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部分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旨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
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托名神农著,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
元2世纪),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无毒,养生延年和祛邪致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故被称为药学经典之著。
2.魏晋南北朝: 《吴晋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雷公药对》,《徐之才药
对》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辑,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序列”部
分首先回顾本草学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列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药及金石等药例”,“服药食忌例”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顺序。本书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的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3.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苏敬等主持编撰而成,
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将药物功
用概括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千金方》:孙思邈 4,宋,金元时期: 《本草图经》:我国最早的刻板本草图谱。 《证类本草》:唐慎微,药后附方,医药紧密结合。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饮食疗法专门著作 5,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
增374),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1
6,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植物实名图考》:吴其浚 7,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道地药材:指某一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状况的特异,出产的某种药材比其它
地区出产的药材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称为道地药材。
植物药的采收:
1,全草类药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2,叶类药物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收。
3,花类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4,果实和种子类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和根茎类以阴历二,八月采收
6,树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采收,根皮应于立秋后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炮制的目的:纯净制贮矫臭味,变能增效减毒性
①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②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⑥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2,常用炮制方法: ⑴修治:
① 纯净处理 ② 粉碎处理 ③ 切制处理
⑵水制: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切制和调整药性
① 润:使用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
效的前提下,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② 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
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③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⑶火制:
①炒:炒黄、炒焦、炒炭 ②炙: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
方法
③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
充分发挥疗效。
④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
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2
⑤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⑷水火共制:
煮: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蒸: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褝: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捽:将药物煅烧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⑸其他制法:
1,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药物经过物料析出细小结晶 2,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
霉菌使发 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产生新药的方法。
3,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
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发幼芽。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一般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
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二,中药的功效:中药的治疗作用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中药的性状: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
坚软、润燥)等。
一,四气
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
的。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物的温热寒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发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
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二,五味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 1,药物的滋味 2,药物的作用 五味的意义:
1,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2,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缓,即有补缓、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3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广义通泄、有降泄、有清泄、燥湿等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
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物都是沉降的。
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掌
