龙教授无意间发现2007年到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正在“收缩”。国际上对“收缩城市”的认同标准是: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连续两年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中国的这84座城市大都符合这个标准。
这些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属于资源型或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资源型产业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勘探到开采、高产稳产(鼎盛)、衰退直至枯竭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大都会历经兴起、繁荣、衰退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城市生命周期,这些资源型城市很可能继续“收缩”下去,如果不主动实施转型,必然因资源枯竭而走向衰退。而那些产业结构太过单一的城市,一旦支柱产业过时,失去优势或者遭遇产业政策调整,经济就要被迫转型,就业会出现问题,人口就会流失。
事实上,“收缩城市”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80年代,在某国际权威城市发展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就出现了“铁锈地带”一词。“铁锈地带”主要指从前工业繁荣而如今已经衰落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地区,这里集中了发达经济体中人口规模正在出现收缩的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底特律和德国鲁尔等。
面对城市的收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方法进行应对,有的城市做得很成功,摆脱了发展困境,实现了城市新生;也有不成功的城市,直到现在还承受城市收缩的痛苦。
资料2:
地处G市中心地带的人才市场,是所有前来G市打工者的必到之处。市场共有A、B、C、D四个区域,现在只有一个B区在开放,在此进行招聘的七八十家企业基本上都是外地企业,每天来此查看招聘信息的不过二三百人,稀少的招聘单位和应聘者,让大厅看起来非常空旷、冷清。
一位外地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我们公司已经在这里招走了300多人,现在是招第二批。G市用不了那么多人,正好我们可以用。”
已经在人才市场转悠多日的张进,越来越感到茫然无措。1996年就开始踏足G市的他,也曾有过事业上的辉煌。“那时我管20多个人,都是工程师、大学生,每月工资条上的收入就有11500元。”言语间透着自豪,他在应聘书中列出的理想工作还是技术管理岗位,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优势所在。他说:“这类工作的工资行情,过去1万元左右,现在是7000~8000
1
元。”工厂倒闭后,他曾一度自己创业,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基本赔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窘迫的状况,已容不得他挑肥拣瘦,他在心里把工资标准降得很低,“实在不行,干个每月工资2000元的普工也可以”。即便这样,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本地企业不缺人。
G市这个曾经名满天下的“世界工厂”,在众多企业撤资或外迁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之后,这个冬天显得无比寒冷。大型工业园内很少有人进出,高大的办公楼和配套齐全的相关生产设施显得沉静而孤独。人口红利消失,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让G市人感受得实实在在。
资料3:
S市,一座曾以钢铁生产闻名的城市,大部分建筑还保存着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建筑样式。唯一一趟经停的列车在留下几名乘客,再捎上屈指可数的乘客后继续静静地赶路。小城的中心开着一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酒店,昏暗的大堂内,两三个服务员在聊着天,偶有几名顾客出入。
酒店外的马路坑洼不平,路旁的垃圾桶也都东倒西歪地躺在路边。路两侧的商铺有一些都用木板封住了窗户,有的外墙皮已经脱落,被车刮断的电线悬在空中。在离市中心稍远的住宅区,很多楼房的窗户上挂着“此屋出售”的条幅,窗户上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垢。
小城中最繁华的地方是位于城南的中小学,上下学的孩子、接送孩子的家长和附近的商贩让人感受到一丝城市的气息。在学校工作了30多年的陈大爷对记者说:“以前学校学生有2000多人,现在只有300来个。钢铁厂红火的时候,S市一直都是全省经济10强。那时的城市公共设施齐全,火车站、电影院、商场里每天都人来人往,不像现在到处冷冷清清,看不到多少人。那时大部分人都在钢铁厂上班,工资、福利都很好,现在工厂倒闭了,收入越来越少,喝酒、打架、赌博的多了,治安也大不如以前了。虽然近几年市里也发展了一些新的产业,但也都不太景气。现在能出去的都出去了,人也越来越少了。”老人的眼里透露出的是满满的忧伤与无奈。
二、【2013国考地市级】根据“给定资料4~6”,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资料4:
小签原是某大学法律系学生,大二的时候就以高分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本来想出国,但家里舍不得她这个宝贝女儿独自去国外打拼,于是她在去年硕士毕业时应聘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做行政助理。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小签感慨万分:“家里为了培养我,当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花了好多钱,让我上了我们那儿最有名的双语幼儿园。从那时候开始,父母就再三告诉我学好外语有多么重要。上了小学和中学,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功课,我还上过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大多是父母替我报名的。高考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差3分就是满分,是我们市的英语单科状元。可惜我的语文成绩拖了后腿,要不然我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下那
2
么大功夫学英语,现在工作了,英语没怎么用上,倒是每天处理各种各样的文件、写稿子,对我的汉语写作能力要求很高。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给我们领导写讲话稿,就被领导狠狠地骂了一顿,因为里面有好几个错别字,还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我现在真的认识到,我是中国人,学好自己的母语是首要的、必需的。”记者问她:“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后悔当初花了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还花了很多钱去学习英语?”小签说:“后悔谈不上,英语学好了还是有用的。有一次我们单位收到一份外文资料,第二天开会要用,碰巧我们单位专门负责英语翻译的同事生病住院了,领导很着急,我就主动接过来翻译了,结果领导很满意,还表扬了我。特别是最近我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对国内某著名大学陆教授的访谈,对我触动很大。他说我们对于语言,要有一种尊重、敬畏、护卫、热爱之情。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先要重视学好汉语。”记者问她:“如果让你送给那些正在拼命学外文的学子们一句话,你会怎么说?”小签想了想,说道:“还是陆教授说得好,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资料5: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75%的电视频道是英语节目,85%的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85%的网页是英语内容,80%的电子邮件是用英语传递,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对于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美国某未来学家曾说过:“美国目前所具有的第一大优势是语言。英语是在数十个领域内通用的世界性语言,全球各地数以亿计的人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英语,从而使得美国的思想、作风、发明和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向世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信息强势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优势,达到连暴力、金钱也无法征服的目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利益纷纷采取文化保护政策,建立防范机制,维护本民族的语言安全。以色列为了建国,决定恢复希伯来语作为日常通用语言,过去希伯来语只有在宗教仪式中才使用,现在不仅成为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人们交流的工具,而且也逐渐成为美国纽约犹太人追寻文化根源的凭据;马来西亚为了强调其民族的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俄罗斯则把保护俄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的范畴。
资料6:
眼下,在某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外来语,尤其是普通话夹杂着英语单词,被认为是时尚的说话方式;一些国产商品在取名和媒体宣传时任意洋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纯粹的国货也要起一个不知所云的洋名;在学术论文中,照搬命题,抄袭概念,大量引用外文,对外文的盲目使用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而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也导致不少充满淫秽、暴力色彩的语汇被制造出来,严重污染了汉语生态环境。
某学者尖锐批评道:某些部门在招生、聘用、晋级等方面,往往把是否掌握、能否运用英语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而能否说好汉语、写好汉语文章反而退到其次,甚至根本不作为衡量因素。他认为,强制性地普及英语教育让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超过了任何一门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英语都是主课,而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被边缘化,这是一种很令人担忧的倾向。
3
他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等现象屡见不鲜。年轻人对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的舍弃和漠视现象随处可见,不读古代经典,不懂文言,再加上大量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汉语造成巨大冲击,消解着传统汉语的尊严和韵味,割裂着文化传承的脉络,威胁着国家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但也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
三、【2018黑龙江省直】
根据“给定资料3”,分别阐述各则简讯在改善公共服务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20分)
要求:(1)分析透彻,表达准确,简明扼要;(2)不超过250字。 资料3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国家拿出顶层设计,也需要各行各业多一些探索,多一些创意。日前,某周刊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刊发关于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相关简讯,下面摘录其中几则。
(一)移动医院将专家请到家
今年开始,A省省立医院尝试建立了“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新技术实现53个临床科室、500余名医生全部上线,并连接西南多省的市县医院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余家。
4月初,西南边陲某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的李医生遇到一个疑难病例,通过A省省立医院建立的“移动医疗平台”,李医生与省立医院在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动,很快得到专家的会诊结论,确定了下一步治疗方案。“移动医疗平台”让基层医院分享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让基层患者分享到高水平的诊疗医术。通过它,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高了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二)新规出台让瓜农不为难
