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喀斯特地质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方法

2023-07-12 来源:钮旅网
第39卷第3O期 2 0 1 3年1 0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01.39 No.30 Oct.2013 ・173・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30—0173-03 谈喀斯特地质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方法 刘生承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0) 摘要:针对隧道坍塌在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各具不同特征,结合隧道工程实践,对喀斯特地质隧道塌方成因进行了分析,并 阐述了具体的塌方处理方法,以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隧道,塌方,成因,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U458.3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 工程概况 本隧道位于贵州凯里南一贵定北区间,铁路客专双线隧道, 左右线间距5 m,设计为18.5%o的单面下坡,隧道全长405。洞身 浅埋段地表无建筑物,最大拱顶埋深约45 m。 1.2地形概况 隧道位于云贵高原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地貌,最大埋深约 45 m。地面高程680 m一725 m,相对高差约50 m,自然坡度20。~ 30。,局部陡峻,植被发育。 1.3地层岩性 测区缓坡地带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 )红黏土, 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e o1)白云岩,地层由新到老 分述如下: ⑥. 红黏土(Qdl+ ):灰褐色,硬塑状,质地均匀,厚0 m一4 m, 主要分布于浅埋段沟槽及缓坡上。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局 部具有弱膨胀性,不宜直接做填料。 ⑦ 白云岩(∈o1):灰白色,中厚层状,细晶结构,节理裂隙发 育,强风化带(W3)厚5 m一16 m,岩质软,岩芯破碎呈碎屑状,属 Ⅳ级软石,B组填料;弱风化带(W2)岩质新鲜且硬,锤击不易碎, 岩芯以碎屑状为主,夹少量块状,属V级次坚石,A组填料。 1.4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1)地质构造。隧道区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单斜,无大的断裂 构造形迹。 2)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1/400万)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 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8。 1.5水文地质特征 1.5.1 地表水 测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雨季时沟内水量增 加明显,普遍在2 L/s一3 L/s。故隧道穿越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 以季节性水流为主。 1.5.2地下水特征 本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 水、岩溶水。 1)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面及槽谷中的第 四系坡洪积、残坡积层中,一般厚0 m~4 m。该层富水性差,水量 贫乏,受大气降雨补给。2)基岩裂隙水。基岩孔裂隙水主要分布 于基岩孔裂隙中,其水量大小主要受含孔裂隙岩层分布面积及孔 裂隙率大小控制。3)岩溶水。测区岩性以白云岩为主,钻探揭示 收稿日期:2013—08—08 作者简介:刘生承(1966-),男,工程师 文献标识码:A 局部岩芯上见溶孔,该段岩溶弱发育,局部中等发育,岩溶形态主 要为溶隙、溶孔。可溶岩岩溶水较不发育,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地 表水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排泄。 2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本隧道在开挖280 m后发生坍塌,该坍塌段为全隧道最浅埋 段,埋深3 m左右,地表为突变段、由浅埋到较浅埋的突变,较浅 埋长18 m。塌方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形状为线路横向5 m 多,纵向7 m多,高度3 m左右的空腔。开挖面围岩与原设计差别 较大,从地表到开挖洞顶坍塌看,为薄层残坡积红黏土覆盖,由于 当地近段时间雨水较多,土层含水量较大。 