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个人整理]

2024-04-02 来源:钮旅网
 WORD格式.可编辑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 “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名称 作者 时间 清(公元1716) 特点 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 释字体例:先音后意。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康熙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 《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欧阳溥存 《辞源》 1915 1915 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注音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部首排列法,214部。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 舒新城,沈颐,张相 1936 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新)。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先说明词义或用法,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汉语大字典》 徐中舒 部首排列法,200部。收字54678。 单字条目下列有反映汉字演变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注音不仅有现代注音,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还有反切和上古韵部。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 1986 部首排列法,200部。收词37万条。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说文解字》 《经籍纂诂》 阮元 1798 (重点讲述) 按平水韵106韵分部,每1韵为1卷,共106 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经传释词》 王引之 清嘉庆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24年(公殊用法的著作。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元1819) 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 1928 注音字母次序排列,收虚词500多个。收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词诠》 杨树达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 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 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 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 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

示“重复”等义。(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二、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 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⑴ 词义的扩大。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洗”本以为洗脚,后

泛指洗涤,不拘于足。

⑵ 词义的缩小。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宫”本指一

切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⑶ 词义的转移。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涕”的本意为眼泪,后

转指鼻涕。“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府”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

⑴词义褒贬的变化。如“谤”在古代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⑵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

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

(1) 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 (2) 加上词头词尾。如杯——杯子;虎——老虎

(3) 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许多古汉语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 、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

(1) 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 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

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 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

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 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

(1) 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

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

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

(3) 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

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 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

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1) 连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多

数连绵词是双声词或叠韵词。如倜傥、逍遥、忸怩、徘徊等。

(2) 叠音词。如昏昏、悠悠、斤斤等。《诗经·周颂·执竞》“斤斤其明”,毛传:“斤

斤,明察也。”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汉语中许多同义词的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意义都不完全相同,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1)概念的不同。

1、概念的内涵不同。如”府”和”库”,”府”是收藏文书和财务的地方。《国语·越语》:府仓实。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库”是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2、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民”指人中比较愚昧者。

注意:”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段玉裁所说泛指即浑言,特指即析言。”浑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的共有的含义。”析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

(2)程度轻重的不同。例如”饥”和”饿”,”饥”表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即吃不饱。《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饿”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接近死亡的边缘。如《史记·伯夷列传》:”饿死于首阳山。”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杀”和”弑”,”杀”是中性词,指一般的杀死;”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是贬义词。《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宫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中,“杀”和“弑”的区别很明显。

4、使用条件不同。例如“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力所及,《论语·学而》: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则显示出语法的差异,例如“耻”和“辱”,二词用作名词时同义,用作动词时,“耻”一般用于意动,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辱”则一般用于使动,《论语·子路》:“始于四方,不辱君命。”

★六、“畏”和“惧”的辨析,以及“能”和“得”的辨析 1、“畏”和“惧”的区别

①“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②“畏”字很少用使动用法,“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畏);③“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则没有这个意思。 2、“能”和“得”的区别

①”能”和”得”,古代都有表示”可能”的意思,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②”能”表示能力所及,如:《论语· 》:夏礼,吾能言之;”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明的含义。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二、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从词义演变来看,在一个词的众多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关系,其中一个意义是最初的,即本义;其他意义是在这个最初意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而来的,称为引申义。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土景户。”由朝北这个本意,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如”道”字,本意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应用:具体的字的本义、引申义的分析。 三、怎样分析词的本义:

主要凭借字形,还要结合该词的语音形式和古代的文献资料。这里说的字形,主要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如“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这是本义。 四、怎样分析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近引申义指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指间接引申义。

1、直接引申义是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如“好”本义指貌美,引申为一般事物的美好。 2、间接引申义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有时不容易让人意识到,如“朝”由本义“早晨”辗转引申为“朝代”,长短的“长”辗转引申为“首长”的“长”。 两个不同的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因为引申意义较远,一般人已经不能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了一个字来代替它。如“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另造“竖”字来代替,“竖”就是“树”的引申义。

五、假借义:由“本无其意。依声托字”而产生的,是因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解”字本义为“解牛”,《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义。

六、分析本义和引申义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词义引申和词义更替的区别。

①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意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思,如“脚”本意为小腿,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变为“足”以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②词义的引申,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后,并不排除原来的意义。如“道”虽然产生了“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新意,但本义“路”的意义一直保留下来。 2、 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区别。

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假借义是由于“本无其意。依声托字”而产生的,是因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解”字,从本义解牛,直接引申为分解动物,在引申为解体、解脱、解结等,发展的线索很清楚。而《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一、“六书”的含义。

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查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字,令、长是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以图画为基础,来表示一件东西或一件事情。大部分象形字是独体字,如日、月、山、川、人等,也有少数象形字把相关的事物一起画出使意识更明晰,如瓜、果、眉、巢等(合体象形字)

2、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指出事物特点以标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因为抽象的概念是画不出来的,所以有指事一类。如上、下、本、末、亦、刀、寸、甘等。

3、会意:把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字符按照表示某种意义的要求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字,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组合。如从、林、武、信、安、秉等。

4、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字,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类别。如“过、征、举、叔”等。形声字结构形式有:1、左形右声2、左声右形3、上声下形4、上形下声5、内形外声6、内声外形7、省形(省去意符的部分笔画)如:亭,从高省,丁声。8、省声(省去声符的部分笔画)如:夜,从夕,亦省声。9、亦声:(声符既表声又表意,即会意兼形声)如:娣,从女从弟,弟亦声。

5、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6、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二、形声字的一些问题

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6种自然结构:

(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救。 (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闽。 反常的情况:如:

