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

2024-04-08 来源:钮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3期 Vo1.24,No.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2OO6年9月 Sept.2OO6 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 方俊明 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摘要:从融合教育的概念、发展历程来看,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 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长期以来的福利型向权利型、大众型的方向转变;对普通教育而言,融 合教育可能会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引发人们对目前“应试教育”和“英才教育”的进一步反思,推 行融合教育对现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融合教育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60一(2006)03—0o37—06 从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时候开始,教育就自然地承担了促进人类发展的这一艰巨而又光 荣的使命。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教育改革,希望教育能与经济、 政治和多元文化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推行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多元化。因此,能 否维护每一个儿童,尤其是各类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权利,最大限度地为个人提供实现潜 能的机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时代精 神的影响下,特殊教育迅速地进入一个空前未有的发展阶段。融合教育的提出,更是从教育 理念到教育方法,都对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人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 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 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 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 能。最初,融合教育只是一种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安置和教学策略的建议,但是,近十几年 来,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 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人权意识、教育 的机会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 收稿日期:2o06—04 作者简介:方俊明(1946一领域:特殊儿童的认知 ),男,心理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段是上世纪六十年末到八十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积极 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malnstreaming movement),揭开了融合教育的序幕。这些国家的一部分 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的家长对“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应 该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将会有助于残疾儿童Et后回归主流社会 和主流文化。当时,强调的问题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有关融合教育的讨论进一步涉及到对特 殊儿童的认识和鉴定、评估等问题,认为对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儿童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对这些 儿童一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还认为传统的盲、聋、弱智的纯医学分类对教育采 讲,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应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教育需要。因此,融合教 育思想的倡导者建议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来 代替残疾儿童(handicapped children)的称呼。“反标签化”和反鉴定评估中“纯医学观点” 和主张“无歧视评估”是这一时期国外特殊教育学界主要的思潮。 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在这一时期,连续召开的几次国际性特殊教育会议 使得融合教育的思想更为成熟。例如,经过1990年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哈尔滨召开的“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 划和组织研讨会”,尤其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之后,大 多数国家和地区对融合教育的思想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在上述国际会议上,分别通 过了著名的《世界教育全民宣言》及《实现全民教育的行动纲领》、《哈尔滨宣言》和《萨拉 曼卡宣言》,不仅反复地强调了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提出要根据儿童的个 人特点和实际需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普通学校应倡导融合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对特殊儿童 的歧视,普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及其学生的家长都应满怀热情地接纳有 发展障碍的特殊儿童。有些国家和地区,已把这种思想用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和固定,并体 现在新的公共教育政策之中。1995年,国际智力障碍者联盟更名为国际融合教育联盟。 从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从特殊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倡融合教育是特 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福利型向权益型、大众型的方向转 变。在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已经不是个别仁人志士的乐善好施,也不 是太平盛世的繁花点缀,而是远古的人文精神与近代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民主和提 高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特殊儿童也不再是在他人的怜悯和呵护下,饱含眼泪和艰辛,在那 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而是满怀信心而又坚韧不拔地在理想和现实的驱动下最大限度地 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从隔离教育到融合教育的转变是一种教育 思想的转变,是人类在科技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条件下,对教育发展的内外 价值进行深刻反省后的选择。 从普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倡融合教育也是对整个教育的目标、教育功能的又一次 深刻反思,是对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定位的调整,是对现代教师教育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 展和知识的迅速增长,人类的教育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教育机构和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 育对象不断扩大、教育内容和接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长,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半个多 世纪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目的、任务、课程和教师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和多次的 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浪潮总是在希望和批评中此起彼伏。 