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教学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

2022-04-02 来源:钮旅网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教学案——记叙文写作指导

命制人:颜庭学 审核人:陆洋 时间:2007年10月10日 009 一.作文题:

我读过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听过一支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总有让我魂牵梦绕的话题。

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

那些亲切的东西或许是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或者是那次小伙伴们郊外的野炊,深巷的迷藏,少年宫的朗诵;或者是爷爷奶奶的神奇讲古,父亲母亲的亲密“疼爱”,亲戚邻里的无尽帮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都是故乡的,都是亲切的,都是流着我们的血、泪和汗水。它们永远不会被风化。

请以“故乡不会被风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注意:1、字数不少于800字。2、卷面要保持整洁。3、每错一字扣一分,最多扣5分。4、作文批改已经从48分切入。

二.【思路点拨】

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故乡,风化。

(一)故乡

故乡不会是现在时,对于离家出走的人们,它意味着距离。故乡,暗示着人们原本可坚持的初衷,但它从来只守望不说教,它养育了父母正如父母养育着我们。

记忆中的故乡已被定格为梦中的样子,它满载着的那些老房子不会随着岁月而变迁和改变颜色;而现在的故乡的样子,是我无法感性地叙述的,属于那些正迅速成长的儿童。

故乡的记忆,记载着儿时的简单和满足、成长的喜悦和时光的流逝。总是被那种淡然而沉默的情感牵动着,总是在梦中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老屋。其实,我们守住的,并不仅仅是故乡的记忆,还有一种历史的坚持!那些生活片段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也足以温暖我们童年的记忆。

以“故乡”为关键词来写文章,关键是选好材料。也许,如歌中所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正所谓“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写作时,我们应该不会感到缺乏素材,关键是对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关键是怎样去占有和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故乡”这个话题很宽泛,容易写空,写滥,而好的思路也就是将其具体化,乡土情节看似单纯,实际牵挂之物却会有万千不同,选材立意最好不要拾

人遗唾。香港文汇报上的一篇古清生的《味蕾上的故乡》,文章先从作为温州人的林斤澜先生要求老乡进京时捎带“鱼生”这样让异国他乡之人害怕的食品谈起,继而叙说自己对“故乡粉蒸肉”的难忘,剖析人们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的特殊心理,最后指出“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这就是这样一篇立意深刻,选材独特的佳作。

故乡情就是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流沙河的“那一只蟋蟀”,艾青的“母亲大偃河”。这种思路古人早以有之,细推起来,我认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最擅长这种写法,其15岁时的佳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重阳佳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唯缺一己的具体事件来抒写浓浓乡愁;而名作《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独具匠心,以对窗前寒梅花事的关心寄托对故乡的深情问候,都成为了乡愁诗歌中的极品。

中学生往往抱怨生活中缺少写作素材,其实最日常化的生活内容往往是最独特的构思,不过这也是最易为我们忽视的,若能写好,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

我们选什么材料来写才能出新出彩呢?第一,内容生活化,才能做到独特;第二,写出文化感,才能使文章醇厚,高雅。第三,以故乡风土人情写人生哲理,要能小中见大。

(二)风化

逝者如斯,“时间”如流水,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大都习惯于遗忘并且安于遗忘,甚至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遗忘中“瞒与骗”。

所谓“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这恰恰是本作文立意的反面。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昨天在今天延续,历史活在今天,这样的记忆当然不会风化。 三.【佳作点击】

蔷薇·故乡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点评:这是200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山东卷题为“记忆永远不会风化”,但我们以“故乡不会被风化”的眼光来审视亦不失一篇佳作,小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诗意的表达,写出了思乡之情,文字典雅飘逸,却毫无空泛之感。开头是“梦回故乡”、中间插叙初到城市的不适和家书如金的喜悦,最后被陌生人写在汇款单据上的温暖诗句,冲破了感情的闸门,泪下如雨,点出了中心——“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回 乡

我是一个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上次回乡看病重的爷爷,却让我平静的心海顿起波澜!