老张是一位瓜农,每到丰收的日子,他总是喜忧参半。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他开着拖拉机去城里卖瓜。他本想去政府指定的地方卖,可没想到一进城,就遇到有人要买瓜,他刚停下车卖了一个,电子台秤就被巡逻的执法人员收走了。老张沮丧地到服务大厅交了罚款,拿回被收缴的电子台秤。事后老张说,他也知道自己错了,不该在路边卖,但罚款太高,一天辛苦都白费了。更糟糕的是,为了拿回电子台秤,他折腾了一上午,西瓜都蔫了。
今年,老张就不必再为此担忧、沮丧了。国务院新颁布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同时降低了罚款数额,取消了“没收工具”等规定。
(三)养老机构变志愿者之家
日前,B市一家养老机构探索“老少融合”的养老新模式,养老院里不光住老人,年轻人也能入住。这家养老机构坐落在一栋大楼里,在老人们的居室之间专门为年轻人开辟了一
4
些公益房。不过,年轻人想要入住是有条件的,他们不仅要具备养老服务的热情,还必须为老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通过累积服务时间来兑换住宿权和抵扣房租。
同时,为了避免公益“变味”,该机构也想了很多办法。志愿者不但要在入住前经过机构的资格审查,填写报名表和承诺书,承诺周参与志愿服务不低于一定次数,还要在每次志愿服务之后接受老人的满意度测评。虽然目前并无强制规定志愿者能入住多久或者一定要服务到什么程度。不过,机构每半年会开展一次考核,按照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及完成效果,决定其是否延续入住。
资深北漂小郑说:“公益房的创意真是太棒了,我在这儿住了一年多,不仅帮我解决了房租太贵的现实问题,还为我提供了平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真是一举两得,大家都说,这里是我们志愿者和老人共同的家。”
(四)让方便之处真方便
在Z市北坪村,村民一般管厕所叫“圈”,数尺见方,放块木板或者水泥板就成了方便之处——大家口中的“便所”。夏天如厕,周围全是蝇蚊;冬天如厕,冻得瑟瑟发抖。村民常常打趣说,“这村里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便所’”。今年,村里下决心启动了“小厕所”改造的“大工程”。改厕前,村书记老付为了把好事办好,领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地跑,在村民炕头上唠大家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厕所,然后又召开村民大会,跟大家一起商量改厕的具体方式,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改厕方案,把资金来源、改造目标、施工方式、验收标准等村民关心的问题一一明确。为保证效果,村里严把入口关,采取“统一招标耗材、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施工规范、统一检查验收”的方式,从物料准备、厕所改造、便器安装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
在老付看来,改厕的工程建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像掏粪等一系列的后续管护该怎样运营。为此,村里再次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决定,除了拿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进行补贴外,还要实行群众自筹制度,每年向每户村民收取50元的维护费,让大家一起出力。
四、【2017江苏C类】
假如你是一名农村文化工作者,请针对“给定资料3”中农村基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的精准服务,提出对策和建议。(25分)
要求:措施具体,针对性强,条理清楚;篇幅250字左右。 资料3
崎岖的山路上,清一色的老人,步履蹒跚,他们正翻山越岭赶往相邻的村庄去听戏,那儿有“老杨剧团”在演出!这是春节期间F省某山区真实的一幕。“老杨剧团”是由农民老杨牵头自发组建的农民剧团。春节以来,这个剧团已接到5单生意,有本镇的,也有邻镇的;有私人祝寿的,也有村委会邀请的。演出形式涵盖采茶戏、歌舞、器乐表演等多个门类。尽管只是利用农闲季节、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演出,但在当地拥有不少“粉丝”。从2014年5月组建到今天,“老杨剧团”的演员人数从4人发展到了20多人,甚至还有“90后”新鲜
5
血液加盟。“老乡们说我们自己编排的戏有乡土味,比县里剧团的演出都好看。”老杨脸上满满都是自豪。
“打麻将?谁有那闲工夫!年节是村里人聚得最全的时候,大家一起唱大戏、耍社火,都一心指望在全县社火大赛、戏剧大赛里拔头筹呢!”2017年2月18日,L县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66岁的赵大爷司鼓,他62岁的老伴杨大娘扮演旦角,夫妻俩一唱一和,乐在其中。作为该村业余剧团的发起人,赵大爷不但把自家的服装、道具免费提供给剧团使用,还义务培养年轻人学习表演,一心要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
“如今,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被点燃,县里13个乡镇全部组建了业余剧团,成员达180多人。许多结合本地特色的文艺表演,让人眼前一亮。”L县文广新局局长说,“现在我们县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群众争着报名上节目,效果很好。以前我们总是花大价钱请些明星来演,人一走,又能留下什么呢?”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我们能提供什么?是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K市文化体育旅游局汤处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多年,走过不少地方。在他看来,农村大多数地区基层文化活动都缺乏新意,总是停留在传统的唱唱跳跳,搞活动就是喊一喊、凑一凑,花灯、小戏、广场舞居多;国家启动了一些文化下乡工程,但内容存在雷同、低质的现象。仔细分析一些农家书屋的书籍,会发现不少都是当地出版企业的库存书。“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的也多是上不了院线播映的影片。
“配送错位,也是农村基层文化中一个潜在的问题。”汤处长介绍说。现代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已转移到城市,有的举家搬迁到城郊居住,甚至整个村都转移出去。一些农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成为“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资源配置需要重新定位。2016年汤处长他们为农民工送温暖,选择在城乡结合部放电影,没想到此举受到热烈欢迎,一年放了200多场。“外出打工的人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需要特别关心。”汤处长补充说,“缺人缺钱,仍是部分边远地区文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基层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
6
技巧强化-申论(问题类、对策类题目)(笔记)
【课前答疑】
1.关于平时是否需要多读多写:
(1)申论的学习方法和行测不完全相同,行测是在量的基础上进行质变,因为行测需要的是刷题速度和知道大量出题形式;申论更多的是精做题目,平时应该优先做本省近5年题目,然后刷国考近3-5年题目,其次做模拟题,注意模拟题不是为了模拟而模拟,真正的价值是希望大家在考前保持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2)适当的紧张和焦虑对于大家的发挥有好处,每星期都会有模拟卷,可能模考题目做一次、听老师讲一次后就不会再做,但是当时的2.5-3小时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在考场的感觉。经常有同学认为需要上两次考场上岸的概率才比较大,因为熟悉了考场的感觉不会受状态的影响,与其浪费两次机会,不如平时多参加模考。
2.建议大家在考前1个月到1个半月的时间必须要参加模考,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两周参加一次模考,或者集中到考前一个半月参加。参加模考是保持大家做题的感觉,算下来不会做很多题目,本省近5年为5套题目,国考近3-5年为5套题目,参加一个半月模考为6套题目。整体来看,做题数量并不多,但是这些题目可以反复做,尤其是本省题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遍做题可能只关心答案得分,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花心思,第二次再做题时会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经过一到两星期后,可能已经忘记了答案,此时再次做题,此时可以列明段落大意,梳理段落之间的逻辑,体会出卷人的思路,真正学会和出卷人对话,这样会发现自己有一个质的飞跃。
【说在课前】
1.本节课讲解申论中非常重要的题型,即问题和对策,是单一题中考查概率最高的两种要素。
2.本节课之所以要将问题和对策放在一起讲解,第一,因为考查频率高,正常情况下,进入考场第一题有80%的概率为问题或对策,所以出题概率最高,最少是20分;第二,问题和对策就像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有问题就一定会有对策,有对策就一定会有问题,是“一对”要素,所以问题和对策经常在一起可以相互推导,甚至一个题目会同时考查问题和对策。
问题、对策类
1.单独考:相互推导,主体一致 2.同时考:根据问题推对策 【解读】
1.单独考查:即只要求答问题,或者只要求答对策,此时如果只要求答问题,遇到对策,可以将对策推导为问题;如果只要求答对策,遇到问题,可以将问题推导为对策。
7
2.注意推导界限: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过度推导,比如赵丽颖长得非常漂亮,脸非常小、非常瘦,不能推导A长得很胖,非常圆,因为主体不一致,不能因为赵丽颖好看推出A长得不好看。同样,题目中经常会出现美国英语占主导地位,出台一些文化保护政策,此时不能推导为我国缺少文化保护政策。因此,要求作答对策,可以将问题推导为对策,但是主语要一致,不要将美国推导为中国,中国推导为美国。
3.同时考: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问题提出对策,说明本题既要答问题,又要答对策。此时有同学会疑问为什么摘抄问题,却推导对策,为什么不将对策推导为问题。因为题目要求根据问题提对策,这句话默认为材料中已经给出问题,如果还需要自己推导问题,则不是材料中的问题,是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这就会“无的放矢”,“根据问题提对策”说明问题已经给出,靶子已经固定,直接射箭即可,不能用箭推出靶子。
(2)梳理:当问题和对策同时考查时,根据问题提对策说明问题是材料中的,直接摘抄总结即可,此时对策可能需要根据问题推导。注意:不需要由对策推导问题,因为问题是材料中内容。
4.总结:如果只考问题则直接摘抄,遇到对策可以推导;如果只考对策,也可以将问题推导为对策;如果同时考查问题和对策,根据问题提对策时,说明材料中已经给出问题,推导对策即可。
一、【2018吉林甲级】
我国部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收缩”现象,根据“给定资料1~3”,概括其具体表现。(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语言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审题】
1.作答范围:作答范围有三则,是典型的省考出题类型,可以回顾自己省份题目,可以看出经常是≥3则材料,这说明材料相对分散和杂乱。200字的题目给出三则材料,说明中间有很多例子、废话、口水嘀嗒的内容,这是出卷人提高难度的做法,正常来看作答范围为一则例子,最多两则例子,但凡大于3则材料说明整个材料答案要点相对分散,需要根据例子适当提炼。
2.本题要求作答城市发展过程中“收缩”的具体表现,高手做题不会直接看材料,而是提前预判一下。可以思考自身所在城市可能发生的“收缩”现象:
(1)第一,可能是城市规模“收缩”,地越来越小。
(2)第二,可能是经济发展不景气,企业、工厂倒闭了,变穷了。
(3)城市收缩了、经济收缩了,也可能是人变少了,嫌弃这里太穷,都“嫁”到隔壁城市去了。
(4)因此,做题时要和出题人对话,思考为什么会考收缩,要将自己带入题目场景中,否则做完题目也不知道题目在说什么。
(5)注意:思考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将自己带入到题目中,感觉是在
8
和出题人对话,所以要在材料中将城市在各个方面变差了、变小了、变得不行了等具体词语列出来。
3.要求:
(1)在省考中如果只要求语言准确、条理清晰,从阅卷角度看只需要标清序号(1.2.3)即可,但在刷题阶段可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同学写答案没有逻辑,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写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瓶颈,比如通过摘抄能够得60分,但是所考岗位太难了,60分不能上岸,不能拉开和对手的差距,学习不能止步在60分,此时希望大家的小题每题增加2-3分,4题即为12分,还有的同学作文写作也没有逻辑,所以在平时练习时需要适当训练大家的逻辑。
(2)因此,不仅希望大家能够写出答案,还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分几条,每一条都是什么逻辑。比如第一条侧重于人口方面,第二条侧重于经济产业的收缩,第三条侧重整个城市硬件设施的收缩。知道条与条之间的逻辑,理顺出卷人资料之间的逻辑,这样不仅会帮助题目多得分,同时锻炼好逻辑,在综合类题目、公文题目、作文得分也会变高。
