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25 09:28:00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2009年,全省人口发展保持健康的状态,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总量稳定增长、自然增长率低、流动放缓、结构趋优、就业水平高等。 一、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总量达到7724.5万人,与上年末相比,人口总量增加48万人,增长率为0.63%。至此,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已连续两年持减缓态势:2009年比2008年下降0.06个百分点,2008年比2007年下降0.31个百分点。2009年,在全部增加人口中,自然增长19.71万人,比2008年增加2.13万人;流动人口增加28.29万人,比2008年减少6.13万人,流动人口增加仍占主要部分。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占全国总人口的5.79%,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继续低于广东、河南、山东、四川4省,居全国第5位。由于我省地域较小,致使人口密度较高,多年来一直遥居全国各省区之首。2009年末,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5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
省内三大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仍然较为明显。苏中地区常住人口已经连续两年保持增长。近年来,随着苏中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新办企业的增加和原有企业的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促使外出人口减少和回流,外来人口增长加快。2009年末,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079.95万人、1639.53万人、3015.02万人,分别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9.87%、21.1%、39.03%。与上年相比,苏南、苏中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增加52.9万人、4.04万人,增长1.75%、0.25%,苏北地区减少8.95万人,下降0.03%。苏中地区常住人口在继2008年比2007年增加3.55万人,2009年常住人口在增量上比上年增加了0.49万人。而在2000年至2007年的七年间,只有苏南地区常住人口是增长的,增加了497.18万人;而苏中、苏北地区分别减少了66.79万人、108.25万人。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近年来,全省人口再生产继续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类型,生育率稳定在低水平上。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以下,
自然增长率保持在3‰以内,总和生育率在1.3-1.5之间。 2009年,全省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55‰,出生人数73.5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99‰,死亡人数53.8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6‰,自然增长19.71万人。与上年相比,全省人口出生率上升0.21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0.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26个千分点。自200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10年保持在3‰以下的水平。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主要与全省持续稳定的人口生育政策和相对稳定的人口死亡率有关。
从育龄妇女内部结构变化看,全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生育峰值年龄(23岁)妇女人数的增加,以及符合政策生育二孩妇女人数的增多是全省出生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而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得到延长和提高,全省人口死亡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低水平。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省出生人口增加2.10万人,死亡人口减少0.03万人,自然增长增加2.13万人。
受人口再生产周期的影响,2008年至2013年是全省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随着人们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日趋利益化、多元化,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总量的持续增加,今后几年,全省一孩、计划内二孩出生人数将会在现有基数上继续增加,计划外生育人数仍将维持一定比例。因此,当前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三、人口流动速度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加快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对流动人口在流动性、流动方向和结构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仍是农民工,而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这种流动人口构成格局,决定了流动人口大的流向受产业布局影响很大。据相关人士分析,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下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不少原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不断转向全国其他地区。而作为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经济发展较快,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转移逐步加快。从我省情况看,2009年,全省省际间净流入人口28.29万人,而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这三年,则分别达到了57.87万人、57.56万人、34.42万人。
从省内流动看,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仍是流动人口主要部分。2009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在总量上,增速减缓。截至2009年底,
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28.9万人,其中就地转移884.43万人,劳务输出844.47万人。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1.12万人,与上年比,新增人数减少5.81万人,增速减缓0.4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07年,是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473.97万人,年均新增67.71万人;全省劳务输出总量新增383.01万人,年均新增54.72万人。在转移区域上,本地转移的比重大幅加大。2009年,在新增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29.24万人,占93.9%,异地转移仅有1.86万人。在2008年,在新增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有57.5%为就地转移;2007年这一比重为40.6%。
四、总人口抚养比继续下降
2009年,全省0-14岁少儿人口为1053.62万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5782.5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8.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13.64 %、74.86%和11.5%。与2008年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0.27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上升0.15个和0.16 百分点。
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使得少儿抚养比由2008年的18.61%降至2009年的18.22%,下降0.3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5.19%升至15.36%,上升0.17个百分点,总人口抚养比则由33.8%降至33.58%,下降0.22个百分点。少儿扶养比的下降,反映了我省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的增量较小;老年人口扶养比的上升,表明我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总人口扶养比的下降,显示出全省仍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
但是,人口老龄化是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我省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高于全国0.64个百分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高出1.22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高出1.88个百分点,2009年则高出3个百分点,差距逐步拉大。尽管2009年,全省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算已超过6400美元,但与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万至3万美元相比,全省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地区。 五、人口城市化水平继续提升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结构转换。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省人口增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9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达4294.82万人,城市化率为5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26.4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2006-2009年,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3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年均增长1.28个百分点。在这四年内,全省人口城市化在较高水平上高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升速度虽比“十五”时期明显放缓,但人口城市化在高位上的增长则呈现着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镇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2009年末,全省城镇就业人口末达到2520.87万人,与2008年相比,就业人口增加93.25万人,增长3.8%。在增量上,比2008年增加5.81万人,增长速度提高0.1个百分点。从城乡就业结构上看,城镇就业人口份额为53.93%,比上年增加1.7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城镇就业人口仍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但在增长的量上、速度上要低于2006年、2007年。2006年、2007年城镇就业人口年增量分别达到128万人、110.58万人,增速分别为6.09%、4.96%。 六、劳动就业水平保持在高位
从就业总量上看,2009年末,全省就业人口达到4674.64万人。在就业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就业水平也一直处在高位上,2005-2009年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从增量上看,2005年就业人口增加27.6万人,2006年增加54.64万人,2007年增加53.38万人,2008年增加30.75万人,2009年增加25.75万人。 从就业结构上看,2009年末,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173.33万人,比2008年底减少49.33万人,就业份额由2008年底的26.3%下降到25.1%,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2008年底的1655万人增加到2009年底的1668.85万人,增加13.85万人,就业份额由35.6%上升到35.7%,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2008年底的1771.23万人增加到2009年底的1832.46万人,增加61.23万人,就业份额由38.1%上升到2008年底的39.2%,上升1.1个百分点。比较而言,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削弱,但第三产业仍保持着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态势,吸纳了81.6%的新增劳动力和由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
从就业压力上看,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全省劳动年龄人口
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日渐加大。2009年,全省劳动力资源(男16-59岁,女16-54岁)总数已超过5000万人。从新增劳动力来看,预计2010年全年,全省将达到140万人左右,而同期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以及因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只有120万左右,这仅仅只能解决8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就业,还不包括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原有的未就业人群要提供的就业岗位。全省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岗位提供之间仍将有较大的矛盾,就业压力依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