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不知经脉而用药,其失也泛”。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
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用药时也不能拘泥于归经,应考虑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五,有毒无毒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
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毒性反应是临床用药时应当尽量避免的。由于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
物储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目的:全面兼顾治疗要求,制约药性,防止不良反应,毒
性和副作用)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
合使用。
单行:用单味药致病
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
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失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七章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
辛芍叛藜芦。
4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分禁用和慎用两部分
属禁用的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蛰、马钱子、蟾蜍、川乌、草
乌、藜芦,胆矾、瓜蒌、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牤虫、三棱、莪术等。
属慎用药的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物。
慎用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大黄、番
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三,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事物 1, 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2, 寒性病应忌食生冷
3,胸痹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4,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
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5,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6,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
品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古方剂量换算: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用量为5-10g,部分为15-30g 中药的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沙锅,砂罐
煎药用水: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加水多少:淹没饮片2cm 煎煮浸泡:20-30分钟
煎煮火候及时间: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
分钟
趁热滤汁
煎煮次数:一般一剂药可以煎煮三次 入药方法:
先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药和须久煎去毒的药物
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
后下: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或须缓减
5
药力之品,应待药将煎成时再投入煎沸数分钟即可
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有绒毛的药物应用纱布包裹后进行
煎煮,防止混入药液而刺激咽喉
另煎:昂贵的药物须另外煎煮,以免煎出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
收
烊化: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和锅底,应先行烊化,再与其
他药汁兑服
冲服: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汁或
开水冲服
煎汤代水: 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
1,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 2,饭前服:补虚药,治疗胃肠疾病药物 3,饭后服:消食健胃药,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4,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5,定时服:发病前某时服 6,不拘时服:急性重病
服药次数:一般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 服药冷热:通常温服 热病冷服 寒病热服 各论
6
第一章 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本类药物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使肌
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有发散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无汗),脉浮等证。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 麻黄 辛微发汗解表,宣肺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3,风肺 3-1苦温 平喘利水消肿 水水肿;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膀胱 0 桂枝 辛甘 发汗解肌,温经1,风寒感冒;2,寒凝血痹诸痛;3,心肺 3-1温 通脉,助阳化气 风湿痹证 膀胱 0 3,胸痹,痰饮,水肿,心动悸脉结代 3-1紫苏 辛温 发汗解表,行气1,风寒感冒,咳嗽痰多;2,脾胃肺 0 宽中,解鱼蟹毒 气滞,胸闷呕吐;3,鱼蟹中毒,腹脾 痛吐泻 生姜 辛微解表散寒,温中1,风寒感冒;2,胃寒呕吐;3,肺肺 脾 3-10 止呕,温肺止咳 寒咳嗽;4,解半夏,天南星,鱼蟹呕家温 毒 圣药 香薷 辛微发汗解表,化湿1,阴暑证(夏日乘凉饮冷,外感风肺胃3-10 和中,利水消肿 寒,内伤暑湿);2,水肿脚气 脾 夏月温 麻黄 3-1荆芥 辛微祛风解表,透疹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肺 0 温 止痒,止血 瘙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肝 治外感无论寒吐衄下血 热皆可用 防风 辛甘祛风解表,胜湿1,感冒头痛,风疹瘙痒;2,风湿膀胱3-1微温 止痛,止痉 痹痛;3,破伤风证;4,肝郁犯脾,肝脾 0 腹痛泄泻 羌活 辛苦发散风寒,胜湿1,风寒感冒,头痛身疼;2,风寒膀胱3-10 温 止痛 湿痹,肩臂疼痛(腰以上风寒湿痹) 肾 白芷 辛温 祛风散寒,通窍1,风寒感冒,阳明头痛牙痛,鼻塞肺胃 3-10 止痛,消肿排鼻渊;2,疮疡肿毒;3,寒湿带下,脓,燥湿止带 皮肤瘙痒 细辛 辛温祛风解表,散寒1,外感风寒,阳虚外感;2,偏正肺肾3-5 小毒 止痛,温肺化头痛痹痛牙痛;3,寒饮咳喘;4,心 饮,通窍 闭证实证
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凉之品,发汗作用比较缓和,以发散风热为主要