资料1:
城市规划学者龙教授无意间发现2007年到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正在“收缩”。国际上对“收缩城市”的认同标准是: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连续两年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中国的这84座城市大都符合这个标准。
资料1第一段:
1.“城市规划学者……经济转型”:为背景段,暗示什么样的城市为“收缩”。第一,人口减少;第二,经济转型,此处暗示两个答案为“人口减少、经济转型”,不确定我国是否有这两方面,可以画波浪线,看我国是否出现了人口规模收缩、经济收缩。
2.关于是否需要写收缩的定义:此处是收缩的标准,不是收缩的定义,如果题目中出现“……是收缩”,或者“所谓的收缩,是指人越来越少了、经济越来越差了、城市越来越小了”,此时可以“带一嘴”;另外,即使此处写到了也没有问题,因为下文的要点会包含这些词。
这些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属于资源型或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资源型产业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勘探到开采、高产稳产(鼎盛)、衰退直至枯竭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大都会历经兴起、繁荣、衰退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城市生命周期,这些资源型城市很可能继续“收缩”下去,如果不主动实施转型,必然因资源枯竭而走向衰退。而那些产业结构太过单一的城市,一旦支柱产业过时,失去优势或者遭遇产业政策调整,经济就要被迫转型,就业会出现问题,人口就会流失。
资料1第二段:
1.“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类似于煤炭很丰富的山西太原,产业结构类似于东北,为老工业基地。即要么过去各种资源很丰富,要么是重工业发达,只有某一种产业很发达,即有这两种类型的城市,为总句。
9
2.“资源型产业……过程”:为分句,分开阐述。首先,煤炭很多,首先需要雇人勘探,勘探后需要挖煤窑让大家在里面工作,工作后还需要卖煤,但是资源总有一天会不在,煤也会挖光、衰退,所以第一种城市类型为资源型城市。
3.“与之相对应的……发展阶段”:兴起、繁荣不需要关注。 4.“按照生命周期……走向衰退”:
(1)说明资源型城市会衰败,没有了资源城市就会衰败,过去是因为煤而发达,现在没有了煤,城市就会衰败。
(2)资源型城市会因为资源枯竭走向衰败,所以第一个收缩可能是“资源型收缩”,即城市外在的硬件设施衰败了,过去车水马龙,到处都是煤老板,现在城市衰退了。
5.“而那些……就会流失”:比如当地钢厂很厉害,但是整个城市的GDP都依靠这一个产业,如果突然房地产不景气了,或者突然国家淘汰了钢铁,要实行新能源,因此产业收缩经济会收缩,经济收缩了就业就会收缩,就业收缩了就会赚不到钱,赚不到钱人口就会收缩。
6.逻辑:
(1)第一句为总句,说明这些城市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型,一种是产业结构单一型。然后说明资源型城市是因为资源枯竭造成整个城市的衰退,即城市不行了、建筑不行了、道路不行了、各种设施不行了,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的收缩是经济不景气和人口减少,这就是“总-分-分”结构。
(2)“这些城市……结构单一型城市”:引子,说明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收缩,具体来说这些城市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型城市,一种是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
(3)“资源型产业……走向衰退”: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主要是城市的整体衰退,资源衰退了城市就会衰退,收缩体现在城市的衰退。
(4)“而那些产业结构……人口就会流失”:产业过时就会出现经济被迫转型,经济收缩了就业就会收缩,人口也会收缩。
7.写要点有两种方法:
(1)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衰退,具体有哪些体现;另一类写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的衰退,有经济的转型、就业优势丧失。
(2)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城市的衰退,第二类是经济的衰退,第三类是就业的衰退,第四类是人口的流失。
资料1第一、二段梳理: 1.(资源型城市)城市衰退。
2.(产业单一型城市)经济被迫转型。就业出现问题。人口流失。
3.在抄词的基础上要多想一些,要和出卷人对话,思考出卷人为何这样出题,要思考材料中的逻辑,材料为“总-分”关系,分为两种城市,第一种是资源型城市,伴随着资源出现城市的衰退,即外在的城市规模会变小,整个城市的硬件设施会衰退;第二种是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产业不行了,经济就不行了,人口也会收缩,即三方面收缩,分别为“经济收缩、就业收缩、人口收缩”。
事实上,“收缩城市”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80年代,在某国际权威城市发展研究
10
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就出现了“铁锈地带”一词。“铁锈地带”主要指从前工业繁荣而如今已经衰落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地区,这里集中了发达经济体中人口规模正在出现收缩的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底特律和德国鲁尔等。
面对城市的收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方法进行应对,有的城市做得很成功,摆脱了发展困境,实现了城市新生;也有不成功的城市,直到现在还承受城市收缩的痛苦。
资料1第三、四段:
1.“事实上……德国鲁尔等”:比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以及德国的重工业很发达,材料中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而我国是在21世纪出现的,即我国整体制造业比他国退后,但此处不是答案,因为题目是别的国家,而题目是我国收缩,主语不一致,略过。
2.“面对城市的收缩……城市收缩的痛苦”:没有出现对策,在考场上不要被这样的话题迷惑,要记住找的是我国城市哪些方面不行了,略过。
3.通过阅读资料1可以看出答案很分散,一共四段只有一段有答案,这也是省考特征,如果看第一段没有找到要点很正常,省考通过第一段经常找不到要点。
4.本题第一段说了我国有两种城市,一种是资源型城市,一种是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接下来可能会展开说明,即举资源型城市的例子,通过例子展开具体要点;再举产业结构单一型城市,通过具体例子展开,这才比较符合出卷人的逻辑。
资料2:
地处G市中心地带的人才市场,是所有前来G市打工者的必到之处。市场共有A、B、C、D四个区域,现在只有一个B区在开放,在此进行招聘的七八十家企业基本上都是外地企业,每天来此查看招聘信息的不过二三百人,稀少的招聘单位和应聘者,让大厅看起来非常空旷、冷清。
一位外地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我们公司已经在这里招走了300多人,现在是招第二批。G市用不了那么多人,正好我们可以用。”
资料2第一、二段:
1.“地处G市……必到之处”:“G市”说明是在举例子,“G市”过去很辉煌,是打工者的必到之处,经济一定很发达,可能是产业非常发达的城市,比如温州、昆山等地,关注这样的城市是否会出现经济不行了、人不行了、就业不行了,是否能和题目中找到的总观点对应上。
2.“市场共有……空旷、冷清”:
(1)“市场共有A、B、C、D四个区域,现在只有一个B区在开放”:过去有四个区域,现在只有一个区域,说明企业衰退了、收缩了。
(2)“在此进行……空旷、冷清”:第一是企业不行了,应聘者变少了,说明是本地招聘单位和应聘者变少,是收缩的具体表现,属于就业方面的问题,即“本地招聘单位和应聘者变少了”。
3.“一位外地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有人说话可能有答案。
4.“今年五六月份……我们可以用”:“用不了那么多人”“正好我们可以用(人都去外
11
地了)”说明“人才流失”,也可以表述为“劳动力流失/务工人员流失”。
5.逻辑:
(1)第一,说明过去有A、B、C、D四个区域,现在只有一个区域,而且还是外地的,从四个到一个说明现在能够招聘的企业越来越少,过去可能有300个企业在招聘,现在可能只有100个企业在招聘,其余200个企业在裁员。实际上想要说明的是企业招聘单位变少了,从“A、B、C、D”变为“D”说明单位不需要人。
(2)第二,应聘者也变少了,即本地需要招聘的企业和应聘者变少了,因为招聘单位变少了,随之而来的收缩是“人才收缩、人才流失、劳动力流失”。
6.关于是否可以写“饱和”:尽量不要写饱和,因为饱和更像是中性词,本题明确问的是“收缩”,说明答案要尽量写出“少、小、差、变”等和“收缩”有关的词。如果写饱和则和题目对应性差一些,因为有些人会认为积极方面的词,所以尽量写“招聘单位和应聘者少、劳动力外流”,更符合答案要求。
资料2第一、二段梳理: 1.本地招聘单位和应聘者少。 2.劳动力外流。
3.本段的要点应该放在就业难之后,因为有就业困境,就业出现收缩,体现在企业变少了(岗位变少了);人变少了、外流了。
已经在人才市场转悠多日的张进,越来越感到茫然无措。1996年就开始踏足G市的他,也曾有过事业上的辉煌。“那时我管20多个人,都是工程师、大学生,每月工资条上的收入就有11500元。”言语间透着自豪,他在应聘书中列出的理想工作还是技术管理岗位,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优势所在。他说:“这类工作的工资行情,过去1万元左右,现在是7000~8000元。”工厂倒闭后,他曾一度自己创业,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基本赔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窘迫的状况,已容不得他挑肥拣瘦,他在心里把工资标准降得很低,“实在不行,干个每月工资2000元的普工也可以”。即便这样,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本地企业不缺人。
资料2第三段:
1.“已经在……茫然无措”:张进为人才代表/劳动力代表。
2.“1996年……不缺人”:说了一件事,是一个人的一个例子,不像其他材料一段中出现几个例子,有几个要点,此处只说过去很优秀,过去工资很高,现在将工资从11500元降到2000元,也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是想要说明用人需求变少了,不需要人,突出说明就业难。
3.关于工资少是否为要点:
(1)张进没有应聘成功不需要谈论工资,如果材料说可以录用他,但是只有2000元,此时可以表达为“工资少”。本段想要说的是从11500到8000,再到2000元,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即心理预期一降再降也找不到工作,因为单位不缺人,而不是应聘后克扣了工资,本段想要的要点是“企业用人需求少”“就业难”,是在印证前文要点。
(2)如果不放心,可以写“企业用人需求少”,实际上“用人需求”与上文“岗位少”相同,“找不到工作”即“就业难”,所以这两个要点即使写也不会重复给分,为重复要点。
12
4.逻辑:首先说明张进很茫然,过去很优秀,工资有11500,现在降低预期为2000元,也依然找不到工作,所以顺承下来说明过去工资高,把心理预期降低也找不到工作,突出“就业难”,详细表达为“用人需求少、找工作难”,实际上“用人需求少”“找工作难”分别和“招聘单位少”“就业难”相对应,没有新要点。
资料2第三段梳理:就业难(找工作难,用人需求少)。
G市这个曾经名满天下的“世界工厂”,在众多企业撤资或外迁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之后,这个冬天显得无比寒冷。大型工业园内很少有人进出,高大的办公楼和配套齐全的相关生产设施显得沉静而孤独。人口红利消失,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让G市人感受得实实在在。
资料2第四段:
1.“G市这个曾经名满天下的‘世界工厂’”:“世界工厂”说明G市制造业非常发达,“曾经”说明过去产业结构是单一型,而现在不行了。
2.“在众多企业……无比寒冷”:感觉到“收缩”,企业撤资或者外迁也是一种“收缩”。 3.“大型工业园内……沉静而孤独”:企业撤资,不仅没有企业了,而且也没有办公楼,生产设施也没有了。
4.“人口红利消失……实实在在”:过去是廉价劳动力,现在劳动力价格高,所以企业撤资了,这都是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
5.本段为分总结构,讲述企业撤资,办公楼、生产配套设施衰败,都在说明经济衰败,人去楼空。
6.人口红利消失指的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流失,即一方面是人变贵了,另一方面是人都跑了。
资料2第四段梳理: 1.经济结构转型。
2.企业撤资或外迁;办公楼、生产设施闲置(或废弃、衰败)。 3.注意:得分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后面的是形容词。
4.一共找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不行,具体体现是劳动力流失;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转型,企业撤资,办公楼、生产设施闲置。
5.本段都是讲述产业单一型城市,按照正常的逻辑,可以体会命题人的思路,资料3可能会讲到资源型城市。
资料3:
S市,一座曾以钢铁生产闻名的城市,大部分建筑还保存着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建筑样式。唯一一趟经停的列车在留下几名乘客,再捎上屈指可数的乘客后继续静静地赶路。小城的中心开着一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酒店,昏暗的大堂内,两三个服务员在聊着天,偶有几名顾客出入。
