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实践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和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开展,大学生能力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培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辩证的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的必要选择,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现如今,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业率,学术研究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伴随着金融危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这些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面对如此多变的社会形势和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利用假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有利益。
一、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随着这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高校都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并成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包括本专科院校、高职类院校、民办和独立学院)总计有2000余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达到了21%,已经步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000多万,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所以一到暑假,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厂矿社区。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还是在贫困落后的偏远乡镇,你都能看到头戴小红帽,身穿文化衫的大学生们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就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组织和参与者,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国情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高校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近年来,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去感受市场竞争,去锻炼意志和品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孤助残、环境保护、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年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传播知识和营造氛围、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接受与发现、灌输与读书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知识与能力连成一体,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累积丰富的文化财富,全面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3、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大力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尝试与摸索,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并从创业成功者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具备创业者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远见卓识。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在实践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研究,提出攻克技术难关或管理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与方法。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促进学生个性释放与完善,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现个性和升华个性的舞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获得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使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5、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能力的兑现情况,这其实是整体素质的综合运用问题。
三、当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
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还有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的机会,有的当作旅游观光,也有的当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等。这些同学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对其过多地投入时间,荒废了自身学业。由于“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印刻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中。走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兴奋使他们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2、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散单一。
目前的社会实践大多为参观考察、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传统形式。在这些实践形式中,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时代性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散兵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涉猎社会的多个方位、多个层次,收到一定功效,但本身就是一种低产出低效益的活动。只有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系统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最大合力,更有效地体现社会实践的价值,发挥其最大功能。
3、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
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约2500万,做好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努力。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岗位、发布信息等有效信息。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自费参加近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四、对进一步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和高校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应该成为一项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关系到这一活动是否能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坚强阵地。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范围。
另一方面,期望从实践中体现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的双赢,仅仅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还不足以达到,应更多地依托全校上下各级领导的重视、理解及支持。“心系天下,知行结合,躬行实践”,实践没有终点,进取没有止境。理想主义的热情和融入社会的愿望是应该得到鼓励的,青年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中才能捕捉社会的现实。作为一名身处教育第一线的大学教师,应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契机,将其视为工作的重点。这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看待大学生的热情与行动,更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