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而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薄荷 辛凉 发散风热,清利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肺肝 3-6 咽喉,透疹解目赤,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骚痒;4,毒,疏肝解郁 肝气郁滞,胸闷胁痛;5,暑邪痧胀腹痛吐泻 牛蒡辛苦发散风热,宣肺1,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吐痰;肺胃 6-12 子 寒 透疹,利咽散2,风热发疹,疹发不畅;3,热毒疮结,解毒消肿 疡,痄腮 蝉蜕 甘寒 发散风热,透疹1,外感风热,咽痛音哑;2,麻疹不肺肝 3-10 止痒,祛风止透,风疹瘙痒;3,惊痫夜啼,破伤风;痉,退翳明目 4,目赤翳障 桑叶 甘苦发散风热,润肺1,风热感冒,头痛咳嗽;2,肺热燥肺肝 9-10 寒 止咳,平肝明目 咳;3,肝阳上亢,头痛目眩; 菊花 辛甘发散风热,清肝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2,目赤昏肺肝 10-15 苦微明目,平抑肝花;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疔寒 阳,清热解毒 疮肿毒 疏散风热用杭菊(黄菊),平肝明目用滁菊(白菊) 蔓荆辛苦发散风热,清利1,风热感冒,头风头痛;2,目赤肿膀胱5-1子 微寒 头目 痛目昏多泪;3,风湿痹痛 肝胃 0 柴胡 辛苦疏散退热,疏肝1,寒热往来,感冒发热;2,肝郁气肝胆 3-10 微寒 解郁,升举阳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3,气虚下陷,气,清胆截疟 久泻脱肛;4,疟疾 升麻 辛微发表透疹,清热1,风热头痛,麻疹不透;2,热毒牙肺脾3-1甘微解毒,升举阳气 痛咽痛痄腮;3,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胃大0 寒 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肠 葛根 甘辛解肌退热,透发1,外感发热,头项强痛;2,疹透不脾胃 10-15 凉 麻疹,生津止畅;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热渴,升阳止泻 泻热痢,脾虚久痢 淡豆甘辛解表,除烦 1,感冒头痛;2,胸中烦闷,虚烦不肺胃 10-15 豉 凉 眠;3,护胃和中
8
第二章 清热药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性皆凉,用其寒性除热,此热或因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
里,或阴虚生热。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 辛甘清热泻火,除烦1,气分壮热烦渴;2,肺热咳喘;3,肺胃 15-30 大寒 止渴,收敛生肌 胃火牙痛;4疮疡溃后不敛 知母 苦甘清热泻火,滋阴1,气分实热烦渴;2,肺热咳嗽,阴肺胃6-12 寒 润燥 虚燥咳; 肾 3,阴虚消渴;4,骨蒸潮热 芦根 甘寒 清热生津,除烦1,热病烦渴;2,胃热呕吐;3,肺热肺胃 15-30 止呕,利尿 咳嗽,肺痈吐脓;4,热淋涩痛 淡竹甘淡清热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清心火;2,口舌生疮,心胃10-叶 寒 尿赤淋浊,黄疸尿赤 小肠 15 莲子苦寒 清心安神,涩精1,热病高热神昏;2,失眠遗精;3,心肾 1.5-3 心 止血 血热吐血 栀子 苦寒 泻火除烦,清热1,热病烦闷;2,湿热黄疸;3,血热心肝3-1利湿,凉血解毒 出血;4,热毒疮疡;5,消肿止痛 肺胃0 三焦 夏枯辛苦清肝明目,消肿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肝胆 10-15 草 寒 散结 2,痰火凝结之瘰疠瘿瘤,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的药性多属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均有清热燥湿功效。
如湿温或暑温夹湿的身热不畅、胸膈痞闷、小便短赤;脾胃湿热内蕴所致的恶心呕吐、痞满;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耳肿流脓、胁肋疼痛;湿热下注的带下腥臭、或湿热蕴结膀胱的热淋涩痛、或湿热滞于大肠的泻痢里急后重;湿热浸淫肌肤的湿疹;实热流注关节的关节红肿疼痛等,上述诸证大多可见舌苔黄腻,皆为本类药物的适应范围。 黄芩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肺胃3-1解毒,止血,安2,肺热咳嗽;3,热病烦躁,寒热往胆大0 胎 来;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血肠 热出血;6,胎动不安 黄连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心肝2-5 解毒 2,热病高热;3,心烦失眠,胃热胃大呕吐,肝胃失和,呕吐吞酸;4,痈肠 肿疮毒,皮肤湿疮;5,血热出血 黄柏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肾膀5-1解毒,退虚热 痢,黄疸;2,疮疡肿毒,湿疹湿疮;胱大0 3,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肠 龙胆 苦寒 清热燥湿,泻肝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肝胆3-6 火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膀胱
9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功能清解热毒或火毒,主要用于痈肿疔毒、丹毒、痄腮、热毒、下痢、咽喉肿痛、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温病等。 金银甘寒 清热解毒,疏散1,疮痈疔毒;2,外感风热,温病初肺心10-15 花 风热 起;3,热毒血痢;4,金银花露-清胃 解暑热 板蓝苦寒 清热解毒,凉血1,温病发热,头咽痛,发斑;2,大心胃 10-15 根 利咽 头瘟疫,丹毒痄腮 连翘 苦微清热解毒,消痈1,疮痈肿毒,瘰疠结核;2,外感风肺心6-15 寒 散结,疏散风热 热,温病初起;3,清心利尿,热淋胆 涩痛 蒲公苦甘清热解毒,利1,疮痈,乳痈,内痈;2,热淋,黄肝胃 10-30 英 寒 湿,消痈散结 疸;3,咽喉肿痛;4,目赤肿痛 15-鱼腥辛微清热解毒,消痈1,肺痈,肺热咳嗽;2,热毒疮痈;肺 30 草 寒 排脓,利尿同淋 3,热淋 白头苦寒 清热解毒,凉血1,热毒血痢;2,阴痒;3,疟疾 大肠 6-15 翁 止痢 3-1射干 苦寒 清热解毒,利咽1,咽喉肿痛;2,痰壅咳喘 肺 0 祛痰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的作用。因心主血,肝藏血,古本类药大多入心肝二经。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的实热证。如温热病热入营血、心神被扰、身热心烦、舌绛脉细、甚则神昏谵语;热入血分、扰乱心神、热盛迫血、吐血扭血、尿血便血、身发斑疹、躁扰不安、甚则晕狂。 生地甘苦清热凉血,养阴1,热入营血;2,吐血扭血,便血崩心肝10-30 黄 寒 生津 漏,热毒斑疹;3,热病口渴,内伤肾 消渴,肠燥便秘 玄参 甘苦清热凉血,滋阴1,热入营血;2,咽喉肿痛,瘰疠痰肺胃10-15 咸寒 解毒 核,脱疽;3,劳嗽咳血,阴虚发热,肾 消渴便秘 牡丹苦辛清热凉血,活血1,血热斑疹吐扭;温邪伤阴,阴虚心肝6-15 皮 微寒 散瘀 发热;3,经闭经痛,症瘕,跌打损肾 伤;4,疮痈,肠痈 6-1赤芍 苦微清热凉血,祛瘀1,血热之瘀斑,吐扭;2,经闭经痛,肝 5 寒 止痛 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3,目赤肿痛
10
第五节 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多归肝,肾经,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退骨蒸。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亦可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伤阴劫液而致发热呈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 青蒿 苦辛清虚热, 凉血, 1,热病伤阴,夜热早凉;2,阴虚发肝胆3-10 寒 解暑,截疟 热; 肾 3,暑热外感;4,疟疾 地骨甘寒 清虚热,清热凉1,阴虚发热;2,血热出血;3,肺热肺肝6-15 皮 血,清肺降火 咳嗽; 肾 4,泄热生津止烦渴 第三章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或清热泻火,使热毒火邪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或逐水退肿,使水湿痰饮之邪从大小便排出。主要由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盛及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第一节 攻下药
本类药物多具苦寒沉降之性,主入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并具有清热泻火之功。主要用于胃肠积滞、里热炽盛、大便秘结、燥屎坚结、腹满急痛等里实证。其清热泻火作用还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或火热炎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毒疮痈、血热吐扭等(釜底抽薪)。 大黄 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2,血热妄行脾胃5-1泻火,止血,解之出血,及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大肠0 毒,活血化瘀,龈肿痛;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肝心 清泄湿热 4,瘀血诸证;5,黄疸,淋证 芒硝 咸苦泻下,软坚,清1,实热积滞,大便秘结;2,口疮,咽胃大10-15 寒 热 痛,目赤,疮痈肿痛;3,外敷回乳 肠 第二节 润下药