经分析该隧道塌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未预测地质变化 地质条件变化快,没有及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没有有效掌 握围岩变化情况,所以隧道开挖时释放了围岩的应力,围岩会产 生大的位移,致使出现塌方。 2.2 降雨量大 隧道在施工该段落时,正值凯里地区雨季期,本段落为第四 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dI+ )红黏土,且处在冲沟处,受雨水浸泡, 泥土呈饱和状态,自稳性急剧降低,最终滑落,出现塌方。 2.3设计资料准备不足 铁路隧道工程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及现 场监控法等,这些方法又以工程类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在设计 过程中若对围岩判断不准或情况不明,从而设计的支护类型与实 际要求不相适应,也是导致施工中产生围岩失稳坍塌等异常现象 的原因,且设计中的地质勘查资料详细与否也是造成施工塌方事 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该隧道属于山岭隧道,勘测有一定难 度,所以不能完全的评价围岩,致使设计与实际出现偏差。 2.4施工因素 施工项目部管理缺位,现场技术人员施工经验不足,没有对 地表和洞内有效的进行监控量测。 目前我国从事铁路隧道施工的企业众多,施工能力良莠不 齐,不规范施工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准确的 情况下,就凭借设计图纸和个人经验确定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组 织混乱,工序衔接不紧;选择了不适合围岩条件的施工方法等等。 这些不规范的施工往往直接引发隧道施工塌方事故。本隧道就 是由于施工单位盲目追求进度,没有按照短台阶法施工,没有观 察到围岩的微弱变化,致使没有预防措施。 3塌方处理方法 3.1 掌子面处理 ・174・ 第39卷第30期 2 0 1 3年1 0月 山 西 建 筑 暂停掌子面开挖作业,对塌腔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待对局 棚导管内增设钢筋笼,钢筋笼由4根主筋和固定环组成,主筋采 部坍塌体及塌方空洞处理后再进行下一循环掘进作业。 3.2塌方段处理 3.2.1 塌穴上方的处理 用直径18的螺纹钢筋,固定环采用短关节,将其与钢筋焊接,按 1 m间距设置。穿越前方浅埋突变点不少于10 m,在围岩最薄弱 处加强用大管棚支护,对围岩形成可靠保护。 首先对塌穴喷混凝土封闭,在塌穴上方搭设彩条塑料棚,在 3.2.8塌方段前方的施工 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开挖采用机械和人工相配 塌穴周围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用砂浆抹面,防止雨水浸泡洞顶 土层和进入隧道,对隧道的泥质围岩浸泡,而使围岩失稳坍塌。 3.2.2 对坍塌段落后方进行加固 合,支护采用I 22a工字钢,间距0.6 m,一榀一支护,拱部140。范 围内设 5×7中空注浆锚杆,边墙采用,1,22的砂浆锚杆,长4 in, 螺母。I 22a工字钢敷设钢筋网片,钢筋网片 为了防止坍塌进一步扩大,对坍塌段落后方5 m进行加固, 锚杆尾端设锚垫板、 em。每拱脚处设上下两排 加固措施采用4 m长d/ ̄42小导管,从拱部180。即圆心到拱部140。 采用 8的钢筋,网格15 am×151,42×3.5 ClII锁脚锚管,锁脚锚管长4.5 m,锁脚锚管向下角度分 处,环纵向间距1 111梅花形布置,小导管外部0.5 m不钻孑L,3.5 m ,钻孔。安设小导管后用锚固剂对孔周围堵塞,堵塞长度不少于 20 em,小导管管口焊接阀门止浆,为了防止围岩因水泥间软化, 采用水玻璃和水泥浆双液浆,根据现场情况试配水玻璃和水泥浆 的比例为0.6:1,注浆压力为初压0.5 MPa,终压1.5 MPa,持荷不 少于10 rain。 3.2.3 工字钢临时加强支撑 塌方段落后方采用I 20a工字钢对已施工的初期支护进行临 时支撑,钢架纵向间距0.6 m,施工固定短锚杆、纵向连接钢筋。 局部不密贴处采用楔形垫块塞紧,两侧底脚处各加设I 18横向工 字钢连接临时仰拱支撑,增加刚性,确保后期回填加固增加荷载 时的安全稳定。后期稳定后开挖时进行拆除。 3.2.4 塌方体周围的加固处理 对塌方体周围打设纤维锚杆,锚杆长4 m。施工方法打设 5锚杆孔,锚杆孔注砂浆后,安设纤维锚杆。主要是增强围岩稳 定性,防止塌穴继续扩大,给开挖掘进创造施工条件。 3.2.5塌方段的穿越 首先对洞内塌穴出运渣土反压回填,防止塌穴失稳继续扩 大。采用机械和人工配合的方法进行开挖,开挖采用三台阶预留 核心土的方法,开挖进尺0.6 m,安设I 22工字钢,工字钢连接钢 筋采用dp22螺纹钢筋,环向间距0.5 m和拱架可靠焊接,钢架内 外设双层钢筋网片,网片采用 8的钢筋,网格间距15 cm×15 cm 以增强钢架稳定性,由于上部是空腔,无法施工中空注浆锚杆,在 能打设锚杆处打设t1 ̄42小导管,每榀钢架每边不少于6根,小导 管成对在拱架前后两侧布设,并在小导管端用U形筋和钢架及小 导管可靠焊接,小导管采用双液浆注浆,喷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 在塌腔处拱架内预留环向盲管。 3.2.6塌穴的回填处理 拱架喷混凝土完成后,强度达到100%,在其上方灌注1 m厚 的C30混凝土,在混凝土外侧敷设两层土工布,土工布中间敷设 防水板,土工布和防水板外侧敷设环向盲管,环向盲管用土工布 包裹,环向盲管穿过拱架喷混凝土敷设在洞内。