“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

“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省形:省去意符的部分笔画。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 省声:省去声符的部分笔画,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雷,从雨,田省声。 亦声:声符既表声又表意。如娣,《说文》:从女从弟,弟亦声。 2、形声字的意符:

①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和假借义无关,和引申义没有必然联系。 ②后起的形声字所谓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如“影”字,古书一般写作“景”,以“日”为意符,而不是以后起的“影”字的偏旁为意符,“阴影”是引申义。 ③有些意符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言”和“心”有相通之处,所以“悖”又写作言旁。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字,李善《文选注》引作“昵”。 三、文字的演变阶段:

①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②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四、简要说明什么是隶变?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留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当今汉字的笔画系统在隶书中已经形成。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有三: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小篆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现在楷书的许多偏旁,与它独立成字时写法不一样,也是隶变造成的。如手旁写作 ,网头写作 ,衣旁写作 ,等等。

五、《说文》和梅膺祚《字汇》部首各有多少?它们的部首编排的性质有何不同?

许慎按照六书原则,把篆文的形体结构加以分析和归类,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一偏旁的字都归属其下,如“桃李松桂”都在“木”部。许慎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部首体系。《说文》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依六书体系)的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字的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

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具体字的归部有了很大出入,变成了检字法的部首。检字比较方便,但有些地方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研究文字学的人,根据的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的部首。(注:后代的《康熙字典》《辞海》都依据《字汇》的部首归字。)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是意同而形不同的一组字。如“莫→暮”“责→债”“说→悦”等。 二、异体字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1、异体字的四种情况:

①会意字和形声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 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 是形声字。 ②改换意符相近的意符。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③改换声符相近的声符。 ④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改变了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 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 。 ⑤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后来有了分工。如

2、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 ①意义相近,现代读音也相同的一些字,不能当做是异体字。如置和 ,就放置这一意思说,二者相通,可置还有一些意思是 没有的,况且二字古音也不一样,所以不是异体字。 ②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的一些字,也不能当做是异体字。例如

③有些通用的字是有条件的,不能看作异体字。如”沽”和”酤”,在买酒和卖酒这一意义上是相通的,但”酤”的对象只能是酒,”沽”的对象可以是酒,也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东西,也不能算作异体字。 三、繁简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繁简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①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繁简字大多是一对一的关系,只需记住繁体字即可。如: 也有少数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如 。 ②繁简字的同音代替关系。繁简之间词义本来不同,仅仅因为音近或音同而采用了其中笔画较简的,这样古书中原本有分别的一组字就有分别了。如:

③繁简之间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有些简化字是可以在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如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也字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①“主 ,谓+也”,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②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 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判断句的否定形式: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副词“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并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而是否定副词。“非”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 二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

①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 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②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

③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二、“是”的词性

1)“是” 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

3)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 三、“乃”、“为”在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

①副词“乃”在判断句谓语前加强肯定。如:是乃仁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为”在判断句中作动词而非判断词。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这里的“为”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说成“虢为虞之表也。”(通论八继续讨论。) ★四、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和分类,典型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义事物或同一类别,但在语言实践中,某些判断句主谓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用豺虎作隐喻构成判断句,是说曹操好比豺虎。

②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百乘,显使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其主语谓语不是同一类事物,而表示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是一种内容被压缩了的判断句,表示:带着百辆车子的使者是显赫的使者。

③用判断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用带也的判断句作为后一分句来说明原因。 ★五、“也”字的用法

1、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的基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进行推理,都用“也”字煞句。

②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是表示肯定的语气。 如: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其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是由否定代词“无”来表示的,加上“也”字,则不单纯表示祈使,而是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④用在疑问句的句尾。如:孟尝君怪之:“此谁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此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疑问代词“谁”来表示的,“也”字在疑问句中,也带了疑问语气。有人认为这种“也”字等于“邪”,二者的不同在于: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字本身表示疑问。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中,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语气词。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矣字 焉字

叙述句主要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的行为变化的,主要有四个问题(双宾语、宾语的位置、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被动句) ★一、双宾语的几种情况

①表示“赠、告”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双宾语是指某些及物动词有时可以带两个宾语,其一为“人”,是行为动作的间接承受者,称为间接宾语,因靠动词近,又称近宾语;其二为“事”或“物”,是行为动作的直接承受者,称为直接宾语,因离动词远,又称为远宾语。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往往是表示赠与、接受、告诫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如赐、予、遗语、告等,如:公赐之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赐是动词,食是直接宾语,之指颖考叔。 ②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

上古能带双宾语的词并不局限于表示“赠、告”等有交换关系的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闭之门”是双宾结构,“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间接宾语。

一般及物动词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字,“为”在古代含义广泛,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可把它理解为作、做、造、制、处理、安排等。用为作动词的句子常带有双宾语,如: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楚归晋知 》。“为之礼”是双宾结构,礼是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为在这里作“举行”的意思。 二、宾语的位置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

②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③叙述句中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叙述句中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有三种情况:

⑴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实”或“之”复指。如: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是”复指前置宾语“不榖”;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实””是”分别复指前置宾语”人”、”德”;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两个”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

⑵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前置的宾语,如: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惟德是辅”即“惟辅德”;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唯利之求” 即“惟求利”; 现代汉语的唯利是图、为你是问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⑶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只用“之”复指。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是(斯)之谓”即“其谓是(斯)”;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穀梁传·僖公二年》

⑷不用复指代词的宾语前置情况,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不多见,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②变化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者”字复指,“……者+数词”,者字前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局的谓语。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三”在句中作谓语而不是补语

四、被动句

被动句指的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 ①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从意义上构成被动句。 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形式标志:

⑴“于”字句: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郤克伤于失,流血及履,未绝鼓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郤克”被“失”所伤,动词后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失”。 ⑵“为”字句:

1、为+行为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介词”为”引进行为主动者”天下”

2、“为……所”式,如:夫直义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所”式比单用“为”字被动意义更加明确。 ⑶“见”字句:用“见”字表示被动 1、见+动词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见”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见……于”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字表示被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于”句式所表示的被动句式更加明显。 ⑷“被”字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助词“被”是帮助表被动。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蔡 《被收时表》),介词“被”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 五、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相当于“了”,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基本用法是把事物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①用于叙述句句尾,”矣”字总用来报道一种新情况。如:余病矣。《左传·齐晋鞌之战》 1)前面已用时间副词“已”“既”“尝”表情况已经如此或曾有某情况,“矣”字是说话人把它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预料某一情况会出现,”矣”字把它当新情况来报道。如:虞不腊矣。《左传·蹇叔哭师》 3)偏正复句的偏句表假设,正句表结果,如: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4)表示一种可能性,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②用于描写句句尾,如:

1)用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矣”字把事物的状态当做一种新情况来报道。如;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2)有时候描写句的谓语部分提前,后面用“也”字煞句,就增加了夸张的语气,但“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张语气。如: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用于祈使句句尾,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停止某种行为。如:

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其祈使语气是由全句的语调和词语的全部内涵来实现的。“矣”字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做新情况来陈述。

④用于疑问句句尾,如: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全句的疑问语气并非由“矣”字表示,仍然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 六、焉字

①”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它不仅用来代某一范围或某一方面,还经常用在叙述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语气。

②”焉”字代表的某一范围或某一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如: 余收尔骨焉《左传·蹇叔哭师》,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是间”, ③如果”焉”字前面是形容词,就代指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莫强焉:没有哪个国家比它强大。 “之”“焉”和的区别

①在和动词结合时,”之”用在及物动词后面,”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如:

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能”在古代是及物动词,”学”在古代是不及物动词。 ②同一动词,加”之”和”焉”字词义不同,如:

虢叔死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死”是不及物动词,“死焉”即死在那里。 提弥明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死是及物动词,指提弥明为保护赵盾而死。 ★焉字的活用法:

①“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

“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焉”字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性质就更为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焉”和“于国”同时出现,代词性很弱,语气词性突出。

②“焉”字作纯粹的语气词,此时“焉”字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四》上文用”矣”,下文用“焉”,下文正是说话人要重点强调的。

焉用在疑问句的句尾,句中有疑问代/副词,“焉”字不仅做兼词,同时也带上了疑问语气。如: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焉用于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用法并不常见。如: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上》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 否定词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一、否定句

1、否定句的构成: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需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包括两类条件:

1)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2)宾语必须是代词,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用“不、毋、未、莫”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不吾知”就是”不知吾”。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②用“弗、毋、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用上述结构。因为“弗、毋”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否定整句谓语的,而“无”本身就是动词。若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这种结构。如: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二、否定词

1、不、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有两点差别: ①“不”字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往往不带宾语。如: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前两例用“不”,后两例用“弗”,区别明显。“弗”后带宾语的情况非常少见,如: 《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弗”字后面的名词则用如及物动词。如:晋灵公不君。《左传·晋灵公不君》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福”用如及物动词,“弗福”等于说“弗福之”,前面用了“弗”,后面就不用宾语。

2、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

①“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但”勿”后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后并不严格,如:百亩之地,勿夺其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毋、勿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如: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友即交友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籍即记载于史籍。

③毋、勿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禁止了。如: 以我为君子,君子安得毋敬也。《韩非子·说林下》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古书上,“毋”常写作“无”。) 3、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 宣子未出山而复。《左传·晋灵公不君》 ①“未”和“未尝”的区别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未尝:是一个凝固结构,表示不曾或者“没有……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者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如:

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未之闻”表没有听说,表没有实现但有实现的可能性。

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未尝闻”表示没有听说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②“未”字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此时和“不”的意思差不多。如: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4、否

①“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或“不是的”。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②“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如: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5、非

①“非”字用于判断句,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 “非”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②“非”用于叙述句或描写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有撇开的作用。如: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非”字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古书上,“非”又写作“匪”) 6、无

①“无”是“有”的反面,它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无”可以说成“无有”或“不有”,意思差不多。如: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齐晋鞌之战》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晋灵公不君》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 ③“不”和“无”的语法分工。“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无”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无”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谄、骄”用作名词。 客无好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好”用作名词。 7、莫

①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件东西(事情)”,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莫”前的“善”是它所指定的范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莫”前未出现所代替的名词,表广泛否定。

②上古的“莫”字有时也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 ③汉代以后,“莫”字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禁止,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 疑问词

一、疑问句

疑问句一般需有疑问词,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二者都用。如: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1、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如: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比较”谁敬”和”敬兄”的词序可知: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名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后面。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左传·楚归晋知罃》动词前有助动词就放在助动词前面。 ②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介词前。规则严格,几乎没有例外。如: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楚归晋知罃》 ★2、表示疑问的凝固形式

①何如、如何:意为“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

②若何、何若、奈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意为”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注:没有说成“何奈”的)

③如……何,若……何,奈……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为: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如: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国不堪二,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④如之何,若之何:

有时用在动词前面表反问,译成”怎么”,如: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有时用在询问句末尾,译成“怎么样”,如:艺麻如之何?衡从其田。《诗经·齐风·南山》 二、疑问词 1、疑问代词 ①谁、孰、何

⑴“谁”是指人的疑问代词,如: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

⑵“孰”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也可以指物,如: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⑶“孰”字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此时和“谁”没有分别。相反,“何”字偶尔也可以表示选择。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⑷ “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战国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⑸“何”是指物的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如:

孟尝君问:”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⑹ “何”字又可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如:

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 “何”作状语时,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⑺“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不能,但“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词只可以作宾语和状语。作状语要比作宾语常见。

⑴作宾语时,“安、恶”指代处所,译成“哪里”;“胡、曷、奚”和“何”字相当,译成 “什么”;“恶”只用于“恶在、恶乎”,很少用在其他介词和动词前面。如: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子·性恶》

⑵作状语时,“安、恶、焉”一般表反问,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表示原因,译成“为什么”,如: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姜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⑶“曷”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何不”的意思。 2、疑问语气词 ①乎、诸

⑴“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在是非句里,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如: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一位楚国祅祥乎?”《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选择问);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特指问) ⑵先秦时代,已经用过疑问代词的特指句,极少用“乎”字,秦汉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多译成“呢”。如: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⑶“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相呼应。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如: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⑷ “乎”有时不表疑问,而表感叹。如:

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⑸“乎”字跟“其”、“无乃”(恐怕是)、“得无”等词组相呼应时,表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吧”,如: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⑹“诸”是“之乎”的合音,用于句尾时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或反问。如: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文王之囿》 ②与(欤),邪(耶)

⑴作为语气词的“与”和“邪”字语法作用相同。

⑵ 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以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疑问语气没有“乎”那么强,只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这是与“乎”的主要区别,如: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⑶在选择问句或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与”和“邪”的作用基本和“乎”相同,疑问语气较强。如: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⑷“与”和“邪”也都能用于反问。如: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 ③哉:作用有二:表感叹;表反问

⑴“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略等于现在的“啊”字。如: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 》

⑵ “哉”字和他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⑶“哉”字用于反问句,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略等于现代的“吗”字,如: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其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⑷“乎哉”表示纯粹的疑问。如: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乎哉”也可以表示反问,如: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表示疑问和反问的主要是“乎”,“哉”主要用来加强“乎”的语气。 ★3、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①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何以……为,是表反问的一种说法。意思是“用……做什么”,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这种说法其实是“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为”字意义已虚化。

另外,“何以……为”中的“何”字可以用“奚、恶、安”来替代;“以”字可以用“用”字来替换,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恶用是 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的介词“以”常常可以省去,因而“何以……为”也可以说成是“何……为”,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③“何……之有”,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之”是复指之前的宾语”何厌”。

4、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以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如”乎哉”),且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构成疑问句或反问句,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分担了表达语气的任务,但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

唯求其非邦也与?《论语·先进》;岂非计长久,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四》 斯谓之君子已乎?《论语·颜渊》;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5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词类的活用与词的兼类:词类的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是不同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属两类或三类,词义会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

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1、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可分为两类: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齐晋鞌之战》,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秦师遂东。《左传·蹇叔哭师》,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2、如何鉴别名词用作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否用如动词,需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察,以及其在句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组合的词类,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有以下五种鉴别方法: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如“肘之”。

②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如动词,如“不君”、“遂东”。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如动词,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④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因为“而”一般只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如“衣冠而见之”、“过荥阳而西”

⑤两个名词连用,如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就有可能活用为动词,如“脯鄂侯”《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就能带宾语了。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有时候不及物动词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如: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饮赵盾酒”是“让赵盾饮酒”的意思。

2)一些及物动词如“食”“饮”“见”等用于使动时,中古以后改变了读音,通常念去声,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用于使动时都改变读音,如: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朝”就没有改变读音。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造成的特殊现象

一些特殊现象,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是因为“胜之”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之”则是用作使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有时候,用于使动的形容词后面的宾语省略了,并不改变使动的性质。如: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能贫”是“能使之贫”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已讨论,名词也偶然用作如使动,较罕见。) 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国异姓”指“使异姓立国”。 有时候,用于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省略了,并不改变使动的性质。如:

何以至今不业也?《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不业”相当于”不业之”,后面的宾语省略了。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强调主观上的看法。如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是“觉得小”的意思。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贱之”即“认为他贱”的意思。 2、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看成朋友,把雨看成儿子” 3、形容词是否用如动(包括使动和意动)的判断

⑴形容词后如果有名词或者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一定用作动词。如: 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⑵形容词前面有“能”、“足”、“可”等能愿动词或者辅助性代词“所”,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作动词。如: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贵”前有“所”,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看重;”贱”前有”能”,活用为使动,意为“使……变得卑贱”。

⑶同一个形容词是用作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的判断,常常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贱”字用如意动;“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中的“贱”字则用如使动。 4、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1、范围区别: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意义区别: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四、名词作状语

★①名词作状语的作用

⑴表示比喻,以作状语的名词的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译为“像……一样的”,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蛇行”意为” 像蛇一样的爬行”。

⑵表示对人的态度,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做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译为“像对待……一样” ,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虏使其民”意为”把人民当做俘虏来使用”

⑶表示处所或方向,如:

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野死”表示在苍梧之野死去,“野”表示处所。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是指到北方去,表示方位。

⑷表示工具或依据,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箕畚”表示行为的工具;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表示依据

⑸时间名词作状语,表修饰时间,如:夜缒而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⑹有些名词性词组在句中的作用,与单个名词用作状语相当。如:乐岁终身饱。《孟子·梁惠王上》

★②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辨别

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形式相同,位置都在动词(谓语)前面,正能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一般情况说来:

⑴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用作主语的,就应当认为是用作状语。 ⑵作状语的名词前往往另有主语,如“嫂蛇形”已有“嫂”作主语,“蛇”就只能是状语了。 ③“岁”、“月”、“日”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