本类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老、体弱、久病,产后所致津枯、阴虚、血虚便秘。 火麻甘平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脾大10-15 仁 肠
11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有强烈的泻下作用,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肠道排出,部分药物还兼有利尿作用,从而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积聚、喘满壅实等正气未衰之证。另外本类药物药性峻猛、副作用大、易伤正气、多数具有毒性,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体虚者慎用,孕妇禁用。 甘遂 苦寒泻下逐水,消肿1,水肿鼓胀,胸胁停饮;2,风痰癫痫;肺肾0.5-有毒 散结 3,痈肿疮毒 大肠 1 1.5-京大苦辛泻下逐水,消肿1,水肿,鼓胀,胸胁停饮;2,用于痈肺戟 寒 散结 疮肿毒,瘰疠痰核 肾,3 大肠 芫花 辛苦泻水逐饮,祛痰1,胸胁听饮,水肿鼓胀;2,咳嗽痰喘;肺肾1.5-温有止咳,杀虫疗疮 3,痈疽肿毒,秃疮,顽癣 大肠 3 毒 巴豆 辛热峻下冷积,逐水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胃大0.1-有大退肿,祛痰利咽,大便不通,气急口噤;2,腹水鼓胀;3,肠,0.3 毒 外用蚀疮 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4,痈疽,疥癣,肺 恶疮
12
第四章 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多辛香苦燥走散,功善祛除留着肌表,经络的风湿,部分药物还具有止痹痛,通经络,强筋骨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症。
本类部分药物辛香苦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 5-1独活 辛祛风湿,止痹1,风寒湿痹痛;2,头风头痛; 肾5 苦痛,解表 膀温 胱 1-1防己 苦祛风湿,止1,风湿痹症;2,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膀0 辛痛, 痛; 胱寒 利水消肿 肾脾 5-1威灵辛祛风湿,通经1, 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膀仙 咸络, 瘫痪;2,痰饮积聚; 胱 5 温 消痰水,治骨3,诸骨鲠喉 鲠 5-1秦艽 苦祛风湿,舒筋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2,骨胃5 辛络, 蒸潮热,小儿疳热;3,湿热黄疸 肝微退虚热,清湿胆 寒 热 10-木瓜 酸舒筋活络,除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肝温 湿和胃 2,吐泻转筋; 脾 15 蕲蛇 甘祛风通络,定1,风湿顽痹,口眼喎斜,半身不遂;2,麻肝 5-15 咸惊止痉 风,疥癣,皮肤瘙痒;3,小儿急慢惊风,破温伤风 有毒 5-1五加辛祛风湿,强筋1,风湿痹痛;2,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肝皮 苦骨,利尿 3,水肿,脚气浮肿; 肾 5 温 10-桑寄苦祛风湿,益肝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肝生 甘肾,强筋骨,2,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肾 15 平 养血安胎
13
第五章 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脾恶湿喜燥,土爰暖而喜芳香。若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致病。本类药物多辛香温燥,善芳化燥除湿浊,舒畅气机而健运脾胃,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此外,本类药物通过化湿又能解暑,暑温、阴寒闭暑、湿温等证亦可选用。 广藿辛微化湿,解暑,止1,湿滞中焦;2,暑湿证及湿温初起;脾胃5-10 香 温 呕 3,呕吐 肺 厚朴 苦辛燥湿,行气, 1,湿阻中焦;2,肠胃积滞;3,痰饮脾胃3-1温 消积,平喘 喘咳 肺大0 肠 砂仁 辛温 化湿开胃,温脾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2,脾胃虚寒脾胃 5-10止泻 呕吐; 后理气安胎 3,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下 白豆辛温 化湿行气,温中1,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2,呕吐;3 肺脾3-6后蔻 止呕 胃 下 佩兰 辛平 化湿,解暑 1,湿滞中焦;2,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脾胃5-10 肺 苍术 辛苦燥湿健脾,祛风1,湿滞中焦;2,风湿痹痛;3,外感脾胃 5-10 温 湿, 表证夹湿; 发表 4,夜盲症,眼目昏涩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
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淡能渗泄,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湿疮、湿疹、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淡能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
量增多。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症。 茯苓 甘淡利水渗湿,健脾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证;3,心脾10-15 平 安神 心悸,失眠 肾 猪苓 甘淡利水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肾膀5-10 平 胱 泽泻 甘淡利水渗湿,泄热 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2,肾膀5-10 寒 湿热带下,淋浊;3,泻相火保真阴 胱 薏苡甘淡 利水渗湿,健脾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泄泻;3,脾胃10-30 仁 微寒 止泻 肺痈,肠痈;4,湿痹筋脉拘挛 肺 清热排脓,除痹
14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主入膀胱、肾经。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走下焦,尤善清利下焦湿热,长于利尿通淋,多用治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小便混浊等病证。 车前甘寒 利尿通淋,渗湿1,热淋,水肿,小便不利;2,暑湿泄肾肝5-15子 止泻, 泻;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热痰肺 包清肝明目,清肺咳嗽 煎 化痰 滑石 甘淡利尿通淋,清热1,热淋,石淋;2,暑热烦渴,湿温初膀胱10-15 寒 解暑; 起;3,皮肤湿疮、湿疹、痱子; 胃 祛湿敛疮 关木苦寒 清热利水通淋,1,热淋,脚气肿胀;2,口舌生疮,心心小3-6 通 通经下乳 烦尿赤; 肠膀3,血瘀闭经、乳少;4,湿热痹痛 胱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本节药物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苦泄寒清,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湿热黄疸,亦可用于治湿疮、湿疹、湿温等湿邪为患病证。 茵陈 苦寒 清利湿热,利胆1,黄疸;2,湿温,湿疮,湿疹 脾胃10-退黄 肝胆 30 金钱甘淡除湿退黄,利尿1,湿热黄疸;2,石淋,热淋;3,痈、肝胆30-草 微寒 通淋,解毒消肿 恶疮肿毒、毒蛇咬伤;4,烧伤,烫伤 肾膀60 胱 虎杖 苦微利胆退黄,清热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2,痈疮肿毒、肝胆10-30 寒 解毒,活血祛瘀,烧烫伤、毒蛇咬伤;3,血瘀经闭、痛肺 祛痰止咳 经、跌打损伤、症瘕;4,肺热咳嗽
15
第七章 温里药
