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市秀山县隘口水库工程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2020-04-29 来源:钮旅网
设计与施工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年第5期 重庆市秀山县隘口水库工程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罗兴建 吕 锋 陈海鹏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 重庆400020) 【摘要】 黔渝交界的隘口水库位于中国西南著名的卡斯特发育地区。工程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本文为 隘口水库工程多年各阶段勘察研究工作的总结,详细分析论证了大坝坝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坝基岩溶地质 缺陷的地质评价客观合理,提出的坝基地质缺陷工程处理建议方案完全为设计采纳。 【关键词】 岩溶 溶洞 岩溶水文地质 坝基地质评价【中图分类号】【D0I编码】 基础处理 置换 灌浆 TV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2469(2010)05—0094—03 10.3969/j.issn.1672—2469.2010.05.032 1 工程概况 重庆市秀山县隘口水库工程大坝位于秀山县隘 口镇,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544.45m,总库容 3580×10 m。。代表坝型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 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区寒武至上统、奥陶系下统地层,岩性以 灰岩、白云岩为主,局部夹页岩,作为坝基的寒武 系毛田组,均为灰岩、白云岩。 地层岩性特征:坝基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上统毛 田组第一段(∈ ),岩性为灰~深灰色微晶~致 坝,设计最大坝高86.2m,灌溉干渠总长 87.487km,总灌溉面积为20.12×1O 亩。为一座 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乡镇供水、发电、旅游等 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 密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 85.8m。沟、槽内充填溶蚀残留岩块、漂石、砂卵 砾石及粘土夹碎石,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含水量 大,密实度差,结构松散,遇水在机械扰动后即成 为流塑状的稀泥。 2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势总体由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最 高峰椅子山海拔1631m,最低秀山平原及平江河 地质构造特征:岩层走向50。~80。,倾向320。 ~谷,高程低于340m,高差约1190m。平江河及其 支流地形多为深山峡谷。本区在地貌上划分为三个 时期:大娄山期,高程1200m~1300m;山盆期, 又可分为两个亚期,山盆一期,高程1000m左右, 山盆二期,高程700m~800m;峡谷期(乌江期) 350。,倾向左岸偏下游,倾角左岸一般25。~35。, 向下游变化为16。,右岸一般28。~35。。坝基河谷岩 层倾向下游偏左岸,岩层走向与河谷走向夹角约 40。,为斜向谷地质结构。地质构造上处于钟灵复式 背斜与平阳盖向斜交接部位,岩体受构造运动破坏 此期河谷急剧下切,除中途略有停顿外,形成高差 达200m~300m的深谷。据区域调查成果,本区 各主要河流沿岸断续发育有三级阶地和四层溶洞。 工程区碳酸盐岩大面积分布,占区域面积 大,结构面发育,地下水运动畅通,岩溶发育。 岩溶发育特征:溶蚀带集中在左岸O 曲页岩以 下与右岸F2断层以上。建基面以下溶蚀情况从 30 至50m深度以下下降至5 。 3O 以上;强岩溶含水岩组包括∈ 、∈z。、∈。 、 0 一O O。