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辅导—识酒善饮的酒文化
问题:简述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答案请在论坛提交。
补充资料
历史上著名的“饮酒帮”
古代漫长的酒文化长河中,有很多饮酒的“帮派”,例如比较知名的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唐代的“酒中八仙”等。
魏晋之际,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载:“嵇康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同预)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瑯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这七位名士,常在今河南辉县西南七十里的竹林寺中聚饮,他们因政局险恶,“人各惧祸”,遂以酣饮为常。
两晋之间,在山东兖州一带还有八位“不苟同时好”,为官比较清正的人组成“酒友帮”,被称为“兖州八伯”。据《晋书·羊曼传》记载,这八位同在兖州的中兴名士为羊曼、阮放、郗鉴、胡毋辅之、卞壶、蔡谟、阮孚、刘绥。
《晋书·光逸传》又有所谓“八达”的记载。言光逸“避乱渡江,复依(胡毋)辅之。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裎,闭户酣饮已累日。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辅之惊日:‘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光逸的表字)也。’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时人谓之八达。”“八达”中羊曼、阮放、阮孚、胡毋辅之等四人原属“兖州八伯”中人,他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后,
又与光逸、谢鲲、毕卓、桓彝等四人相好,终日聚饮,不拘礼法,故被称为“八达”。此外,这一时期,胡毋辅之与王澄、王敦、庾数等四人还号曰“四友”。羊聃(羊曼弟)与江泉、史畴、张嶷等四人继“八伯”之后,又号为“四伯”。
在唐代有因杜甫的名篇《饮中八仙歌》而著称的“酒中八仙”,即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贺知章官至秘书监,性放达任诞,自号“四明狂客”。《饮中八仙歌》首句即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可见其性格之一斑。李琎,唐宗室,玄宗时封汝阳王,他则自称“酿王兼曲部尚书”。李适之本为唐宗室大臣,贵为左丞相。“喜宾客,饮酒至斗余不乱。”(《新唐书·李适之传》)崔宗之贬至金陵后,不但常与李白聚饮,还时常月夜乘舟从采石泛至金陵。苏晋,数岁知为文,举进士及大礼科,皆上第。玄宗时累迁吏部侍郎,性任诞好酒而喜谈禅。张旭是唐代大书法家、诗人,官至金吾长史。他尤善草书,被称为“草圣”。每于大醉后呼号狂走,然后落笔作书,有时甚至笔也不用,干脆“以头濡墨”一甩而就,结果是龙飞凤舞,“变化无穷,若有神助”,而酒醒时再写,竟“不可复得”(《新唐书。张旭传》)。因此时人称他为“张癫”,称其狂草为“醉墨”。唐文宗诏称其书法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为“三绝”。焦遂平时有口吃的毛病,酒后却应答如流,真是一桩怪事。八仙中嗜酒最甚的还是李白。他不仅是落笔成章、才华横溢的诗才,也是放诞任性、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酒仙”。酒,伴随着他坎坷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中国的酒文化
① 酒的历史比茶要早的多,据2004年12月8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中国人九千年前开始酿酒》。从考古发掘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酒,因为在陕西省眉县马家镇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十件粗陶容器,它们很可能是用来盛酒的。1986年在很难出土了一壶三千年以前的古酒。这都说明中国造酒的历史十分悠久。但中国的古文化常
把某一项文明成就归功于个人,所以传说中的造酒始祖是夷狄和杜康。夷狄是大禹时代的人,据《战国策 魏策》载,夷狄造酒,献给禹喝,禹饮后大醉,因此疏远夷狄,并禁绝喝酒,认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② 中国酒器的种类很多。仅从材质上来分,就有陶器、瓷器、青铜器、金器、银器、锡器、玉器、角器、漆器、木器、竹器、革器、石器、椰壳器、贝壳器、树皮器、荷叶器、藤器、琉璃器、玻璃器、骨器等。造型和色彩更是多种多样。
③ 有关酒的诗词作品传世很多,仅白居易的诗就有数百首。
④ 各地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酒。
⑤ 少数民族的饮酒方式丰富多彩,重视热烈和谐,有很多酒歌,礼仪用酒的场合很多。
⑥ 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者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会盟、庆祝胜利和接待来宾必不可少的用品,以共乐为目的联络感情。这一风尚延续数千年不衰。
至于日常饮酒,早已成风。殷商时代可以说是一个饮酒的朝代,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中就有各种各样的酒器。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最终导致亡国,应了大禹的那句话。所以后来的周成王和三国时的曹操都严令禁酒,告诫人们不要贪杯好饮。保存在《尚书》里的《酒诰》,据说就是周成王的禁酒令。
但是,禁归禁,饮归饮,好酒之风,历代兴盛。到魏晋之际,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由于当时天下动乱,凶杀不断,整个上层社会充满没落感,因此在哲学上产
生了玄学和清谈,在生活上出现了腐化和放纵,狂饮大醉就是腐化和放纵的结合。还有一些人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忘却世态。人们熟知的阮籍和刘伶,都是狂饮的代表。特别是刘伶,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甚至作《酒德颂》,以饮酒为德,因此民间关于刘伶醉酒的传说很多,说他有一次喝了杜康酒,一醉三年不醒,民间称为“杜康造酒刘伶醉”。
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色,是它与文学结缘。酒即是文学描写的物件,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古代文人诗必饮酒,酒必赋诗,诗酒一家,诗酒不分,以此产生了无数的诗赋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一是陶渊明,二是李白。陶渊明又字元亮,是中国酒最突出的代表者之一,故有“陆羽茶经元亮酒”的说法。至于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更是家喻户晓的事。要不,酒店的门口为什么要挂“太白遗风”的幌子呢?
当然,古人饮酒,大都为薄酒,其度数不高,烈性也不浓,远不像现在的“二锅头”和“茅台酒”那么厉害,否则,李白不可能“一日须饮三百杯”,武松也不会一口吃喝十八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