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物好能助阳、回阳,故可用治里寒证。 附子 辛甘回阳救逆,补火1,亡阳证;2,阳虚证;3,寒痹证 心肾3-15 大热助阳; 脾 (先煎30-60分钟减毒) 有毒 散寒止痛 肉桂 辛甘补火助阳,散寒1,肾阳虚证;2,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肾脾2-5 热 止痛; 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痛经,闭心肝 后下 温经通脉,鼓舞经;3,阴疽;5,久病体虚,气血不足 气血 干姜 辛热 温中散寒,回阳1,脾胃寒证;2,亡阳证;3,寒饮伏脾胃3-1通脉; 肺喘咳 心肺 0 温肺化饮 吴茱辛苦散寒止痛,疏肝1,寒滞肝脉诸痛;2,呕吐吞酸;3,肝脾1.5萸 热有降逆 虚寒泄泻 胃肾 -6 小毒 助阳止泻
16
第八章 理气药
凡以疏理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理气药性味多为辛香苦温,主归脾、肝、肺经。因其辛香行散,苦能降泄,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包括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和行气止痛等功效。主要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等证。 陈皮 辛苦理气健脾,燥湿1,脾胃气滞证;2,痰湿痈滞; 脾肺 3-10 温 化痰 青皮 苦辛疏肝破气,消积1,肝气郁结诸证;2,食积气滞;3,肝胆3-10 温 化滞 气滞血瘀 胃 枳实 苦辛破气消积,化痰1,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2,痰浊阻脾胃 3-1微寒 除痞 滞,胸脘痞满; 大肠 0 3,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脏器下垂 木香 辛苦行气,调中,止1,脾胃气滞诸证;2,大肠气滞,泻下脾胃3-10 温 痛 后重; 胆 3,肝胆气滞 大肠 6-1香附 辛微疏肝理气,调经1,肝郁气滞诸痛证;2,月经不调诸证 肝 苦微止痛 (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 三焦 2 甘平 乌药 辛温 行气止痛,温肾1,寒凝气滞所致胸腹诸痛证;2,下元肺脾3-1散寒 虚冷之尿频、遗尿证; 肾膀0 胱 沉香 辛苦行气止痛,降逆1,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2,胃寒呕脾胃1-1.5 温 止呕; 吐;3,虚喘证 肾 温肾纳气 川楝苦寒 行气止痛,疏肝1,肝郁化火,胁肋胀痛;2,虫积腹痛 肝胃3-1子 有小泄热; 小肠0 毒 杀虫疗癣 膀胱 薤白 辛苦温阳散结,行气1,胸痹证;2,肠胃气滞,泻痢后重 肺心5-1温 导滞 胃大0 肠
17
第九章 消食药
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谓消导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食导滞、健运脾胃作用。主要用于因饮食积滞所引起的脘腹胀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 山楂 酸甘 消食化积,行气1,肉食积滞证;2,泻痢腹痛;3,淤脾胃10-15 微温 散瘀 阻肿痛 肝 神曲 甘辛消食和胃 饮食积滞 脾胃 6-15 温 麦芽 甘平 消食和中,回乳1,食积不化;2,妇女断乳,乳汁郁积、脾胃10-15 消胀 乳房胀痛; 肝 莱菔辛甘消食除胀,降气1,食积气滞;2,痰盛气喘;3,跌打脾胃3-10 子 平 化痰 损伤,瘀血胀痛 肺 鸡内甘平 消食健胃,固精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2,遗精遗尿;脾胃3-10 金 止遗; 3,结石症块 小化坚消石 肠,膀胱 第十章 驱虫药 凡以驱除或灭杀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本类药物多具毒性,主要入脾、胃、大肠经。对人体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有毒杀、麻痹作用,能促使其排出体外。因此,驱虫药主要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 使君甘温 驱虫消积 1,蛔虫证,蛲虫证;2,小儿疳积 脾胃 10-15 子 苦楝苦寒 杀虫,疗癣 1,蛔虫、蛲虫、钩虫病;2,疥癣湿疮;肝脾6-9 皮 有毒 3,脓包疮,虫牙疼痛 胃 槟榔 苦辛驱虫消积,行气1,广谱驱虫药(绦、钩、蛔、蛲、姜大肠6-15 温 利水 片);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小儿疳胃 积;3,水肿,脚气肿痛
18
第十一章 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各种出血病证,如咯血、咳血、吐血、扭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部分药物尚可用于血热、血瘀及中焦虚寒等症。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多入血分,归心、肝、脾经,具有清泄血分之火热而止血之功效。适用于血热妄行出血证。 大蓟 苦甘凉血止血, 1,血热出血证;2,热毒疮痈;3,高心肝 10-15 凉 散瘀解毒消痈 血压,黄疸 小蓟 苦甘凉血止血 1,血热妄行出血证;2,热毒疮痈;3,心肝 10-15 凉 散瘀解毒消肿 尿血、血淋 地榆 苦酸 凉血止血;解毒1,各种血热出血证;2,痈疽肿毒;3,肝胃 10-微寒 敛疮 水火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大肠 15 槐花 苦微凉血止血,清肝1,血热出血证;2,肝火上炎之目赤头肝大10-15 寒 明目 痛 肠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本类药物既能止血,又能化瘀,能消散瘀血而止血,适用于因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 三七 甘温 化瘀止血,消肿1,体内外各种出血;2,跌仆瘀肿疼痛;肝胃 3-10 微苦 定痛 3,胸痹心痛,症瘕、血瘀经闭、痛经及产后瘀阻腹痛诸证 10-茜草 苦寒 凉血止血,活血1,血热夹瘀之出血证;2,血瘀经闭,肝 15 通经 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蒲黄 甘平 化瘀,止血,利1,各种内外出血证;2,瘀滞心腹疼痛;肝心 3-10 微辛 尿 3,血淋; 4,重舌、木舌、舌胀满口、口舌生疮 五灵苦甘化瘀止血,活血1,瘀血内阻之出血、诸痛证;2,小儿肝脾 3-15 脂 温 止痛 疳积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本类药物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长于收敛止血,且其性多平,或凉而不寒,无论热性出血或虚寒性出血均可用之。部分药物还有解毒敛疮、止泻止痢作用。 白及 苦甘收敛止血,消肿1,体内外诸出血证;2,疮疡肿毒,烫肺胃3-10 涩 生肌 伤及肛裂、手足皲破等;(收敛止血要肝 微寒 药)
19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本类药物性多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从而达到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不固之虚寒性出血证,如便血、崩漏、扭血、紫癜等,出血日久,色暗淡。此外,本类部分药物尚有温经散寒之功,可用于脾胃及下焦虚寒之呕吐、泄泻、腹满、痛经、月经不调等。 艾叶 辛苦温经止血,散寒1,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2,虚肝脾3-15 温 止痛, 寒性腹痛; 肾 调经安胎,祛湿3,虚寒性月经不调及胎动不安;4,泻止痒 痢霍乱,妇女带下及湿疹,疥癣 炮姜 苦涩温经止血,温中1,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2,虚脾肝 3-6 温 止痛; 寒性腹痛腹泻等; 温中止泻 灶心辛温 温中止血,温胃1,脾气虚出血;2,虚寒性呕吐,反胃脾胃15-30 土 止呕; 及妊娠恶阻;3,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肝 温脾止泻 久泻不止