“岁”、”月”、”日”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意义有所不同,已非单纯的时间修饰。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⑴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表示“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今吾日记之而不足,岁记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

⑵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天地”讲。如: 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⑶表示追溯过去:“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如: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一》 五、动词用作状语:

①动词直接用作状语的情况较罕见,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如: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②动词用作状语后+而+动词,情况多见。如:夜追而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③动宾词组作状语,情况多见。多表行为方式或时间,有时加“而”有时不加。如:挟太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以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杨 :报孙会宗书)

④动词作状语,在词序上类似连动式,一先一后不分主次,但动词或动词宾语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如:咏而归。《论语·先进》唱着歌归去的意思。 六、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前置。

⑵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⑶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⑷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⑸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宾语前置有两种特殊情况:

⑴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 ⑵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宾语不能前置的情况:

⑴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⑵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⑶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⑷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⑸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则不能前置。如“吾不能早用子。” ⑹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4、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⑴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⑵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5、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如:

⑴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⑵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成分的省略情况: ①、主语的省略:

⑴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⑵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②、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

⑴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⑵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者字 所字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宾、定语。

②“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作宾语。如:今者吾哀我。《庄子·齐物论》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⑤“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吾语若。《庄子·人间世》;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藉传》 ①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② “而、乃”只作定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且绝不用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其”字一般用作定语,“之”字一般用作宾语,第三人称不用做主语,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其和之的四点区别:(“其”字的特点)

①在上古汉语,“其”字不能作主语,在很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其”作代词时代替的不是简单的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蹇叔哭师》

“其”只能译成“它”或“他”,而不能译成“它的”或“他的”。从语法结构看,“其”字是定语而非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②有时候“其”不能译成“它的”“她的”“他的”,只能译成“那”、“那样的”,此时是指示代词。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③“其”和“之”可以灵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一人称代词。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你)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我)” 《左传·晋灵公不君》;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你们的)上。”《墨子·尚同上》

④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重复前面的名词作主语,或省略主语,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收。《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重复出现作主语;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趋而避之”的主语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都省略了。 5、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同形的。我们仍用“吾”“我”表示,你们仍用“女”“而”表示,他们的仍用“其”表示,他们仍用“之”表示,不像后代用“汝等”“彼等”等,如: 周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吾”指“我们”。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尔指你们。

第一、二人称代词或部分尊称、谦称后,加” 侪、等、属、曹”表复数,相当于“这些人”等。但这些字并不是表复数的形态,和”我们”” 你们”不但结构不同,意义也有差异。如:

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左传·昭公元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②古代汉语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受代词规律的限制,但它们在词义上又代表了“我”或“你”,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谦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谦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君、公尊称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先生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尊称。如:

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平原君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少卿为司马迁称呼任安的字。

6、古代人称代词用的少原因有:1、古代省略主要的地方多,第三人称不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1、是、此、斯、兹:都表示近指,表示“这”、“这个”、“这里”等,例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於国也》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①是、此、斯、兹都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②“是”和现代汉语的“是”不同,和“此”是同义词,常可互换。今其人在是;其人在此。 ③“是”“此”可以指人,略等于“这人”“那人”。

④“是”字用作宾语时可放在动词前面。如: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齐桓公伐楚》 ⑤“是”可以单独做判断句的谓语。如: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2、彼、夫:都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里”等。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①“彼”指示性很强,可作主、宾、定语。指人时可看做第三人称代词,译成” 他” 或”他们”,但并不是正规人称代词,古汉语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之意。表远指时常常带有轻视的味道,如:彼哉!彼哉! ②“夫”指示性较弱,只作主语和定语。由于其指示性弱,有时当作 “彼”,于是当作“此”,有时可以不译出,视上下文而定。位于句首的“夫”字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引出下文,称之为“发语词”。 ③当比较复杂的结构用作宾语,“夫”字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仍作指示代词。如: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之、其,

①都不用作主语。之相当于“此”或“彼”。

②“之”表示泛指,相当于此或彼,用作定语或宾语

③“其”表示特指,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那个”、“那种”,只作定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4、若、然、尔,相当于“如此”、“这样”“那样”,谓词性代词。

① “若”只作定语。如:若闻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战国策·齐策六》

② “然”多作谓语。”这样””那样””这么””那么”如: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单说“然”表应答,如: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

③ “尔”作定、宾语。也作谓语,表”这样””那样”,但不如“然”普遍。如: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5、或:肯定性的无定代词,

①通常用来指人,相当于”有人、有的人、 某人”,只作主语。如: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攘鸡》

②“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如: 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

③常用两个”或”字前后呼应,表列举不同情况。这种”或”仍是无定代词,既可指人又可指物,而不是表选择的连词,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者”字

1、代词“者”的性质和用法:特殊的指示代词。 ①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adj/v+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②主谓结构后加”者”字,构成名词性词组,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③数词后面加“者”字表示几种人、几种事情或者几样东西,如: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论语·颜渊》 2、语气词“者”的用法:

①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停顿。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③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时间范围。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公下》

有时表时间不用“者”字,而用“焉”字或“也”字,如“今吾子又死焉” 《礼记·檀公下》;“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④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如: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四、“所”字

1、“所”字的性质和通常用法:特别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所”字同动词结合组成的词组的性质和用法。

①“所”字同动词结合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如:须臾之所学《荀子·劝学》

②“其”字表示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作“所”字词组的定语,如: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③“所”字词组可以作定语,后面还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使意义更具体,如: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陈仲子》 3、“所”与“者”同及物动词结合后的分别

① “所”与“者”同及物动词结合后表示的含义完全不同,如: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所见”指代见的对象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②“所……者”和“所”相同,仍然指代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如: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所”和“者”的异同:同:1、都是名词性的2、都是偏正结构;异:1、意义不同:“见者”是支配关系,“所见”是受动关系,表“见到的东西”。2、词序不同 4、“所”同介词结合后的情况