资料3第一段:
1.“S市……闻名的城市”:“钢铁”代表的是一种资源,讲述过去S市钢铁资源丰富,
13
但只是“曾”,而现在“收缩”了。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着资源的枯竭,整个城市会出现衰败,城市的马路、街道、交通、大楼、住房等外在硬件设施不行了,现在都没有了。
2.“大部分建筑……建筑样式”:首先是建筑非常老旧,城市建设过时,仍保存着90年代的建筑,说明90年代很发达。
3.“唯一一趟……静静地赶路”:这个地方没有动车、高铁,只有火车,说明交通落后、交通不便。
4.“小城的中心……顾客出入”:可能说的是会所,尤其是娱乐服务产业不行,即服务业衰败或者萧条。
5.本段也是举例子,与张进一段材料风格不同,整体只说一件事,而这一段每一句都说不同的方面,讲了建筑、交通、服务业,是一句话举一个例子,所以在考试时就要留一个心眼,如果一段只说一个方面要点就比较少,像本段内容不长,但是说的内容都不相同,出现的要点就比较多。
6.本段是一个并列关系,分别说了三个方面,建筑落后、交通不便、服务业萧条,都是在讲城市外在的衰退。产业单一型城市更多是指经济、就业,资源型城市更多是指城市的建筑、硬件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
资料3第一段:城市建筑样式陈旧,交通不发达,服务业衰败。
酒店外的马路坑洼不平,路旁的垃圾桶也都东倒西歪地躺在路边。路两侧的商铺有一些都用木板封住了窗户,有的外墙皮已经脱落,被车刮断的电线悬在空中。在离市中心稍远的住宅区,很多楼房的窗户上挂着“此屋出售”的条幅,窗户上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垢。
资料3第二段:
1.“酒店外的……悬在空中”:马路、垃圾桶属于基础设施或者公共设施,写到最少可以得2分。这些垃圾桶、墙皮、木板、电线等代表的是公共设施,商铺也是代表城市的商业,说明这个城市的商业也萧条。
2.“在离市中心……厚厚的灰垢”:这里代表的是住宅。
3.政府花钱的叫做公共设施或者基础设施,商业也不行,老百姓的住房也空置了,公共基础设施、商业也凋零、住房也空置了,说明这个地方政府不好过、商业不好过、老百姓也不好过,整个城市各个方面外在的设施都不行了,得到三个词,即公共设施、商业、住宅。
4.答疑:
(1)有的同学想加上“环境卫生差”,就会给人感觉这里有很多工厂,其实空空如也,不是说的外在环境的污染,而是说此地萧条。
(2)商业和服务业可以合并,商业大一些,可以写商业萧条,服务业可以不写。 资料3第二段梳理:公共设施破败,商业凋零,住宅空置严重。
小城中最繁华的地方是位于城南的中小学,上下学的孩子、接送孩子的家长和附近的商贩让人感受到一丝城市的气息。在学校工作了30多年的陈大爷对记者说:“以前学校学生有2000多人,现在只有300来个。钢铁厂红火的时候,S市一直都是全省经济10强。那时的城市公共设施齐全,火车站、电影院、商场里每天都人来人往,不像现在到处冷冷清清,看不到多少人。那时大部分人都在钢铁厂上班,工资、福利都很好,现在工厂倒闭了,收入越
14
来越少,喝酒、打架、赌博的多了,治安也大不如以前了。虽然近几年市里也发展了一些新的产业,但也都不太景气。现在能出去的都出去了,人也越来越少了。”老人的眼里透露出的是满满的忧伤与无奈。
资料3第三段:
1.“小城中最繁华……城市的气息”:感觉还可以,还有人在这里。
2.“在学校……对记者说”:当看到老百姓和记者对话时,要告诉自己陈大爷所说的话已经是安排好的,记者已经与之“串通”好了,台词就是答案。
3.“以前学校……300来个”:数据表达多少高低,“300来个”代表的是生源少或者学生少,说明教育衰退。
4.“钢铁厂……多少人”:公共设施衰败和破旧前面已经写过,且一般老百姓也说不出来。
5.“那时大部分人……不如以前了”:“喝酒、打架”即是治安,说明收入少、治安差,或者社会风气少。
6.“虽然近几年……越来越少了”:讲述新产业不景气,人口流失出现很多次,说明很重要,可以进行单列。
7.本段讲述学生数量减少,公共设施衰败,收入少、风气差,新产业不景气,人口流失,以并列的形式体现衰败的方方面面,可以适当梳理、总结、合并。
资料3第三段梳理:
1.中小学生数量减少;工人收入减少,社会风气恶化,治安变差;新产业不景气,人口流失。
2.以上代表了三个不同方面,可以使用分号区分。本段讲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衰败,更多是整个城市全方位的衰败,是建筑、交通、公共设施都不行了,老百姓、学生变少了,住宅也不行了,收入减少,治安也变差了,新产业和商业也衰败,可以适当得出一个逻辑。人口流失两种城市都提到了,可以单独列出来,也可以进行合并。
【思维导图】
15
【梳理】
1.资料1是总起段,首先告诉了国际标准,讲述国际上把收缩定义为人口规模减少、经济转型危机,国际标准在我国也有体现,开始在读材料时不放心可以标上波浪线。整体而言,我国分两种类型的城市,一种是资源型城市,主要体现城市衰败、破旧;还有一种是产业单一型城市,体现在经济、就业、人口方面。
2.资料2举产业结构单一型的例子,讲G市过去经济很好,现在不行了,劳动力外流,并且企业撤资、办公楼、生产设施闲置。
3.资料3讲S市是一个钢铁城市,是一个资源丰富型的城市,其衰退是整个城市外在设施的衰退,包括建筑、交通、服务业、收入、治安、社会风气、新产业。
4.两个城市都讲到了人口流失,可以单列一条。
5.把答案写出来仍是浅层面的学习,大家要把每一段理顺,因为材料之间是环环相扣的。 6.答疑:有的同学认为考试时来不及分类,而学霸都是在平常练习时就进行分类,所以大家要培养梳理逻辑的习惯。分类的好处:第一,在外在形式上,因为写得清晰,做题会更快,答案更清晰,可能会多得2-3分;第二,内功修炼后,对于理解材料或者做一些比较难的题也有帮助。
7.如何组织答案:第一,按照材料顺序来写,比如就业难、经济转型、城市衰败、人口流失各列一条;第二,分产业单一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具体的信息点分开来写。
【参考答案一】
1.城市衰退。城市建筑样式陈旧,交通不发达,服务业衰败;公共设施破败,商业凋零,住宅空置严重;中小学生数量减少,工人收入减少,社会风气恶化,治安变差;新产业不景气。
2.经济被迫转型。企业撤资或外迁;办公楼、生产设施闲置。 3.就业出现问题。本地招聘单位和应聘者少,就业难。
16
4.人口流失。劳动力外流。
【参考答案一讲解】
分四点进行罗列,第一点是城市衰退包括建筑、交通、服务业,设施,人员数量、收入、社会风气、治安,产业。第二点是经济转型。第三点是就业。第四点是人口流失。第三、四点可以合并。
【参考答案二】
一、资源型城市出现城市衰退。1.城市建筑样式陈旧,交通不发达,服务业衰败;2.公共设施破败,商业凋零,住宅空置严重;3.中小学生数量减少;4.工人收入减少,社会风气恶化,治安变差;5.新产业不景气。
二、产业单一型城市经济衰退。1.经济被迫转型。企业撤资或外迁;办公楼、生产设施闲置。2.就业出现问题。本地招聘单位和应聘者少,就业难。3.人口流失。劳动力外流。
【参考答案二讲解】
1.可以将资料2、资料3的要点分开来写。
2.答疑:有的同学感觉字数较少,200个字只有8行,代表的是200个格子,比如答案统计的数字是150个字,而写在格子纸中占180个格子,因为空格、标点符号、序号都占格,所以不能一看字数就认为填不满,但写在格子纸中就会浪费很多格子。
3.参考答案一是按照不同方面“收缩”进行描述,第一个是整个城市的外在基础设施,第二个是经济,第三个是就业,第四个是人。
4.参考答案二是分两种城市,一种是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一种是产业单一型城市的衰退,一个是城市外在的衰退,一个是城市内在的衰退。
5.答疑:关于是否需要解释“收缩”,材料中进行解释了就写,带一嘴即可,有可能有分,有可能没有分。此题中的材料没有进行解释,只说了“收缩”的标准,人口规模减少,并且经济转型,这两个得分词在答案中都体现了,但写与不写对得分都没有影响。
金词积累: 城市发展
人口规模,人口红利,人口流失,劳动力流失 结构性危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生产设施,新产业 公共设施,收入,治安,风气 【解读】
1.大家学习时要举一反三,这个答案不会再出现,这个题目也不会再出,但是通过此题大家可以积累关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高频词。当下次不再考查城市收缩,考查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或者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大家也要会进行预判。
2.说到城市建设,第一个要考虑的是人口方面,第二个要考虑的是经济方面,第三个要
17
考虑的是外在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软件风气。
3.积累到的高频词:
(1)关于人包含人口、人才、劳动力,大家学到了人口规模、人口红利、人口流失、劳动力流失。
(2)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面临着经济,即所谓的产业,可能会出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性危机、生产设施落后、商业凋零、新产业不景气。
(3)整个城市的硬件(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住宅、道路、建筑、交通)和软件(幸福感、收入、风气、治安)。
4.下次如果再出现与城市建设相关话题的题目,以上词语就会不自然在大家脑海中“蹦出来”,所以大家需要积累这些规范的高频词和规范的表达。
5.答疑:具体表现就是要点要写得更具体,不是单独的要素。比如老师有病的表现是经常傻笑、抽风等,这就是具体表现。
二、【2013国考地市级】
根据“给定资料4~6”,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审题】
1.此题非常经典,年份不算新,但是难度系数较高,并且出题模式非常接近省考或联考。 2.根据“给定资料4-6”,即看资料4-6,意味着有大量的事例型、案例型材料,要点非常分散,可能一段只能找到一两个词。
3.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经常听到说生态环境,比如羊吃草、狼吃草,这就是一个生态圈,有内在的、外在的问题。此题不是问汉语好听、漂亮等,而是问汉语所处的环境。
(1)有可能所处的内在环境不行,有可能不太喜欢说汉语,有可能汉语使用得不规范,恶搞汉语、损坏汉语、消解汉语。
(2)也可能汉语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汉语的竞争对手外语太强,经常侵犯汉语,进行文化入侵,让汉语没有藏身之地,这也可能是环境问题。比如当前自己的备考环境,第一,所面临的是家人不支持,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少;第二,面临的环境是对手太强、太厉害。
4.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国考一般对单一题的分类要求较高,不管是否要求分类,要尽量把要点写清楚,阅卷老师就可能会酌情给分。国考题本身对逻辑性要求很高,材料自身逻辑性也很强,所以对于这道题仍然要求大家把逻辑梳理清楚。
资料4:
小签原是某大学法律系学生,大二的时候就以高分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本来想出国,但家里舍不得她这个宝贝女儿独自去国外打拼,于是她在去年硕士毕业时应聘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做行政助理。
18
资料4第一段:出现“小签”,说明是要举例子。此段内容与汉语生态环境关联度不够,无信息点。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小签感慨万分:“家里为了培养我,当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花了好多钱,让我上了我们那儿最有名的双语幼儿园。从那时候开始,父母就再三告诉我学好外语有多么重要。上了小学和中学,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功课,我还上过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大多是父母替我报名的。高考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差3分就是满分,是我们市的英语单科状元。可惜我的语文成绩拖了后腿,要不然我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下那么大功夫学英语,现在工作了,英语没怎么用上,倒是每天处理各种各样的文件、写稿子,对我的汉语写作能力要求很高。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给我们领导写讲话稿,就被领导狠狠地骂了一顿,因为里面有好几个错别字,还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我现在真的认识到,我是中国人,学好自己的母语是首要的、必需的。”
资料4第二段:
1.“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小签感慨万分”:“感慨”可能说明有答案。
2.“家里为了培养我……双语幼儿园”:当看到“花了好多钱”说明是投入,但是投入的是“双语”,无法看到与汉语生态环境有关系。
3.“父母……多么重要”:讲述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多注重外语,这是面临的内部的一个环境问题。对于汉语问题,家长都觉得一定要多学外语,对外语更重视,但并不代表对汉语不重视。
4.“上了小学……更好的大学”:重视外语不是问题,但是重外语轻视汉语就是问题,即在教育观念中是重外语轻汉语。
5.“下那么大功夫……用词不当的地方”:还是说明汉语学得不够好。
6.“我现在真的……必需的”:换言之说明中国大部分人是重英语轻汉语,所以说在教育上不重视。
7.本段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说明家长花了很多钱培养小签学习英语,一方面是很重英语,另一方面是轻汉语。“认识到”说明这是一个观念,重视不重视是观念上的问题,即重英语轻汉语。
资料4第二段梳理要点:教育中重视英语,忽视汉语。
记者问她:“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后悔当初花了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还花了很多钱去学习英语?”