20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凡能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本类药物味多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主归肝、心二经,入血分。善走散通行,而有活血化瘀之功,并通过活血化瘀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症等作用。根据其作用强弱之不同,有和血行血,活血化瘀及破血逐1356018930 川芎 辛温 活血行气,祛风1,血瘀气滞诸证(血中气药)(妇科活肝胆 3-1止痛 血调经之要药);2,头痛之要药;3,心包 0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延胡辛苦活血,行气,止血瘀气滞诸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心肝3-10 索 温 痛 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脾 郁金 辛苦活血止痛,行气1,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2,热病神昏,肝心5-12 寒 解郁 癫痫等症; 胆 凉血清心,利胆3,肝胆湿热;4,肝郁化火,气火上逆,退黄 迫血妄行之吐血,扭血及妇女倒经等 姜黄 辛苦破血行气,通络1,血瘀气滞诸痛证;2,风寒湿痹;3,肝脾 3-10 温 止痛 痈疡疮毒 丹参 苦微活血调经,凉血1,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心肝 5-15 寒 消痈; 瘀滞腹痛等症; 清心安神 2,血瘀之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等证;3,疮疡痈肿; 4,温热病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红花 辛温 活血通经,祛瘀1,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心肝 3-10 止痛 证;2,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症;3,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桃仁 苦甘破血祛瘀,润肠1,多种血瘀;2,肺痈,肠痈;3,肠心肝 5-1平有通便; 燥便秘; 大肠 0 小毒 止咳平喘 4,咳嗽气喘 益母苦心 活血祛瘀,利水1,妇人血瘀经产诸证;2,水肿,小便肝心 10-草 微寒 消肿, 不利; 膀胱 30 清热解毒 3,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牛膝 苦酸 活血通经,补肝1,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胞肝肾 6-15 甘平 肾 衣不下及跌打损伤等症;2,肝肾不足,强筋骨,引火下腰膝酸软无力;3,上部火热证;4,淋行, 证,水肿,小便不利 利尿通淋 水蛭 辛苦破血行气,消积1,血瘀气滞所致的症瘕积聚,经闭,肝脾 3-10 温 止痛 心腹刺痛等; 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3,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三棱 苦辛破血行气,消积1,血瘀气滞经闭腹痛,症瘕积聚; 肝脾 3-10 平 止痛 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21
第十六章 开窍药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 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服。 麝香 辛温 开窍醒神,活血1,闭证神昏;2,疮疡肿毒,咽喉肿心脾 0.06-0.1 通经, 痛;3,血瘀闭经,症瘕,心腹暴痛,止痛,催产 跌打损伤,风寒湿痹;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冰片 辛苦 开窍醒神,清热1,闭证神昏;2,目赤肿痛,喉痹口心脾0.03-0.1 微寒 止痛 疮;3,疮疡肿毒,溃后不敛 肺 石菖辛苦开窍宁神,化湿1,痰湿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头晕、心胃 5-10 蒲 温 和胃 耳鸣;2,湿阻中焦,脘腹胀闷,痞塞疼痛,声音嘶哑,风湿痹痛,痈疽疥癣,跌打损伤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咳喘证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为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之功效;而止咳平喘药也常兼化痰之效;而且在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所以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为一章介绍。
本类药物具有辛、苦或甘味,药性寒凉或温热;辛能宣通肺气,苦能燥湿化痰,降泄肺气,温以散寒,凉可清热,甘润肺燥,故本类药物具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或内伤引起的痰饮阻肺、肺失宣降的痰多咳嗽气喘,痰蒙清窍或引动肝风所致的眩晕、癫痫惊厥、中风痰迷,以及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疠、阴疽流注、麻木肿痛等病证。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苦温,归肺、脾、肝经。温以祛寒,苦能燥湿,故以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为主要功效。 半夏 辛温 燥湿化痰,降逆1,湿痰,寒痰证;2,胃气上逆呕吐;脾胃3-10 有毒 止呕; 3,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4,肺 消痞散结,外用瘰疠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5,消肿止痛 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 天南苦辛燥湿化痰,祛风1,湿痰,寒痰证;2,风痰所致的眩晕,肺肝3-10 星 温有解痉; 中风,癫痫及破伤风;3,痈疽肿痛,脾 毒 外用消肿止痛 瘰疠痰核,毒蛇咬伤 白附辛甘燥湿化痰,祛风1,风痰所致中风口眼喎斜,惊风癫痫,胃肝 3-6 子 温 止痉, 破伤风,偏头痛等;2,瘰疠痰核、痈解毒散结止痛 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3-1白芥辛温 温肺化痰,利气1,寒痰壅肺,悬饮;2,痰湿阻滞经络肺 0 子 散结; 之肢体关节肿痛,阴疽流注;3,冷哮通络止痛 日久;(除皮里膜外之痰) 旋覆苦辛降气化痰,降逆1,痰饮壅肺或痰饮蓄结证;2,噫气,肺脾3-1花 咸微止呕 呕吐 胃大0 温 3,胸胁痛;(肺胃气逆病证之要药) 肠
22
第二节 清热化痰药
本类药物多属苦寒,或甘寒质润之品,有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治由于热痰壅肺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黄稠,舌苔黄腻;或燥痰犯肺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少粘稠,咳痰不爽。 3-1桔梗 苦辛开宣肺气,祛痰1,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2,肺 0 平 排脓, 热毒壅肺之肺痈;3,咽喉肿痛,失声;利咽 4,窿闭,便秘 川贝苦甘 清热化痰,润肺1,肺热、肺燥及阴虚咳嗽;2,瘰疠及肺心 3-10 母 微寒 止咳, 乳痈、肺痈、疮痈等 散结消肿 浙贝苦寒 清热散结,化痰1,风热、痰热咳嗽;2,瘰疠、瘿瘤,肺心 3-10 母 止咳 疮痈,肺痈 瓜蒌 甘寒 清热化痰,利气1,痰热咳嗽;2,胸痹,结胸等;3,肺胃 10-微苦 宽胸, 肺痈、肠痈、乳痈等;4,肠燥便秘 大肠 20 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竹茹 甘微清化热痰,开郁1,肺热咳嗽;2,痰火内扰之心烦失眠;肺胃 6-10 寒 除烦, 3,胃热呕吐;4,吐血,扭血,崩漏,清胃止呕 伤暑烦渴不止 第三节 止咳化痰药
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温或寒,其止咳平喘之理也有宣肺、清肺、降肺、敛肺和化痰之别。 苦杏苦微止咳平喘,润肠1,咳喘诸证;2,肠燥便秘;(咳嗽要肺大5-10 仁 温 通便 药) 肠 苏子 辛温 降气化痰,止咳1,痰壅气逆咳嗽;2,肠燥便秘,(痰肺大5-10 平喘, 壅气逆咳嗽要药)(+白芥子+莱菔子肠 润肠通便 =三子养亲汤) 5-1百部 甘苦 润肺止咳,杀虫1,新久咳嗽,顿咳,肺痨咳嗽 肺 5 微温 灭虱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 5-1紫菀 苦甘 润肺下气,化痰1,咳嗽有痰 肺 0 微温 止咳 开宣肺气 5-1款冬辛温 润肺下气,止咳多种咳嗽,止咳力强,止咳常用药;肺肺 0 花 化痰 痈咳吐脓痰 5-1桑白甘寒 泻肺平喘,利水1,肺热咳喘;2,水肿;3,清肝泻火 肺 5 皮 消肿 葶苈苦辛 泻肺平喘,利水1,痰涎壅盛咳喘; 肺膀5-10 子 大寒 消肿 2,胸腹积水实证 胱
23
第十四章 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神志失常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安神药多以矿石、贝壳或植物的种子入药,有质重沉降安定之性。多入心、肝二经。主要用于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健忘、多梦及惊风、癫痫、癫狂等神志异常的病证。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本类药物多为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重则