①“所”字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所从”表示行动发生的处所。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膑兵法·威王问》“所以”表示行动的工具、方式、原因。 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吕氏春秋·贵卒》“所为”表示行动的目的或原因。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所与”表示一起行动的人。 ②上古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和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如: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后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以……”“所从……”“所为……”“所与……”等结构(举例见上题),但他们并未完全取代“所”的用法。 5、“所”同形容词结合的情况

“所”同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结合,指代描述的对象,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如: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为智。《墨子·公输》

6、“所”字组成的凝固结构:“有所……”“无所……”“何所……”

①“有所……”“无所……”动宾词组,“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如: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孟子·许行》

②“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如: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等。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一、 “而”字: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

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但是”。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吕氏春秋·查传》

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

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

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如: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两种行为的联系, 常见用法有四种:

1、表并列关系。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译作“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如:余折以御。《左传·齐晋鞌之战》

3、表目的或结果关系。“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时,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结果

4、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可译可不译。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蹇叔哭师》;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三、“则”字:常见用法有四种:

1、表条件关系。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结果的分句在后。可译为“就”或“便”。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条件复句中的“则”,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表条件和结果,但不用“则”字,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2、表列举或对比。用在两个意思相对的并列分句中,表列举或对比。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有时是表示时间修饰。如: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3、表转折关系。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转折意味。可分三小类: ①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②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经”。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③ 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4、表承接关系。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四、然而、然则、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

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2、“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如: 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左传·楚归晋知罃》

3、“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如此,可是……”如: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4、“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如此,就……”。如:然则德我乎?《左传·楚归晋知罃》 介词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常用的有 “以、于、为、与、之”。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介词的语法特点:

1、介词的宾语位置。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2、介词的省略。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 3、介词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一、“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动词“以”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宾语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许行》 ②引进原因。可译为“因为”。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③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④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 等。

⑤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⑥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的词序变化,

1、整个介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后面。如: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2、为强调“以”的宾语,可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如: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3、提前的宾语是“是”字,“是以”等于说“因此”。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4、“以”字后面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若已出现,宾语就可省去。“以”译成“拿来”“拿去”,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表凭借或引进原因的“以”字,宾语可乘上省略。“以”仍表“借此”“因此”。如: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其所用之异也。《庄子·不龟手之药》 凝固结构:

①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如:无以缩酒。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 ③“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二、於(于、乎、诸): ★用法有四种:

1、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对于”或 “在……方面”等。如: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2、引进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一般用于描写句。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如: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古代汉语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后面,现代汉语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前面。)或指出异同而非比较程度,如: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4、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此外:

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今……于此”“……于此”实际表假设。如: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墨子·非攻上》;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孟子·滕文公下》 3、“于”字偶尔放在动词前,如: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4、“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5、诸等于“之于”合音,如: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6、“于”何“於”的分别:如所介的是地名,用“于”不用“於”;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用“於”不用“于”。

三、为: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读去声,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给、替、因为”,用法有五种: ①引进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如: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引进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③引进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梁惠王上》 ④引进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⑤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式,读阳平。(注:介词为后面的宾语可以省去。如:君子不能为谋也。《礼记·檀弓下》) ★四、之:介词,有三种用法:

1、用在偏正结构之间,表修饰限定关系,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是”字,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需依赖上下文存在。有两种情况:

①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

⑴表示语意未完,尚有下文。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爱子”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加上“之”后,形式上词组化,取消了独立性,意思上也显得话没有说完,让读者等待下文——则为之计深远。

⑵用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 ⑴用在充当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之”字放在充当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寡君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之”字放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这样形成的结构作句子主语。 ⑵用在充当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晋灵公不君》

3、如果句子的名词主语已在上文出现,下文就用一个“其”字来代替它,因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如: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左传·蹇叔哭师》,“其入也”即“师之入也。”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词 词头 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1、夫:“夫”是从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①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虚词对译。

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又称发语词。如:夫得言不可以不查。《吕氏春秋·查传》

②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也表示要发议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论语·季氏》

(注: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区别:语气词“夫”用于全句之首,表示要发议论,不必译出;指示代词“夫”用于所要指示的名词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2、其

①陈述句或疑问句中,表示“大概、恐怕”的意思。如:

其(大概)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吾其(恐怕)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②祈使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中“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如: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③“其”字可加重反问的语气,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3 、惟(唯、维)

①“惟”字用在句首,即发语词,古文记叙文往往以“惟”开始,引出年月日,如: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②“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有时是表示希望,又可帮助表示判断语气。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希望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表示判断语气 ③“惟、维”用在句中也帮助判断语气。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二、词头,词尾: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一)词头 1、有

①“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比如上古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②“有”字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③“有”字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④“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但这种用法不是词头。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十有五”即十五。 2、其

“其”字用作词头,用于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前面,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4、于

“于”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5、薄

“薄”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苢》 (二)词尾

1、然:“然”是指示代词,“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时,指示性减轻,变成词尾性质。如: 夫子怃然。《论语·微子》;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2、“乎”“焉”“如”“尔”等字,作词尾时,作用和“然”字相等,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后面,增加形象化色彩。如: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3、古汉语中,词尾的作用是什么?

