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登高诗鉴赏

2024-08-30 来源:钮旅网


师:我们发现,我们的选修教材是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编排的,当我们

把这几首诗串联起来的时候,看到诗人通过作品来反映出时代精神,

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 的精神风貌。

李商隐的作品是“落日余晖”中的一部分,即使是落日的余晖,他依然有着 崇高的理想。

把个人放在永恒的时空之中,

把自己的命运融于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命运中 去思考。

这是一种大情怀。

(投影)登高抒怀别有怀抱。

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整理: 个人:

国家: 时代:

从个人角度看思归思乡之情、 不得见用之愁、 贬谪之苦;

从国家这一角度看感怀时

事的诗篇,凭吊古迹、伤感于今;时代盛衰无常、世事变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整个大的 环境联系到一起去。

师:请诵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杜甫《登高》,分组讨

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我们来读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齐读: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体会一下登高诗文化之长远。 先看一段评论, 说到

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三种意识(投影):

穿越古今的历史意识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于一声浩叹中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评

论用的是“浩叹”,不是“悲叹”,不是“哀叹”。

陈子昂就像一位巨人,站在时代的顶 峰呼唤。

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这样一种评价(投影):

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登鹳雀楼》是个人登高即景然后抒怀, 但这里蕴含了诗人的智慧,引起了后人的 普遍共鸣,带给我们一种哲理。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杜甫的《登高》。

生齐读: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

沉郁顿挫,动人心肺,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雄浑高远。

请大家分组讨论:

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生(代表 1

):杜甫的诗先写景,写了秋天

悲凉的景色,然后抒发了一种哲理,人生渺茫、宇宙永恒的哲思。

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是 自伤身世。

师:你把杜甫的《登高》赏析了一下,能否比较一下呢? 生(代表 1

):陈子昂是直接抒发感慨。

王之涣是先描写一种壮阔的景象,然后 表达对人事的思考。

师:好,那杜甫呢? 生(代表 1

):杜甫是借景抒情,然后把他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 来。

师:好,感谢第一位发言的代表。 接下去。 生(代表 2

):《登高》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首联刻画了杜甫在登

高时见到的景物。 描写了秋天特有的景物, 表现了秋天那种肃杀的气氛。 抒发了自己年老多 病、一生漂泊的情感。

师:好的,请再推举一位代表。

生(代表 3

):(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形”“意”两字)如果从作画的角度 看, 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是一首卓越的写意诗, 重意不重形, 讲求以意御笔, 以笔写意, 一气呵成。

是情感自然的勃发,灵魂恢弘的喷薄,表达出怀才不遇,怀璞玉而不为人所识 的惆怅之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凸显一个“形”字,极注重格律与平仄,中规中矩, 井井有条。

再加上诗人先写景, 再写情,

情景交融的写诗技巧,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论诗 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卓论,体现出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然而,

到了杜甫,则显其并能,将陈王二人的长处交融,达到统一,并进一步发展。

王诗为五言, 而杜诗为七言,

七言较之五言在抒情上表现得更为丰满有力, 并且杜诗更为精雕细琢, 从格

律的角度上看简直无懈可击。再者,

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在苦难的锤炼下,显示出比陈子 昂更为成熟、沧桑和强大的情感,令人感动、震撼。因此,情感因格律而升华,格律因情感

而洗尽铅华,不再古板和生硬。 首联、

颔联描写了江边的深秋图景。 随着诗人视角的变换, 描绘了天上地下的秋景,

有声有色。首联有听觉的肃杀,有视觉的悲壮。

颔联由“无边”、“不尽”将有限之小天 地扩展为无限之大时空。 颈联、

尾联将诗人他乡作客的艰难困苦之情层次分明地倾诉出来, “年老志衰霜满鬓,一腔愁苦独登高”,一种极强烈的悲剧感撼人心魄。

读罢《登高》,

我实在不忍心去称赞杜子美在诗中表现的破碎的尊严和坚强。

请大家珍视这种悲壮的高贵。

(师生鼓掌)师:感动于你用心灵与伟大的诗人对 话,对诗歌的鉴赏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走进诗人。

请大家看一看:

(投影展示一)登高题材也是有传统的,经过漫长的积累。 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一出,

便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 建立牢固的形象,

他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

而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

占地盘,他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

然而杜甫的《登高》,以

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

接下来是有关比较的内容。

(投影展示二)杜甫的《登高》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了 个人身世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时与空,

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

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静止的远景, 杜甫

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并且不断转换视角,使诗写得丰富而复杂。

师:最后咱们来再进行一下整合。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 七)

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登高过程的艰难、

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

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

细细揣摩登高诗的内容:

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 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

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

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

总之,绘壮景、写

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这个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 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

下面欣赏名家谈登高诗鉴赏。 (投影) 生齐读:

(登高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精神气

度——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

在登高的场景中,

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

不 渺小。

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分析要开放,

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

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 结论才 有可能深入。

师:大家课后也可以阅读一下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的 《名作细读》, 让我们对作品 的鉴赏更加深入、

细致、 丰富,

贴近自己的心灵感悟。

今天我们通过登高诗鉴赏专题的学习, 来感悟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 让生命色彩更加丰富。

大家课后复习诗歌的时候也可以用分类 别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加强诗歌题材分类的意识, 如山水田园诗、 军旅边

塞诗、送别惜别诗、咏史怀古诗等,通过整合,整体把握类别的特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今天的这节课就到此结束。

感谢大家,下课!思路解说:

这节课是我在南京市开设的选修教学探究课,

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选修与必

修打通,将选修教材内部各专题打通,真正体现选修的特点。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按照文学史的脉络,以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为依据进行专题分类。

在实施教学时,

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目标最优化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唐诗宋词选读》

初唐诗专题中的《滕王阁》、盛唐诗专题中的《与诸子登岘山》、中唐诗专题中的《登柳州

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晚唐诗专题中的《安定城楼》和《必修四》中杜甫的《登高》

等篇目整合起来,设计为“登高诗”专题。

在前期准备阶段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是注意单 篇教学的落实,

课前布置学生充分的预习未接触过的诗篇, 温习已学过的诗篇, 以提高课堂 整合的效率。

因为是在外校借班上课,

事先我将所有课上要涉及的必修、 选修诗作印成了一

张讲义发给学生以加强诵读与理解;

二是注意板块流程的顺序安排及问题设置的斟酌, 能让

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分”与“合”的组合学习;三是强调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归

纳整理,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由学生诵读登高诗导入; 2. 走进作品 (景之高远) :

通过对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问题探讨明确鉴赏方法——抓住景与 情的关系; 3.

走进诗人(情之深远):通过对李商隐《安定城楼》

的典故探讨明确鉴赏方

法——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

走进哲思(心灵之幽远):比较孟浩然《与诸子 登岘山》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

并交流其它登高诗中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从个人、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