能镇,重可去怯,故有重镇安神、平惊定志之功效。主要用于心火炽盛、痰火扰心、惊吓等引起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及惊痫,癫狂等证。 0.3朱砂 甘寒 镇心安神,清热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2,惊风,心 -1 有毒 解毒 癫痫;3,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磁石 咸寒 镇惊安神,平肝1,心神不宁,心悸,癫痫;2,肝阳眩心肝15-30 潜阳, 晕;3,肝肾亏虚,目暗耳聋;4,肾虚肾 聪耳明目,纳气喘促;5,白内障 定喘 龙骨 甘涩镇惊安神,平肝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2,心肝15-30 平 潜阳, 肝阳眩晕;3,滑脱诸证;4,湿疮痒疹、肾 收敛固涩 疮疡就溃不愈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种仁类药物,主入心、肝二经,具甘润滋养之性,故有滋养心肝,养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主要用于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证。 酸枣甘酸养心益肝,安神1,心悸失眠;2,体虚多汗 心肝10-20 仁 平 敛汗 胆
24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
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此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虫类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本类药物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及部分植物药,具有平肝潜
阳或平抑肝阳之功效,以及清肝热、安心神等作用。故主要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攻之面红目赤、头痛头昏、烦躁易怒等证。 15-石决咸寒 平肝潜阳,清肝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目赤,翳肝 30 明 明目 障,视物昏花; 牡蛎 咸涩 平肝潜阳,软坚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痰核,瘰肝肾 10-30 微寒 散结, 疠,症瘕积聚; 收敛固涩 3,滑脱诸证;4,胃痛泛酸 赭石 苦寒 平肝潜阳,重镇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呕吐,呃肝心 10-30 降逆, 逆,噫气, 凉血止血 3,气逆喘息;4,血热吐扭,崩漏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本类药物主入肝经,以息肝风、止痉挛抽搐为主要功效。适用于温热
病热机动风、肝阳化风及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证。 羚羊咸寒 平肝息风,清肝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心肝 1-3 角 明目, 头晕目眩,目赤头痛;3,温热病壮热清热解毒 神昏,热毒发斑,肺热咳嗽 牛黄 苦凉 息风止痉,化痰1,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肝心 0.2-0.5 开窍, 厥抽搐;2,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清热解毒 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之神昏;3,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疔毒的热毒壅滞郁结之证 钩藤 甘微息风止痉,清热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头痛眩晕 肝心10-15 寒 平肝 包 1-1.天麻 甘平 息风止痉,平抑1,肝风内动,经线抽搐;2,肝阳上亢,肝 5 肝阳, 头晕目眩; 祛风通络 3,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 地龙 咸寒 清热息风,通络, 1,高热惊痫,癫狂;2,气虚血滞,半肝脾 5-1平喘,利尿 身不遂;3,痹症;4,肺热哮喘;5,膀胱 5 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尿闭
25
第十七章 补虚药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使用补虚药时还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一节 补气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增强机体活动能力,尤其脾、肺二脏的功能,故最适宜于脾气虚或肺气虚的病证。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应用时须适当辅以理气药。 人参 甘微大补元气,补脾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2,肺气虚弱心肺15-30 苦 益肺,生津止渴,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3,脾 微温 安神益智 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4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5,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 党参 甘平 补中益气,生津1,中气不足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2,脾肺 10-30 养血 肺气亏虚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底弱;3,热伤气津,气短口渴;4,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 黄芪 甘微补气升阳,益卫1,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2,肺气脾肺 10-15 温 固表 虚及表虚自汗,表虚外感诸证;3,气利水消肿,托疮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4,气生肌 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5,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6,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7,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本身不遂;8,气虚津亏的消渴证 白术 苦甘补气健脾,燥湿1,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脾胃 10-15 温 利水, 脘腹胀满、肢软神疲;2,脾虚失运,固表止汗,健脾水湿内停之痰饮,水饮,小便不利;3,安胎 脾气虚弱,肌表不固而自汗;4,脾气虚,胎动不安 山药 甘平 益气养阴,补脾1,脾胃虚弱证;2,肺肾虚弱证;3,脾肺10-30 肺肾, 阴虚内热,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肾 固精止带 证 甘草 甘平 益气补中,清热1,心气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与脾心肺 3-1解毒, 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2,脾胃 0 祛痰止咳,缓急痰多咳嗽;3,脘腹四肢挛急作痛;4,止痛, 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5,热毒疮调和药性 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
26