资料4第三段:本段说明小签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
小签说:“后悔谈不上,英语学好了还是有用的。有一次我们单位收到一份外文资料,第二天开会要用,碰巧我们单位专门负责英语翻译的同事生病住院了,领导很着急,我就主动接过来翻译了,结果领导很满意,还表扬了我。特别是最近我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对国内某著名大学陆教授的访谈,对我触动很大。他说我们对于语言,要有一种尊重、敬畏、护卫、热爱之情。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先要重视学好汉语。”
资料4第四段:
1.“小签说……还表扬了我”:说明英语有用,但是对得出答案没有用处。
19
2.“特别是最近……对我触动很大”:教授说话了,相当有水平,非常具有概括性。 3.“他说我们……学好汉语”:此题需要找的是问题,而这里说的是对策,同主语之间可以进行反推,即对汉语缺少尊重、敬畏、护卫、热爱。
记者问她:“如果让你送给那些正在拼命学外文的学子们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小签想了想,说道:“还是陆教授说得好,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资料4第四至六段梳理:要点:国人对汉语缺乏尊重、敬畏、护卫、热爱之情。 【注意】
资料4是案例型材料,资料5是数据型材料。这是出题人提前埋好的“坑”,就是为了为难大家。
资料5: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75%的电视频道是英语节目,85%的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85%的网页是英语内容,80%的电子邮件是用英语传递,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对于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美国某未来学家曾说过:“美国目前所具有的第一大优势是语言。英语是在数十个领域内通用的世界性语言,全球各地数以亿计的人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英语,从而使得美国的思想、作风、发明和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向世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信息强势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优势,达到连暴力、金钱也无法征服的目的。”
资料5第一段:
1.“据统计……用英语传递”:说明英语很强势,到处都在使用英语,即英语运用很普遍。
2.“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说明英语通用性强,看是否是汉语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在备考中遇到的问题,即对手太牛了,是外在的威胁,也是面临的环境问题,只是为外部的环境问题,即英语通用或者普遍性。
3.“对于英语语言……优势是语言”:此处要点可以得2分,可以用3个类似的词表述,比如通用、主导、优势地位,还可以总结为普遍,最少需要写到2个以上的词语。
4.“英语是在……走向世界”:说明英语占领主导地位;“从而使……”是带来的结果,还是在说语言问题;“思想、作风、发明和产品”与主题已经跑偏。
5.“未来世界……无法征服目的”:讲述语言一旦被掌握之后,可以把思想、作风、发明、政治、信息等全部传播出去,这是带来的结果,离汉语生态环境这个主题比较远,不是答案,优先舍弃,只需要写英语的通用、优势地位、普遍性,这是外部威胁。
6.本段材料是总分结构,通过数据总结英语是通用的、是有优势的,之后说这样导致的后果,写到即可得分。
7.注意:事例型材料和数据型材料在考试中都比较难,资料4事例性的要点比较分散,资料5数据性的要点也比较分散,但写到关键词即可。
资料5第二段梳理:要点:英语占主导地位,是国际通用语言。
20
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利益纷纷采取文化保护政策,建立防范机制,维护本民族的语言安全。以色列为了建国,决定恢复希伯来语作为日常通用语言,过去希伯来语只有在宗教仪式中才使用,现在不仅成为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人们交流的工具,而且也逐渐成为美国纽约犹太人追寻文化根源的凭据;马来西亚为了强调其民族的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俄罗斯则把保护俄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的范畴。
资料5第二段:
1.“世界上许多国家……语言安全”:这对汉语生态环境来说是一个外部的威胁,文化保护政策、防范机制、维护本民族语言安全,就把汉语挡在国门之外,但不能推出我国缺少文化保护政策、防范机制,这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不然会造成逻辑的失误。
2.“以色列……安全战略的范畴”:举例子论证,分号表示并列。
3.本段为总分结构,讲这些国家建立了防范机制,抵制汉语传播,维护本国语言安全。 资料5第二段梳理:
1.要点:各国采取文化保护政策,建立防范机制。可以加上抵制汉语传播。
2.资料4讲的是内部环境问题,国人对于汉语缺少尊重、敬畏、护卫、热爱,在教育中重英语轻汉语。资料5讲的外部环境问题,英语占主导地位、全球化,各国采取文化保护政策、防范机制、抵御汉语。一内一外逻辑很清晰,但是要点比较少。为了提高难度,命题人会在资料6对内容进行总结,在补充内部和外部环境上进行充实完善。
资料6
眼下,在某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外来语,尤其是普通话夹杂着英语单词,被认为是时尚的说话方式;一些国产商品在取名和媒体宣传时任意洋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纯粹的国货也要起一个不知所云的洋名;在学术论文中,照搬命题,抄袭概念,大量引用外文,对外文的盲目使用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而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也导致不少充满淫秽、暴力色彩的语汇被制造出来,严重污染了汉语生态环境。
资料6第一段:
1.“眼下……说话方式”:分号表示并列,要写都写,要不写都不写。“频繁使用外来语”是对汉语的一种侵犯,与教育中重外语轻汉语的情况相同,都是当前面临的问题。“频繁使用外来语”包含了“普通话夹杂着英语单词,被认为是时尚的说话方式”,写为“日常生活频繁使用外来语”即可。
2.“一些国产……洋名”:分号表示并列,说明“商品起名宣传任意洋化”,例如本土的名字是“翠花”“酸菜”“百雀羚”,却要起名为“露娜”“戴森”等洋化的名字。“纯粹的国货也要起一个不知所云的洋名”是对前文的展开,无需写入答案。
3.“在学术……程度”:除了日常生活、商品起名、媒体宣传,还有学术论文方面的问题,学术论文写中文论文即可,但是有些人“照搬命题,抄袭概念,大量引用外文,迷信外文”,例如有些人为了避开论文查重出现问题,将外文翻译为中文。适当引用外文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大量、盲目使用,答案要点为“学术论文盲目引用外文”。
4.“而西方大众……环境”:这部分内容可以列入外部环境的影响,即说明“西方大众
21
文化流行,制造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
5.本段的逻辑是从四个领域展开论述:
(1)内在:第一个是日常生活,不需要写夹杂英语单词等啰嗦的表述,直接总结为“日常生活频繁使用外来语”;第二是商品取名、媒体宣传任意洋化,如商品取洋名,举例子展开的内容不写;第三是学术论文盲目引用外文。
(2)外在:西方大众文化流行,制造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 资料6第一段梳理:
1.日常生活频繁使用外来语;商品起名宣传任意洋化;学术论文盲目引用外文。 2.西方大众文化流行,制造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
3.内在的因素写在一起,外在的因素写在一起,日常生活、商品起名宣传、学术论文与资料4的教育领域共同说明汉语在不同领域中受到的轻视,且不仅自己内部不够重视,外部环境也在“欺负”汉语。
某学者尖锐批评道:某些部门在招生、聘用、晋级等方面,往往把是否掌握、能否运用英语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而能否说好汉语、写好汉语文章反而退到其次,甚至根本不作为衡量因素。他认为,强制性地普及英语教育让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超过了任何一门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英语都是主课,而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被边缘化,这是一种很令人担忧的倾向。
资料6第二段:
1.“某学者……衡量因素”:说明本段换了一个领域,前文指的是日常生活、商品起名宣传、学术论文,本段涉及招生、聘用、晋级领域重英语、轻汉语的情况。“能否掌握、能否运用英语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即重英语,“能否说好汉语、写好汉语文章反而退到其次,甚至根本不作为衡量因素”即轻汉语。答案为“招生、聘用、晋级、教育中重视英语,忽视汉语”。
2.“他认为……倾向”:可以与资料4合并,本段内容与小签的例子有相同的情况,即“强制普及英语教育,汉语边缘化”。
资料6第二段梳理:要点:
1.招生、聘用、晋级、教育中重视英语,忽视汉语;强制普及英语教育,汉语边缘化。 2.本段内容与小签的事例进行合并。
他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等现象屡见不鲜。年轻人对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的舍弃和漠视现象随处可见,不读古代经典,不懂文言,再加上大量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汉语造成巨大冲击,消解着传统汉语的尊严和韵味,割裂着文化传承的脉络,威胁着国家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但也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
资料6第三段:
1.“他说……屡见不鲜”:日常生活的领域在前文曾经出现,可以与前文合并为“生活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
2.“年轻人……不以为然”:
22
(1)“不懂古代经典、不懂文言”是对“舍弃漠视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的展开,可以不写;“再加上”表示并列,答案整理为“舍弃漠视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追捧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
(2)“消解……规范性”是“简化汉字、舍弃漠视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追捧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的结果,离汉语自身的问题较远,属于下一个层级,格子允许可以补充,但是本题字数紧张,格子不允许可以不写。
(3)“但也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些人也认为使用几个不合规范的语言,不一定会消解尊严和韵味,不一定会威胁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资料6第三段梳理:生活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舍弃漠视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追捧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
资料6梳理:大逻辑分为内和外两个部分。
1.内部分为日常、商业、宣传、学术、工作(聘用)、教育(招生)领域,日常生活中滥用省略语、频繁使用外来语、不尊重古典资源,商业中任意洋化,学术中盲目引用,招生、教育聘用、晋升中重英语,轻汉语,强制使用英语。
2.外部英语自身很强势,通用性强,同时西方大众文化、污言秽语污染汉语环境,文化保护政策抵御我们,既攻又守,英语强势属于攻,文化保护政策属于守。
【思维导图】
【梳理】
1.资料4通过小签的例子说明国人重英语,轻汉语,缺少尊重、敬畏、护卫、热爱。 2.资料5通过数据说明外语的主导地位以及各国的保护防范机制。
3.资料6以总结性内容为主,既有内部,也有外部:内部包括生活、商业、学术、工作、学习等领域,出现两次的生活领域可以合并;外部说明西方大众文化流行,制造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污染我们的环境。
【参考答案一】
23