词尾又称后缀,是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属于构词法的范畴,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一个标记的作用。古汉语中,严格意义上的词尾不多,有名词词尾“头”“儿”,形容词词尾“然(如、若、而、尔)”“复”,起作用略等于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词尾作用。至于“思”“止”(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只能算作类似于词尾的后加成分。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韵母:一个音节中除了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韵:主要元音和韵尾。韵头不同的字是可以押韵的。

韵和韵母的异同:韵不包括韵头在内,只要求两音的韵腹韵尾相同就可以同韵;韵母是不区分音调的,声调不同可以同韵母,韵则要求同声调才可以同韵。如:“斜家花”韵母不同而同韵,“东董送”韵母相同韵不同。

韵脚: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所以叫做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韵脚。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怎样用韵。包括韵在句章篇中的位置,以及韵的转换,通韵的宽窄等。

韵部:音韵上把同韵的字归为一类,称为韵部。 韵目:一个韵部的代表字或标目字叫做韵目。

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古韵: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时代的韵部。 一、《诗经》的韵例

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如《关雎》一章三章,《静女》全诗,《硕鼠》全章。

2、从一章中所用韵数来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如:《静女》第一章是一韵到底,第二章“娈”“管”押韵,“炜”“美”押韵,换了一次韵;《关雎》五章都是一韵到底。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可分为三种:

①句句押韵。如《静女》第二章和《硕鼠》第一章。 ②隔句押韵。

⑴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押韵方式,《关雎》的第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

⑵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关雎》的一三章和《静女》第一章。

③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如:《静女》第三章中的第一句“荑”和“美”押韵,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

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成为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二、《诗经》的韵部 诗经的三十韵部表: 1. 之部 4. 幽部 7. 宵部 9. 侯部 12.鱼部 15.支部 18脂部 21微部 24歌部 2 职部 5 觉部 8 药部 10屋部 13铎部 16锡部 19质部 22物部 25月部 27缉部 29叶部 3 蒸部 6 冬部 11东部 14阳部 17耕部 20真部 23文部 26元部 28侵部 30谈部 合韵的情况:合韵就是指邻近的韵互相通押,有两种情况: ①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如《关雎》中第五章“芼”和“乐”押韵(宵药合韵)。

②韵母近似通押,如《七月》第四章”葽”和”蜩”押韵(幽宵合韵),大约就是用eu押au。

三、《楚辞》和《诗经》的韵有什么异同?

古韵三十部不但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同时期的其他韵文。至于《楚辞》,因为比《诗经》时期晚了两三百年,地域上也相差很远,《楚辞》和《诗经》用韵基本一致的同时,已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东部”已经从“侵部”分化出来了。(注:书上的三十部正是《楚辞》分化后的三十部,《诗经》中是“东部”“侵部”合一的。) (注:实际操作中注重诗歌韵脚的标注。)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通假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珍珠”。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如“光芒”。 ★三十六字母:即古代的声母系统。古代没有拼音,所以找出三十六个字母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又根据发音分为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根据发音方法不同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上古声母系统特点:上古声母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三十六字母作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和“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帮滂并明”和“非敷奉微”合并,都是双唇音。分化的有两类:一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的分化,1.接近“精清从心”,是齿音,2.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二是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1.接近匣母2.接近定母。 三十二声母列表如下: 牙音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见 端(知) 帮(非) 精 影 溪 透(徹) 滂(敷) 清 晓 群 定(澄) 并(奉) 从 疑 泥(娘) 明(微) 余(喻四) 书(审三) 禅 心 邪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匣(喻三) 来 日 山(审二) 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多数连绵词

是双声词或叠韵词。如辗转、参差、踟蹰等 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书写,两个字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例如“早”和“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蚤”是“早”的假借字。

★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和一种特殊情况:

①本有其字,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成了一个同音字,如:把“ ”写成“剥”。 ②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

⑴第一人称代词没有一个本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表示锯类工具的“我”字来表示,后来一直沿用。

⑵“躲避”“开辟”“辟邪”等意义也都没有本字,只是借用本义是“法”的“辟”字来表示,为了表达的精准,又造了“避”“闭”“僻”等字,作为区别字,不是“辟”的本字也不是假借字。

⑶表示选择的疑问代词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本意是“食物加熟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来表示,后来替“孰”字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熟”字。

③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后起区别字,和这个字没有假借的关系,而被人误认为假借。如: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坐”的本义是“坐下”,引申为“座位”的意思,后来为这个引申义造了区别字“座”,但不能认为“坐”假借为“座”,“座”是“坐”的本字。 (P549假借字的例子熟悉)

假借字形成的原则: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也是古音通假的原则。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传注:用以解释古书正文。笺:补充订正前人注解的意思。

疏/正义/义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疏”就是疏通意义的意思,也称“正义、义疏”,它既解释正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如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宋刑昺《论语注疏》;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焦循《孟子正义》 集注﹑集解、集释: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注释体式。主要是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解,并阐明自己的意见。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一目了然。如魏何晏注《论语集解》。 李善:古代注解大家,唐代扬州人,著有《文选注》60卷,其特点是材料丰富,非常渊博,引用各种古籍文集1600多种,文献价值很高。在训诂方面,李注也优于五臣注,其注释多平稳无瑕,可作为人们注解古书的借鉴。

《十三经注疏》:对十三部经的注解,多是汉朝或魏晋人作注,唐宋人作疏。各部经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爽疏;

《经典释文》: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庄子》)所做的注解(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义训),经作者陆德明一番选择,成为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这本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本完整专著,宋代以后,其注释才被移到相应正文之下。(注:p613影印件细读) ★根据古书注解内容,常见的古书注解情况有哪几种?