第二节 补阳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温、或辛热,能温补人体之阳气。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尿频遗尿等五脏虚寒证。 鹿茸 甘咸壮肾阳,益精血,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肾肝 1-3 温 强筋骨,调冲任,宫寒不孕,尿频不禁,头晕耳鸣,腰膝固带脉,托疮毒 酸痛,肢冷神疲等症;2,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囟门过期不合,齿迟,行迟等;3,冲任虚寒,带脉不固的崩漏不止,带下过多;4,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稀,或阴疽内陷不起。 巴戟甘辛 补肾阳,益精血, 1,肾阳虚弱的阳痿,不孕,月经不调,肾肝 10-15 天 微温 强筋骨,祛风湿 少腹冷痛; 2,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腰膝疼痛或风湿久痹 淫羊辛甘温肾壮阳,强筋1,肾阳虚的阳痿,不孕及尿频等; 肝肾 5-10 藿 温 骨, 2,肝肾不足的筋骨痹痛,风湿拘挛麻祛风湿 木等证 补骨辛苦补肾助阳,固精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脂腰膝冷痛,肾脾 6-15 脂 温 缩尿, 阳痿遗精,尿频;2,脾肾阳虚泄泻;3,暖脾止泻,纳气肾不纳气的虚喘,白癜风 平喘 益智 辛温 温肾助阳,固精1,肾气虚寒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肾脾 3-10 缩尿, 2,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涎唾 温脾止泻,开胃摄唾 肉苁甘咸补肾阳,益精血,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不孕,肾大10-15 蓉 温 润肠通便 腰膝酸软,筋骨无力;2,肠燥便秘 肠 菟丝甘温 补肾固精,养肝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带下;肝肾10-15 子 明目, 2,肝肾不足,目失所养而致目昏目暗,脾 止泻,安胎 视力减退;3,脾肾虚泻;4,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肾虚消渴 杜仲 甘温 补肝肾,强筋骨,1,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及肝肾 10-15 安胎 阳痿,尿频; 2,肝肾亏虚,下元虚冷的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习惯性流产 续断 苦甘补肝肾,强筋骨, 1,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肝肾 10-15 辛微止血安胎,疗伤及跌仆损伤,骨折,肿痛等证;2,肝温 续断 肾虚弱,冲任失调的胎动欲坠或习惯性流产或崩漏经多
27
第三节 补血药
本类药物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多入心、肝、脾、肾经,能补肝养心或益脾,而以滋生血液为主。主要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经衍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脉细等证。 当归 甘辛补血,活血,调1,血虚诸证;2,血虚或血虚兼有瘀滞肝心5-15 温 经, 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3,血虚,脾 止痛,润肠 血滞或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4,痈疽疮疡;5,血虚肠燥便秘 熟地甘微补血滋阴,益精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肝肾 10-30 黄 温 填髓 不调,崩漏;2,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3,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白芍 苦酸养血调经,平肝1,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肝脾 10-15 甘 止痛,敛阴止汗 2,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微寒 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3,阴虚盗汗,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 何首制:制:补益精血,1,血虚而见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萎制:10-30 乌 甘涩固肾乌须 黄乏力,及肝肾精血亏虚的眩晕耳鸣,肝微生:截疟,解毒,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2,肾; 温; 润肠通便 体虚久疟,肠燥便秘及痈疽,瘰疠 生:生:心肝甘苦大肠 平 阿胶 甘平 补血,止血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2,多种出肺肝5-15 滋阴润燥 血; 肾 3,阴虚证及燥证
28
第四节 补阴药
本类药物的药性大多甘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而以治疗阴虚液亏之证
为主。 北沙甘微养阴清肺,益胃1,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肺胃 10-15 参 苦微生津 痨嗽久咳,咽干音哑;2,胃阴虚或热寒 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或胃脘隐痛,嘈杂,干呕 南沙甘微养阴清肺,祛痰,1肺阴虚的燥热咳嗽,见干咳少痰,或肺胃 10-15 参 寒 益气 痰粘不易咳出;2,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而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食少不饥者 麦冬 甘微养阴润肺,益胃1,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痰粘、心肺10-15 苦微生津 痨嗽咳血;2,胃阴虚或热伤胃阴,口胃 寒 清心除烦 渴咽干,大便燥结;3,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 玉竹 甘微养阴润燥,生津1,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2,热病烦渴肺胃 10-15 寒 止渴 及消渴; 3,阴虚外感 枸杞甘平 补肝肾,明目,1,肝肾不足的腰酸遗精,及头晕目眩,肝肾 1-15 子 润肺 视力减退,内障目昏,消渴等;2,阴虚痨嗽 龟甲 甘咸滋阴潜阳,益肾1,阴虚内热,阴虚阳亢及热病阴虚风肝肾15-30 寒 健骨, 动等证;2,肾虚骨痿,小儿囟门不合;心 固经止血,养血3,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补心 过多;4,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鳖甲 咸寒 滋阴潜阳,软坚1,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风动等肝肾 15-30 散结 证;2,症瘕积聚,疟母等
29
第十八章 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收涩药。 五味酸甘敛肺滋肾,生津1,久咳虚喘;2,津伤口渴,消渴;3,肺肾子 温 敛汗, 自汗盗汗; 心 涩精止泻,宁心4,遗精滑精;5,久泻不止;6,心悸安神 失眠多梦 乌梅 酸涩敛肺止咳,涩肠1,肺虚久咳;2,久泻久痢;3,虚热肝脾平 止泻, 消渴;4,蛔厥腹痛,呕吐;5,崩漏下肺大生津止渴,安蛔血 肠 止痛 肉豆辛温 涩肠止泻,温中1,久泻,久痢;2,胃寒胀痛,食少呕脾胃蔻 行气 吐 大肠 赤石甘酸 涩肠止泻,收敛1,久泻久痢;2,崩漏,带下,便血; 大肠脂 涩温 止血, 3,疮疡不敛,湿疹,湿疮 胃 敛疮生肌 山茱酸微补益肝肾,收敛1,肝肾亏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肝肾 萸 温 固涩 阳痿等;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3,崩漏下血,月经过多;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桑螵甘咸固精缩尿,补肾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2,肾虚阳痿 肝肾 蛸 平 助阳 第十九章 涌吐药
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
涌吐药味多酸苦,性寒凉,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涎的作用。 常山 苦辛涌吐痰涎,截疟 1,胸中痰饮;2,疟疾 肺心寒 肝 第二十章 杀虫止痒药 凡以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杀虫止痒药。 主要适用于疥癣,湿疹,痈疮疔毒,麻风,梅毒,毒蛇咬伤等。 雄黄 辛温 解毒,杀虫 1,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虫蛇咬伤; 心肝有毒 2,虫积腹痛;3,哮喘,疟疾,惊痫 胃 硫磺 酸温 外用解毒杀虫止1,疥癣,湿疹,皮肤瘙痒; 肾,有毒 痒 2,肾虚寒喘,阳痿,虚冷便秘 大肠 内服补火壮阳通便 蛇床辛苦杀虫止痒,祛风1,阴部湿痒,湿疹,疥癣; 肾 子 温 燥湿, 2,寒湿带下,湿痹腰痛;3,阳痿,温肾壮阳 宫冷不孕
2-6 3-10 3-10 10-20 5-10 3-10 5-10 0.15-0.3 1-3 15-30 30
第二十一章 拔毒生肌药
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生肌药。
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伤口难以愈合之证。 升药 辛热 拔毒化腐 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 肺脾 炉甘甘平 解毒明目退翳 1,目赤翳障,烂弦风眼;(眼科外科要肝胃 石 收湿生肌敛疮 药) 2,溃疡不敛,皮肤湿疮;(不内服)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