土工布和防水板 上填不少于50 em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其上填碎石土,最上层填不 少于50 em的粘性土作为封水层,每层填土厚度不超过15 cm,夯 实采用小型机具或人工。为防止雨季地表径流冲刷,在冲沟平台 处满铺30 em浆砌片石,浆砌片石MIO砂浆砌筑。 3.2.7 塌方段前方的超前预加固 塌方段处理完成后,在掌子面处,沿隧道外侧按设计轮廓线 打设 108壁厚6 mm的大管棚,大管棚50根,间距40 em,长度 25 m,大管棚环向分三排、径向20 cm一个孔,孔径15 mm呈梅花 形钻孔。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灰比为1:l,注浆压力初压0.5 MPa, 终压2.0 MPa。为提高导管抗弯能力,在dpl08壁厚6 mm的大管 别为20。,40。,锁脚锚管采用水泥浆注浆,水灰比为1:1,注浆压力 初压0.5 MPa,终压1.5 MPa,持荷不少于10 min。喷混凝土采用 湿喷工艺,喷混凝土为C30混凝土,1 d的强度不低于12 MPa。 锁腰小导管施作:对塌方前段施工的每榀拱腰即180。处拱脚 增设两层锁腰小导管,每层2根,层问距约0.5 m,长度4.5 m。每 处共计4根,与钢架焊接牢固,小导管采用水泥浆注浆。在大管 棚范围内的拱部布设小导管,小导管布设为环向间距40 cm, 50根,每根3.5 m,角度30。一35。,纵向间距1.5 m,搭接不少于 1 m,注浆采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小导管采用 2× 3.5 mm钢管,参考设计图纸制作超前小导管,前端呈锥状,长度为 3.5 m,尾端预留50 am无孔段,孔径8,间距15 am,呈梅花形布置。 3.2.9监控量测 洞外地表和洞内埋设监控量测点,洞外地表沿线路中线左右 对称埋设沉降观测点,埋设点符合规范要求,间距1 In一点,每侧 16 in,纵向三排,每排间距5 m;洞内埋设沉降观测标,拱顶一点, 140。两侧各一点,初期时要每个工作班进行量测一次,并安排专 人进行准确记录,通过沉降曲线来判断地表下沉和围岩周边收敛 以及拱顶沉降情况,待沉降稳定后再进行每天量测一次,这样才 能确保塌方段和前方施工安全及隧道运营的安全。 3.2.10二次衬砌加强 原设计为二次衬砌50 cm厚 22双层C30钢筋混凝土,现增 加为二次衬砌60 em厚(1)25双层C30钢筋混凝土,以保证隧道后 期运营安全。 4处理塌方段和前方浅埋施工注意事项 1)对塌方塌穴段施工前,先把洞顶塌穴覆盖,塌穴周围做好 排水系统,防止雨水及地表径流水流入洞内,软化洞内围岩,洞外 地表和洞内埋设观测点,观测地表是否沉降和在处理过程中初期 支护是否变形,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酌情考虑处理方案。 2)该段落下台阶落底施工时,应缩短下部掘进循环进尺,左 右错开或跳槽施工。边墙工字钢续接时确保螺栓连接牢固。 3)塌穴回填注意透水性材料必须合格,埋设环向盲管要引入 洞内,最外层应填不少于50 cm粘土封水层并要夯填密实。 4)大管棚和小导管严格按要求施工,注浆要有专人负责,保 证注浆饱满并做好施工记录。 5结语 在处理此隧道的塌方中,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也从中总结了 一些经验: 1)洞身施工应严格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强支护,勤 量测”的原则,严格控制循环进尺和爆破震动速度。 2)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做好取芯工作,准确判断围岩状况,根 据围岩情况,制定施工措施,提前预测易坍塌段落,并加强施作超 第39卷第3O期 2 0 l 3年1 0月 山 西 建 筑 Vol_39 NO.30 SHANXI ARCHI IECTURE Oct.2013 ・175・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30—0175—03 由爆破引起的隧道围岩热传导问题研究 郑林辉 陈昊 黄振 (1.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重庆400056; 2.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1 121; 3.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要:以隧道爆破开挖为背景,采用传热学分析方法,将爆破高温视为内热源,构建了围岩在有内热源情况下的二维非稳态导热 微分方程,并结合提出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形成了相应定解问题,通过对二郎山隧道爆破施工的分析,进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 结论。 关键词:传热学,温度场,数值方法,围岩,隧道 中图分类号:U452.1 文献标识码:A O 引言 的强度、岩石的性质和炮孔尺寸等 ;夏祥等根据实际监测资料, 近年来,我国在地下空间开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地下工 运用离散元方法模拟了节理岩体距爆源不同位置处质点的振动 程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新奥法和钻爆法等,其中,钻 速度和频率的变化特征,由此确定了岩体质点最大振动速度和振 爆法仍然是非常重要且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因而,针对钻爆法的 动主频率随爆源距离的衰减规律 。