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首 先诞生在 美国.
3.四大先驱: 拉斯韦尔 、 卢因 、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 “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 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 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 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 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 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施拉姆 《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
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6.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大众
二、名词解释或简答:
(一)、四大先驱★★★★★
拉斯韦尔:①五w模式(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 析】、对谁【受众分析】、有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②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③勾勒出了传播学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为什么被称为传播学先驱?
a.答出前几点上述几个研究;b.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影响;c。拉斯韦尔对传播学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①“把关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 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②“把关人”的研究(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卢因是一个心理学家
怀特和卢因对把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卢因提出,怀特使用个案研究法做了进一步的把关 研究.
霍夫兰:①说服效果实验:态度说服理论(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 生的变化) ②控制实验法:(对美国士兵观看记录片的研究) ③其为耶鲁学派代表并且是社会心理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①传播的效果两级传播理论调查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法 ②开创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③他是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社会学家)
(二)、威尔伯·施拉姆【名词解释:施拉姆】 ★★★★ ①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 ②他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贡献:
a.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b。一生写了 30 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包括《: 报刊的四种理论 》 、 《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 、 《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 ( 《 传播学概论 》 )
c.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三)、信息与符号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
2、符号的定义:
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本元素,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就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3、符号的分类:
分为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信号(物理性质)、象征符(人类语言)
4、柯日布斯基与普通语义学: a.著作:《 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 》 b.“ 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 ” c。 非等同原理、非全原理、自身反映原理
5、温德尔约翰逊,早川一荣总结出的四种语言失当现象:
a.死线抽象: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 上。
b.忽视差异:如我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了。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个人从来不说真话。天下乌 鸦一般黑。
c.非此即彼,对事物务必做多种估计,切忌极端表述。
d.自我投射,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 其中: 自我投射 ≠ 直抒胸臆
举例:天很热。 侦探小说很有趣。 公开表达投射
6、非语言符号的分类:①体语、②副语言、③视觉性非语言符号、④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①表达态度与情绪。②辅助语言传播.③代替语言。 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①传播信息、②表达情感、③指导行动 相关著作 维特根斯坦 《 哲学研究 》
(四)、库利,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五)、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霍夫兰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1953 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六)、“沉默的螺旋”理论 “ 沉默的螺旋 ”最早是 德国学者诺依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
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
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七)、信源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等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这个概念说明,争取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简答与论述相关知识点
三、简答题与论述题知识点:
(一)传播模式 1、传播过程三大基本模式的发展:从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到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德弗勒模式)再到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
2、就是从线性模式的五W模式到最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这到底肯定是论述题,非常重要,所以请详细关注书上第四章相关内容)
(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什么区别★★★★★★
(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其理论有认知)
(四)受众的几种假说理论
选择接触线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此队里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五)、伊里县研究 —- 两级传播 —— 意见领袖
1、两级传播 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 现 :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意见领袖,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 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 -— 意见领袖 -— 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罗 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必然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
2、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特点: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二,意见领袖的
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四,意见领袖社交范 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六)、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 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
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 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 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 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 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 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七)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 法。
①“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效果,两种给人 一种公平的效果。
②“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他给人一种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 说明给人一种免疫效果 。
③“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给人一种观点鲜明,但同时也给人 一种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而另一种给人一种理解的困难性。
④“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只有两种结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⑤警钟效果,他能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他度和行为向 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说服的恐惧效果。
(八)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 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
答:“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发现出来。说明了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绝对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①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九)议程设置理论
主要内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麦库姆斯和 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 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不足:与其说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或消失,不如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十) 知沟假说 信息沟理论
1。知沟理论:1970年蒂奇诺提出的。主要内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1)传播技能的差异(2)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3)社交范围的差异(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2.“上限效果”假说:1977年艾蒂马和克莱因。主要内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 3.信息沟理论:1974年卡茨曼提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