(一)

爷爷已经病卧在床,看见我们来了,他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泪水,我真的压抑不住感情,但我不能哭。我走到爷爷面前甜甜地喊了声:“爷爷好。”

我不知道那时的他还听不听的懂。但透过他的眼神我知道他听懂了,他笑了。我走出房间,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哭一场,不仅为爷爷,还为这个偏僻的村子,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很用功,他们都希望有一天考上大学,带着梦想走出这里。而很多人都做到了,他们带着自己的家人走出了贫穷。当年我爸妈穿着军装走进村子的时候,有多少人羡慕不已啊。

(二)

睡在爷爷家的破屋子里。虽然已不是第一次,但心情却是有点别样。听着外面的雨声,屋顶的漏水声,滴到脸盆的声音,我辗转难眠。用手摸摸那凹凸不平的墙面,不时会有石灰掉落,眼泪静静的划过黑夜。贫穷,我第一次感到它离我如此进,如此可怕,无情。

(三)

我曾经回过几次家乡,我不习惯这里的菜,听不懂这里的话,但爷爷是最疼我的。在我心中,故乡是淳朴的,热情的,不管认不认识,都会相视而笑,打个招呼,大白天家里从不关门,这是我在大城市里所看不见的。奶奶去世后,有无数次儿女们想让爷爷搬到省城住,他住不太久就又回来。他说“还是自己家里最好”。谁都拗不过爷爷。也许爷爷是想在这里思念奶奶,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也许爷爷认为奶奶的灵魂还会回到这里,不想让她孤独。

(尾言)

爷爷走了,他走得很安详。听大人说奶奶也是在十七年前的这个时候走的,如今他们在天上看着我们,祝福我们。我知道当天空上出现两颗紧紧相连的星星在发光时,那是他们在对我们笑。

点评:这是一篇极朴素的文字,东坡说得好:寄至味于淡泊。这篇看似平淡的文字却处处流淌着一股伤感的情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细读来,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处来的亲情和爱情,真的让人落泪,这就是风土人情的刻画了罢。乡村贫穷然而淳厚宁静的生活跃然纸上。

四.写作素材:

神秘故乡

伴着长长的车鸣,汽车钻进了一片浓雾。

故乡的晨曦躲在一片远山中,从密密的山路一直飘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唤起了石桥上的尘埃,它驱散了一夜的静谧,它的云雾弥漫在隐约的纱衣下,绽放出了羞涩的微笑。

在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闪烁的霓虹灯,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哗。这里是那

么清宁、清静与恬静。井台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田野沟壑梯梯坎坎纵横交错,如家乡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土豆、红薯和自家腌制的咸萝卜处处飘香。铁环中偶尔溅起的泥土扑在农家小孩灿烂的笑脸上,这一切是那么和谐。既柔弱但又坚硬得容不下丝毫的破坏。

石阶的尽头延伸到树林的深处。这是一条多么幽深的石阶,上面或许沾染了少许青苔,但抹灭不了家乡人走过的无数亲切的脚印,无数艰辛的汗水。 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干涸。细流冲刷着河底坚硬的河石,但河石仿佛蕴育大山的雄伟沉默,永远地沉思在细流的撞击中,年复一年。

林中的那棵黄桷树从我的记忆中浮现出来,还是一样的挺拔,不一样的是多了道道历史的沟纹,多了少许时间的沧桑。儿时的我总想爬上它的树顶,但惧怕大众的责骂。现在我已经放弃了这种想法。我想,让它成为我心中对故乡敬仰的化身吧!

故乡普通得如同饮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没有桃花满山的艳丽,也没有远飘万里的果香。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有说不出的神秘,为什么井中的水总是那么甘甜?为什么那位哑巴老奶奶绣的花衣总是那么漂亮?为什么这里的小米饭总是那样香甜?为什么故乡人总是那么纯朴与亲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着怎样坚挺的脊梁,但我明白地底下涌动着无比热情的土壤。我不明白天空下隐藏着多么善良的愿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无数次地站在那离别的树下,汽车疾驶而过的声音时时萦绕在耳旁,但浓浓的张音已掩埋了这聒噪的繁华。这种神秘的感觉笼罩着我,说不清也道不明。

记忆中的故乡

晨曦微微寂静如止水,恍然梦回记忆突然从脑海悠悠逸淌,像涓涓细流,沿着记忆河床在溪涧游荡,如歌如泣……

许多人大约都有这般故乡的记忆,儿时曾随父母省亲返故乡,心情似小鸟扑窼般急迫,惊诧,有时是步行,初次涉足田埂的喜悦,小路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穿树林过苇塘、蔗园、芋田…有时撑舢舨回乡,泛舟河湖的兴奋,双手浸进湖水,小船前行小手迎来一股股激浪涌动,湖水漪旎,水波荡漾扩散,惊得小鱼儿四散游离,船旁浮萍依依上下起浮,远处荷花朵朵,俯首帖耳喃喃自语,临近村口解缆系岸,沿途乡亲的注目及至老宅堂屋,众多叔公叔伯兄弟旁系乡亲围观,问候,嘻笑哗然的欢快,惊叹上海繁华,衣着光鲜,用具新奇,糖果点心的精美可口…还有城里人的习惯怪涎,而我最惊诧的是小孩伢仔大小便不上茅房,随地方便,我与弟弟入乡随俗,正方便时一刹那一条大黑狗或大黄狗