、P等,岩溶发育强烈,所含地下水 坝址防渗方案:左岸防渗线接O a页岩,长约 458m;河床采取悬挂帷幕方式,下限高程至 300m,最大深度约185m,右岸防渗线至ZK10孔, 作者简介:罗兴建(1975年一),男,工程师。 类型为岩溶水。隔水岩组包括前寒武系地层、 ∈ 、∈ +;、O O。、S等,为碎屑岩地层,以 基岩裂隙水为主。 ・ 94 。 设计与施工 长492m。全长1536m。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年第5期 上游围堰渗水点位于B区(上游片),流入A区基 坑,主要造成基坑排水与降水难度大。岩溶泉地下 4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及其评价 基坑范围内,根据大坝轴线与坝基位置关系, 将大坝基础划分为两个区:位于坝轴线处的A区 以及位于A区上下游两侧的B区。 (1)坝基A区 水均来自两岸山体,对降雨反应灵敏,径流通道连 通性好,流量基本代表最枯水期的泉流量。 (2)坝基B区 坝基B区位于坝基河床部分A区的上下游两 侧地带。地形为两岸高、中间低,横河向斜坡坡角 15。~25。,上游片左岸为陡坎;上、下游高、向坝 轴线方向低,顺河向纵向坡角5。~15。。高程460m  ̄大坝地基A区位于坝基河床部分的中央地带, 位于坝轴线两侧。施工开挖后建基面地形为两岸 高、中间呈低槽;基坑右侧及中心偏右存在沿溶蚀 裂隙发育的溶槽。地基表面受溶沟、溶槽、溶洞等 溶蚀影响,起伏不平,通过清除溶蚀充填物,起伏 489m,高差近30m。地基表面受溶沟、溶槽、 溶洞等溶蚀现象影响,起伏不平,通过清除溶蚀充 填物,起伏差一般2m~5m,最大达1O余m。溶 蚀形成的沟槽宽度0.2m~1.8m,最宽可达4.4m。 溶洞直径1.3m ̄10.7m,最大直径可达17.8m。 B区出露地层岩性及其产状与A区一样。上游 差一般2m ̄5m,右侧陡坎最高达10m。开挖后揭 露的溶洞直径0.7m~13.0m,最大直径可达 33.0m。 上游与B区连接一带发育f4断层错动带,产 状走向273。,倾向3。,倾角21。,与岩层产状相 近,缓切层。断层带岩性为花斑状白云岩与角砾 岩,厚度在10m以上,溶蚀强烈,溶沟、溶槽发 育,充填粘土夹碎石。断层未溶蚀部分胶结好,强 度较高。基坑开挖已将断层暴露在地表,将直接作 为坝基。 片发育f4断层错动带,产状走向273。,倾向3。,倾 角21。,与岩层产状相近,缓切层。断层带岩性为花 斑状白云岩与角砾岩,厚度在10m以上,溶蚀强 烈,溶沟、溶槽发育,充填粘土夹碎石。断层未溶 蚀部分胶结好,强度较高。基坑开挖已将断层暴露 在地表,将直接作为坝基。溶蚀裂隙发育,主要有 走向35。与走向65。两组,陡倾,大部分溶蚀张开, 宽5m~10cm,部分发育形成溶洞,充填灰黄色粘 土夹砂砾石、碎石及溶蚀残留块石。基坑岩溶强烈 基坑岩体中小断层较发育,其发育规律主要有 三组,并以fl、fl0、f5为控制性结构面,延伸长 度大,控制其它结构面的发育规模。所有断层均沿 断层带发生溶蚀,宽度较大的形成走向溶槽,如沿 发育,主要溶蚀现象有溶洞,溶沟、溶槽及岩溶泉。 较大的溶沟、溶槽共有39条,溶洞共有16个。 f1断层带发育形成的JK—KL55溶槽,伴随f1走 向一直延伸,最宽处达2.5m。 基坑中溶蚀裂隙发育,主要有走向45。与走向 6O。两组,陡倾,大部分溶蚀张开,宽5cm~ 10cm,经强烈溶蚀后形成溶沟、溶槽,宽lm~ 根据对坝基基坑表面岩溶的统计,溶蚀面积约 4521m。,相应平均面溶蚀率24.7%,与前期勘察 结论基本一致。 坝基水文地质条件有两类:基坑渗水与岩溶地 下水,基坑渗水包括上游围堰渗水与导流明渠渗 水,渗水点有19处,岩溶泉共有16处。上游围堰 渗水早期分布在堰脚一带,随着基坑深挖、高程下 3m,局部发育形成溶洞,普遍充填灰黄色粘土夹 砂砾石、碎石及溶蚀残留块石。 基坑初步揭露出岩体时岩溶强烈发育,经施工 开挖后,大部分溶洞、溶沟、溶槽已经挖除。通过 现场施工地质编录,地基岩体中主要溶蚀现象有溶 降,渗水点逐渐向下游、向基坑中心迁移,渗水通 道的变化为早期通过堰底砂卵砾石层渗漏,而后变 化为先进入砂卵砾石,再进入基岩,通过基岩中的 洞,溶沟、溶槽及岩溶泉。较大的溶沟、溶槽共有 10条,溶洞共有16个。 岩溶通道发生渗漏。出水点的变化为:早期渗水为 清水,后期变为土黄色浑水,携带大量泥砂,而基 根据对A区基坑表面溶蚀区域的统计,溶蚀 面积约1657.9m。,相应平均面溶蚀率20.5%,与 前期勘察结论基本一致。 坝基水文地质条件有两类:基坑渗水与岩溶地 下水。基坑渗水包括上游围堰渗水与导流明渠渗 水,导流明渠渗水在导流明渠断流后即停止渗漏, 坑底的渗水则从地下涌出,因围堰内外水头差,造 成出水点翻砂冒浆。 岩溶地下水以岩溶泉形式排向基坑,从溶洞、 溶蚀裂隙中流出,出水点一般位于基坑底四周坡 脚,水质清澈,在枯水期流量小。