融合教育,一种渗透着人文精神和运用高科技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形式,可能会导致教育 上一次范式性的改革,引发人们对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管理方式、 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二、融合教育的支持系统 为了解决广大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我国大陆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就大面积地推行“随班就读”。近20年来,“随班就读”解决了一部分残疾儿童 的入学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目前许多学校在“随班就读”中所得到的实际支 持来看,“随班就读”还只是停留在融合教育的初级阶段,即初步达到回归主流的水平。如 何巩固“随班就读”的成果,发展到真正的融合教育,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有力的支持系统。 近年来,通过理论研究和接受盲生入学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 力的支持系统主要涉及到政策性支持、设备上的支持、专业人员的支持、家长的支持、社会 性支持等五个方面[ 。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性的支持 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为了维护受教育者,尤其是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除了一般 的号召、动员和倡导之外,必须发挥国家各级政府干预和指导的职能,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和 个人在负责儿童教育方面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一定的特教立法和相应的法规是绝对需要 的。各级政府有关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对特殊儿童的评估、认可和接纳做出必要的规 定,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实现融合教育的意义、任务和具体途径,为实施融合教育提供必要 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制定必要的评估制度,从宏观指导和管理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因 此,健全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性支持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必要条件。健全的法律法规能明确责 任、义务和权利,整合有限的资源,促进融合教育,使教育的发展更符合所有儿童和家庭的 需要。几十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规、文件和领导同志的讲话, 对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专门 的特殊教育法仍在酝酿之中。我们相信,她的问世将使中国特殊教育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二)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特殊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与高科技的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的生活、 学习和缺陷补偿提供了帮助。盲人使用电子导盲仪、导盲车,增强了盲人生活和工作的信 心;全自动电动轮椅给肢体残疾儿童的活动带来了方便。运用如投影仪、校内闭路电视、磁 带录像机、激光唱盘等对特殊学校教材、教具和教学手段的辅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电 脑阅读机、打字机、优秀软件的开发等大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的质量。近几年来,使用电脑 来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普遍。例如,为视觉障碍儿童设置的盲人阅读器,为听觉障碍 儿童设置的助听器及发音、说话训练装置,人工耳蜗手术和言语训练等,在残障儿童缺陷补 偿中都发挥了作用。因此,不断地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建立无障碍设施,建立资源教室, 改善在融合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专业支持 如前所述,回归主流和融合教育之间的差别其实是很大的。从哲学理念上看,在回归主 流中,有障碍的儿童必须“做好准备”、“达到要求”才被纳入和安置到主流教育环境之中。 这种纳入和安置的重心在于帮助这些有障碍的儿童实现普通环境预定的要求或达到正常儿童 的教育标准。这样,有障碍的儿童就常常被看作原本应该被安置到特殊教育班级或学校,只 是不得已临时安排在普通教育环境中的教育对象(Seho ̄,1990)E2]。但是,在融合教育中, 有障碍的儿童也是普通教育班级中的主人,他们同样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方式积极参与班级 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活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言语治疗和物理治疗这类的支 持性服务,教学和活动设施以及家长的配合等方面的支持。 从特殊儿童的评估鉴定到制定和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计划都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 论是校内的教育、训练和辅导还是校外的服务都需要一批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 的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专业人员。融合教育要求必须真正有效地接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智 力或不同的身体特征的儿童。如果仅仅是将有障碍或无障碍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室,并不 是真正的融合。因此,实行融合教育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的专业人员,尤其是 懂得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融合教 育中担起自己的责任,运用特定的技能来促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成功的互动。目前, 专业人员数量的匮乏和专业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发挥家长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争取不同家长的支持 对任何教育来说,家长的支持都是十分重要的,融合教育更是这样。融合教育不仅是改 变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家长受到一定的教育并改变观念、提供支持与协 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例如,最初,有的特殊儿童的家长常为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而感到内 疚和羞愧,不愿意让孩子在公开场合出现。在实行融合教育的初期,他们又担心在融合教育 的环境下,某些有障碍的儿童的特殊需要可能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无法得到特殊性的支持服 务,如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只有从良好的融合教育中,家长才逐渐看到孩子 成长的希望,改变态度,积极地配合学校对有发展障碍的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 还有些正常儿童的家长,最初有可能会拒绝自己的孩子与发展障碍儿童接触,认为与这 些发展障碍的儿童一起上课,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他们 才能从融合教育中看到自己孩子在品质和能力上的变化,转为鼓励自己的孩子帮助发展障碍 的儿童,有些家长自己也积极参与了由学校社会组成的融合教育活动。 (五)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开展早期融合教育和终身融合教育。 社会上的支持是指来自于残联、妇联、企业、社区,新闻媒体等社会团体的关心和支 持。社会支持是有效地开展早期融合教育和终身融合教育的重要方面。 为了提高融合教育中正常发展的儿童对障碍儿童的接纳度,必须实现早期融合,使有发 展障碍的儿童享有与正常发展的儿童同样丰富的早期教育的经验。