1.国人对汉语缺乏尊重、敬畏、护卫、热爱之情。2.招生、聘用、晋级、教育中重视英语,忽视汉语;强制普及英语教育,汉语边缘化。3.英语占主导地位,是国际通用语言。4.各国采取文化保护政策,建立防范机制。5.商品起名宣传任意洋化;学术论文盲目引用外文;西方大众文化流行,制造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6.生活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频繁使用外来语;舍弃漠视传统和经典文化资源,追捧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
【参考答案二】
内部环境堪忧:1.国人对汉语缺乏尊重、敬畏、护卫、热爱之情。2.招生、聘用、晋级、教育中重视英语,忽视汉语;强制普及英语教育,汉语边缘化。3.商品起名宣传任意洋化;学术论文盲目引用外文。4.生活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频繁使用外来语;舍弃漠视传统和经典文化资源,追捧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外部环境危机:1.英语占主导地位,是国际通用语言。3.西方大众文化流行,制造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2.各国采取文化保护政策,建立防范机制。
【参考答案讲解】
1.按照自然段顺序依次罗列答案要点:第一从观念上整体说明国人对汉语缺乏尊重、敬畏、护卫、热爱之情;第二从招生、聘用、晋级、教育方面说明重视英语,忽视汉语;再从英语占主导地位、建立防范机制,以及商业、学术、西方大众文化、日常生活领域几个方面阐述。按照自然段顺序,将自然段顺序的要点写在一起,例如资料4的要点写为两条,资料5的要点写为两条,资料6的写两条,相似的写在一起。
2.如果希望获得额外的2分,可以进行适当合并分类:第三条、第四条以及第五条西方大众文化的流行、暴力色彩词汇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威胁,其余是内部的环境,可以分为内外两类,如参考答案二。
3.不用分段,在方格纸中接着写即可。
4.答疑:按照自然段顺序罗列答案得到的分数不会较低,但是可能无法获得特别高的分数,例如第一个答案可以拿到12分左右,第二个答案可以拿到14分左右,逻辑清晰更符合阅卷老师排布得分词的顺序,有的题目可能会有额外2分的逻辑分。刷题课正是为了拔高大家的分数,例如在60分的基础上每道题再提升2分,4道题再提升8-10分。
金词积累:
汉语传播与保护尊重、敬畏、护卫、热爱、重视汉语学习语言优势、主导地位、通用语言、畅通无阻、信息强势、网络控制、信息发布文化保护政策、建立防范机制,维护语言安全随意简化、任意生造字、滥用、舍弃、漠视冲击、消解尊严、丧失韵味、割裂文化传承、威胁严肃性和规范性。
【解读】
注意积累规范性语言,下次遇到“请你概括汉语特点”这类的题目,可以写汉语具有传承性、规范性、韵味美,一定要积累“性、感、化”这类词。
24
2018黑龙江省直
根据“给定资料3”,分别阐述各则简讯在改善公共服务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20分)
要求:(1)分析透彻,表达准确,简明扼要;(2)不超过250字。 【审题】
1.省考考查对策的主要出题方式:概括与根据问题提对策。概括对策,对于逻辑的要求较高;根据问题提对策,对词汇积累的要求较高。
2.题干出现“分类、分别、种种、归纳、层次分明”说明答案需要进行分类,有分类的分数。“改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属于公共服务,说明公共服务可能不止一个方面的经验,例如可能分为完善医疗保障、促进教育公平、社会政策机制等几个方面。
3.如果题目要求分类,作答时没有分类,可能扣两分,甚至只能拿到一半以下的分数。前面的题目可能属于分类了就可以获得额外的两分,本题不分类会导致分数大打折扣,如20分满分只能获得10分左右。
资料3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国家拿出顶层设计,也需要各行各业多一些探索,多一些创意。日前,某周刊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刊发关于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相关简讯,下面摘录其中几则。
资料3首段:切勿看到“十九大”就开始摘抄,注意“简讯”二字说明本段只是背景段,没有答案要点。
(一)移动医院将专家请到家
资料3第一部分标题:小标题说明本则资料的重点内容,“移动医院将专家请到家”说明第一部分可能阐述的是医疗与互联网方面的内容。
今年开始,A省省立医院尝试建立了“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新技术实现53个临床科室、500余名医生全部上线,并连接西南多省的市县医院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余家。
资料3第一部分第一段:
1.“移动医疗平台”比标题“移动医院将专家请到家”表述更为规范,建议写总结词“移动医疗平台”。医疗平台包含科室、医生、医院、服务中心的功能,即“整合/依托新技术实现临床科室、医生上线;连接市县医院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的部分是建立了“移动医疗平台”,分的部分是整合科室、医生、医院、服务中心。
2.在平台的后面可以补充“整合资源”,但是这部分内容与医疗领域有关,一定要写到“医疗平台”。
3.对策注意普适性,本段只要不写具体的名称、地址和数量,如“53、500、100、西南多省”就属于普适性对策,可以学习搭建移动医疗平台。
4月初,西南边陲某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的李医生遇到一个疑难病例,通过A省省
25
立医院建立的“移动医疗平台”,李医生与省立医院在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动,很快得到专家的会诊结论,确定了下一步治疗方案。“移动医疗平台”让基层医院分享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让基层患者分享到高水平的诊疗医术。通过它,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高了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资料3第一部分第二段:
1.“4月初……治疗方案”:举例子,医疗平台、专家在前文已经写过,通过专家确立方案即整合资源。
2.“让基层医院……满意度”:属于移动医疗平台带来的意义。本题一共250个字,要求写4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50-60字,写明对策、经验即可,经验带来的意义不属于对策,不写。
3.本题限定为公共服务方面的内容,资料3第一部分提及的关于公共服务是医疗方面的内容,第二个部分可能不是医疗方面的内容,注意突出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
4.第一部分属于总分结构,首先提出“建立移动医疗平台”,再分述“建立移动医疗平台”的作用是整合科室、医生、医院,如果不写医疗领域,后面出现科室、医生、医院会很突兀,本题的普适性只能写到医疗这一个层级,可以去掉其中的数字和具体的位置。由于第一部分都在阐述医疗相关的内容,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因此不能回避医疗。
资料3第一部分梳理:建立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新技术实现临床科室、医生上线;连接市县医院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新规出台让瓜农不为难
资料3第二部分标题:“新规”即新的规定,“瓜农”即群众,说明第二部分可能涉及民生、农业的规定。
老张是一位瓜农,每到丰收的日子,他总是喜忧参半。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他开着拖拉机去城里卖瓜。他本想去政府指定的地方卖,可没想到一进城,就遇到有人要买瓜,他刚停下车卖了一个,电子台秤就被巡逻的执法人员收走了。老张沮丧地到服务大厅交了罚款,拿回被收缴的电子台秤。事后老张说,他也知道自己错了,不该在路边卖,但罚款太高,一天辛苦都白费了。更糟糕的是,为了拿回电子台秤,他折腾了一上午,西瓜都蔫了。
今年,老张就不必再为此担忧、沮丧了。国务院新颁布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同时降低了罚款数额,取消了“没收工具”等规定。
资料3第二部分第一、二段:
1.第一段没有出现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内容,第二段“颁布”即出台新规。“同时”表示并列,说明第二部分两个段落属于分总结构,写“出台人性化规定/出台有利于民生的规定/出台关怀百姓的规定”都可以。
2.第一段举例子说明老张遇到的问题,第二段进行总结,说明出台“重新界定无证无照经营概念,降低罚款数额,取消没收工具等规定”。
资料3第二部分第一、二段梳理:出台人性化新规。重新界定无证无照经营概念,降低罚款数额,取消没收工具等规定。
26
(三)养老机构变志愿者之家
资料3第三部分标题:第一部分是医疗,第二部分是民生新规,第三部分是养老,属于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无法回避养老和医疗。“变”说明可能出现养老方面的变革、创新。
日前,B市一家养老机构探索“老少融合”的养老新模式,养老院里不光住老人,年轻人也能入住。这家养老机构坐落在一栋大楼里,在老人们的居室之间专门为年轻人开辟了一些公益房。不过,年轻人想要入住是有条件的,他们不仅要具备养老服务的热情,还必须为老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通过累积服务时间来兑换住宿权和抵扣房租。
资料3第三部分第一段:
1.“日前……入住”:“老少融合”中的“老”指养老机构,“少”指的是志愿者,属于总结性的对策和经验。“养老院里不光住老人,年轻人也能入住”解释了“老少融合”的概念。
2.“这家……抵扣房租”:条件的具体展开属于第三层级内容,不用写,写“为年轻人开辟公益房,限定入住条件”即可。
同时,为了避免公益“变味”,该机构也想了很多办法。志愿者不但要在入住前经过机构的资格审查,填写报名表和承诺书,承诺每周参与志愿服务不低于一定次数,还要在每次志愿服务之后接受老人的满意度测评。虽然目前并无强制规定志愿者能入住多久或者一定要服务到什么程度。不过,机构每半年会开展一次考核,按照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及完成效果,决定其是否延续入住。
资料3第三部分第二段:
1.“同时,为了避免公益‘变味’,该机构也想了很多办法”:“同时”表示并列。 2.“志愿者……延续入住”:结合前文的内容,入住的第一步是限定入住条件,第二步是审查、填写报名承诺书,第三步是接受测评、考核,具体的内容不需要写,答案要点为“志愿者经过机构资格审查,填写报名表和承诺书,接受老人满意度测评,定期考核/建立考核机制”。
资深北漂小郑说:“公益房的创意真是太棒了,我在这儿住了一年多,不仅帮我解决了房租太贵的现实问题,还为我提供了平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真是一举两得,大家都说,这里是我们志愿者和老人共同的家。”
资料3第三部分第三段:阐述做法带来的意义,可忽略。第三部分取舍的难度较大,对策的距离比较远,包含意义一共三个层级,一般情况下,最后的具体内容这一个层级需要舍弃,否则可能导致作答的格子不足。
资料3第三部分梳理:
1.探索“老少融合”的养老新模式。
2.为年轻人开辟公益房,限定入住条件;志愿者经过机构资格审查,填写报名表和承诺书;接受老人满意度测评,定期考核。
3.答疑: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养老机构变志愿者之家”,标题是总结性的信息。本题的材料都是围绕公共服务展开,材料的每一个部分讲述的是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第一个领域
27
是医疗,第二个领域是民生的新规,第三个领域是养老模式,因此第三部分需要具体到养老这一个层级,即养老与志愿者相结合。
(四)让方便之处真方便
在Z市北坪村,村民一般管厕所叫“圈”,数尺见方,放块木板或者水泥板就成了方便之处——大家口中的“便所”。夏天如厕,周围全是蝇蚊;冬天如厕,冻得瑟瑟发抖。村民常常打趣说,“这村里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便所’”。今年,村里下决心启动了“小厕所”改造的“大工程”。改厕前,村书记老付为了把好事办好,领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地跑,在村民炕头上唠大家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厕所,然后又召开村民大会,跟大家一起商量改厕的具体方式,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改厕方案,把资金来源、改造目标、施工方式、验收标准等村民关心的问题一一明确。为保证效果,村里严把入口关,采取“统一招标耗材、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施工规范、统一检查验收”的方式,从物料准备、厕所改造、便器安装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
