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知识与能力
1.学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排比手法写句子。
3.概括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景,掌握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2.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品读重点词句,领悟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培养民主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我国各民族的友爱团结和幸福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词句的表达效果。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爱我中华》的音乐或视频片段。
2.引入:在我国的边疆,有一所小学在一棵大青树下,学校里有各种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他们在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看,清晨,他们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去看看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指导读好课题,注意“的”的读法。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3.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同时画出有关民族的词语。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5.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鲜、艳、静、枝、粗”这些生字时,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学习“坝、绒、粗、凤”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理解“鲜艳、摔跤、服装”等词语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加一加: 鲜=(鱼)+(羊) 艳=(丰)+(色) 静=(青)+(争) 枝=(木)+(支) 粗=(米)+(且)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汉”的横撇与捺要舒展。
“艳”左部的“丰”三横间距均匀,“色”竖弯钩舒展。
“服”左部“月”略窄,右边的竖笔在竖中线上。 “装”的“衣”横要短,左撇和右捺相呼应。 “扮”左窄右宽,“分”上半部分撇短捺伸展。 “读”言字旁略小,横钩靠上方,“头”字撇稍长。 “所”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易错提示:
“晨”下面是三横,不要少写。
“粗”右边的“且”里面是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
羊:鲜(新鲜)——洋(海洋)——样(花样) 同音字归类:
扮(打扮)——办(办法)——半 (一半)
晨(早晨)——尘(尘土) 敬(敬爱)——静(安静) 量词归类:
所:一(所)学校 一(所)医院
(4)短语积累:鲜艳的民族服装、绚丽多彩、欢唱的小鸟、敬爱的老师、飘扬的国旗、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洁白的粉墙。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1)全文共4个自然段。(2)可爱。“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附近有小鸟、松树和山狸,校园里还有蝴蝶、花朵、大树。(3)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点题。
2.找出课文中的民族名称: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3.结合图片介绍这些民族,包括民族服装、民族特色和风俗等。 民族介绍示例:
傣族: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穿着方面,传统妇女穿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景颇族:景颇族民风淳朴、直爽,是一个骁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抗铜枪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百种彩色图案花纹,其中大多数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贫穷落后的景颇山已经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少女的传统服饰是浅色对襟上衣,下着深色裤子,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发辫上插花。
德昂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地区,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德昂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泼水节。民间艺术有图案雕刻。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辨字组词。 凤
风扬杨
fèngfēngyángyáng
凤竹吹风飞扬杨树
鲜
样
xiānyàng
鲜艳样式
2.本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点题。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早晨 汉字 鲜艳 服装 打扮 敬礼 读书 安静 树枝 所有 粗大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写小朋友在小学里的幸福快乐生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课文,看看小朋友在学校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怎样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明确:(1)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2)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3)这是一所欢乐、祥和的学校: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2.阅读第1自然段。
(1)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各民族的小朋友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走在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来到学校。
(2)朗读句子: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掌握“从……,从……,从……”和“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并仿写。
(3)比较体验表达效果。
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走来了。 (4)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
①……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小学生。
②……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德昂族的小学生,还有汉族的小学生。
③……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3.学习第2、3自然段。
(1)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小朋友是怎样上课学习的,指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2)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得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感受窗外的宁静。通过自由阅读、指名读体会。
(3)提出问题:下课了,小朋友会做些什么?操场上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想象描述。
(4)找出描写下课后校园的情景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照应题目,抒发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说说这所小学留给你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表,交流感受。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我会填。
(1)pínɡ( )坝 ( )果 ( )等 (2)dài( )表 ( )领 爱( ) (3)hú( )蝶 二( ) ( )水 2.我会选。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安静 宁静 平静)。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 宁静 平静)。 明确:1.(1)坪 苹 平 (2)代 带 戴 (3)蝴 胡 湖 2.(1)安静 (2)平静
3.我们参观了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了解了同学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
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小朋友啊!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处走来
到学校后: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
大青树下的小学 好,向国旗敬礼
上课时:小朋友们读课文,小动物们 安静地听同学们读课文下课后: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上学路上:各个民族的小学生从各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人教
(部编版)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遵循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P20) “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钟启泉崔允漷 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219)。所以,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由一个又一个学生直面任务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所构成。
3.达成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导向就是以学定教,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依据。
4.强化反馈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思维过程调整教学,进行指导,实现顺学而导。
5.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习得语文素养。
6.落实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课程性质要求,教师“教阅读”“教表达”,学生“学阅读”“学表达”。 教科书分析:
1.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上学、上下课两个场景和环境一个画面,介绍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感受到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第一个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3.课后思考题:“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要求学生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然后通过阅读理解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并将画面表述出来。本来,这类思考题从复述角度的学习而言,属于创造性复述,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仅仅是认识、了解“有新鲜感词句”的手段策略,所以,仅需把画面用一、两句话表述出来便可。
4.课后“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的学习是落实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根据课后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供的例子,“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