例如,帮助每一个孩子充 分利用敏感的学习期和教育良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把游戏作为早期融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内容(Wolery&Wilbers,1994)-3 J。正如Lamomey(1993)等人指出的,在早期融合教育环境 中,儿童在社会能力和社会化游戏领域取得了显著性的进步,在其他发展领域也取得了相似 的结果,儿童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的改善很可能是融合教育的最大收获[ 。 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更会关心他 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那些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Kishi& Meyer,1994)-5 J。一个高质量的早期儿童融合教育,不仅要使有特殊需要儿童在感知运动、 语言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还要获得与人相处和互动等各种交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讲, 融合教育为人格教育开创了新的途径。 三、融合教育对现代教师教育的挑战 如前所述,专业性支持是实现融合教育的必要条件,要推行融合教育必须有一定数量规 模和质量要求的既懂普通教育、又懂特殊教育的专业队伍来执行政府的方针政策、具体实施 4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日常教育与康复工作,保证儿童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 发挥不同儿童的潜能;指导不同儿童的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号召各专业团体和群众组 织充分理解、认同与合力支持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专业队伍 融合教育的专业队伍已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教师队伍的概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人员: 是教师,这是实现融合教育的主体,包括各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各类学校(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从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队伍的主要任 一务是直接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二是研究人员,包括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特殊教育的研究人员。有关融合教育的研究 范围比较广,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三是心理咨询、语言矫治和训练、体能康复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能利用最新的理论和科 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语言和体能等问题进行辅导、矫治和训练。正如我校在增设的 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方向以及听力科学和言语矫治专业时强调的那样,特殊教育是一 个必须体现教育与医护相结合、教育与训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理渗透的学科, 如果说我国的特殊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国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在心理 咨询师、语言矫治和训练师,体能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差距更大,成为影响我国特 殊儿童教育与训练实际效果的主要障碍之一。 四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普教和特教管理人员。特殊教育的管理纵横交错,既有各级教 育机构的管理,还有来自于残疾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等组织的管理。增加专业的管理人员 也是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五是相关的社会工作者。融合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信息 传播、新闻媒体、慈善部门、宗教团体都会对特殊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发展特殊 教育的过程中,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培养一批有特教专业特长的社会工作者也 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人员的现状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和推行融合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凡是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学院和大学 基本上都有特殊教育系或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学一般都作为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在这 一方面,我国的确与他们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多半还是人为的差距。 据近期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在校的残疾儿童36.47万,随班就读为24.15万,占 66.25%据2002年的高校名单和专业目录,全国84所师范院校,共11所开设特教课程。6 所直属师范大学,只有2校设有特殊教育系(所),5个学校有特教专业,但有两个学校做 不到每年招生。目前,华东师大特教系招生最多,平均每年也不过6o人。尽管我们采取多 种途径来培养特教专业人员,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教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 更严重的,一方面是学历合格和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匮乏,尤其是语言矫治和训练人 员,以及电脑软件制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更为匮乏,以至于很难保证特殊教育的 可持续发展。另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又遇到各种困难。例如,我们在实际的招生、培养、 就业工作中又遇到报考生源不足(第一志愿少)、高成本与教学经费不足等一系列困难。 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南京特教 学院等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筹划了四年的中国特殊高等教育学会刚刚正式成立。但迄今为止, 特殊教育领域尚没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没有一个教育部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只有两个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特殊教育的博士点。最近,我们对全国一些师范大学做了部分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教育 管理人员和教育专业的教师对融合教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无所知。这些都说明,从社会 的方方面面到教育界,对融合教育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准备,这种情况的确堪忧。 (三)从教师教育开始,实现融合教育 从培养标准来看,融合教育对未来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 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到普通学校还是其它教育部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都应该懂得融合教育的 理念,从内心支持融合教育。从事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首先应该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关心社 会的进步和各类儿童的成长,熟悉各种类型的相关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与康复、训练工作; 其次,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事儿童的教学、科研、评估、 训练、咨询、辅导、教学软件制作,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在融合教育中,任何教师都要能履行以下几方面的主要职责: ·充分了解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普通儿童,能为不同的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 教学计划和安排相应的活动。 