资料3第四部分第一段:这里的“方便之处”就是指厕所,不能不写厕所,公共服务就是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词要写到厕所一级,但是不能直接书写“厕所真方便”。
1.“在Z市北坪村……工程”:“方便之处真方便”用规范词语表达为“实施改厕工程建设”,为总结性的内容。
2.“改厕前”:出现时间线索。
3.“书记老付……召开村民大会”:“挨家挨户唠嗑”无法直接书写,规范表达“挨家挨户唠嗑”就是“深入基层”,“唠嗑”就是听取意见,收集民意。
4.“把资金来源、改造目标……明确”:方案的具体内容,不需要书写,因此工程改造的第一步为“深入农户收集意见,形成方案”。注意:这里不是公开方案,而是明确方案。
5.“为了……全程服务”:“严把入口关”“统一实施”“全程服务”为得分词。 6.本段时间线索明显:首先是厕所改造,具体为挨家挨户地听取需求、调查意见、形成方案,过程中严把入口关,统一实施标准,全程服务;在改造之后还要有具体的做法,即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方式展开。
在老付看来,改厕的工程建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像掏粪等一系列的后续管护该怎样运营。为此,村里再次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决定,除了拿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进行补贴外,还要实行群众自筹制度,每年向每户村民收取50元的维护费,让大家一起出力。
资料3第四部分第二段:
1.得出第三步为利用补贴、群众自筹,进行运营。其中“50元”不需要书写,直接写到利用群众补贴和群众资金进行后续维护即可。
2.总结:与前文并列。 (1)事前:收集民意。
(2)事中:严把质量关,统一标准,全程服务。
(3)事后:利用集体资金、群众补贴进行后续维护,至于出多少钱则不写。
28
3.答疑“如果写为厕所革命”:允许,在革命二字加上双引号即可;革命就是改造,是比喻的说法,就是改造厕所工程,实施厕所改造。
资料3第四部分梳理: 1.实施改厕工程建设。
(1)(前期准备)深入村户收集民意,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协商制定完整方案。 (2)(改造过程中)严把入口关,统一标准,全程服务。
(3)(开展后续管护)以集体经济收入为补贴,实行群众自筹制度。
2.注意:三个流程是并列的,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整个题目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内容比较难,其对策比较多,容易让人觉得内容都要书写,难以取舍;一般而言只需要写到一级总的内容,一级分述的内容即可。例如筹集资金(不写);具体的标准内容(不写);方案的具体内容(不写),即第三级别的最末尾的内容不写,写到流程(厕所改造首先要收集民意,制定方案;第二统一标准和服务;第三提供后续资金维护)即可。
【思维导图】
【梳理】
1.资料为总分逻辑。
(1)第一段:说明公共服务“民生无小事”,要深入到方方面面。
(2)四则简讯:分别从医疗领域、收入领域、养老领域、便民设施(厕所)领域来展开。
(3)注意:总结词中间一定要出现医疗、规定、养老模式以及厕所改造这四类词语,因为讲解的就是四个不同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内容,题目按照领域(公共服务的四个不同领域)来分类,具体为医疗领域、人性化规定、养老领域、便民设施领域。因此,以后在材料中遇到小标题时,需要注意;本题中的四个总结句都是通过小标题得出。
2.“方便之处方便”:“方便之处”指的就是厕所。
29
3.材料的逻辑要么是总分结构,要么是分总结构。只需要将总的内容放在前面,分的内容保留一个层级即可,多余的内容不写,本题只有250字,如果是400字的内容则可以多写。
4.要求概括对策的题目一般会要求同学们舍弃一个层级的内容,将最末尾的举例子的内容删除,优先保留前面的内容。
5.本题必须要分类,没有第二种书写方式。
【参考答案】
一、建立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新技术实现临床科室、医生上线;连接市县医院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出台人性化新规。重新界定无证无照经营概念,降低罚款数额,取消没收工具等规定。
三、探索“老少融合”的养老新模式。为年轻人开辟公益房,限定入住条件;志愿者经过机构资格审查,填写报名表和承诺书,接受老人满意度测评,定期考核。
四、实施改厕工程建设。深入村户收集民意,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协商制定完整方案;严把入口关,统一标准,全程服务;以集体经济收入为补贴,实行群众自筹制度,开展后续管护。
【参考答案讲解】
1.四个分类词语最少有8分,剩余内容为12分,因此20分的划分中: (1)四个分类词占据了一半的分数。
(2)剩余的词语,每一条中写到任意3个关键词即可得分(每条3分)。 2.总结:
(1)以后遇到要求分类的题目,首先要知道答案的布局,分类词单独占分,后面分别给分。
(2)其中“人性化”是总结出来的词语,可以不写这个词语,换成“出台了关怀民生的新规定”,这里讲述的是瓜农很不容易,还没有收成就已经被罚光、收光,难以生存,因此这时就要关怀老百姓,让瓜农减少损失,不高兴变高兴。以后如果看到老百姓一下子开心,一下子不开心,其中老百姓高兴就是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
3.分类:将总结词前置,每一条前面的词语就是总结词,代表这一段的核心词汇。 4.本题的公共服务默认主语为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改善公共服务(除非主语不一致才写主语)。
金词积累:
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尊严感、满足感
分享优质医疗资源,分享高水平诊疗医术,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出台人性化规定,探索创新模式,走访调研,倾听民意,民主决策。
30
【解读】
1.积累了很多公共服务相关的高频词: (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老百姓是否满意: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尊严感、满足感。 (3)贡献资源、提升医术、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出台人性化规定、探索创新模式、走访调研、倾听民意、民主决策。
2.有同学疑惑为什么要写“养老机构、收入”:题目的四则简讯就是围绕公共服务的四个领域展开,如果前文没有写到医疗,那么医生、科室、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内容也需要删除,因此类似的医疗的内容无法删除;同理养老的相关内容也不能删除,一旦删除意思就无法表达清楚,这道题就是从四个领域来展开,因此要注意。
3.关于经验要有普适性的问题:“普适性”就是将国别、领域、行业删除,这里有领域(学习需要灵活)是因为一旦不写领域,就无法体现材料意思;如果更换一个题目,题干的内容只有一个领域,那么领域是否书写都没有关系,因此本题的特殊之处就是材料按照领域来划分,如果不写领域就没有答案。
4.答疑“界定法律概念中为什么不写界定违法行业”:与前面问医疗的同学意思是一致的,如果不写就体现不出该领域的要点,当然写到违法概念本身可能也是有分的。
2017江苏C类
假如你是一名农村文化工作者,请针对“给定资料3”中农村基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的精准服务,提出对策和建议。(25分)
要求:措施具体,针对性强,条理清楚;篇幅250字左右。 【审题】
1.范围:“针对资料3……问题”说明范围是资料3。 2.主题和结构:
(1)在本题中,要求“针对问题提对策”,其潜台词就是问题已经给出,假如题目要求既要回答问题,又要回答对策,问题也不需要通过对策反推,其一定是现成的。在本题中,只需要回答对策即可,这里没有要求“首先概括问题,再回答对策”;也没有要求“问题明确,对策可行”,没有对问题提出任何要求,因此25分都属于对策分。
(2)对策的来源:两种来源,有的可以直接摘抄,有的可以借鉴。 ①如果有人提出好的建议、经验,可以使用。 ②如果无法使用,则只能根据问题推导。
③总结:要么根据问题推导,要么有现成的进行补充,要确保每一个对策都可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说明对策没有找全,这是对策的全面性。
(3)“基层文化的精准服务”的对策预判:
①基层文化可能有人才、人才队伍、丰富的文化形式、深刻的文化内容、多样化的内容、充足的资金保障、制度政策的激励、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书屋、图书馆等等,这些内容都有可能会出现。
31
②总结:创新内容、丰富形式、人才队伍、资金保障、政策鼓励等等,以上内容都可能会出现。
资料3
崎岖的山路上,清一色的老人,步履蹒跚,他们正翻山越岭赶往相邻的村庄去听戏,那儿有“老杨剧团”在演出!这是春节期间F省某山区真实的一幕。“老杨剧团”是由农民老杨牵头自发组建的农民剧团。春节以来,这个剧团已接到5单生意,有本镇的,也有邻镇的;有私人祝寿的,也有村委会邀请的。演出形式涵盖采茶戏、歌舞、器乐表演等多个门类。尽管只是利用农闲季节、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演出,但在当地拥有不少“粉丝”。从2014年5月组建到今天,“老杨剧团”的演员人数从4人发展到了20多人,甚至还有“90后”新鲜血液加盟。“老乡们说我们自己编排的戏有乡土味,比县里剧团的演出都好看。”老杨脸上满满都是自豪。
资料3第一段:
1.“崎岖的山路上……演出”: (1)举例子。
(2)如果是一个积极、正面的例子一般要借鉴经验;如果是消极、负面的例子则可能会总结出问题。其中“老人、翻山越岭、步履蹒跚”说明演出非常好。
2.“这是春节期间……农民剧团”:题干问的是基层文化服务的对策,说明可能要鼓励民间团体自发组建。
3.“春节以来……‘粉丝’”:
(1)“春节以来……邀请的”:说明这个团体很火,是自发组织的。 (2)“演出……门类”:说明演出形式多样,是积极的内容。
(3)总结:说明这是积极的内容,可能提供了一些经验,要自发组织、形式多样。 4.“从2014年5月……加盟”:“90后”说明有年轻的人才,要吸纳年轻的人才来传承。 5.“我们……自豪”:“自豪”说明做得好;“乡土味”说明内容上结合当地特点,接地气、有特色,为经验。
6.梳理:“老杨剧团”有粉丝、有人翻山越岭也要去看,说明做得好,具体为自发组建,演出形式多样化,演员中有年轻人才,注重传承性,内容特色接地气,符合当地实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经验;要找的是基层文化服务的对策,这里可能是要解决的问题的对策,首先画下来。
资料3第一段梳理:
1.要点(可能借鉴的到经验):自发组建剧团,培养年轻演员;文艺表演形式多样,结合本地特色。
2.有同学疑惑“这里没有问题,如何得知该对策可以针对问题”:首先将要点画出来,出卷人不可能突兀地给出一个例子,可能会有用,画出来以备有用。
“打麻将?谁有那闲工夫!年节是村里人聚得最全的时候,大家一起唱大戏、耍社火,都一心指望在全县社火大赛、戏剧大赛里拔头筹呢!”2017年2月18日,L县某村综合文化
32
服务中心里,66岁的赵大爷司鼓,他62岁的老伴杨大娘扮演旦角,夫妻俩一唱一和,乐在其中。作为该村业余剧团的发起人,赵大爷不但把自家的服装、道具免费提供给剧团使用,还义务培养年轻人学习表演,一心要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
资料3第二段:
1.“打麻将……戏剧大赛里拔头筹呢”:有人说话。该地方民众不打麻将,都去唱大戏、耍社火、比赛,说明该地的基层文化非常好,要借鉴经验,前文是自发组织表演,这里是举办文化比赛。
2.“2017年2月18日……乐在其中”:说明基层文化很好,有意义,很快乐。 3.“作为该村业余剧团……传统艺术后继有人”:“免费使用”中“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用”说明是无私奉献、资源共享的。
4.“义务培养年轻人学习表演,一心要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说明要培训新人、要传承,因此得到经验,除了要举办比赛、鼓励发起人要有奉献精神,还要培养年轻人传承艺术。
5.总结:两段首先是举“老杨剧团”的例子;接着是政府要组织比赛;之后是民间艺人要传承、奉献、培养年轻人,得出经验。因此基层文化不能独自行动,要有剧团、政府、发起人共同合作。
资料3第一、二段梳理:
1.要点(可能借鉴的到经验):举办文化比赛;鼓励发起人弘扬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年轻人,传承传统艺术。
2.有同学不放心,这里还是没有出现问题:这是出题人比较“坏”的地方,这两段本来应该放在结尾,出题人故意放在前面迷惑大家。因此只能画波浪线,为可能性的要点。
“如今,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被点燃,县里13个乡镇全部组建了业余剧团,成员达180多人。许多结合本地特色的文艺表演,让人眼前一亮。”L县文广新局局长说,“现在我们县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群众争着报名上节目,效果很好。以前我们总是花大价钱请些明星来演,人一走,又能留下什么呢?”
