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福建电脑UJIANCOMPUTER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张飞,何雅琴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落脚点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产教融合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入手,深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方面
产教融合方面的对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职院校在深入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对策【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背景一、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曳袁要求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该决定指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尧基本原则等袁指出野到2020年袁我国要形成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冶的目标[1-3]遥
设备上的投入袁节约成本遥同时袁企业可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的制定袁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袁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用工要求遥
三、目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渊一冤政府对产教融合的导向力度不高
2017年两会上袁职业教育一度成为两会教育关键词袁不少代表委员就加快产教融合建言献策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支撑力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基本成为共识遥陈宝生在报告中提出袁要实施好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袁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和转型改革袁切实把办学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袁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遥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曳指出院到2018年袁教育部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尧专业特色鲜明尧社会服务能力强尧综合办学水平领先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尧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3]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袁也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最大区别袁为了有效完成教育部提出的野计划冶袁产教融合是每个优质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遥
二、产教融合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渊一冤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袁提升办学水平[5-6]遥高职教育固有的双重属性袁决定了其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结合度更高袁一定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袁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7]遥因此袁不断研究探讨并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袁总结校企合作尧行校合作的成功经验袁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袁提升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遥
渊二冤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前提遥通过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袁专业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袁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袁接触先进的技术袁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与规格遥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的时候更具目标性遥同时袁教师与企业合作袁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攻关袁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袁并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课题袁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具先进性遥
渊三冤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通过产教融合尧校企合作袁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的师资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遥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做实验袁开发或改进新产品袁减少企业在硬件
虽然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野决定冶以及2017年的两会都强调了产教融合对于高校及企业的重要性袁但整体力度不高袁没有出台更具体的政策尧法规来指导高校和企业如何实施好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项目遥各高校尧企业为了完成相应的检查指标而进行合作袁没有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遥
渊二冤部分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度不高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产教融合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袁认识度不够高遥某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和企业签订横向项目协议袁完成上级主管部分或学校要求的到账资金遥有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野2+1冶模式下的顶岗实习需求袁完成政府部门在就业率上对学校的要求遥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时袁学校也只是每年从企业聘请几位专家或工程师一起讨论一下应付了事遥学校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袁没有把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统筹考虑遥
渊三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袁在培养的过程中涉及各种资源和费用遥部分企业出于眼前的利益袁不愿在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本遥由于人力尧时间成本的增加袁企业不愿安排企业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袁不愿让企业的员工花更多的精力为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把脉遥与学校签订横向项目协议时袁部分企业也仅仅是看中了学校的开发费用比其它企业的报价低遥由于近几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袁企业宁愿从社会招聘员工袁也不愿花时间和经费与学校合作一起培养人才遥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袁接受大量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袁也仅仅是为了解决企业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袁节约工资等方面的本遥其次袁政府部门对企业缺乏相应的约束力袁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和学生个人问题袁企业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遥
渊四冤产业布局限制了部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袁首先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遥部分高职院校在以往的建设中袁形成了一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
资助项目(苏教师[2017](PPZY2015C238)基金项目:江苏高校‘青蓝工程’15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2018年第2期
福建电脑
·101·
F福建电脑UJIANCOMPUTER的强势专业遥但由于最近几年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袁这些专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越来越不明显遥由于前期的师资配备尧硬件设施投入等原因袁学校又不愿意为顺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对学校专业做较大的调整遥这也限制了部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的推进工作遥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袁只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袁才能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遥
渊一冤学校要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
高职院校领导尧老师以及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要改变原有观念袁提高对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认识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最终落脚点遥
首先袁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重要性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袁与产业的契合度更高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遥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袁对各系部尧教师在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方面的业绩进行考评袁提高二级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袁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运行遥
其次袁教师要提高参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改革的积极性遥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袁也要具备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遥高职院校一直提倡教师要具备野双师冶素质袁而野双师冶的本质不仅仅是教师具备工程师证+教师证遥野双师冶素质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尧专业能力方面遥通过与企业合作袁教师更加认清行业的发展趋势袁接触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袁并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袁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产业遥
渊二冤企业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袁切实履行义务
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袁而高等职业院校是企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遥
首先袁企业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中[9]遥企业与学校合作袁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袁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遥通过野订单班冶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零距离进入企业袁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遥企业也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资本袁为学校相关教学文件的修订出谋划策袁参与教材的编写袁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把脉遥
其次袁企业要切实履行国家的相关规定袁完善用人制度袁彻底摒弃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袁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袁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平台和机遇袁而不仅仅是解决劳动力问题遥同时也要接收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
践遥教师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袁实现企业与教师的双赢遥
渊三冤政府部门在高校产教融合方面要做好导向工作
政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润滑剂遥政府部门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地位袁在资源分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遥政府在高职院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袁发布相应的规则制度袁保证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规范性和持久性遥政府部门可以为学校尧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尧场地等资源遥对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袁政府可以减免税收袁提高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10]遥同时袁政府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监督监管的职责袁保障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遥
五、体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袁企业的壮大更离不开学校遥学校和企业只有务实工作袁加强校企合作尧产教融合袁学校才能为企业更好的培养人才袁最终实现学校尧企业双赢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214-21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
[3]周俊.构建体系、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解读[J]《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教育展———(C版)研究:职教,2014,0(7):5-11.
[4]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5]费美扣.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14,(9):23-25.
[6]邱旭光.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高职产教融合模式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31-34.
[J][7]杨理连,邢清华.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教育与职业,2013,(24):17-19.
[8]黄明光.狠抓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43-47.
[D][9]邵甫华.江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南昌:南昌大学,2015:37-38.
[10]蔡慧孟.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99-100.
作者简介:
硕士,研究方向为自动化张飞,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技术、高职教育。
(上接第87页)
参考文献:
[1]王丁磊.统考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06):91-93.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2]唐朔飞,刘旭东,王诚,等.“计算机组成原理”[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42-45.
[J][3]周骏.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161-165.
[4]丁柏秀,王文涛,吕晓丽,等.“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
[J]法探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1):196-197.
[5]刘炜,孙海霞,赵尔平,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困境与改进[J]方案分析.西藏教育,2014(10):50-52.
作者简介:
(1977-)研究刘溯奇,男,广西全州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方向为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与教学法研究。
·102·
福建电脑2018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