一·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支持孩子学会正确的知识和适当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将每 个儿童都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受益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避免由于标签效应而限制某些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发展。 ·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活动在融合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要鼓励发展正常和发展障碍儿童 共同参加活动和相互学习。例如,通过戏剧表演、艺术、自然行走和玩水游戏等活动来促进 儿童在不同发展领域内(如认知、社会、交流、运动、自我照料等)的发展。 总之,在融合教育中,要善于创设不同的环境使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和正常儿童能在一起 学习,积极参与各种促进发展的活动并形成良好的互动。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互动 是不会自发出现的(Guralnick&Neville,1997)[酬。要做到这些,更需要专业人员具备更多的 知识、能力、热情与技巧。 融合教育的逐步实行,将会使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例如,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从去年招收了盲人大学生的实践表明,只要提供必要 的支持系统,这些盲生完全可以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为普通大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等融合教育,我们学院在读学生对特 殊人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与她们建立了感情,为特殊人群服务的专业思想也得到空前的巩 固,他们自动组织“曙光志愿队”,主动给社会上有特殊需要的残疾人服务,受到了上海市 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无论是正常学生还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除了学习知 识外,只有获得真正的组织成员感、接纳感、和同学之间建立了互相帮助的平等和友谊时, 他们的身心人格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他们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真正体 会到人的幸福最主要是来自于无私的奉献、人格的自信与骄傲。[ ] 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后的一般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 学生不再是,或者主要不是到封闭式、隔离式的特殊学校从事特教工作,而是更多地到普通 学校从事正常儿童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8。原有专业设置也同样面临着挑 战。例如,对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更高,要能胜任高年级、高等专业学校融合教育的工 作。这样,从招生方法到课程设置,都应有新的考虑。我们开设“特教辅导与咨询专业”、 (下转第49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就会用到人口统计学的知识;如果对教育决策有兴趣,那一定会涉及政治和管理科学;如果 要研究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那就要用教育学和教学法理论了。 教育史研究和其他学科的交融已成必然趋势。其结果,一方面是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 人,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不断引发教育史学家新的研究兴趣。两者都将推动教 育史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 对人们可以从欧洲研究者的实践中观察到的教育史研究方法,要概括其特征非常困难,但大 家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一方面,教育史并非独立的研究领域,只是通史的一部分。它可 以而且应该采用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已确定、今天又有很大变化的史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教 育史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正在接纳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这是推动教育史研究方向、问题 和方法日益多样性的一个因素。但要强调的是,史学家一定要拒绝引入在其他学科已非常成熟 但却不适合史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如果因此而导致史学方法的被削弱和被忽视,将是危险的。 (翻译:霍益萍) 注释: ①关于圣安娜的图片,可以在AyersHey网站的插图栏目中找到,题为:“St.Anneteachingthe Vi nto read.” [说明:本文参照杨大伟同学整理的2006年4月3日Pierre CASPARD先生在华东师大教育系所做的学术报告的现场录 音文字稿,主要根据Pierre CASPARD先生随后提供的书面文稿翻译整理而成。] (上接第42页) “听力科学与语言矫治专业”这些新专业都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设计的。 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更需要我们开门办学,积极争取社会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 学、科研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活动。为实现融合教育的思想,我 国应加快制定有关特殊教育法律,包括认定专业人员资格的有关规定,创建国家级特殊教育 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建立更高一级的交流平台,对选报特殊教 育专业的学生能适当地提供专项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等。我们深信,真正实现融合教育,能为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云英.中国特殊需要在线远程咨询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O4(9). 2.Sehorr,R.(1990).Peter,he coflles and goes,Jc ̄aal oft}leAssociationfor Persca ̄wit}l SevereHandicaps,19,215—222. 3.Wolery,M.&Wilbers,J.S.(1994).Including children wiht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Washingtn,Dc:o National Associatinfoorthe EducatinoofYoungChildren. 4.I丑H舯ey,S.,&Brieker,D.(1993),Integrated programs:Effectson young children andtheirprograms.InC.A.Peck,S. L.Odom,&D.D.Driker(Eds.)Interafing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es into community programs(PP.249—270).Baltim ̄e; Btookes. 5. si,G.&Meyer,L.(1h994),What children report andl' ̄ember.A six—yearfollow—up oft}le effectsof socila contact be— tween peers wihatndwithout severedisabilities.J n18l oftheAssociatinforo PersonswihStevere Handicaps,19(4),277—289. 6.Caualnick,M.J.,&Nevile,B.(1997),Desi ng early interventin proograms to promote children’s social onmpelmlce,In M.J.Guralnick(Ed.)The effcteivenessof earlyintervntein,(PP.579—620)Baltoimore,MD;Btookes. 7.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顾定倩等.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