泉眼随着基坑开 挖深度下降,说明径流途径连通性好。 ・ 95 ‘ 设计与施工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年第5期 基坑中岩溶地下水对降雨的反应灵敏,随降雨 量增加流量加大,径流通道畅通。基坑渗水与上游 围堰及导流明渠水位同步变化,随水位增高而渗流 量加大。 区溶蚀残留岩体开挖或处理后仍可作为坝基占 30.9 ;Ⅲ区溶蚀填泥现状为流塑状态占27.3 , 不能作为坝基持力层,必须清除。 (2)坝基开挖原则:根据隘口水库工程《大坝 5基岩体工程地质分区及其评价 隘口水库坝基岩体溶蚀强烈,通过各阶段工程 地质勘察及实际施工揭示情况,根据基坑溶蚀程度 基础开挖技术要求》中对A区地基的开挖要求:A 区心墙下灌浆廊道基础(坝轴线)开挖至溶蚀岩体工 区(带)顶面,心墙廊道上游50m、下游30m范围 基础全部挖除溶蚀填泥Ⅲ区(带)并尽可能挖至溶 对基坑岩体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带),其特征如下。 工区(带)。溶蚀岩体区(带)。主要特征为出 露成片基岩,以溶蚀裂隙及直径<2.Om的溶洞发 育为主,溶隙及溶洞中普遍充填黄色粘土夹砂砾 石、碎石。主要分布在河床两岸。根据初设报告, 工区岩体线溶蚀率在基岩面以下Om~lOm为 3O ,lOm~20m为20 ,20m~30m为1O , 3Om~50m为5 ~1O ,50m以下为<5 ,但 河床深部局部有大溶洞发育。施工地质勘察在右岸 坝轴线上游做了一次面积溶蚀率统计,统计高程 471m ̄474m,计算出面积溶蚀率为19.1 ,与基 岩面以下10m ̄20m20 的直线岩溶率接近。在现 场施工过程中发现,将基坑中已出露的连续基岩炸 开清除后,下部则出现一些溶蚀残留岩体区,再对 其进行开挖后,又会出现相对完整的连续岩体。这 一现象在基岩面以下Om ̄30m,可能会反复出现。 Ⅱ区(带)。溶蚀残留岩体区(带)。溶蚀残留 岩体区出露石柱,石芽,有基岩产状,下部与成片 基岩相连,其间发育溶沟,溶槽,并相互贯通,充 填灰黄色粘土夹砂砾石、碎石、块石。本区主要分 布在河床中心两侧、I区与Ⅲ区过渡地带。Ⅱ区在 剖面上的厚度为2.0~8.Om,最厚可达12.5m。 根据施工过程中现场测量,土石比为2:l~1:1, 即Ⅱ区的溶蚀率达50 ~75 。 Ⅲ区(带)。溶蚀填泥区(带)。溶蚀填泥区充 填灰黄色粘土夹砂砾石、碎石、块石,无基岩出 露,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含水量大,结构松散,遇 水机械扰动后即成为流塑状的稀泥。本区主要分布 在河床中心溶蚀深槽内,大部分已开挖清除。 基坑岩体分区方式除在平面上分为溶蚀区外, 在剖面上也可分为同样性质的溶蚀带。 6坝基地质缺陷处理方案 (1)坝基岩体利用:根据开挖后基坑情况将基 坑分为三个区,工区溶蚀岩体基岩底部基本连接, 可作为坝基岩体面积占坝基总面积的41.8 ;Ⅱ ・ 96 ‘ 蚀残留岩体Ⅱ区(带)的底部。对工区(带)内发育 的溶沟、溶槽开挖深度不得小于其宽度的2倍。 (3)坝基处理方案:心墙下灌浆廊道基础(坝 轴线)开挖至溶蚀岩体工区(带)顶面,心墙廊道 上游50m、下游30m范围基础全部挖除溶蚀填泥 Ⅲ区(带)并尽可能挖至溶蚀残留岩体Ⅱ区(带) 的底部后,采用C15混凝土浇注至灌浆廊道基础 处;其它部位应挖除溶蚀填泥Ⅲ区(带),将基础 置于溶蚀残留岩体Ⅱ区中上部,将溶沟、溶槽回填 碎块石或C15混凝土处理。 (4)坝基防渗方案:对坝基进行重点部位固结 灌浆处理,坝轴线上游50m,下游30m范围内固 结灌浆深度基本为30m,根据钻孔揭露的溶洞情 况可局部适当加深。根据前期勘察资料及灌浆试验 成果进行帷幕灌浆处理,建议施工中根据先导孑L试 验所确定的防渗底线,调整帷幕灌浆布置和深度。 7 结论 (1)隘口水库坝基位于寒武系毛田组灰岩、白 云岩中,断裂构造发育,岩溶强烈发育,岩溶水文 地质条件复杂。 (2)坝基A、B两区岩溶发育,主要受控于断 层以及长大裂隙、层面及其组合,溶洞、溶沟、溶 槽、溶缝普遍发育,溶洞规模巨大。岩溶泉点地下 水均来自两岸山体,对降雨反应灵敏,径流通道连 通性好,流量基本代表最枯水期的泉流量。 (3)坝基岩体利用,工区溶蚀岩体可作为坝基 岩体、占41.8 ,Ⅱ区溶蚀残留岩体开挖或处理 后仍可作为坝基、占30.9 ;m区溶蚀填泥现状 为流塑状态占27.3 ,不能作为坝基持力层,必 须清除置换。 (4)坝基岩溶发育,须对坝基进行重点部位固 结灌浆处理、局部适当加深,根据前期勘察资料及 灌浆试验成果进行帷幕灌浆处理,建议施工中根据 先导孔试验所确定的防渗底线,调整帷幕灌浆布置 和深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