根据注解内容,常见的情况可分为释词、解句、通释全章等几种情况。 ①释词。②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③释词并串讲,是头两种方式的并用。④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1、释词是针对古书中难以理解的个别词语进行训释,有时还包校勘和注音。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包曰:下,下车也”注明词的具体意义。《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陆德明《释文》:“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用注音方法将两个“乐”的音区别开来。屈原《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惩,止也,言止己留恋之心。”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连”是“违”的误文,并引证“违”是“怨”的意思。从校勘入手,订正误字,加以说明,意思就更明白了。

2、解句是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句意,既有一句一句的阐明,又有句语句之间的串讲,有时包含了发凡起例以及说明语法特点、修辞手法等等。如《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亨传:“甘,厌也。”意思尚不明了。郑玄笺:“愿,念也。我思念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在释词的同时,把全句的意思也讲明白了。

3、通释全章大意是在释词、解句的基础上归纳章旨,以便读者整体上掌握作品主题。如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也,思念国君,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这段题解,对阅读《九章》帮助很大。 ★常见古书术语:

①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曰、为、谓”之后面。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如《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和“馑”字是近义词。

②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和“谓之”的区别是,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如:《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③貌。放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④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相当于“等于说”。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以上四项六词单纯用于释义。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和“畔”是假借字。 ⑦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 和“读如、读若”的分别:

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音(直音法,反切法)如李善《文选》注对反切的重视 2、释词3、释句4、分析篇章大意5、提示语法 6、说明词语出处和典故来源。如李善《文选》注

7、考证人名地名,考核史实。8、阐明哲学思想。如:《庄子》郭象注和成玄英疏。

如字:古书注解中注音的一种方式。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异读:异读就是一个字有几个读音,异读有两种表现方式:

1、异读词读音的差异(包括读音和声调的不同)起到了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①读音的不同,

⑴词义的转变,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意思发生了变化。 ⑵词性的转变,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名词变形容词。 ②声调上的不同,

⑴词义上的转变,如:“听闻”的“听”读平声,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听从”的“听”读去声,是“顺从”的意思。

⑵词性上的转变,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 2、注解者主观认识水平的限制而记录下来的古代异读音,如在韵文的注解中,为求音韵和谐而采用的借音异读和改音异读就是这种情况。如朱熹的“叶韵”。 释句术语: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校勘术语:

衍文:说明古籍中多了文字的现象。脱文: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重要的清代典籍参考书: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

读书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怎样正确利用古注:①批判吸收②正确取舍③联系正文④融会贯通 汉代注解的特点是什么?

真正以文献语言为对象而进行的系统的注解工作开始于汉代,古文经学家推动了对大量秦以前古树的全面系统注解。其特点是:成果丰富,注解大家涌现,如郑玄等;注重内容上的识字考词,考究名物训诂;体式完备、条例完备的注解理论专书相继问世,为后人的古书注解工作奠定了基础。

几个名词解释:广韵、同源词、隶书、同化、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偏旁

实际操作问题:1、本义引申义的识记2、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如“说”和“谓”的区别 (详见辅导书)

1、给文段注标点;2、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尤其是《论语》《老子》《庄子》等抽象性文章);3、《诗经》韵脚韵部韵例标注; 4、词类活用;5、虚词用法

一、判断句(也)二、叙述句(双宾语、宾语前置、行为数量句法、被动句、矣、焉) 三、否定句(不、弗、毋、勿、未、否、非、莫)

四、疑问句(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焉、胡、奚、何;疑问语气词:乎、诸、与、耶、哉) 五、词类活用(名词如动、动形名使动、形名意动、名作状、动作状)成分省略 六、人称代词(吾、我、予、女<汝>、尔、若、而、乃、其、之) 七、指示代词(是、此、斯、兹、彼、之、夫、然、尔、或、者、所) 八、连词(而、以、则、然则、然而、虽然) 九、介词(以、於<于、乎、诸>、为、之)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十、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惟、维>) 十一、词头(有、其、言、于、薄) 十二、词尾(然、乎、焉、如、尔)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乃其还也亦去之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2010年考加标点)

齐晋鞌之战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伐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祁奚荐贤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尤防川也大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江乙对荆宣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庄辛说楚襄王

庄辛对楚襄王曰君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於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留揜於城阳於是使人发驺徵庄辛於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气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以上已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於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鳝鲤仰囓菱荇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脩其碆卢治其缯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乎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以朱丝而见之也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夀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乎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以乎黾塞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於是乃以执圭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者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看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易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论语 (一)学而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二)为政

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里仁

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⑵子曰叁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公冶长

⑴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⑵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⑶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⑷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五)雍也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⑴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⑵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⑶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六)述而

⑴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⑷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八)子罕

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⑵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⑶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九)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十)先进

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⑵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⑶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010年考解释及语法分析)

(十一)颜渊

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⑵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⑶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⑷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

⑸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⑹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⑺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十二)子路

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⑵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⑶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⑷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⑸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十三)宪问

⑴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⑵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⑶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⑷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⑸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⑹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⑺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十四)卫灵公

⑴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⑵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⑶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⑷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⑹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⑺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十五)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十六)阳货

⑴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⑵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十七)微子

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⑵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⑶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⑷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八)子张

⑴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⑵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⑶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礼记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战于郎

战于郎公叔愚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大同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现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寡人之於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所谓故国者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夫子当路于齐 公

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许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决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攘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陈仲子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孽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路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屡妻辟垆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恶用是轻轻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轻轻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及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奕秋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老子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龟手之药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胠箧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百川灌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钓于濮水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鸳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曹商使秦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劝学 君

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察传 夫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五蠹 儒

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

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合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人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齐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做官于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缯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求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民之政,皆就安利如与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

yǔ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

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诗经

关雎(标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偏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偏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静女(标韵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毂。 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此邦之人,莫可与明。 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于处。 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

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豕开>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公刘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卽。

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岂惟纫夫蕙茝!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固前圣之所厚!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退将复修吾初服。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技术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於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技术资料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