窜到屁股下抢食,有时还舔食屁屁,让人大惊失色,慌乱间提裤不及,揽腰落荒而走,引来众人开怀嘻笑。

我的故乡记忆似一条悠长的记忆河流,久远而古老,记得老宅有一个高大门廊,两扇巨大的木门朝里敞开着, 岁月的刻痕在门廊的木纹上游走,宛如叔公暴突的筋脉,晚间倚座在吱嘎作响的椅子上,望着门廊外漆黑夜色,点点星光,远远的天际与大地浑然一体,门廊像一个巨大的画框,映衬着一幅故乡的夜色,秋末冬初的微风轻轻地飘过门廊拂过高敞的堂屋,引来一缕缕稻草混和牛粪的气息,这厚重的暖暖的故土气息,从心底深处被唤醒,似曾熟悉,如此亲切,似祖先挟远古精气飘然而临,垂询后代子孙,护佑平安…故乡啊! 故乡…记忆中的门廊…夜色…气息…。思绪飘飘然沿往久远,历年历代祖先也曾几何时安然落座在这般夜色中,相似的门廊,一样的星空,一般的气息,恍惚的油灯…从南宋永乐年或更久远…劳作了一天的祖先,此刻歇息在客堂宅院,默默无语或抽着水烟、或围着饶膝的孙儿喃喃细语,娓娓细述…或如我此刻一般任由思索游走,在同样的夜色里,同样的气息中,相似的门廊不同的叔伯公公,抽着依然如故的水烟,一盏摇曳的油灯晃动着精灵似的舞步一闪一闪,昏暗的堂屋里各件家具的阴影随火苗在舞动,恍然祖先幽灵飘然而至。 小时候,四、五岁随父母从上海出发去老家江西、丰城、小港口、赛头围卢家村省亲,故去的公公年青时在沪上谋生有了些银子,在老屋上重造了高大的砖石木屋结构的故居,如今给了他兄弟们居住着,我们常每年春节去一次,他们将最好的房间,最精美的花床让给我们住,后来插队在江西西南部临近福建光泽的黎川县宏村公社马池塘村,因生活艰苦而不便,父亲联系老家叔伯后我又去了老家一次,住了半年,与故乡人同吃同住,同在赛头围大田里插秧、耕耘、守望成熟稻谷、闲时学织鱼网,傍晚纳凉在祠堂门口台阶上唱京剧样板戏给全村老小听。

记忆中老宅的房子一排排朝南而居,二个村口在北面,一个在西南面,一个在东南面,老屋就在东南面角上。东南面外人难得经过,很远很远要渡过赣江才有村庄,老宅旁隔一土路紧靠宗族祠堂,朝南一望至天边,再不见一个村庄,远远的堤坝围绕着赣江,堤下是万顷良田沃土,夏秋季节稻香扑鼻,稻浪翻腾,老宅的左面不远有一条河流通向赣江,河旁树林灌木葱郁逶迤,远处几头水牛或卧或涉水或腑首吃草,村边一些鸡鸭在寻觅食物,几个稻草堆成的高高的草垛,垛下有一排猪舍,有一次我近前去看猪栏究竟,骇然发现老家喂养的猪竟如此壮硕,可比小牛犊,乡亲们告诉我它们都有三百斤以上,真惊人!怪不得肥肉会有五.六指宽。这是我故乡的记忆。

故乡,珍藏在记忆!

在我的心里总有两个亲切的字眼:故乡。美丽、清秀,记忆中它们总是归故

乡所有,儿时的故乡盛载着我的欢笑,盛载着我难以忘怀的童年。

故乡的美不单单在于它的清秀脱俗,更多的是它充满了我儿时的欢笑,还有一张张熟悉的、热情的面庞。

记忆中的故乡是多情的。小的时候,每次回到故乡,总是老远就看到那条密密的林荫小道,雾气朦胧的清晨,父亲骑着车,载着我在小道上穿梭,我伸出小手,轻轻掠过树梢,冰冰的雾气沾湿我的指尖,深吸一口气,故乡那淡淡的土香混着湿湿的水气钻进我的喉咙,凉透我的心田。屋后的那棵桂花树总是在淡淡的放着清香,等到八月一过,它便绽放出一张张金灿灿的笑脸,静静的把醉人的香气送到千家万户,于是整个故乡都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记忆中的故乡是善良的。每次回故乡,都有一张张笑脸对着你绽放,邻居门前的大黄狗总是把尾巴翘的老高老高,走在离老家门口不远的小路上,抬起头,家门口爷爷奶奶早已笑盈盈地站在了石阶上,每每这时,心里便忍不住涌上一股想回家的冲动,暖暖地在全身散开起来……和大哥哥们一起打弹子,他们总是让我,于是每次回家,我的口袋都是鼓鼓的,发出叮叮当当的好听的音乐声。