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首先就要认识、了解什么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然后才能“画出”,因此,要安排好学习过程。“和同学交流”属于语感培养的训练,交流应包括两个方面:(1)这些词句表的是什么情,达的是什么意;(2)这些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两方面的交流,则是通过想象画面实现,“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决不能陷入单纯的句式知识学习的老路。
5.课后“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属于读后感受体会表达的练习,应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了解这所学校是什么样的——对比自己对一般学校的认知,找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把对比找出的特别之处组织为言语表达出来。
6.课后练习题“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体会课文两个场景的描述是顺利进行说话表达的前提。
6.课文的插图表现的这所学校上课的场景,仅为课文内容之一,学生可以运用在第一学段形成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力学习了解,从而减轻仅凭文字信息了解内容的量和难度,为学生顺利过渡到第二学段学习提供了帮助。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了解自然
段中心意思的能力;初步能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复述;能与同学交流读文后的感想体会,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2. 通过两年的识字学习,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再加上从三年级开始,识字教学已从“多认少写”转变为“多写少认”,会认的字学习量减少了,相对而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也就以会写字的学习为重点了,因此,应采用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 3.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语文的学习从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转移到“学阅读”“学表达”为重点了,重点的转移,会给三上的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不适和困难,为此,“学阅读”“学表达”的教学目标更要做好任务分析,设计好达标的步骤,减少学生学习的不适和困难,顺利过渡到第二学段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2.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3、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每单元啊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提示了该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整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把握。)
(一)认识“单元导读”。(设计说明:“单元导读”是统编教科书第二学段的一个新编排,学生需要了解其编写意图和功能,才能实现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的目的。)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习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有关学习内容。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
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习,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习,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
“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习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习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习。(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习)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习,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
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大青树下的小学 热爱团结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大青树下的小学 人教(部编版)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摔”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作者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平等对待少数民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暑假玩得开心吗?过完这个暑假,今天我们又回到了学校,同你们一样,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也有很多的小朋友回到了自己的学校(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现在我们就看看他们的学校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2.这所民族小学里汇集了哪些民族的小朋友?请大家打开课本《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看看。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第1自然段:坪坝(bà) 汉(hàn)族 鲜艳(yàn) 打扮(bàn) 飘扬(yáng)
第3自然段:朗读(dú) 摔(shuāi)跤(jiāo) 第4自然段:凤(fèng)尾竹 洁(jié)白 (1)指名读并正音。 (2)小组开火车读。 (3)同桌互相指读。 3.指导书写。
(1)着重分析指导“晨”“绒”“球”“装”“静”。 “晨”:上下结构,下部的“辰”不要少写一横。 “装”:上下结构,“壮”的右边上横长,下横短。 (2)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指导理解。
5.再读课文,说说这所“民族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校园景色优美,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友爱,学习认真,生活快乐。特点:学生来自各个民族,他们的习惯、穿戴不同,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同,学校里有铜钟、凤尾竹。) 三、认知贯通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学生交流汇报。(从上学路上、不同民族服饰、到校情景三方面说) 2.比较句子,体会描写的具体性。
A.早晨,从各处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B.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这两句话哪一句好?为什么? (2)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好这句话吗?
3.认识民族服饰。
出示句子:“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1)看图讲讲民族的名称。
(2)你能仿照句子用“……有……有……有……还有……”说话吗?指导学生说。
4.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怎么样?(都成了好朋友)(团结友爱)
5.理解“穿戴”。
(1)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穿戴不同”是指穿着不同的民族服饰,戴着不同的帽子、饰品。
(2)出示:“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3)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所民族小学的学生,再现早上来到校园里的情景。注意理解“招呼”一词的含义。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四、课外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2.从课文中画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摘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谁能说说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的? 二、巩固提升
1.学习第2、3自然段。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了。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和下课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示:“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听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①体会相关句子,并仿写第二句,要突出“静”,写具体。 ②理解“好奇”,你能给“好奇”换一个词语吗?(新奇)
③课文在写同学们活动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小动物呢?(衬托了民族小学
安静和热闹不同的景况,也表现了民族小学的师生与大自然的动物和谐相处。) ④指导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仿写两句话。
(1)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有无“就”字的不同,然后读出相应的语气。 ①这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②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2)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然后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①铜钟,挂在大青树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墙上摇晃……
②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3)这段话写得真美,请你仿写一下我们这所美丽的校园。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 , , 。 3.讨论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①校园美丽—小学生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校园里挂着古老的铜钟,有粗壮的大青树、摇曳的凤尾竹……②民族团结—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在同一间教室读书,一起玩耍、和睦相处……③生活欢乐—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和看热闹……) 三、句段解读
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解读]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表现了同学们去上学时心情很高兴;向老师问好,说明同学们尊敬师长;向国旗敬礼,说明了他们热爱祖国。。
2.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解读]这句话通过描写环境的静,衬托了孩子们认真读书,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因为被孩子们的书读得好听所吸引,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
四、文章脉络
(第1自然段)路上及到校时。 (第2~3自然段)课上、课下情况。 (第4自然段)赞美民族小学。 五、课后习题
第2题: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更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民族,但都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紧密地团结在五星红旗下。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景色优美 绚丽多彩
团结友爱 “好朋友” 令人难忘、向往 欢乐祥和 学习玩耍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