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中考也加大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学生在阅读品质上功利性、依赖性、肤浅性较为严重,“粗粗看了,不甚了了”,更是让师生对名著阅读一筹莫展。
为此,语文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以下是我对名著阅读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阅读有痕:方法引领,切实有效
浏览: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使名著阅读“有实效”。
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做得一半。”对于作品中的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获取一定的信息。可阅读目录、图表演示加深对名著主要内容的印象,让阅读有痕。
如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引导学生:书中的群星比喻哪些人?你是怎么梳理出这些主要人物的?学生讨论总结:看目录、浏览文章时发现反复出现的人名、作者重点评价的人物,便在阅读实践中体会浏览的妙处。
摘抄点评:对名著的经典片段、重要细节、关键情节和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学生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做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人手一本的《我的阅读手记》中评标题,品词句,聚焦细节,在“悦读”“细思”中,增长了能力,丰盈了心灵。读《小王子》时点评道:“这是一个童话,平淡地在作者的回忆中慢慢展开的一个遐想。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细节,却埋藏着引人深思的内涵。只有用心去贴近和体会,用自己已经慢慢变成大人的思想来体味,一点点地找回那种纯净的感受,对单纯的思念。”就在这“一词一句”“圈圈点点”中读出了经典的厚度,引导学生真正与经典对话,深深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阅读有声:途径多样,激发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担任名著经典片段的“朗读者”,让阅读“有声”,通过大声地朗读,来传递经典的美好,体验经典的不朽,借此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
举办“名著推介”“名著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请学生担任主持人,教师退到幕后指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出了像“《小王子》——成长的献礼”、“文明的轰然倒塌——《一个人的村庄》”、“年轮——《沙乡年鉴》”等由学生主讲的阅读交流课。
提供名著阅读导读微课程《单元整体建构下主题阅读拓展课程》,为名著阅读搭建自学交流的平台。
三、阅读“有深”:拓宽加深,探究思考
名著阅读是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读《万历十五年》时,欣赏该书“崭新的视觉,辩证的思维”,聚焦“戚继光”,客观评价他,既是“孤独的将领”,但亦有人格上“不光彩的阴暗面”,并深究明朝灭亡的原因。“读史使人明智”,在阅读中智慧地思考,获得人格的独立。
利用群文阅读,实现高效率、高强度的阅读,拓宽阅读面,加深思想力。主题阅读“成长有痕——携一路风景”、“小人物的冷暖人生”、“把栏杆拍遍——重读古文人”、“‘故乡’群文阅读”、“‘亲情’群文阅读”、“写景哲理散文”等的尝试,让教师的角色再次转变,成了一位“阅读者”,引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四、读以致用:厚积薄发,以读促写
名著阅读没有捷径,更不可偏废,只能这样慢慢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水平自然就会上一个台阶。这就是“厚积薄发”。实行“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动式阅读”,通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通阅读与写作,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迅速提升,屡获佳绩,多次多人在温州市“社会一角”青少年作文大奖赛中获一等、二等奖,斩获了“瑞安市中小学生主题书信大赛”“中小学生暑假读好书征文比赛”等多个奖项,本人也荣获“优秀指导师奖”。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写作中,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写出不少优秀的习作。如以“机遇”为话题的习作,学生以《败走滑铁卢》为题写道:“命运之神携着机遇向强者和强暴者迎面而来。她多年奴隶般地俯首听命于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等人,然而有时,她也会极为罕见投入平庸之辈的怀抱。您,格鲁希亲手将命运之线抓在了手里,机遇就在眼前。可您,几乎是颤抖着将投向您的机遇推开,终于与之失之交臂。”深切的感受发乎笔端,灵魂的颤栗令人动情。
由经典奠基,激发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让学生深入、持久地遨游在名著的天地中,“为终生学习打底,为终生精神发展打底”,这是我对名著阅读的美好愿景,也是对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真切呼唤,呼唤名著真正靠近你我,温暖心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