记忆中的故乡是水汪汪的。屋前屋后的小河总是静静的流着,两岸的水草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一到夜前午后便热闹起来,笑声,吆喝声在河边也荡漾开来,门前那小土路总是混漉漉的,好久都干不了。清晨打开屋门,雾气一下子涌进屋,整个故乡就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朦胧得甚至可以把你的心也一起融化了,等到阳光慢慢拨开雾气,树叶上便落了一层水珠,又是一个水灵灵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总是让我沉醉。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偶尔空暇,骑着车回故乡,找不到林荫路,却看到那一截截树根无奈,孤单单的立着;闻不到桂花香,只有漫天的尘土;一座座早已人去楼空的老宅上,红红的“拆”字让我心痛,那石阶上的身影只单单剩下一个了,没有了笑脸,神色黯然地看着远方……这才发现,故乡已离我远去了……

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伤感,失落,我的故乡,美丽的故乡,只珍藏在记忆…… 故乡,是之于远行的游子而言的。

故乡,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游子魂牵梦系的遥远的村落和城市,是个永生难忘的地理概念,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群一方习俗一方剪不断的或喜或悲或惆怅的亲情回忆。

故乡,是有着泥土和青草味道的早晨,是伴着长河落日而升腾的炊烟,是正午时分的暖暖的阳光,是时圆时缺的春江花月夜。

故乡,是冬夜里孩子们围坐父母膝下于炉边娓娓道来的童话故事与神奇传说,是桔色灯光下写也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和母亲一次又一次送来的热腾腾的宵夜和零食,是父亲一遍又一遍查看数学问题的关注的眼光和悄悄添加在身上的

衣衫,是经常到深夜仍然不息的橙色灯光,是每年学期末从学校交回的双百答卷,是父亲认真地把三好学生奖状贴在墙壁上的背影和母亲为了奖励骄子而在厨房忙来忙去最后惊现于全家的满桌美餐和扑鼻的香气,是男孩子们在家吃饭时的狂饮大嚼和女孩子们的挑肥捡瘦,是清晨被父母叫早催促用餐上学的急迫的声音,是兄弟姐妹因鸡毛蒜皮家常里短区区小事而起的面红耳赤的争论,是阖家几口围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追古溯今的圆桌会议。

故乡,是等待游子归来的深宅大院和门口的粉色榕花树,是棕色木门后雕龙画凤的石墩儿和青白相间飞檐翘角的影壁,是青砖墁地的庭院堂屋,是层层叠叠的长廊回柱,是蓦然回首的弯弯的青色月亮门,是镶钦于房顶屋檐的汉代瓦当,是糊在棕色窗棂之间的雪白的纸和艳红的花,是陈列于或正门或偏屋的明代的桌椅、清朝的几案以及几案之上的清花瓷器,是清花瓷器边上的散发着浓墨香气的淡黄宣纸、黑色砚台和古铜笔架,是八仙桌上那一打打被翻阅了多遍的或魏碑或柳体或蝇头小楷的线装书,是雕花的白色茶壶和沁人肺腑的茶香,是床上或棉或缎的锦衾被褥和手工刺绣的宝蓝色圆枕,是夜读晨颂的学子们关于四书五经的余音绕梁。

故乡,是父母对游学在外孩子的梦里梦外的牵挂和掐指等待,是回回出行之时的谆谆叮咛,是次次归来聚首的惊喜,是送行依依惜别的隐隐的泪光和久久忘归的驻足远眺,是愈来愈远、愈走愈淡的在视线中越来越模糊的身影。

故乡,等同于去时的行囊、归来的荣光以及归去之间的殷殷盼望。 所以,故乡,还是无数次在心中背颂默念的“归去来兮,胡不归?” 故乡,是背负在肩的嘱托,是信誓旦旦的承诺,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萍聚,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惜别。

故乡,是痛之源,是幸之根,是身愈远、心愈切的情殇。

故乡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唐诗宋词,是胜似闲庭信步的秦砖汉瓦,是浪迹天涯闯荡世界之后可以落叶归根的寻常巷陌。

不离开家乡,不知何谓故乡。离开家乡,才知道,故乡,其实,一直在心中珍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