资料3第三段:
1.“自办”:已经写到,重复要点。 2.“L县文广新局局长说……什么呢”: (1)这里的局长将找到的要点进行了总结。
(2)“自办”“自发组织剧团”“结合本地特色”:这些要点都写了,重复的要点写一次即可,另外“点燃热情,鼓励群众参与”是第一次出现的要点(从“现在……留下什么”得出)。
资料3第三段梳理:
1.要点(可能借鉴的到经验):鼓励群众自办文化(“鼓励热情”为同义词),调动民众积极性。自发组建剧团,结合本地特色进行文艺表演。
2.结果:很好,不需要再花钱。
3.总结:前文找到了很多,实际上就三种经验: (1)政府:要举办大赛调动积极性。
33
(2)剧团:自发组建;表演要有特色;形式要多样。
(3)民间艺人:要有奉献精神,并且要培养年轻人做好传承工作。
(4)这三个段落都没有出现问题,而“山路崎岖”不是文化的问题,文化相关的问题一个都没有出现,是出题人“比较坏”的地方。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我们能提供什么?是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K市文化体育旅游局汤处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多年,走过不少地方。在他看来,农村大多数地区基层文化活动都缺乏新意,总是停留在传统的唱唱跳跳,搞活动就是喊一喊、凑一凑,花灯、小戏、广场舞居多;国家启动了一些文化下乡工程,但内容存在雷同、低质的现象。仔细分析一些农家书屋的书籍,会发现不少都是当地出版企业的库存书。“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的也多是上不了院线播映的影片。
资料3第四段:
1.“在他看来……但内容存在雷同、低质的现象”: (1)“在他看来”:后文可能有答案。
(2)“缺乏新意”:前文提到表演要有特色、接地气,说明问题已经解决,即创新、丰富活动形式。
(3)“国家启动……现象”:前文提到创新文化活动、具有特色、创新活动形式,已经解决这里的问题。
2.“仔细分析……播映的影片”:出现新的问题。总的问题是没有新意、质量差,具体表达为书屋是库存的书,影片质量不高,因此该问题需要被解决,得出新的要点为提升农家书屋、影片的质量,完善文化设施,提供优质的资源(文化质量和资源需要提升);可以说为“图书、影片等资源的质量和文化供给的质量要提高”。
3.总结:首先提出问题为缺乏新意、存在雷同(总),具体体现在提供的是库存书、上不了院线的影片;因此推出对策也是一样的,首先要提出总的对策,要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体为一方面提高文化图书和影片产品的质量,供给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要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让文化表演有特色且接地气。
资料3第四段梳理:根据问题提对策。 1.问题:
(1)总:基层文化活动缺乏新意,文化下乡工程内容存在雷同、低质。 (2)分:农家书屋的书籍库存书。“农村电影放映”上不了院线播映的影片。 2.要点:
(1)总: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下乡工程内容。 (2)分:更新农家书屋书籍,向基层输送高质量影片。
“配送错位,也是农村基层文化中一个潜在的问题。”汤处长介绍说。现代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已转移到城市,有的举家搬迁到城郊居住,甚至整个村都转移出去。一些农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成为“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资源配置需要重新定位。2016年汤处长他们为农民工送温暖,选择在城乡结合部放电影,没想到此举受到热烈欢迎,一年放了200多场。“外出打工的人
34
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需要特别关心。”汤处长补充说,“缺人缺钱,仍是部分边远地区文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基层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
资料3第五段:
1.“配送错位……潜在的问题”:得到问题为配送错位,看不明白,具体看下文是否有解释。
2.“汤处长介绍说……真空地带”:说明在一些社区、城乡结合部公共文化服务不足,成为真空地带,配送错位(总的问题),因此要重新定位资源配置(得出对应对策)。
3.“2016年汤处长……需要特别关心”:这里的第二个问题已经解决,不需要自己总结,说明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放电影;也可以鼓励自办、举办比赛,号召打工者积极参与,没有人放电影则可以自己放给自己看,因此前文的内容多多少少是可以对应上的。
4.“缺人缺钱……存在的问题”:
(1)“补充”说明还有问题,找到第三方面的问题。
(2)“缺人缺钱”:“人手不足、资金短缺”说明对策上要投入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人才,加强人才投入,加强基层文化的供给投入。一方面给予财政支持、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基层文化队伍。
5.总结: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1)配送错位(汤处长补充之前都是配送错位的问题),即资源配置有问题,对策为重新配置资源,具体为城乡结合部播放电影,丰富文化活动。
(2)缺人缺钱:对策为增加文化供给和投入,一方面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实基层文化队伍。要号召人家自建剧团、发起人培养年轻人等,上文的经验刚好将这个问题解决,因此大胆加入到答案中即可。
资料3第五段梳理: 1.问题一:
(1)总:配送错位。
(2)分:农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成为“真空地带”;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非常单调。
2.问题一对策:
(1)总:重新定位“真空地带”文化资源配置。
(2)分:在农民工聚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采取放映电影等形式,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3.问题二:
(1)总:文化供给不足。
(2)分:缺人缺钱,人手不足、资金短缺。 4.问题二对策:
(3)总: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
(4)分:增加基层文化服务财政支持,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35
【思维导图】
【梳理】
1.难点在于资料使用倒叙的手法:正常而言第四段要放在第一段,第一段到第三段的内容放到第四段之后,这样的难度就可以降低。因此如果资料有现成的对策,不知道是否能解决问题,则首先画下来,之后再看是否能解决之后出现的问题。
2.第一段到第三段的经验非常好,第一方面站在剧团的角度说,要自发组建剧团,文化形式多样,结合本地特色,既有组织人才队伍,又有丰富、创新的内容;第二方面政府鼓励大家参与,激发积极性;第三方面,奉献服务,传承艺术,培养年轻人,充实人才队伍。
3.第四段:三个问题对应三个对策。
(1)问题:第一是质量不高,缺少新意;第二是配送错位;第三是投入不足,供给不足。
(2)对策分别解决即可。 4.书写答案有两种写法:
(1)第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直接将所有经验,三条均分或者是放到第一条中。 (2)第二种是自己划分层次,第一方面是创新活动的内容(创新);第二方面是重新进行资源配置;第三方面是加大投入;第四方面是政府鼓励群众参与,号召积极性。总结:内容上分几个方面,首先内容和形式要创新;第二资源和配置要到位;第三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要到位;第四要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热情;第五要做好传承。
【参考答案一】
一、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下乡工程内容。1.调动民众积极性。鼓励群众自办文化,自发组建剧团,举办文化比赛。2.鼓励剧团文艺表演形式多样,结合本地特色。3.鼓励发起人弘扬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年轻人,传承传统艺术。4.更新农家书屋书籍,向基层输
36
送高质量影片。二、重新定位“真空地带”文化资源配置。在农民工聚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采取放映电影等形式,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三、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增加基层文化服务财政支持,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参考答案讲解】 方法简单粗暴:
1.将1-3段的经验放在第一条:调动积极性、组织比赛、鼓励大家结合本地特色表演,有分享精神,培养年轻人,提供书籍和影片等等,开头加上总结句“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下乡工程内容”。
2.剩余的内容是重新定位资源配置、加大投入。 3.一共三个方面的大对策。
【参考答案二】
一、调动民众积极性。鼓励群众自办文化,自发组建剧团,举办文化比赛;鼓励发起人弘扬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年轻人,传承传统艺术。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下乡工程内容。鼓励剧团文艺表演形式多样,结合本地特色;更新农家书屋书籍,向基层输送高质量影片。三、重新定位“真空地带”文化资源配置。在农民工聚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采取放映电影等形式,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四、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增加基层文化服务财政支持,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参考答案讲解】 1.从逻辑的角度上而言:
(1)答案一中的第一条答案内容太多,因此可以抽取一部分出来,例如调动积极性(包括奉献精神),只写创新活动和内容,即只写表演要结合特色,更新农家书屋、输送高质量影片,文化资源质量要提高。
(2)第二条答案:调动积极性,鼓励自发组织比赛,鼓励奉献、服务、培养年轻人。 (3)第三条答案:加强文化资源的配置。 (4)第四条答案: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
2.让答案长度差不多:一是积极性,二是创新,三是资源配置,四是加大投入。 3.本题不需要写问题,没有要求“回答问题,并回答对策”,也没有要求“问题明确”,问题只是用于推导对策,本题只需要回答对策即可。
4.很多同学对题目已经很“腻”了,做了三遍、四遍,但是要思考自己能否像老师一样,将答案进行整理,找到学习的乐趣。精细化做题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而不是停留在将答案找出来。
金词积累: 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
37
创新文化活动与内容,结合本地特色
点燃民众热情,鼓励民众参与,调动民众积极性
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需求,文化服务,文化供给,文化资源 配齐设施,人才队伍,资金充足,内容优质。 【解读】
1.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一定是创新的、有特色的。 2.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必须要群众参与,有积极性。
3.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要多元,有产品、活动、需求和资源,供给的质量要高。 4.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人才、资金和设施。 5.总结:
(1)内容上要创新、丰富、特色、接地气。
(2)主体:多元。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调动民众热情。 (3)种类:多元。有产品、活动、各种各样的资源,质量要高。 (4)要有人才、资金和设施的保障。
(5)以后再次遇到类似于文化供给侧改革、基层文化服务的经验、文化服务的特点,要注意从积累中调取出来。
6.答疑:对策和建议都是一样的(动宾短语表对策),建议和对策在不同题目中说法不同,但建议、对策、做法、措施都是一样的意思,其中做法是已经发生的,建议则是指未来可能去做的,这里问题的就是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将对策写出来即可,不需要分为有的通过经验借鉴得出,有的通过问题推导,不管是什么,只要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基层文化服务都是对策,分条写出来即可。
7.问题和对策一起书写的情况:
(1)并:题目要求先概括问题,并提出对策。 (2)对问题有具体的要求:问题明确,对策可行。
【说在课后】
1.这节课之后还有两道练习题,其会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录播课的形式添加进大家的课程包中。
2.问题和对策类的出题概率比较高(大约有80%的几率),题型上要么是回答问题,要么是回答对策,分值为20分。
(1)对于问题:
①消极负面的表达方式:书写的时候答案要与问法相对称,例如提问缺失、收缩等等,答案要看起来是问题,不能书写得比较褒义,例如饱和等中性词。
②问题要学会分类:本节课有两道题目要求分类,其中分类如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或者是如不同角度(人口、经济、城市、就业)、不同方面和主体,具体依据材料来分类。
(2)对策:要注意两种。一是需要概括做法(主要靠摘抄),考查的是大家的逻辑能力,在字数有效的情况下,一般取总不取分,将最具有总括性的和第二级的内容写到,至于第三
38
级详细展开部分,一般去掉不写(字数有限,通篇是答案);二是根据问题提对策,即根据问题反推对策,注意在根据问题反推对策之外,如果有现成的对策和经验,要注意摘抄到答案中。
3.一百页的课件:希望大家“1+0”,从零开始,预见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1”;问题、对策作为申论中的必考题型,希望大家从零开始,有百分之百的收获。
4.下节课讲解原因类题目,要提前预习;如果没有时间要将题目看一遍,如果有时间要将答案书写出来。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