在大部分学者都致力于爆 国内外研究成果颇多,如:王德胜等对柱状装药爆炸的应力场进 破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有一批学者针对隧道传热做研究,如:武伟 行了研究,确定了合理的爆破技术参数,将爆破参数运用于实际 等以无限长隧道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车站与隧道传热,建立了 爆破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爆破效果,但给出的爆破参数仍然 相应的传热方程,并与现有计算方法做对比,指出了现有理论的 带有主观性,因而有其弊端;闫长斌等对基于岩体爆破累积损伤 不足 ;胡增辉等通过对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做修正,利用FLAC3D 效应的Hock-Brown准则公式作了修正,建立了可以表征岩体爆破 程序模拟了隧道围岩传热能力及其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地 累积损伤效应、岩体爆破扰动状态及其力学参数弱化程度的m 铁围岩的热套厚度、传热稳定时间及传热量的大小 ;张国柱等 和s的取值方法拉 ;左双英等对隧道爆破开挖围岩动力损伤效应 采用叠加原理及贝塞尔特征函数的正交和展开定理,得到了寒区 作了数值模拟,预估了岩体开裂深度及爆破损伤影响范围,探讨 隧道围岩径向温度的理论解,与实测数据相比,吻合度较好 ;巫 了爆破诱发的质点振动衰减特征及围岩损伤分布规律 J,与实际 锡勇,王鹰研究了高温渣罐车通过隧道时,因高温热源的传热影 较吻合,但在一些关键部位仍存在数值上的差异;祝文化等对爆 响而使隧道内温度场发生变化,隧道内动态热源的热传递问题, 破荷载作用下岩体损伤破坏的分形作了研究,发现用分形维数来 并结合实例计算出了隧道内温度分布情况 ,得出的结论虽在实 描述岩石的损伤克服了其他定义方法涉及过多岩石特性参数的 际中作用不大,但对于理论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便,为研究岩石的损伤程度及演化方程探索了一条新的途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各有针对性,但基本没有将爆破与导热问 径H ;李启发对爆破地震波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做了分析,发现边 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也就是为什么现有爆破理论与实际总有偏差 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与爆炸能量、爆炸地震波传播形式及边坡自身 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本文将从传热学方面着手,初步探究爆破 性质有关,结论与实际相符 ;宗琦运用爆破冲击波理论,讨论了 过程中围岩体内热量传递方式,构建其温度场,以期能对爆破理 炮孔柱状装药爆破时的岩石粉碎区及其形成时间、爆腔半径及其 论有一个新认识。 扩胀规律,发现影响粉碎区半径和爆腔半径的主要因素是冲击波 1 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前支护。 4)加强过程控制,理清各级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 3)坚持“随挖随支护和先喷后锚”的原则,即锚喷支护或钢支 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故发生。 撑支护必须紧跟开挖工作面,根据围岩情况采用不同开挖方法, 5)要选择有实力的协作队伍,加强对协作队伍的管理,严禁 通风和找顶后及时对岩面进行初喷混凝土,尽快封闭围岩,及时 包而不管,以包代管。 控制围岩的初期变形。及时施作锚杆,挂钢筋网,架设钢支撑,最 参考文献: 后复喷混凝土达到设计厚度,在喷锚作业期间必须有专人观察围 [1] 贾 亮,高阳坡.隧道塌方处理技术方案[J].山西建筑, 岩变化。 2011,37(3):175.176. Discussion on Karst tunnel collapse causes and treatment methods LIU Sheng-cheng (China Industry Engineering Co.,Ltd,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In light of various tunnel collapse morphology and geological features,combining with tunnel engineering practice,the article analyzes Karst tunnel collapse causes,and describes tis speciifc treatment methods,with a view to avoid tunnel collapse accident. Key words:tunnel,collapse,cause,treatment method 收稿日期:2013-08—15 作者简介:郑林辉(1988.),男,助理工程师; 陈昊(1987.),男,助理工程师;黄振(1989一),男,在读硕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