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技能,还要开发和提高学员智力、培养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3
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体会知识和生活体会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形,以帮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乐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换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掌控教学要求,增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判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形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爱好,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爱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当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爱好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渐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形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爱好。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导致形成落后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连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整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旧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体会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进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着落学习的难度,增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重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知道,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重视实践与探索,增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内在动机。
3、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控小数点位置移动引发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控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控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知道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控肯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肯定物体的位置,能描写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视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酷爱数学,善于研究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重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3、从运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运算,使学生打好运算的基本功,做到运算细致,快速,正确。
4、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运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遭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6、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运用题应当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摸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换。
7.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落后生辅导措施
1、了解学生本来的学习情形,从实际动身,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六、优生的培养措施
1、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肯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控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摸干脆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摸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控科学、灵活的方法。
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量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第一,教材出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觉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遭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换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大数,将百以上、万之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换,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觉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视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视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视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爱好大数吗?为何?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成心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爱好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之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重视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存大量的感性体会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换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遭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知道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之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进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觉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视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体会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视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视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知道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存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控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知道万之内数和以后知道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增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知道,收集并交换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体会初步积存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视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知道,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内涵丰富。
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量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第一,教材出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觉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遭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换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大数,将百以上、万之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换,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觉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视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视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视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你爱好大数吗?为何?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成心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爱好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之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重视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存大量的感性体会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换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遭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知道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之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进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觉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视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体会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视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视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知道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存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控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知道万之内数和以后知道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增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知道,收集并交换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体会初步积存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视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知道,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内涵丰富。
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挑选你们感爱好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查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换: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视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视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多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视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定视察者的位置。
2. 使学生在视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进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爱好拍照吗?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视察这两张照片,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视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视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爱好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体会。]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视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视察物体)
二、 合作探究 1. 指导视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视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视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视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挑选)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视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判。
连续示范:再视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视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查,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视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挑选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视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视察活动的条件。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视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视察的位置不同,视察的结果也不同。]
2. 换位视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视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视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视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视察后,组织反馈。
连续换位视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视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视察小猴,你发觉了什么?
[评析:换位视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控视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入体会到视察同一个物体,视察的位置不同,视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 学会判定。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论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侧重让学生弄清判定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定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运用已经积存的视察体会,通过想像判定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视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定视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视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知道,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 活动交换 1.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视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视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 “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侧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定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02X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到此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